“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實的保衛者,是使歷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進的力量。”宋慶齡這句話可以說是中國革命史中青年運動的最好注腳。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就一直站在革命斗爭的前列。蘇區時期,有一支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紅小鬼”組成的青年隊伍——“少共國際師”。這支隊伍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斗爭精神,立下累累戰功,為保衛蘇維埃革命果實和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
少年有志報神州
在第四次反“圍剿”進入決戰階段時,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發起了瘋狂進攻。為取得戰爭勝利,中共中央局在1933年2月8日號召“在全中國各蘇區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中央蘇區迅速掀起“擴紅”運動,先后組建了“興國模范師”“瑞金模范師”“紅軍工人師”等紅軍師團。5月上旬,紅軍總政治部在寧都固村召開全軍青年工作會議,代表們提議創建“少共國際師”。總政治部將這一提議電告少共中央局,少共中央局于5月20日作出《關于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要求“各級團部必須將前方的號召與中央局的決定在團內和群眾中廣大的解釋,利用過去擴大紅軍的光榮的經驗……成批地動員團員、少先隊與勞苦青年到紅軍中去創立‘少共國際師’”。
父親鼓勵兒子參加少共國際師
并于5月23日向少共江西、福建、閩贛省委發出指示信,要求以革命競賽的方法動員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加入少共國際師。次日,少共中央局致函答復朱德、周恩來、王稼祥,決定“由江西征調四千人,福建一團二千人,閩贛一團二千人……提議將‘少共國際師’編作第一軍團一師”。1933年6月25日,少共中央局發出《為創立“少共國際師”告全國勞苦青年書》,向全國青少年分析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局勢,揭露國民黨甘心做其走狗的丑惡面目,號召青年加入少共國際師,打倒帝國主義,求得民族獨立和工農群眾的解放。蘇區青少年踴躍報名,整排整連整營地加入紅軍。
妻子鼓勵丈夫加入少共國際師
《紅色中華》84期至104期對此進行了密集報道。如第84期報道:“自少共中央局提出創辦‘少共國際師’的號召后,各地共產青年團熱烈響應,在最近‘五卅’示威大會中,更有猛烈的發展……”1933年6月22日至26日,少先隊中央總隊部在瑞金召開了江西、福建、閩贛三省省、縣、區隊長聯席會議,把“擴紅”范圍擴展到低齡段的少先隊員,要求動員少先隊員“一大隊、一區隊、一縣隊的加入到少共國際師”。三四個月的時間里,中央蘇區就有一萬余熱血青少年加入到少共國際師。
一萬虎犢帶吳鉤
1933年8月5日,少共國際師在博生(今寧都)縣城舉行授旗典禮,宣布正式成立。全師初為八九千人,后發展到一萬余人。《紅色中華》第104期刊登了《壯偉的少共國際師授旗典禮》一文,報道了少共國際師成立時的盛況:“那是八月五號的拂曉,東方魚肚色的天空正被一片片的微薄的紅霞籠罩著……靜悄悄的疆場上一刻兒就熱鬧起來,一排排一連連的新戰士整著旗鼓由四方的田畔涌進來,各飾著整整齊齊的光榮的紅軍軍衣,活活潑潑地行進到閱兵臺的南端很嚴靜地列成一直線,肅立著期待檢閱!”
《紅色中華》刊登的《壯偉的少共國際師授旗典禮》一文
參加檢閱的除了這些紅色健兒,還有江西軍區直屬隊和各地縣委代表,以及各縣優秀的“擴紅”工作者。一陣禮炮聲后,軍樂號響起,閱兵進行曲也鏗鏘奏響,接受檢閱的年輕戰士莊嚴肅立。閱兵總指揮陳奇涵一聲“立正”,戰士們站立得如一列列青松,整齊而富有朝氣。“軍委會的代表、中少共省委的代表、師長、政委等整整齊齊慢步從新戰士的面前通過,八九千的紅色健兒高呼著口號”。檢閱完畢后,軍委會代表王盛華同志簡略講述了少共國際師成立的意義及其任務,宣布少共國際師編入工農紅軍第五軍團第十五師。隨后,全體戰士一起宣讀誓詞。
宣誓完畢,閱兵員登臺進行授旗典禮。“授旗員持著錦旗對著各團營長政委說道:‘蘇維埃付給你們這面軍旗,委托你們領導與指揮這團戰士發揚百戰百勝的精神,為蘇維埃而斗爭!’各團營長政委乃同聲答道:‘我們是工農的兒子,高舉著少共國際師的旗幟,要消滅帝國主義國民黨,準備以最后一滴血為著蘇維埃奮斗到底!”
符竹庭和蕭華
軍區政委李富春和少共江西、福建省委代表致詞完畢后,軍委會介紹新委的師長陳光、政委馮文彬和政治部主任羅華明。少共國際師就此誕生了,全師下轄第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團。陳光、吳高群、曹里懷、彭紹輝先后擔任師長;政委先為馮文彬,后為蕭華、羅華民。少共國際師成立之時,指戰員平均年齡不足18歲,很多戰士入伍時只有十四五歲,還沒有槍高,陳光、馮文彬等師級指揮員也才20歲出頭,蕭華在擔任政委時只有17歲。
少共國際師成立后,即開赴廣昌進行軍政訓練。訓練分軍事、政治兩方面。軍事著重刺殺、投彈、翻越障礙等基本動作訓練,及利用地形進行作戰等軍事要領訓練。起初,他們的武器大多是自帶的紅纓槍和大刀。后來,紅三軍團在沙縣消滅了敵人一個師,就用繳獲的武器裝備少共國際師。戰士們有了新武器,訓練熱情更加高漲。政治方面,主要講解紅軍宗旨、紀律和革命傳統。結合青少年朝氣蓬勃、思想活躍的特點,在各連隊建立列寧室、俱樂部及文藝隊、體育隊等組織,開展識字讀報、政治演講、文藝演出、體育競賽等活動。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全體指戰員的軍政素質顯著提高。
浴血閩贛銳無敵
中央紅軍粉碎了敵人的第四次“圍剿”后,蔣介石不甘失敗,又部署50萬兵力“圍剿”中央蘇區。少共國際師只得結束訓練,準備參加戰斗。1933年9月3日召開出征誓師大會。政委蕭華進行出征動員:“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今日在博生正式宣誓。整裝待發要出征,粉碎敵人‘圍剿’莫延遲;我們都是青少年,愿把熱血染紅旗。”開赴前線后,少共國際師浴血閩贛,英勇殺敵,進行了幾十次戰斗。在拿口、團村、驛前等戰役中表現得勇猛頑強、機智靈活。
少共國際師出征宣傳畫
1933年9月下旬,黎川失守,中革軍委急調紅三、五軍團回師贛東北,少共國際師歸編參加戰斗。10月初,少共國際師在開赴東線作戰時,在閩北拿口與國民黨周至群旅先頭部隊遭遇,這是其出師后的第一仗。師指揮員命令一營分兵迂回,布下口袋陣,圍困敵軍。戰士們如猛虎下山般殺入敵陣,同敵人展開肉搏,不到兩個小時便將敵全殲,后又回師渡過閩江,殲敵300余人。少共國際師首戰告捷,繳獲了不少槍支彈藥。朱德、周恩來和楊尚昆電賀這次戰斗是“鐵拳初試”,勉勵他們爭取更大的勝利。受到勝利鼓舞的少共國際師士氣更加昂揚,在配合紅三、五軍團收復黎川的戰斗中,奉命在閩北至黎川一線阻擊敵人,先后進行了村營、鏜賢、將軍殿、邱家隘等戰斗。在鏜賢阻擊戰中,曾以一個團的兵力阻擊了敵軍八個團的猛烈進攻。
1934年4月的團村戰役從早晨七八點一直打到當天黃昏。當時,紅五軍團十三師在德勝關正面抗擊敵人,紅三軍團主力抄敵人的右翼,少共國際師和三師一部抄敵人的左側。經反復沖殺,終于將敵人的三個主力師全部打垮,繳獲了大量勝利品。但在戰斗快要結束時,敵人瘋狂轟炸、掃射紅軍陣地,紅軍戰士傷亡一百余人。據時任少共國際師政委的蕭華回憶,他當時正與師長吳高群在一棵大樹兩側觀察敵情,一顆炸彈落在他們附近,吳高群七八處受傷,但仍不下火線,繼續指揮戰斗。當把他抬到綁帶所時,已無法醫治。他緊握著蕭華的手說:“親愛的戰友,我大概不行了,共產主義事業要靠同志們完成,請同志們為我們少共國際師爭光!為我報仇!”這位曾追隨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的青年指揮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著的仍是中國的革命事業。
蕭華上將
在驛前戰役中,戰士們發揮年輕人膽大心細腦子活的優點,一邊克服各種困難,一邊與敵人周旋。驛前戰役從1934年初秋開始,整整打了一個多月。部隊一邊作戰,一邊修碉堡、挖工事,露宿在陣地上、戰壕里。很多戰士生疥瘡、發瘧疾。沒有藥品,就把硫磺和石灰水煮沸了給生疥瘡的病員擦洗,采草藥給患瘧疾的戰士治療。沒有菜吃,戰士們白天在陣地挖筍、找野菜,晚上點著火把到水田里抓泥鰍、拾田螺。最大的困難是缺少彈藥。為彌補彈藥的不足,戰士們想出很多打擊敵人的辦法,如在陣地上堆滿木頭、石塊,陣地前沿插滿竹尖樁,筑起一道道鹿砦。
敵人轟擊時,紅軍就隱蔽在工事里;當敵人逼進竹尖地帶,紅軍戰士就發起沖鋒,滾下木石,趁敵人慌亂的瞬間與之展開白刃肉搏,擊退敵人。后來,敵人龜縮在碉堡里不敢露面,紅軍偵察員就經常神出鬼沒地到敵人的后方去偵察、抓俘虜。蕭華回憶說,師偵察連連長有一次化裝成敵人的副官,混到敵人住地附近,正碰上敵人的一個司務長和兩個采買人員在捉老百姓的雞,偵察連連長便以敵長官的口氣喊:“不要動,你們是哪一部分的?為什么到我的防區來捉雞?”“副官”把這三個人訓斥一頓后,命令他們跟著走。到了紅軍警戒線,“副官”把帽子一脫大喝道:“你們看看我是什么人?老子是紅軍!”三人聽到“紅軍”二字,嚇得兩腿發酥,乖乖舉手做了俘虜。
1934年10月初,少共國際師擔負起掩護軍團主力轉移的任務,展開了石城保衛戰。這一仗打得非常慘烈,一萬多人的隊伍只剩下五千余人。蘇區各縣給師部補充兩千多名青年戰士后,少共國際師隨中央紅軍踏上了長征之路。
長征路上顯身手
10月16日夜晚,少共國際師被迫離開中央蘇區開始長征,并改編歸一軍團建制,擔負起掩護軍委機關縱隊的任務。據蕭華回憶,行軍途中,只要戰事稍微緩和,戰士們就會唱起《上前線》等歌曲,革命樂觀主義激蕩在每個戰士的心中,以致“打仗也罷,行軍也罷,戰士們總是快活得很”。
為躲避敵機轟炸,紅軍大多在夜間行軍。蕭華回憶說:“在沒有敵情顧慮的地方,每個人都準備了松枝或干竹竿,點起萬千火炬,照亮了行進道路……在有敵情顧慮的時侯,我們每個人就拄著一根結實的竹拐杖,幫助探路,背包上都放上一條白毛巾,作為聯絡記號,再加上不斷地傳著‘跟上’‘不要掉隊’的口令,道路雖然難走……依靠著戰士們高度的政治覺悟,我們的隊伍是打不垮拖不爛的。”少共國際師就這樣在夜間邊行軍邊戰斗,掩護軍委機關縱隊,沖破了敵人三道封鎖線。這時,蔣介石四處調集兵力趕往湘桂道上,企圖在紅軍橫渡湘江之際,將紅軍一舉消滅。
彭紹輝上將
此時,湘江水深,不好徒涉。渡口只有兩座浮橋,而紅軍輜重過多,問題很是棘手。紅一軍團給少共國際師的任務是阻擊敵人,掩護軍委機關縱隊和其他主力部隊渡過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少共國際師開始在湘西延壽圩一帶抗擊湘敵四個團的追擊。接連打了幾天,等大家過去后,敵人的追擊部隊逼近了,集結在全州和桂林兩地的敵人也瘋狂地沿著湘江西岸出擊,企圖強占湘江渡口,截斷我軍。
師部只得派出一個團直撲全州城東南的魯塘圩,配合已渡河的紅五團佯攻牽制全州敵人,另以兩個團阻擊尾追之敵,保衛湘江界首地段渡口。敵人派出飛機瘋狂轟炸、掃射,戰士們用血肉之軀筑起一道道人墻。直到12月1日中午,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后,湘、桂敵軍才全面封鎖湘江。
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以來最悲壯最慘烈的一次戰斗。經此一役,主力紅軍由八萬多人驟降為三萬余人,少共國際師也銳減至不足三千人。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少共國際師完成了軍團下達的任務,實現了中央的戰略意圖。
紅軍進入黔北以后,少共國際師負責四川方向的警戒。這時,黨中央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批判了“左”傾機會主義的軍事路線,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后,由于紅軍戰士銳減,各師團番號雖存,但兵力空虛。為提高部隊戰斗力,使部隊更加精干,便于指揮作戰,2月10日,中革軍委發布《關于各軍團縮編的命令》,對全軍進行了整編。整編中,少共國際師和紅一軍團主力合并,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使命。
曹里懷中將
陳正湘中將
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授銜時,開國將帥中有17位出自少共國際師,其中彭紹輝和蕭華被授予上將軍銜,曹里懷和陳正湘被授予中將軍銜,江擁輝、孫文采等13位被授予少將軍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