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劉巖巖:黨領導的科技工作是抗日根據地發展的強大動力

劉巖巖 · 2024-05-22 · 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無論是將士的武器彈藥,還是軍民的吃穿用度,科技都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可以說,科技推動了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提供重要支撐。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等大眾文藝作品層出不窮。這豐富了社會大眾的精神生活,起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積極作用。然而,有些作品為追求經濟效益,隨意虛構歷史。比如,有些以敵后抗戰為主要內容的文藝作品,熱衷于將八路軍、新四軍指戰員描繪成不懂科技甚至蔑視科技,樂于以“大老粗”自居的形象,以達成所謂“藝術沖突”效果來博取眼球。這就違反了藝術創作“源于生活”的基本原則。在敵后抗戰中,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立足抗日根據地的實際情況,領導科技工作取得顯著進展。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將科技進步與軍事斗爭及民生改善緊密結合,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科技發展之路,為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支撐,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黨高度重視科技事業

  20世紀上半葉是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科技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在斗爭中求發展,積極推進各項工作,對科技工作也非常重視。1940年,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強調,自然科學“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贊成它,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1941年,朱德為慶祝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第一屆年會專門撰寫文章,提出要把科學與抗戰結合起來,“不論是要取得抗戰勝利,或者建國的成功,都有賴于科學,有賴于社會科學,也有賴于自然科學”。1942年,聶榮臻聚焦醫療衛生事業,闡釋了如何在具體行業中學習運用科學,“我們在學習與吸收外國東西上,還要細心研究,不但要有科學根據,尤其要把科學適當用到具體的對象”。1943年,李富春在致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的信中提出,要把自然科學應用在根據地生產實踐中。

  各抗日根據地積極發展科技,頒布獎勵政策,吸引科技人才流入根據地,竭力為科技發展提供支持。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批準《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提出要“尊重知識分子,提倡科學知識與文藝運動,歡迎科學藝術人才”。晉察冀邊區發布網羅技術專家的通知,制定技術專家登記表,“凡農林牧畜、水利工礦醫藥等技術人才,不論其為洋專家、土專家,但有一技之長,即行登記”。科技人才來到根據地工作,在生活方面享受各種優待。晉冀魯豫邊區出臺優待專門技術干部辦法,對于技術干部或技術員,每月發給15元至50元津貼,還提供圖書儀器等硬件支持。晉察冀邊區把技術人員分為技正、技士、技術員三級,給予10元至30元零用費,并規定技術人員如家庭有困難或遭遇特殊事故,每年給予80元至500元補助。

  為了讓科技人員有科學研究和工作發展的平臺,各根據地成立了形式多樣的科研機構和科技社團。在黨的領導下,抗日根據地的科研機構和科技社團穩步發展。李富春、林伯渠、徐特立等曾擔任科技社團的負責人。1940年,黨中央成立延安自然科學院,設有大學部、中學部和實習工廠。當時在重慶主持中共南方局工作的周恩來,對延安自然科學院的成立給予大力支持,安排專人在大后方搜集購買科技書籍。1940年成立的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積極開展自然科學“大眾化運動”,運用唯物辯證法研究自然科學,并與全國自然科學界保持聯系。1942年,晉察冀邊區成立自然科學界協會,設工、農、電、醫四大學會,每年出版會刊《自然界》,不定期出版《會務通訊》,介紹根據地科研工作進展。除陜甘寧邊區和晉察冀邊區外,晉綏邊區成立了晉西北自然科學研究會和興縣中醫醫藥研究會;晉冀魯豫邊區成立太行自然科學研究會和山西第三行政區自然科學研究會。

  為進一步鼓勵科技人員的科研熱情,抗日根據地還對科技人員的發明創造等科研活動給予諸多獎勵,如陜甘寧邊區鼓勵改進工業技術,獎勵金最高300元;晉察冀邊區頒布獎勵生產技術條例,獎勵生產技術新發明、現有技術改良、外貨代用品制造、礦產發現等成果;晉冀魯豫邊區為獎勵生產技術改良與發明,也頒布了獎勵辦法。

  科技推動軍事工業壯大

  眾所周知,抗日根據地主要位于農村地區,條件艱苦,工業基礎薄弱,抗戰時期又面臨敵人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軍事工業發展水平比較落后。《游擊隊歌》里唱的“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反映了抗日軍民不懼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是敵后戰場極端困難的斗爭環境的真實寫照。為滿足對敵斗爭需要,中國共產黨大力發展軍事科技,以解決武器彈藥不足問題。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強調提高軍事技術和發展軍事工業的重要性,“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等的程度,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

  在極端困難情況下,為發展軍事工業,中國共產黨采用各種方式引進科技專家和技術工人。《中央軍委關于兵工建設的指示》提出,要引進精通兵器科技的專家并委以重任,“應注意收集專家,給以負責工作,如廠長、所長等。依延安經驗,應以新來的精通技術的干部為廠長”。受到黨的激勵政策鼓舞,一大批滿懷報國熱情的理工專家和技術人員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抗日根據地,其中不少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晉察冀邊區所設的軍事工業部技術研究室有技術人員20多名,絕大多數是清華、北大、南開、燕大等名校畢業生,在短短幾年內,就實現了軍事工業從無到有的巨大突破:在生產原料方面,造出了硫酸、硝酸、酒精、甘油、黃磷和赤磷等;在子彈生產方面,解決了無煙藥、底火及黃銅的生產問題,并組織工程技術人員集中攻關,生產出合格的全新子彈;在武器制造方面,晉察冀邊區不僅能生產手榴彈、地雷和迫擊炮彈,也能生產擲榴筒彈、槍榴彈、跳雷、子母雷、定向雷,還將前膛和后膛炮相結合,研制出專門打擊敵人碉堡的飛雷。

  圖為延安通信材料廠的技術人員在窯洞中制造通信器材 資料圖片

  在引進人才的同時,抗日根據地還把技術擴散規律同根據地具體實際相結合,整合各方資源,在根據地、淪陷區和國統區之間構筑跨區域技術擴散通道,采用多種方式采購發展軍事工業所需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1943年,位于華東地區的蘇中抗日根據地為生產火炮,在上海黨的地下機關協助下,采購了無縫鋼管、車床、刨床等制造火炮所需的原材料和設備。為保證運輸順利,這些原材料和設備先從上海集中到長江口的鴨窩沙島,再經海路分批送到新四軍一師控制的弶港。華中抗日根據地在根據地和淪陷區之間建立起固定的軍工技術傳輸路線。為了維護路線暢通,黨充分發揮統戰工作優勢,打通沿途包括青幫在內的各種地方勢力,為技術引進創造良好條件。

  抗日根據地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在引進先進技術后,結合根據地具體情況,對技術進行調整和優化,在軍事工業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到1945年初,各抗日根據地擁有兵工廠130個,職工近2萬人。在生產能力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在全面抗戰時期,根據地軍工部門共生產子彈7795459發,手榴彈4474514枚,地雷192466個,槍榴彈319970發,50毫米擲彈377263發,炮彈284621發,無煙藥15458.5斤,炸藥23522斤,刺刀123842把,槍支11046支,機槍33挺(原文如此——引者注),槍榴彈筒2196個,50毫米擲彈筒4155門,迫擊炮908門”。除了量的增加,在兵器性能上,根據地軍工能力也取得突破。以軍隊最常用的步槍為例,1940年八路軍自主研發的八一式馬步槍,取中外各款經典步槍之長,性能頗佳,并批量生產,初步實現步槍制式化。

  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抗日根據地既要開展軍事斗爭,也要夯實物質基礎,解決抗日軍民的生產生活問題,科技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根據地多處于偏遠地區,對其資源儲量、地理環境等基本情況,缺乏足夠分析和研究。根據地的科研機構和科技社團通過實地考察,為根據地政府制訂發展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陜甘寧邊區對南泥灣的開發。邊區農學專家撰寫的《陜甘寧邊區森林考察報告》引起黨中央重視,推動了南泥灣開發決定的出臺。

  農業是抗日根據地的主要經濟形態,邊區政府非常重視農作物增產增收問題。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創辦的光華農場,從事農業科學研究工作,推廣了狼尾谷、金皇后玉米、美國白皮馬鈴薯和四川彭縣洋芋以及黑麥、美國黃金煙等良種,這些良種在根據地種植后,較原來產量增長一成以上。1940年8月,晉察冀邊區在施政綱領中提出,“改良種子、肥料、農具等農業生產技術”。晉察冀邊區自然科學界協會農學會專門從事粟、小麥、玉蜀黍品種的改善研究。農業科技的運用,使抗日根據地農業產量顯著增加,以陜甘寧邊區為例,糧食產量從1937年的116.6萬石增加到1944年的181.7萬石,增幅約為56%。

  贏得抗戰的勝利,不僅需要農業提供物質基礎,也需要工業支撐,包括與根據地軍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輕工業。黨依靠科技人才,把科技和根據地的資源稟賦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根據地的工業發展路徑,棉紡織業的發展便是典型。華北是棉花的重要產區,但由于近代以來淪為外國棉紡織品的傾銷地,華北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并不理想。抗戰爆發后,華北抗日根據地發揮科技的力量,結合婦女紡織運動,充分利用本地棉花資源,實現傳統家庭手工紡織業的升級改造。晉西北的戰斗紡織廠買不到彈花齒條,遂自主制造,制成的齒條物美價廉,成本不及外貨的六分之一。該廠用“土經土緯”織布,產品同樣結實美觀。晉綏邊區的晉西北地區通過不懈努力,實現布匹基本自給,成功解決軍民的穿衣問題。到1945年,山東抗日根據地除魯南外,布匹可全部自給,一些地區甚至可以大量外銷。晉冀魯豫邊區的太行區在抗戰勝利前,已經建成紡織、造紙、卷煙、采礦、染料、文具、肥皂等日用工業,實現日用品的自給,生產的紡織品還可支援其他地區。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在科技發展方面的成就是不容忽視的。長期以來關于抗日根據地的研究和宣傳多聚焦在敵后戰場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缺乏對抗日根據地取得的科技發展成績的關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科技發展作為奮斗目標之一。在抗日根據地的局部執政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科技,遵循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將因地制宜、對外引進和自主研究相結合,通過制度建設吸引、激勵和培育科技人才,創辦科研機構和科技社團,大力推動科學研究,傳播科學文化,將科技與生產相結合,開辟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促進根據地軍事工業以及經濟社會的發展。無論是將士的武器彈藥,還是軍民的吃穿用度,科技都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可以說,科技推動了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提供重要支撐。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一生沒有憋好屁的王慧玲,終于被封了。
  3. 如何看待某車企“中國工人”在巴西“被指處于類似奴役式環境”
  4.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5. 烏克蘭逃兵
  6. 政說心語|一味地否定前30年打下的基礎究竟圖個啥
  7. 殖人哭了:還是中國好,別來美國做牛馬了
  8. 倒反天罡!瑞幸給打工人節假日三薪,原因竟是…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王忠新:清除內奸遠遠難于戰勝外敵——蘇聯“肅反運動”功不可沒
  1.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2.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群眾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誰不高興了?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我國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內卷,失業,學歷貶值…
  9.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0.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0. 我們還等什么?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假裝上班公司火爆背后,年輕人花錢假裝上班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性爱一二三区 | 青青久在线视频视频在线 | 在线视欧美日本 | 亚洲一区欧美日韩 | 日韩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