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毛主席不懂“搞經濟”?
這個說法,完全不符合歷史真相,顛倒是非。
這個論斷,沒有半點科學依據,經不起推敲。
這個謬論,誤導了很多人,也損害偉人的歷史形象。
講四件事,大家就知道歷史真相。
第一件事:毛主席完成了工業化。
在工業化歷程中。
毛主席用了28年時間,就完成了經濟轉型,讓中國從一個傳統的落后的農業國家,轉型為新興的充滿潛力的工業化國家。
毛主席那代人,干了幾代人的事,吃了幾代人的苦,積了幾代人的福。
我們來看組數據。
根據國家統計顯示:
1975年,工業凈產值占國民收入比重44.5%,工業凈產值占工農業凈產值比重53.1%,工業部門的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76.8%。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
在毛主席晚年時期,中國已經轉型為以工業為主導的國家。
其他國家用百年甚至三百年才走完的路,毛主席用28年時間就完成了,創造了世界工業史上的發展奇跡。
在外國人看來,只讓你毛澤東模仿,沒有讓你毛澤東超越,真的不會“搞經濟”,這發展速度太嚇人了。
你說毛主席不懂搞經濟?
連三歲小孩都不信,連鬼都不信,但偏偏有很多人相信,他們是認知上侏儒。
事實上,老人家太懂經濟了,是搞經濟的老司機!
在現代經濟學中,有一個“機會成本”原理,即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必須所放棄的東西。
中國工業化的機會成本是什么呢?
在毛主席時代,中國完成工業會的機會成本是放棄提高數億中國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在長達28年的時間內只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也就是說,以犧牲一代人的幸福生活為代價,為后面的人換取更富裕的生活。
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普通工人和廣大農民做出了巨大犧牲和歷史貢獻。
根據三農學者統計:
農民通過農村合作社、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的形式,前后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約8000億元的原始積累。
以犧牲“三農”為代價,推動中國工業化的完成。
這個偉大壯舉,在世界工業發展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國家要善待老農民啊!
今天社會的富足程度,很多部分是建立在犧牲老農民利益基礎上積累而成。
這件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中華,惠澤華夏,對中國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屬于里程碑事件。
為什么中國發展潛力如此巨大?
歸根結底,還是毛主席工業基礎打得好,當然也包括科技、教育、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基礎,結實而穩固。
第二件事:毛主席發展對外貿易
搞經濟,對外貿易很重要。
毛主席重視對外貿易,也擅長組織人力、物力發展對外貿易,在美西方聯合管制的情況下,依然把貿易出口做得風生水起。
我們來簡單回顧歷史。
1951年,美國政府操控聯合國,通過了對中國實行“禁運”的提案,正式對華實施“貨物禁運”和“經濟封鎖”的政策。
為了打破美國的禁運與封鎖,毛主席授意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陶鑄,要想辦法多利用華僑的外匯,利用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地利優勢,發展對外貿易。
1955年10月至1956年5月,廣東省外貿系統先后三次成功舉辦出口物資展覽交流會,整體效果還不錯,為國家賺了不少外匯,也為后來舉辦“廣交會”打了個樣。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根據“廣交會”官方網站統計顯示:
1957年首屆“廣交會”,春季參展商人數為1223人,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秋季參展人數為1923人,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全年成交總金額約為8700萬美元。
1976年 “廣交會”,春節參展商為14330位,來自99個國家和地區;秋季參展商為15326位,來自92個國家和地區,全年成交總額為292100萬美元。
要知道,當時中國的出口,主要是以低價值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為主,以此來積累工業化所需要的外匯。
這個艱難的創業過程,類似一個白手起家的農民,靠種糧買菜攢錢蓋起大別墅一樣勵志。
這組“廣交會”數據告訴我們,毛主席時代并沒有搞封閉經濟,而是有計劃的開放經濟,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積極融入世界。
毛主席深諳開展對外貿易的好處。
在美國極力封鎖與圍堵的情況下,毛主席利用美西方之間的矛盾和空隙,在有限的空間內把對外貿易搞得風生水起。
這就好比滑冰運動員,雙腳帶著鐵鏈子,在奧運會花樣滑冰比賽中,照樣拿獎一樣稀罕。
第三件事:《197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1975年1月13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向大會作《197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時講道:
“在這十年中(1964年至1974年),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千一百個大中型項目,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動蕩、通貨膨脹的情況相反,我國財政收支平衡,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會主義建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我們來劃重點:既無外債,又無內債。
如果毛主席不懂搞經濟?我們能做到既無外債、又無內債?
不懂搞經濟的人,能做到財政收支平衡?能讓物價保持穩定?
很顯然,毛主席是搞經濟的老司機,一邊搞革命運動,一邊搞經濟建設,玩得賊順溜。
為什么中國沒有發生經濟危機?
為什么大蕭條、經濟危機大面積地發生在美國和歐洲?
中國老祖宗,在研究經濟學問時,歐美還處于黑暗愚昧的中世紀,壓根不懂“輕重”為何物。
《管子》:“人君操谷幣金衡而天下可定也。”
管子認為,國家領導人,如能掌握好糧食、貨幣、黃金的平衡關系,天下的經濟秩序就可以穩定運行了。
《荀子》:“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藏其馀。”
荀子認為,富國的途徑是,節約費用,使人民富裕,并妥善貯存多余的財富。
這是節用、儲蓄、強國的經濟思想。
很顯然,毛主席深諳中國古典經濟之理論,諳熟“節用裕民強國”道理,懂得掌握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對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性。
有些高知人群,受到西方經濟理論的影響很大,把借債發債、融資圈錢、透支未來、寅吃卯糧當成主流思想,當成發展經濟的真理,成為經濟教條主義。
這些人,中毒很深。
反過來,他們譏諷毛時代不懂發債搞經濟,不懂借債搞建設,不懂負債搞發展,說毛主席不懂搞經濟。
這就是典型的被洗腦之后,連正常事物的認知都喪失了,分不清是非黑白和春夏秋冬。
夏天他們穿棉衣防暑,冬天他們穿背心保暖,并洋洋得意之。
可悲,可嘆,可憐!
第四件事:《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979年9月29日,葉劍英元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講道:
“我們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三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各部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經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創造了可以依靠的前進陣地。”
同志們!請注意“雄厚”二字。
這兩個字,內涵很豐富啊,含金量很高。
葉帥告訴我們,毛主席時代為改開事業打下的是雄厚的物質基礎,而不是薄弱的物質基礎,或一般的物質基礎。
通俗地說,在經濟層面,毛主席為后繼者留下一大筆的資產,為后繼者留下豐厚的家底。
大型的國防工業、國有重工業,我們就不贅述,有興趣的去查閱寒牛出欄公眾號舊文章。
我們重點講講,被大家忽略的社隊企業。
來看一組相關數據。
根據農業部人民公社企業管理總局統計顯示:
1975年,全國90%的公社和60%的大隊有了自己的企業(加工廠),總計辦了81.8萬個社隊企業,年總產值為215億元。
1977年,全國93.6%的公社和76.6%的大隊,總計辦了139萬余個社隊企業,年總產值為391余億元。
1978年,全國大約有152.4萬家社隊企業,總產值為493億元,占當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9.7%,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8.5%。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毛主席時代的社隊企業已經初具規模,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提高農民收入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受益于毛主席時代大力發展社隊企業,為其提供廠房、設備、技術、資源、人才、管理等支撐。
很多大型鄉鎮企業,就是直接繼承當地的社隊企業資產,只是換個工廠招牌而已,換個馬甲就成了著名鄉鎮企業。
很簡單的邏輯,沒有毛主席時代的社隊企業做基礎,難道80、90年代的鄉鎮企業一夜之間從土地長出來的不成?
說毛主席不懂搞經濟?
完全是睜眼說瞎話。
就憑“鼓勵鄉村大力發展社隊企業”的經濟政策,足以說明他老人家具有非凡的經濟戰略眼光,懂得平衡城鄉工業布局,懂得工業促進農業發展的道理,懂得避開城鄉發展失衡的陷阱。
無論是從國家戰略觀察,還是從宏觀經濟來看,毛主席搞經濟都是大師級水平,甩劉、鄧等人幾條街。
我們再來看組數據。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
截至1979年底,第一產業(農業)生產總值占比30.7%,第二產業(制造業)生產總值占比47.0%,第三產業(服務業)生產總值占比22.3%。
這組數據說明什么?
說明中國工業化,是在毛主席時代完成的,而不是在鄧小平時代。
說明毛主席很懂搞經濟嘛!
說明毛主席搞經濟建設的速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印度、巴西、伊朗等發展中國家。
盡管我們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進程中,經歷了一些無法避免的挫折,但是總體發展速度還是全世界最激烈的。
還有另一個面很多人沒有看到。
那就是毛主席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中國過程中,在效率和平等之間做了很好的平衡,限制了貧富分化的邊界,實現了良性、健康、有序地發展。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在提高效率方面,的確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我們在損害平等方面,同樣產生眾所周知的問題。
在經濟學原理中。
效率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的最大的利益,即經濟蛋糕的大小。
平等是指將這些利益平均地分配給社會成員,即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
毛主席搞經濟,在效率與平等之間的選擇,做到了相對的平衡,是辯證的經濟思維。
通俗地講,他老人家,既懂得如何迅速做大蛋糕,也懂得如何合理分配蛋糕。
不像某些人,做大蛋糕的前提條件,是損害平等為代價的,走的是歷史老路。
富的,富得流油;窮的,窮得生灰。
國家領導人懂不懂搞經濟?
評判的標準,不是“雞屁股”的數字,也不是以單方面的效率為標準,而是評判效率與平等兩個方面才合理。
講生產力,不講生產關系,就是拐子馬。
講提高效率,不講平等分配,就是耍流氓。
寒牛寫文章,習慣以理服人。
上述這些史料,都是有據可查,都是史實。
由此可推斷出,說“毛主席不懂搞經濟”,說“經濟走到崩潰的邊緣”,都是睜眼說瞎話,都是昧著良心說話,都是瞎幾把扯淡。
大家不要信這些鬼話!
因為它是騙人的,是公知精心炮制的謊言,是用來抹黑偉人歷史形象的輿論彈藥。
烏云遮不住太陽。
歷史在不斷證明,毛主席在經濟戰略層面的布局,都是趨向于效率與平等的最優解,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是真正的人間大道。
堅持實事求是,還原歷史真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