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當人民都在唱“東方紅”的時候,毛主席沉重地說:“歌未竟,東方白。”
什么歌?是革命勝利之歌,是跳出歷史周期律之歌,是人民當家做主之歌。
毛主席孤獨地審視人類發展史,思考如何跳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殘酷歷史!
一年后毛主席看清周圍無奈地說:“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上井岡山干嘛?
不多說,歷史宜粗不宜細嘛!
再過一年,他做好“摔得粉身碎骨”的準備,為后人做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探索。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面對當時特權階級的出現,熟讀歷史的毛主席寫出《賀新郎·讀史》。這首詞極具哲學高度和歷史縱深,是我所見的所有詠史詩詞里,最具歷史厚重感。時間跨度很大,揭露了人類發展的本質,我第一次讀就覺得無比的震撼,氣勢磅礴下盡是對蒼生的悲憫,了解后潸然淚下。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zhí)莊屩(juē)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yuè)。歌未竟,東方白。
壹.
開篇第一句就直接把這首詞提高了一個維度,最后一句成了千古絕唱。
“人猿相揖別”,“揖別”是人類特有的文化活動,人類與猿猴“拜別”,從此走向另一條進化的道路,是人類文明的肇始。
毛主席用一句話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人類幾百萬年進化的關鍵節點,把進化史情景化,具有強烈的畫面感,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那歷史的深邃感撲面而來,給人一種灑脫之感。
接著是人類進入到漫長的“石器時代”,毛主席是如何寫的呢?他站在高度對往事如煙之浩嘆:“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非常簡練又十分形象,漫長的歷史用“磨”來形容。“磨”什么呢?磨石頭,暗指石器時代。“石器”是考古學專有名詞,詞中把它還原為自然形態的“石頭”,沖破這一專有名詞對創作所帶來的約束。這很符合毛主席的性格,敢于打破常規,牢牢把握主動權為自己所用,同時又不顯得突兀。無論是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還是新石器時代,“幾個石頭磨過”概括了人類漫長進化史。接著用“小兒時節”形容,顯得很親切,這是人類發展的幼兒時期。
“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石器時代后就到青銅和鐵器時代,也就進入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工具有了快速發展,這冶煉技術究竟是在什么時候掌握的呢?歷史是無法精確的,可我們又何必去精確呢?大概知道這是幾千年前的事情就行了。人類的進化更快,石器時代用“磨”字形容漫長,青銅和鐵器時代雖然用了“幾千年”這個看似很長的時間來概括,但前面加了“不過”兩字,直接表達這幾千年是非常短的。事實也是如此,幾千年和幾百萬年比,不就顯得很短么?時間跨度和對比運用都游刃有余。
我們都習慣說這是人類的文明發展,可人類因此變得更加美好嗎?
上闕最后兩句來了轉折,毛主席洞察本質,給出答案是——“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人類掌握了火與鐵的力量,說是文明進步,但人類卻再難看到笑容。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階級斗爭史,為了利益經常處在戰爭中,處在階級斗爭中,戰場上彼此彎弓射箭,所謂發展史也是流血史。但悲哀的是,這郊原血,多是老百姓所流。
普通老百姓一直以來都活得很困難,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耘,那戰爭、勞役、饑餓和瘟疫更是苦不堪言,就如魯迅所說的,普通老百姓總是在“暫時坐穩了奴隸”和“欲做奴隸而不得”的兩種狀態中切換。 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底層人長期被統治階級壓榨,生活艱辛,人們麻木,難發出幾聲開懷大笑。
毛主席回顧這人類發展史,對這種“人吃人”“人壓迫人”的殘酷現象非常不滿。
老百姓遭受這種苦“從來如此便對嗎”?
毛主席多年后回憶起年輕時看到一幅世界地圖說:“從韶山沖的情形來看,那里的人,大都過著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餓,就是挨凍。我真懷疑,人生在世間,難道注定要過痛苦的生活嗎?決不!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是不應該永遠存在的,是應該徹底推翻、徹底改造的!”
所以毛主席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人民的束縛,一生堅持為底層人奉獻全部的力量,一直為底層人發聲代言。
當時中國處在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毛主席對華夏民族力挽狂瀾,他是歷代建國者中困難最大的一個。不僅要消滅國內的反動勢力,還要應對外部的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不僅要重新建設國家,還需要全面而系統地改造社會。在國際上去依附,從棋子變棋手,這個難度放在整個世界歷史上都可以說是空前絕后。
毛主席和他的戰友帶領人民不斷地嘗試和探索,可慢慢他的戰友覺得這樣太累了,所以有了開頭那句感慨:“歌未竟,東方白。”
貳.
下闋以“一篇讀罷頭飛雪”引出,一語雙關,接著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還是一語雙關,寫得實在太妙了。
“一篇讀罷頭飛雪”,表面的意思是藝術性地濃縮了毛主席自己一生讀歷史書的情況,從青年讀到暮年,頭發都白了。毛主席很重視歷史,他說:“如果要看前途,一定得看歷史。”
但停留在這樣的翻譯就有點淺了,毛主席曾說杜甫的詩是政治詩,其實毛主席的詩詞何嘗不是,而且是站在人民立場這邊的。這首詞毛主席反復斟酌,時不時拿出來修改,后把原來的“一遍”改為“一篇”,表達的情緒更激烈。
中國的歷史很長,毛主席讀歷史書的時間也很長,卻用“一篇”來暗示時間短和歷史短,我覺得更具歷史厚重感。這個歷史短是因為中國雖然有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但都在訴說著重復的歷史,跳不出歷史周期律。幾千年階級史,都不過是帝王將相的私欲,記載的也都是才子佳人,那些被壓迫在最底層的人們,那些在郊野流干了血的人們,在歷史書上難得有為他們說一句話。短時間頭發又怎么會變白呢?就是因為對這殘酷的歷史產生極度憤怒而白了頭,也可以說對這冰冷的人類歷史,就如置身冰雪天氣,頭發被冰雪覆蓋而變白。
這就對應了上闕的“流遍了,郊原血”,以及后面接著的“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斑斑點點”對應了上句,還暗示了詞人讀史時流淚,淚水在書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痕跡。
毛主席晚年變得多愁善感,有時看電影看到感動的劇情都會流淚。這種淚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悲憫。
“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
史書上記載的圣人之事過于美化了,還有那些帝王將相的千古垂名,是用多少底層的辛勤勞動和累累尸骨換來的?毛主席告訴大家讀書要多思考,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要被當時的統治階級所說的話騙了。因為為尊者諱,因為他們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他們視百姓如草芥,態度多是輕蔑。
毛主席說:“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
但不能有假的內容就不看,不看就完全不了解歷史了,要做的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寫到這我對莫言所謂的“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非常憤怒,這不就是把偉人顛倒回來的東西又顛倒回去么,他筆下的農村底層人民又變回愚昧無知,而地主是勤勞致富,樂于助人。)
封建社會的普通老百姓疲于地里勞作,沒時間接觸書籍,很容易相信讀書人說的話。毛主席熟讀歷史,他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破除歷史的迷信,讓人民從“天命”這種充滿統治色彩的言說桎梏中覺醒,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所以這首詞下句說:“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屩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這里的“風流人物”和《沁園春·雪》的“風流人物”是一樣的意思,指人民。
“風流人物”不是圣人,不是帝皇將相,不是才子佳人,而是指人民群眾,特別是那些對壓迫敢于反抗的人民,比如盜跖、莊屩、陳勝和吳廣。
因為挑戰了當時統治者的權威,因為很多記載歷史者站在統治階級立場說話,所以這些“風流人物”被曲解、隱匿、侮辱,被記載為盜匪、刁民、流氓、刺客。
毛主席用人民史觀去看,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
所以毛主席時代,他筆下的人名多數老百姓,如雷鋒,這鼓舞了多少小朋友做好人好事;如黃繼光,這激勵了多少士兵為國家和人民與敵人英勇作戰;如王進喜,這勉勵了多少工人艱辛地建設社會主義。
還有張思德、董存瑞、王國藩、陳永貴、郭鳳蓮等。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來自草原,來自戰場,來自農村,來自工廠,來自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他們就在我們身邊,他們是我們的學生、老師、同事、戰友、兄妹和父母,他們真實、親切、高尚、脫離了低級趣味。他們是我們的化身,史書不可能記錄每一個人民,讓他們去代表我們,代表時代。
人民接受文化教育,把人民往善良方向引導,激發人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個人或許比不了精英,但精英永遠是少數的,人民團結起來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可毛主席進入晚年,有些人忘記了初心,“我多次提出主要問題,他們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毛主席站在歷史長河中看透人類發展史,底層人民實在太苦了,面對阻力,也就有了最后的一句——“歌未竟,東方白。”
革命之歌還沒唱完,所以提出“繼續革命理論”。對“進京趕考”的成績不是很滿意,有錯就要改,要繼承“盜跖、莊屩、陳勝、吳廣”的反抗精神。一年后發出“重上井岡山”,再一年用自己一生的榮譽來給人民做了一場實驗。
毛主席以詞詠志,用一百來字就勾勒出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規律,寫了前人不敢想,也想不到的宏觀氣象,氣勢磅礴下盡是對老百姓的悲憫,是詠史詩詞的空前絕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