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維克多·格羅斯曼(Victor Grossman),原東德記者、作家,1928年出生于美國紐約,曾就讀于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在哈佛大學讀書期間,格羅斯曼加入美國共產黨,積極參加美國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從哈佛大學畢業后,格羅斯曼放棄了在美國主流社會發展的前途,選擇到布法羅一家工廠一名普通工人。朝鮮戰爭爆發后,格羅斯曼被征召入伍后被派往歐洲。為逃避麥卡錫主義的迫害,格羅斯曼在歐洲期間逃離美國軍隊來到了奧地利蘇占區,隨后定居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柏林墻倒塌后,格羅斯曼繼續生活在德國。格羅斯曼著述頗豐,其代表作是回憶其個人經歷的兩本著作,即《過河:對美國左翼、冷戰和東德生活的回憶》(2003年)和《一位社會主義叛逃者:從哈佛大學到卡爾·馬克思大道》(2019年)。維克多·格羅斯曼已96高齡,仍筆耕不輟,非常歡迎大家跟他交流([email protected])。
在可怕的1933年5月10日,希特勒掌權還不到三個月,學生和教職員工就把大學圖書館里的禁書清空,并把這些書(估計有一百多位作家的兩萬多冊作品)扔進了巨大的篝火中。大多數作者是德國人、猶太人、無神論者、自由主義者以及左派,如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安娜·塞格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但也有一些外國作品被扔進火堆:馬克西姆·高爾基、海明威、杰克·倫敦、多斯·帕索斯。
91年后的今天,在2024年5月3日,就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樹大道對面,在那些書曾被焚燒的同一所大學的院子中,一些勇敢、堅定的學生被強行拖上了等候的警車。1933年的學生在鼓吹謀殺,為接下來的種族滅絕做準備;而這些2024年的學生正在抗議謀殺和種族滅絕。
市長和當局聲稱有人喊出了被禁止的哈馬斯口號,為這些學生被粗暴銬上手銬和逮捕辯解。可能是一些阿拉伯參與者被來自加沙的新聞和圖片所打動,將這些情緒普遍化了。誰知道呢?這重要嗎?這群人并不是反對猶太人;他們中也有猶太學生,其中有一些是以色列流亡者。就像在德國和其他國家的大學里的類似場景一樣——在美國各地的學生也是如此勇敢。這三百名示威者抗議的是對加沙的家園、清真寺、教堂、圖書館、學校和大學所進行的嚴重的破壞(1945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以及超過35 000人(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被殺害。
但是,這些示威游行的人數正在迅速增加,其意義遠不止于此。對許多人來說,他們還表達了對目前席卷德國(不僅是德國)的整個局面的抗議。仇恨彌漫在空氣中,伴隨著一個世紀以來對“劣等”民族的優越感,制造更具毀滅性武器并準備使用它們壓力與日俱增。隨之而來的是被迫屈從的壓力:不要惹事生非——否則……這樣的趨勢正在獲得力量,獲得全面的權力,而不僅僅是在極右團體中!
正是這種新的抗議精神,這種對新答案的追尋,讓統治階級憂心忡忡,甚至感到恐懼。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派警察進入洪堡大學的院子。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周五抗議活動的地點是東柏林洪堡大學的院子,1945年5月8日納粹戰敗、紅軍解放柏林后,這所大學被命名為洪堡大學。亞歷山大·馮·洪堡的雕像俯視著今天的戰士們,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和探險家,19世紀20年代在拉丁美洲和美國看到的奴隸制以及各地的壓迫都遭到了他的強烈反對。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贊助人。在這座美麗的大樓里(愛因斯坦曾在這里任教),盡管大學的性質多年來發生了許多變化,但有一句話卻被保留了下來,用金色的字體寫在寬闊的中央樓梯上方。這句話是由曾在這里求學的另一個人寫的,也可以說是非常貼切。作者正是卡爾·馬克思。上面寫道“迄今為止,哲學家們只是以各種方式解釋世界;然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也許正是因為擔心這種精神會死灰復燃,市長和許多政客才會如此憤怒和擔憂,才會出動警察。
翻譯:趙丁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