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總校太行山辦學所在地,全國唯一一座抗大紀念碑矗立于此。1986年6月1日,在抗大建校50周年之際,中央軍委和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校部舊址前南峪村建造了抗大紀念碑。胡耀邦親筆題寫碑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紀念碑”,東側碑身由徐向前題詞“繼承和發揚抗大的光榮傳統,為改變老區的面貌而努力”,西側碑身由李志民題寫“抗大精神、永放光芒”。時任抗大教育長、副校長何長工題寫《邢臺漿水抗大總校太行山駐地碑文》。
碑文如下:
抗大它是偉大時代的產物,也是陶冶鍛煉偉大時代英雄的熔爐,在我黨建軍史上有著巨大的貢獻。一九三六年,全國各路紅軍齊集陜北以后,根據形勢的需要,于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在陜北保安創建了中國抗日紅軍大學。到第二期遷校延安,即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一九三九年,根據中央指示深入敵后辦校,由陜北轉移太行山,一九四〇年十一月抗大總校即全部到達邢臺漿水川一帶。漿水川地處第十八集團軍領導之英勇善戰的一二九師活動地帶,抗大有了多方堅強保證,就把這里當做長久辦校基地。當時校部住在前南峪,政治部住在漿水鎮,其它如坡子峪、宋家峪、馮家溝、桃樹坪一帶的村莊都住滿了抗大的學員和機關。由于環境比較安定,抗大即以正規化為中心,總結經驗,編寫教材,指導各個分校改進工作,順利地完成第七期教學任務,并隆重地舉行了抗大建校五周年紀念大會。一九四二年初進行第八期招生,五一國際勞動節開學。這時滕代遠同志調去總部,由我擔任副校長主持工作。抗大深入敵后,在漿水川待的時間最長,和這里的人民結成了魚水不離的關系。我們曾派干部幫助建黨建政,派武工隊去和地方干部共同打擊敵人,幫助開展文化教育工作。而漿水的人民對抗大幫助最大,在五一反“掃蕩”中幫助我們堅壁清野,打麻雀戰,處處迷惑打擊敵人,才取得最后的勝利。一九四三年春,根據中央指示,我們總校全體人員告別了漿水川的父老兄弟重返陜北。我們常想,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我們抗大全體人員吃的是漿水川的糧,喝的是漿水川的水,是漿水川和太行山的廣大人民把我們養育壯大的,我們在此受到了深厚的教育和鍛煉。對此,我們將永志不忘。愿我后人能夠繼承和發揚漿水人民的光榮傳統和抗大艱苦奮斗英勇犧牲的精神,就象太行山那樣巍峨雄壯,為祖國的四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的繁榮富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
何長工
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日
背景介紹
碑文簡要描述了抗大的創建歷史,詳細記述了從1940年到1943年抗大在漿水川一帶的辦學情況和主要活動,最后表達了對漿水川和太行山廣大人民養育之情的“永志不忘”和對后人的美好愿望,讀來感人至深、倍受鼓舞。
抗大到達延安后,愛國青年、抗日志士紛紛如洪流般奔赴延安抗大。副校長羅瑞卿高興地說“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抗大成為抗日的一面旗幟,享譽國內外。1939年7月10日,抗大總校與聯大以“八路軍第五縱隊”番號,踏上了由陜北轉移太行山的征程。
1940年11月抗大總校即全部到達邢臺漿水川一帶。之后,抗大師生在四面八方接近敵人。在百團大戰中,抗大學員組織6個見習團參加戰斗,在各個指揮機關了解戰役進展過程。學員小組還協助第120師、129師、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專題總結淶靈戰役、榆遼戰役等戰役經驗教訓,編撰戰例匯集,作為抗大軍事教材。抗大學員對敵戰斗更是不計其數。岡村寧次多次叫囂,要用2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學員、用50個日本兵換一個抗大干部。在1942年的五一反“掃蕩”中,日軍4路合擊抗大總校,妄想用“鐵壁合圍”將抗大師生一舉消滅。抗大總校與敵人頑強周旋兩個多月,邊戰斗邊教學,配合主力部隊殲敵17000余人,徹底粉碎“圍剿”。抗大敵后辦學“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是世界軍事教育史上的奇跡,而這一奇跡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的。
在抗大挺進敵后的歡送大會上,毛澤東贈送抗大師生“三個法寶”,即堅持統一戰線、開展游擊戰爭、鞏固內部團結。抗大敵后辦學肩負著開辟敵后戰場、為抗日民主根據地培養干部、團結帶領廣大民眾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重任。抗大總校到達河北邢臺后,漿水川家家住滿抗大學員,人人都是抗大房東。當地群眾主動騰房并屋,接收抗大學員;學員們遵守制度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時時刻刻想到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了不與老百姓爭柴,抗大學員孫保德爬上山頂去砍柴,不慎跌入懸崖;在反“掃蕩”中,抗大學員靳惠民從包圍圈中救出了80歲的老房東……老區人民為了保護抗大物資舍生取義,為了保護抗大傷員寧死不屈,為了保護抗大后代犧牲自己的孩子。在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中,抗大師生與人民群眾形成了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深情厚誼。
此外,抗大總校多次派干部到地方幫助建黨建政,派武工隊和地方干部共同打擊敵人,幫助開展文化教育工作,并以正規化建設為中心,總結辦學經驗,統一編寫教材,向各個抗日根據地派出教員骨干,在全國指導、創建了14所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1所附設中學,黨的力量也獲得空前的發展和壯大。到抗戰勝利時,共產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民軍隊發展到約120余萬,民兵發展到260萬,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其中抗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據不完全統計,在抗大任職任教和學習過的干部,僅1955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就有500余人。其中元帥7人、大將8人、上將29人、中將100多人、少將300多人。抗大在抗日戰爭期間共培養了10余萬名軍政干部。他們在抗大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成為用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自覺的革命戰士。他們在奔赴新的工作崗位后,用學得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去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組織群眾,為我黨我軍的發展壯大,為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也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
專家點評
本期點評專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副院長 濮端華
抗大是國防大學的前身,是我們黨在延安時期創辦的規模最大的干部學校之一。在9年多的辦學實踐中,抗大師生堅決服從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指揮,涵養了堅定不移跟黨走的政治品格。抗大將“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列為教育方針之首,堅決執行黨中央、中央軍委的各項決策部署,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抗大全體師生響應黨中央號召,挺進華北抗日前線,深入敵后辦學,就是堅定不移跟黨走的生動體現。
抗大師生心系民族命運、矢志抗日救亡,彰顯了勇當先鋒求勝利的使命擔當。抗大始終站在民族解放事業的最前列,高擎抗日救國旗幟。經過抗大這所“革命熔爐”的千錘百煉,一批批熱血青年和愛國知識分子成長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優秀指戰員,同時,也成長為發動、宣傳、教育民眾的民族先鋒,堅定站到了抗日救國的最前沿。
抗大師生聚焦打仗天職、鍛造過硬本領,形成了向戰為戰育英才的鮮明特質。抗大誕生于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壯大發展于抗日烽火硝煙之中,可謂因打仗而生、為打仗而建。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抗大師生堅持一邊戰斗、一邊學習,積極配合主力部隊作戰,掌握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真正做到了在戰爭當中學習戰爭,并且將所學貢獻于戰爭。
抗大師生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開拓創新、團結拼搏,展現了艱苦奮斗葆本色的奮進姿態。從成立之日起,抗大生活之艱苦、條件之惡劣,在人類教育史上極為罕見。轉入敵后辦學之后,經費與給養不足的問題也始終困擾著抗大師生,但是他們從未退縮,想盡各種辦法克服困難,與人民群眾結下了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深厚情誼,成就了“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歷史偉業。
革命精神之所以熠熠生輝、歷久彌新,就在于它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在抗大辦學實踐中形成的這些寶貴精神品質,引領人民軍隊軍事教育事業取得彪炳史冊的輝煌成就,極大感染振奮了黨政軍民的革命熱情。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我們要傳承抗大血脈,始終牢記聽黨指揮的首位要求,堅定政治立場,深化理論武裝,強化政治訓練,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聽黨指揮的政治要求落實到各項工作中;我們要始終涵養為國為民的深厚情懷,站穩人民立場,把黨、國家和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小我與大我的關系,培塑勇于甘于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的大勇大愛;我們要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樹牢長期過緊日子的意識,把有限的資源用在緊要處、用在刀刃上,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知難而進、挺膺擔當;我們要始終樹牢齊心協力的團結意識,做到胸懷大局、服從全局,襟懷坦蕩、光明磊落,科學運用講團結的方式方法,在嚴肅認真的思想交鋒交流交融中凝聚共識,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求得革命的大團結;我們要始終突出為戰育人的辦學指向,把準戰的能力需求、立起戰的培養標準,努力使人才培養供給側同未來戰場需求側精準對接,全面提高備戰打仗人才供給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