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被稱為世紀大決戰。
經此役,蔣介石在南線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國民黨敗局既定。
不過,在戰役之初,毛主席和蔣介石對大勢的判斷卻不是那樣的。
在毛主席看來,淮海戰役“是一鍋夾生飯”,解放軍方面準備不足,并不具備碾壓式優勢。
而蔣介石覺得“80萬對60萬,優勢在我!”
電視劇《大決戰》劇照
然而,毛主席有經天緯地之才,粟裕有一副“好牙口”,淮海戰役以國民黨方面完敗而告終。
毛主席稱贊粟裕:“你們打得好,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這就是毛主席典型的、極有個性的語言風格,他的語言沒有官話連篇、矯揉造作,也根本不屑去附庸風雅。
筆者稍作整理,將毛主席的講話風格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毛主席的講話有王者之氣——他的講話氣吞山河,有一種舍我其誰的霸氣;
毛主席的講話通俗易懂——他博學多識,曉古通今,他經常在寫文章和講話中引經據典,卻深入淺出,擅長用最通俗的語言讓聽者聽得明白;
毛主席的講話風趣幽默——他的講話不刻板、不乏味,不空洞,不枯燥,妙趣橫生,始終把握主題、吸引聽眾;
毛主席的講話警句迭出——他的講話經常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淬煉出了許多經得起實踐檢驗的警句、名言,且被廣為流傳;
毛主席指揮軍事行動的電文則是另外一種風格:干脆、直接,清晰明了,從不拐彎抹角、含含糊糊。
殊不知,毛主席還擅長講“大白話”。
淮海戰役期間,毛主席曾經寫給杜聿明一封勸降書,信中說的就是人人都能聽得懂、看得明白的“大白話”。
這封勸降書一開始就直奔主題。
杜聿明將軍、邱清泉將軍、李彌將軍和邱李兩兵團諸位軍長師長團長: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黃維兵團已在十五日晚全軍覆沒,李延年兵團已掉頭南逃,你們想和他們靠攏是沒有希望了。
毛主席開門見山,直接提醒國民黨“徐蚌會戰”事實上的總指揮杜聿明等人-你們已經山窮水盡了!
邱清泉、李彌、黃維、黃百韜都是蔣介石的愛將,他們統領的幾個兵團也都是國民黨軍中戰斗力排名靠前的精銳部隊。
毛主席寫這封勸降書的時候,黃百韜兵團和黃維兵團已經相繼被殲,杜聿明等人也已經窮途末路,四面楚歌。
電視劇《大決戰》劇照
整個淮海戰役期間,解放軍第一個戰役目標就是殲滅黃百韜兵團。
平心而論,黃百韜兵團絕非不堪一擊的“軟柿子”。
在國民黨眾多高級將領中,黃百韜是一個“另類”,他不屬于保定、黃埔等任何派系。
在投奔蔣介石之前,黃百韜當過傳令兵,因為勇敢善戰,才一路爬升到師長的位置。
投奔蔣介石后,因為是雜牌出身,黃百韜一開始并沒有受到重用。
皖南事變中,黃百韜積極為顧祝同出謀劃策,因此得到了顧祝同的賞識,不久便升任整編第25師師長。
孟良崮救援張靈甫、豫東救援歐壽年,黃百韜比任何一個國民黨將領都賣力,因此深受蔣介石賞識。
蔣介石不僅親自頒發給黃百韜一枚青天白日勛章,還提升他為第7兵團司令官,讓黃百韜感激涕零:“國家厚我,領袖厚我,唯死而已。”
這也是黃百韜在碾莊竭力死戰的主要原因。
黃百韜死心塌地追隨蔣介石,他手下的5個軍、10萬人馬也可謂兵強馬壯且頑固不化。
華野包圍碾莊后,面對解放軍優勢兵力的圍攻,黃百韜死戰不退,足足撐了15天之久。
最終,華野6個縱隊以傷亡4萬的代價全殲黃百韜第7兵團,深知國軍見死不救陋習的黃百韜自殺身亡。
戰后,解放軍四縱司令員陶勇說:“解放戰爭以來還沒見過這么死硬的對手,這個黃百韜比張靈甫還要難纏。”
再來說說第二個被殲滅的黃維兵團。
黃維兵團總兵力12萬人,是國民黨王牌兵團之一,兵團下轄第18、第10、第14、第85四個軍以及第4快速縱隊。
全兵團裝備精良、戰斗力強大,堪稱國民黨軍主力中的主力。
11月26日,黃維兵團身陷解放軍的包圍圈,蔣介石命令其在雙堆集固守待援。
12月1日,黃維兵團耗盡了糧草,只好拼死突圍,然而,傷亡了3萬余人,突圍部隊都未能沖出解放軍的包圍圈。
12月15日,解放軍中野部隊發動總攻,彈盡糧絕的黃維兵團最終大部被殲。
兵團副司令胡璉僥幸逃命,兵團司令黃維則當了解放軍的俘虜。
至于毛主席在勸降書中提到的邱清泉和李彌,他們眼下正跟杜聿明一起在陳官莊艱難苦熬,度日如年。
毛主席在此用“大白話”告訴杜聿明:
黃百韜不可謂不“忠勇”,黃維兵團不可謂不“精銳”,但是,他們倆人“一死一俘”,都成了人民解放軍的手下敗將。
毛主席是想告訴杜聿明:你們如果繼續頑固抵抗下去,你們必將步黃百韜、黃維的后塵!
電視劇《大決戰》劇照
你們想突圍嗎?四面八方都是解放軍,怎么突得出去呢?你們這幾天試著突圍,有什么結果呢?你們的飛機坦克也沒有用。
12月4日,人民解放軍將杜聿明所部包圍于以陳官莊為中心的狹小區域,這里南北只有5公里、東西不過10公里。
從12月6日到12月15日,杜聿明不止一次組織突圍。
但是,他的突圍部隊每每損兵折將,卻始終沒能夠沖出解放軍的包圍圈。
孫元良率第16兵團單獨突圍,結果大部被華野部隊殲滅。
只有“長腿將軍”孫元良一個人化裝成老百姓逃出了包圍圈。
12月15日,中原野戰軍全殲黃維兵團,前來救援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則連夜逃遁。
至此,杜聿明再也指望不上援兵。
毛主席用“大白話”告訴杜聿明:你們已經被包圍了,突圍是不可能成功的,頑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條!
我們的飛機坦克比你們多,這就是大炮和炸藥,人們叫這些做土飛機、土坦克,難道不是比較你們的洋飛機、洋坦克要厲害十倍嗎?
毛主席在勸降書中提到了“土飛機”、“土坦克”,這些“土飛機”、“土坦克”泛指人民解放軍自創的“新式武器”。
這里特別要說一說傳說中的“沒良心炮”,它土得掉渣,卻威力驚人。
“沒良心炮”其實就是用普通汽油桶改裝的炸藥包投送器。
它的威力絕對驚人:
桶有多粗,口徑就有多大;
炸藥包越大,爆炸威力就越大。
點燃引線,炸藥包就會在爆炸的瞬間飛出油桶,投向前方目標。
在圍殲黃維兵團的一場大戰中,解放軍就使用了這種“土炮”。
黃維驚訝地發現,其苦心經營的野戰防御地堡和地堡內的士兵竟然會被“土炮”一炮炸飛。
國民黨兵還發現,許多被炸死的士兵七竅流血,身上卻找不到任何傷口。
國民黨軍醫因此斷定,這些士兵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震死的。
國民黨軍士兵因此對這種“土炮”充滿恐懼,稱其為“沒良心炮”。
被俘的國民黨軍官兵也不得不承認:“你們這個土玩意兒可比洋大炮厲害多了。”
為了對付國民黨軍的坦克、裝甲車、野戰工事和密集沖鋒,解放軍官兵還有不少奇思妙想。
他們用拋射筒改裝火焰噴射器,也可以拋射幾十公斤重的石頭、投擲集束手榴彈,花樣繁多,威力越來越大。
因此,毛主席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土飛機、土坦克比你們的洋飛機、洋坦克更厲害!
你們的孫元良兵團已經完了,剩下你們兩個兵團,也已傷俘過半。你們雖然把徐州帶來的許多機關閑雜人員和青年學生,強迫編入部隊,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
毛主席在勸降書中指出了杜聿明犯的一個致命錯誤。
黃百韜兵團被殲后,杜聿明帶著20萬大軍正式離開徐州。
但是,杜聿明同時帶上了10多萬國民政府官員、家眷、學生等非戰斗人員。
這哪里是戰略轉移,分明就是拖家帶口的大搬家。
帶著這支龐大、臃腫的隊伍,杜聿明所部5天才走了100里路。
就在這時,黃維兵團被包圍了,蔣介石命令杜聿明火速調頭救援。
杜聿明與不少國民黨嫡系將領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對蔣介石的愚忠。
自從黃埔一期畢業之后,杜聿明從來沒有違拗過蔣介石的命令,不折不扣地執行,無論對錯,甚至心甘情愿為蔣介石犯下的錯誤背黑鍋。
正因為如此,蔣介石才會把國民黨中央軍最后的機動力量放心地交給杜聿明。
接到蔣介石的命令,杜聿明雖然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服從。
杜聿明沒有想到,自己的部隊剛剛調頭轉向,華野的主力部隊就逮住了他的尾巴,并很快將他的幾十萬人馬合圍在了陳官莊一帶。
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全殲,杜聿明非但沒能救出黃維,反而自己走進了“死胡同”。
電視劇《大決戰》劇照
十幾天來,在我們的層層包圍和重重打擊之下,你們的陣地大大地縮小了。你們只有那么一點地方,橫直不過十幾華里,這樣多人擠在一起,我們一顆炮彈,就能打死你們一堆人。你們的傷兵和隨軍家屬,跟著你們叫苦連天。你們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們當副總司令的,當兵團司令的,當軍長師長團長的,應當體惜你們的部下和家屬的心情,愛惜他們的生命,早一點替他們找一條生路,別再叫他們作無謂的犧牲了。
12月16日,為了不讓傅作義集團下決心南撤,中央軍委決定對杜聿明圍而不攻。
華野各部隊隨即開始戰地休整,同時對被圍之敵發動宣傳攻勢、心理戰。
讓我們看看解放軍重兵圍困下的陳官莊吧。
此時已是天寒地凍,被圍在陳官莊的20余萬國民黨官兵缺衣少食,僅靠一點空投物資維持生存。
剛開始,飛機投送來的是大米和面粉,由于可燃之物全被燒光了,就連老百姓的門板、棺材板都讓國民黨士兵拆來當了燃料,后來就只能改投大餅、餅干、罐頭等熟食。
一些國民黨空軍飛行員害怕遭解放軍襲擊,不敢低空投下物資,通常在很高處就拋下物資回去交差了。
結果,很多物品沒有投到國民黨軍營地,卻飄落到了解放軍的陣地上。
投下來為數不多的救命糧也被國民黨軍軍官全部掌控。
他們或者獨吞物質,或者拿這些物質做起了生意,高價賣給士兵……
實在沒有可吃的食物時,國民黨軍的騾馬就遭了殃,先后成為官兵們的腹中之物。
為了爭搶食物,不少士兵甚至發生了火并,有隨軍記者看到,搶到食物的士兵居然就在同伴的尸首旁狼吞虎咽……
除了饑餓、寒冷,國民黨官兵還得時刻提防解放軍突然發起襲擊,因此一個個提心吊膽,猶如驚弓之鳥。
再者,自從杜聿明收到毛主席發來的勸降書之后,解放軍前沿陣地的大喇叭開始反復播放《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各路解放軍部隊也頻頻向包圍圈內的國民黨官兵喊話、勸降,發射傳單,甚至給相鄰陣地的國民黨官兵送飯。
這個時候,白米飯、白饅頭和“豬肉燉粉條”的威力已然勝過了任何武器。
在20多天的圍困中,國民黨軍官兵軍心渙散,他們恐戰、厭戰,不少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干脆直接繳械投降。
據統計,從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5日,杜聿明部投向解放軍者共計1.4萬余人。
此時的杜聿明已經焦頭爛額,據杜聿明后來回憶,當時猶如世界末日一般,有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
電視劇《大決戰》劇照
現在黃維兵團已被全部殲滅,李延年兵團向蚌埠逃跑,我們可以集中幾倍于你們的兵力來打你們。我們這次作戰才四十天,你們方面已經喪失了黃百韜十個師,黃維十一個師,孫元良四個師,馮治安四個師,孫良誠兩個師,劉汝明一個師,宿縣一個師,靈璧一個師,你們總共喪失了三十四個整師。
戰至當下,國民黨總共喪失了34個師。
這是毛主席提供給杜聿明的“國軍戰損數據”。
不過,不知道出于什么考慮,毛主席并沒有告訴杜聿明另外一組數據:
整個淮海戰役過程中,有數以萬計的國民黨官兵放下武器,并成為“解放戰士”,在接受教育后加入人民解放軍行列。
因此,此消彼長,國民黨軍日趨衰敗,解放軍兵力卻越打越多。
其中除何基灃、張克俠率三個半師起義,廖運周率一個師起義,孫良誠率一個師投誠,趙壁光、黃子華各率半個師投誠以外,其余二十七個半師,都被本軍全部殲滅了。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和孫元良兵團的下場,你們已經親眼看到了。你們應當學習長春鄭洞國將軍的榜樣,學習這次孫良誠軍長、趙壁光師長、黃子華師長的榜樣,立即下令全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軍可以保證你們高級將領和全體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這樣,才是你們的唯一生路。你們想一想吧!
在列舉了杜聿明不可能取勝的事實后,毛主席也給杜聿明指了一條生路——起義。
淮海戰役最早、最為著名的起義要數賈汪起義。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剛剛打響兩天,中共地下黨員張克俠和何基灃就發起了賈汪起義,拉開了國民黨軍大規模起義的序幕。
解放軍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得以迅速通過他們的防區,切斷了黃百韜兵團與徐州的聯系。
11月22日,黃百韜兵團被圍殲,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
毛主席曾高度評價賈汪起義:“這是淮海戰役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
緊接著,中共地下黨員蕭德宣再立新功。
中共地下黨員是黃百韜兵團下屬第44軍150師第119上校團長。
1948年11月,在蕭德宣的一再勸說下,150師師長趙璧光率2560余人陣前投誠。
時間剛過一天,國民黨軍統南京站少將站長、中共地下黨員周鎬開始了另一次策反行動。
他的策反對象是國民黨107軍軍長孫良誠。
孫良誠人稱“變色龍”,他曾經先后投靠馮玉祥、汪精衛、蔣介石等人。
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后,孫良誠與解放軍方面取得了聯系,表示了率部起義的意愿。
但是,直到被華野蘇北兵團韋國清部包圍時,孫良誠仍然在觀望中舉棋不定。
為了給孫良誠最后一次機會,周鎬冒險單刀赴會,他只身闖入107軍軍部,敦促孫良誠率部投誠。
在解放軍強大的軍事、政治壓力之下,孫良誠最終放下了武器,率107軍向解放軍繳械投誠。
此后,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軍第85軍110師師長廖運周率部起義,第85軍23師黃子華部相繼投誠。
第12兵團司令黃維后來這樣說:“先有廖運周起義,繼之黃子華投誠,特別是黃師投誠,我12兵團整個陣地體系徹底破裂。”
黃維坦言:“全軍陷于悲觀絕望氣氛。”
電視劇《大決戰》劇照
在寫給杜聿明的勸降書上,毛主席還別有深意地提到杜聿明的老朋友鄭洞國。
不久前,鄭洞國在長春接受戰敗的現實,在最后時刻宣布脫離國民黨。
鄭洞國跟杜聿明是黃埔一期同學,兩人關系一向不錯。
杜聿明擔任第5軍軍長時,鄭洞國是第5軍榮譽第一師的師長;
昆侖關大捷后,鄭洞國隨著杜聿明一起遠征緬甸;
解放戰爭時,杜聿明出任東北“剿總”司令,鄭洞國是“剿總”副司令,同時兼任國民黨東北保安代司令、第一兵團司令等職務。
顯然,毛主席特別提到鄭洞國,是希望杜聿明效仿他的老同學、老朋友鄭洞國,在最后關頭做出明智的抉擇。
于情于理,毛主席此舉算得上是誠心誠意、仁至義盡。
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好,就這樣辦。如果你們還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總歸你們是要被解決的。落款是:中原人民解放軍司令部華東人民解放軍司令部
在勸降書最后,毛主席向杜聿明發出了最后通牒:
該說的都說了,該發生的也都發生了,國民黨敗局已定,這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了。
如果認不清形勢,拒不投降,那就干凈、徹底、堅決地消滅你!
據說,看完毛主席的勸降書后,杜聿明一言不發,低頭沉思。
最后,他把那份勸降書遞給了一旁的邱清泉。
邱清泉卻一把撕毀勸降書,順手丟進了火爐里。
這個“邱瘋子”已經完全失去理智,決意要頑抗到底了。
杜聿明什么也沒說,只是苦笑著搖了搖頭。
1949年1月6日下午3點30分,華東野戰軍向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
奄奄一息的杜聿明集團立刻土崩瓦解,兵敗如山倒。
1月10日,杜聿明集團被徹底全殲,杜聿明則在逃跑途中被解放軍俘虜。
戰后,蔣介石怒罵“杜聿明愚蠢、誤國”,杜聿明既不承認,也不爭辯。
當了俘虜的杜聿明一度對抗改造,拒不接受自己完敗的事實。
杜聿明的理由很簡單:蔣介石如果認可自己的軍事判斷,接受自己的軍事部署,鹿死誰手還說不定呢。
杜聿明被俘
那么,杜聿明究竟做出了哪些軍事判斷?
淮海戰役爆發后,在粟裕虛虛實實的攻擊下,國民黨一時無法判斷解放軍的戰役目的。
而杜聿明一到徐州就很快猜到了粟裕的戰役意圖,那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圍殲黃百韜兵團。
杜聿明提出:以黃百韜兵團為餌拖住華野主力部隊,以李彌兵團守徐州,調動邱清泉兵團、孫元良兵團與黃維兵團合兵一處,以優勢兵力包圍中野的6個縱隊。
杜聿明的如意算盤是:先吃掉中野這6個縱隊,再回頭援救黃百韜兵團。
杜聿明的這個方案的核心內容是:以放棄黃百韜為代價,以換掉中野的6個縱隊。
但是,杜聿明的這個方案立即被蔣介石否決了,蔣介石絕對不允許杜聿明用黃百韜的10萬精銳來冒險。
最后,杜聿明只能放棄自己的方案,執行了蔣介石欽定的戰役方案。
結果,杜聿明的各路援兵受到解放軍的頑強阻擊,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沒。
此后,杜聿明又向蔣介石提出設想:放棄徐州,撤退到淮河以南,依托淮河阻擋解放軍的進攻,重整兵力,以圖再戰。
有軍事專家分析,如果杜聿明果真帶著這幾十萬人馬逃過淮河,依托淮河天險死守防線,淮海戰役的進程或將推遲。
然而,無論杜聿明如何解釋,蔣介石都不予認可。
等到好不容易說服蔣介石時,杜聿明集團已經喪失了寶貴的時間。
然后,杜聿明在“拖家帶口”撤退途中再次接到蔣介石“緊急馳援黃維”的命令;
然后,杜聿明救援黃維未遂,卻被解放軍圍困到了陳官莊;
然后,杜聿明一敗涂地,束手就擒......
淮海戰役結束后,解放軍的總兵力增長到了接近300萬。
在此之后,解放軍再也沒有遇到過國民黨軍像模像樣的抵抗,面對人民解放軍這支正義之士、勝利之師的攻勢,國民黨軍隊幾無還手之力。
因此,淮海戰役被稱之為大決戰,它是國共力量對比發生反轉的關鍵節點。
回顧淮海戰役,蔣介石幾乎押上了他的全部家底,試圖“畢其功于一役”。
淮海戰場上,國民黨幾個主力兵團打得不可謂不賣力。
可杜聿明終究還是輸了。
杜聿明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蔣介石的“微操”,國民黨軍執行力不到位,國民黨將領見死不救、國民黨失去民心等等。
那么,杜聿明究竟有沒有看清楚毛主席的勸降書?
我想,在收到毛主席的勸降書之時他就看清楚了,因為勸降書里所說的都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直到被關進“功德林”,一直不服輸的杜聿明才慢慢悟出了自己必敗的原因。
特赦后的杜聿明(左二)
這個時候,杜聿明才算真正看懂了那封滿紙都是“大白話”的勸降書。
杜聿明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
不管蔣介石是否采納自己的建議,不管國民黨軍改換何種戰略部署,都不會改變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如今,淮海戰役已經過去了70多年,回頭再讀毛主席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一種傲視天下、不可戰勝的豪邁。
毛主席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大白話”告訴他的對手: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