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時代的再現
三、一個再現了張懷英和陳永貴的時代
凡是昔陽人,都不會忘記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張懷英為第一書記的昔陽縣委一班人,不僅培育了大寨、刀把口、白羊峪這三支花,創立了全國第一個文化縣,制定的“四級干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制度受到毛主席的表揚。人們更不會忘記,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陳永貴的帶領下,昔陽人民大刀闊斧學大寨,三年糧食產量翻了一番,率先建成了大寨縣。
這兩個時代無疑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昔陽經濟發展史上的兩個里程碑。改革開放以來,昔陽縣經過了幾次陣痛,又迎來了一個輝煌的時代,大縣城,大大寨,大項目的宏偉戰略構想又一次震動了徘徊中的昔陽人。后來,這個宏偉戰略構想雖然又被大動作、大發展、大變化的口號所取代,但并沒有令昔陽的戰斗場面遜色,不僅氣勢宏偉,經濟效益也令人可觀,創造了由吃財政飯到十幾億財政收入的偉大創舉。
一個輝煌的時代決定了一代輝煌的人才,從大縣城、大大寨、大項目到大動作、大發展、大變化的跨越,有兩個人在昔陽人中有口皆碑,一個是縣長丁雪欽,另一個是縣委書記劉潤民。
由于大縣城的建設,也給年輕的縣長丁雪欽帶來了一連串故事。我首先借用散文作家孔令賢的作品里對縣長的各種評價來說明這一點。他在自己的散文集里進行了這樣的表述:2009年縣城盛傳的幾則故事;為此提供了注腳。一則說在全縣煤礦整合的當口,有個煤老板欲想行賄,苦于連續幾晚等不著在建設工地奔忙的政府主管,后來輾轉找到,卻被巧妙地“請君入甕,”賄款變成了支教善款,令行賄者哭笑不得。另一則說城中村居民因水管老化破損,長時間斷水,在求告無門,走投無路間,在建設工地邂逅的政府主管,一個電話解決了問題…..。講到這里,孔令賢又說,民間傳說難免添枝加葉,但框架基本真實,說故事主人公乃新來的縣長。爾后,孔令賢還說到新縣長到任后拜訪老干部的情景,說他三十七八歲,中等偏高的個頭,身板健壯,說話爽直,典型的晉北漢子,輕車簡從,沒有前呼后擁的官場庸俗,他感到此人低調實在。
然而,我盡管住在鄉村,遠離縣城,山高皇帝遠,卻也聽到了不少。說縣長步行沿著松溪河走了幾十里路,走一路看一路,弄得下邊的官員們也不敢坐車。說他在夜間有意到街上散步發現了異常,一個電話打到公安局破了個大案,如此等等。這許多消息還不僅僅是在縣城里聽到,更多的是在遠離政府的山谷里聽到的。因為大縣城的變換,大項目的實施都映入了人們的眼里,也成為昔陽人的共識,一個園林式的縣城就是最好的證據。孔令賢在文章中透訊說,之后不久,百姓間又傳近百名離休干部排著隊伍沿新建路前往政府大樓,一路敲鑼打鼓放鞭炮,給縣長送旗。據說那是一面鑲有黃絲線流蘇的紅絨長方錦旗,極普通的,對了縫嵌著大伙用心書寫的頒獎詞:好縣長。說者傳情,聽者動心,我40年從政經歷不算短,司空見慣了上級給下級以褒彰,卻從未見過群眾為領導頒獎。
有關丁雪欽縣長的行為,常常為數以成計的昔陽公民所關注,當大縣城、大大寨的項目實施幾年以后,昔陽觀眾在電視臺的昔陽頻道上看到了丁雪欽的鏡頭,又一次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說丁縣長的頭發也白了……。
另一位值得關注的人物就是來昔陽掛職的晉中市委副書記,昔陽縣委書記劉潤民。他上任伊始,便提出“大大寨,”的發展理念。在近千名代表參加的縣黨代會上,這位來自省城的年輕領導干部發出高瞻遠矚的呼喚:“要把‘大大寨’戰略作為昔陽走向全國,搏擊市場,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一號’工程,大手筆策劃,大力度扶持,大投入包裝,把‘大大寨’戰略和大縣城戰略對接起來。關于劉潤民主政昔陽的軼事傳聞,我也聽到一些,說他到某個鄉里查崗,發現鄉黨委書記和鄉里幾位領導缺崗,當即進行處理……。
有數不清的實干家們,不僅在改造縣城的戰斗中不辭辛苦,在建設大大寨的戰斗中,也和當年建設大寨縣一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干。按他們所說,干部就是干活的,不干活就不叫干部。不同的是時代不同了,理念不同了,干的活也和過去不一樣了,過去是“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現在則是更新觀念,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向跨越式發展。大縣城的建設已經為全縣人民所認可,也影響到娘子關內外,大大寨的項目又是如何,一直在我的思念之中。我已經有好多年沒有光臨大寨,這次在大寨的考察中換了我的胃口。
因此,在2014年陽春三月的一天,我由熱衷于收藏大寨文物的大寨鎮副鎮長李彥曉作向導,又一次登進了大寨的寨門。
一輛小車拉著我跨過了松溪河大橋,舉目一望,只覺得眼睛長得不夠。
首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我腳下踩著的這條通往大寨的柏油公路。這條公路我究竟走了多少回?實在說不清楚,他對我實在是熟悉不過。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在這半個多世紀里,我看著它由河灘里凹凸不平的羊腸小道幾經改造,發展到松溪河上架橋,用柏油鋪出來的一條十多米寬的省級大道,我覺得這也夠了吧。沒想到走進我視線里的這條路也和縣城里的街道一樣,大刀闊斧,浩浩蕩蕩,動用了宏大的人力和物力。雙向四車道中間被高標準的綠化分隔,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道被綠化點綴的格外高雅,道路干凈整潔,車來車往暢通無阻,公路兩側用現代材料砌出了整齊的人行道,看起來不僅美觀又十分安全,人行道筆直寬敞,兩旁的人行道樹層與延伸出的邊坡綠化相映成趣美不勝收,照明路燈雙相向而立,一條具有都市氣息的大寨景觀路已然成型。我想,家有梧桐招鳳凰,有了閨女不愁沒有上門女婿,送給你這么一條引人注目又十分便利的路,那些名人騷客、肥婆富漢、達官貴人不愁他不來。
“老秦、你看。”李彥曉舉起手往左邊一指,這是正在進行改造的留莊村。我的視線往左邊一轉,似乎不太相信,我記憶中的留莊村和出現在眼前的留莊村完全是兩個模樣。過去那種東一條街,西一道巷,南一座瓦房,北一個草棚的村落已經被七、八座樓房所替代,似乎和城里的小區分不出兩樣,然而它又不是小區,這就是我所聽說過的小城鎮,也是我心理想象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吧。
隨著小車的飛速前進,我又看到了過去非常熟悉的武家坪村。我每逢走進大寨,尤其是步行邁進大寨的時候,武家坪總離不開我的眼睛。這個村也屬于一個“愛唱戲,愛生氣”的村子。陳永貴在過去不敢扛著紅旗回大寨,怕武家坪人指責他當模范是想吃勞模會上的蒸饃。不久從外地回來個李喜慎,頂著逆流要學大寨,也為社員們修起了一排又一排的靠山石窯,是當時最好最大的新農村建設村。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由于年久失修倒塌損毀已接近廢墟,與大寨發展紅色旅游格格不入,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恢復改造,已經不適應小康社會的需要,必須要向小城鎮的目標發展。于是,靠在公路邊上的一排破爛瓦房不見了,變成了綠色的風景公園。那兩排300多眼青石窯洞也進行了一番梳妝打扮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和縣城的紅旗一條街具備了同樣的特點。據說這個杰作也是出自張懷英的崇拜者,現代派畫家喬萬英之手,在青石窯的墻壁上布滿了美術和文字,那文字都是學大寨時期的豪言壯語:“向思想要干勁,向時間要勞力”,“山河要想變,就得艱苦干”,不減武家坪人當年學大寨的氣勢。
武家坪和大寨只是一路之隔,我還沒把武家坪看夠,國家4A景區“大寨歡迎您”就立即進入我的眼簾。我已經好幾年沒來大寨了,我這一次看到大寨村景和幾年前記憶中的大寨又完全不同。我在大寨鎮的大門口下了車,由李彥曉作向導,要往我住過的大寨國際旅行社邁步。猛一看,那一切的一切都在爭奪我的眼睛,它已經不是我心目中熟悉的旅行社了,一上街就布滿了景點。從旅行社往大寨公社舊址走,不僅坡度下降了許多,而且也使這條街變成了藝術品。不知誰為它起了個名字,叫:“大寨故事剪紙街”,這就是說,這條街是向旅游的人們講述大寨的紅色故事。街的右面,都是用鐵藝流韻工藝制作的美術剪紙作品和文字書法,打首篇的是“毛主席接見陳永貴,陽光雨露潤心田”,展示了毛主席在大寨人心目中的形象。接著用“苦難窩、苦難人”開始,把大寨的歷史和后來的發展變化都一一展示出來。街的左側,則擺滿了踐行群眾路線學習班的石碑石雕,不僅有優美的文字,也有引人入勝的花紋。兩側是圓形燈光隧道的路燈,加上新時期大寨精神燈箱的點綴,這給游人們的感覺是什么,是可想而知的。
我們從紅色故事一條街返下來,看到的是見證歷史的“農業學大寨”的大紅旗,下面是1:1造型各異的勞動雕塑,像是重新走回到了那個熱火朝天、艱苦奮斗的紅色歲月,順著紅旗向左看,那里是國家級的“大寨旅游服務中心”和寬敞優美的生態停車場,相互輝映,是時代的變遷,更是精神的延續。可見,發展中的大寨已經有了新的理念。
這樣的發展并不平坦。李彥曉和鎮紀檢書記賈彥明幾個人介紹了這一段驚心動魄的歷程。說弘揚大寨精神不是說只有一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就夠了。縣領導強調的對工作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咱們能做到,可是要解決疑難問題往往總是棘手,有時候弄得你真沒辦法。尤其是紀檢書記賈彥明,他本身就是個大寨人,說大寨人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他沒有經歷過,但老輩人的故事他知道不少。那時候大寨人和落后保守勢力斗爭換來一個新大寨,現在要建設大大寨還敢不敢和落后、保守、難纏、釘子戶作斗爭?這個問號在工程一開始就暴露出來了。誓師大會一開,工程要上馬,人員和各種機械要進入現場,按預定的方案進行施工。鏟車要開始作業,必須要把過去經營過的保暖菜棚和沿路30000平米的違章建筑拆除,這時候有人就表現的很“牛”,究竟是他知道不知道現代科技項目的利益要比原來的利益更大?他們不去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只是緊緊地護著自己的小利益不放,我就頂著你不能干活,你能怎么樣?鏟車你要敢推我的棚棚,拆我的店店,我就站在頂棚上不動,你總不能鏟了我這條命吧?年輕人似乎覺得不好出面,就請出了“老黃忠”或者“佘太君”,那些胡子白的不能再白的老頭和皺紋皺的不能再皺的老太太“出戰”了,拿著菜刀、扛著汽油或舉著鐵鍬镢頭來宣戰,我就是這么“牛”。當初我們建棚也是你們領導號召的,現在要端俺們的飯碗,你來端命吧!人家就是這么“牛”,鏟車只好滅火。
面對此情此景,工程上的人員無可奈何,只好登進鄉書記的辦公室,只是皺眉什么話也說不出來,也只能長嘆一口氣,說了一句“沒辦法”!以此來作個交代。鄉書記不僅有位置,也有辦法。他這個人快人快語,說張飛在長坂坡上能大喝一聲水倒流,我二郎擔山也要把大大寨項目擔起來。不是說這事就該我來干嘛!不是說流汗流血不流淚嘛!人家站在大棚頂上那么“牛”你就干不下去啦?人家拿起刀你們就害怕啦?人家扛汽油你們就退縮了嗎?走,跟我上!
到了現場,雙方對峙的狀態一觸即發,棚主叫來了許多親戚朋友助威,有的拿刀,有的準備放火,圍觀的人是越來越多,有好幾百人,見此情景,書記上前對棚主說,你們是要講道理還是要比人多?比人多,你們沒我多,你們就四戶人家,我背后有大寨鎮3萬多群眾和全縣24萬人民。要講道理,也請你們掂量一下是大道理管小道理,還是小道理管大道理。如果是大道理管小道理,建設大大寨就是大道理,你的小棚棚只是小道理。搞現代科技示范園是群眾的整體利益,是大道理,你的棚棚是你自己的小利益,是小道理,總不能因為你自己的利益去犧牲整體利益吧?況且按照補償安置辦法,你們的補償安置款已全部到位,應享有的優惠全部兌現,涉及50多戶騰遷,只剩下你們5戶了,你們自己拍拍自己的胸脯,問問自己的良心,共產黨待你們薄嗎?安置補償少嗎?
頓時在場人一片嘩然,都譴責這5戶人的行為。書記時而橫眉立目,時而又浮現笑容,這么苦口婆心地勸,不厭其煩地勸,有些最牛的就勸的不牛了,也有些以為他老,還要繼續頂下去。鄉書記只好動真的,不是說流汗流血不流淚嘛!根據行政強制條例規定,可以對你們強制執行,執法隊上。話音未落,棚頂上站的三個人放下汽油扔掉鐵鍬镢頭從棚頂上跳下來,說:孔書記,我們就是想嚇唬嚇唬,多要些錢……
大大寨項目最使我感興趣的是大寨•華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這個占地500畝的龐大建筑物是一棟四面都是用有機玻璃筑起來的農產品會展中心。這個會展中心是靠室內無數條管道的小孔來生長蔬菜。李彥曉告訴我,植物的生長特點是用天然氣來調節溫度,生長要素是要靠營養液吸收,不用土壤栽培。這樣的解釋和這樣的展示就引起我的不解:沒有土,怎么能生長植物呢?李彥曉進一步解釋說,它的特點必須是無土壤和無污染,實行工廠化操作。因為它是靠管道輸送營養液來生長蔬菜,一般的農民是操作不了的,必須有相當文化水平的人才能適應這種高科技生產。我又看了葉菜展示館和四季南果館等高科技的展示,才知道這是農業部規劃的高科技項目。李彥曉說,這個項目已經獲得了成功,現在還沒有投入使用,究竟它的經濟效益如何?我期待著它的未來。
我通過一個材料看到,大寨鎮鎮長張向明向晉中市市長匯報時說到:圍繞全縣西菜東果中養豬,山上山下種蘑菇的發展思路,實施了一期投資2億元的大寨現代科技農業示范區,先后建成了一期投資1400萬元,占地120畝的大寨食用菌產學研基地和投資1000萬元,占地6萬余平米的恒達綜合物流園區……這就意味著,高科技農業項目不僅走進了大寨的寨門,而且覆蓋了大寨鎮乃至要向整個昔陽延伸,這就是他們向往的大大寨與大縣城的無縫對接。
由此我看到,昔陽縣提出了大大寨項目,和當年建設大寨縣一樣,是建設昔陽,發展昔陽的戰略部署,使昔陽縣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宏偉藍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大寨鎮實踐大大寨目標也和建設大縣城一樣,首先使大寨、武家坪、留莊實現紅色園區。然后繼續實施留莊城鎮化,武家坪新村、大寨旅游基礎與縣城對接為城鎮一體化。大寨名仕家園建設已延伸至新城區,現代高科技企業入駐園區,油脂飲料廠、農副產品加工、現代商貿、紅色記憶園等已拉開框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示范園、洪水川佛教生態區、杜莊川通道環境美化等大大寨建設階段目標工程。為保證大大寨建設的成功,大寨鎮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推動,又調研制定了大寨第三次創業,實現第三次騰飛的規劃,樹起了十桿紅旗,懲處了三個職務犯罪分子,使大家干有方向,學有目標,汲取教訓,大大寨建設得到了保障。
上世界五十年代,以張懷英為首的縣委班子解決了土地屬于誰的問題;上世界七十年代,以陳永貴為首的縣委班子解決了人們不餓肚子的問題;近幾年來,新的縣委政府班子弘揚大寨精神,踐行群眾路線,總結昔陽學大寨的經驗和教訓,使昔陽的經濟建設跨越了一大步,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幸福的問題。我認為,大縣城的建設和大大寨的發展使世人有目共睹,這幾年的發展是一個不是張懷英時代的張懷英時代,是一個不是陳永貴時代的陳永貴時代,它是昔陽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傳承的是毛澤東思想、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