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毛主席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偉大的軍事家,他締造的七大軍事奇跡迄今為止無人可比。但是,他能領導我們締造這一系列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輝煌的軍事奇跡,也離不開群眾的智慧和他的戰友們的努力。很多時候,最高度的、最主要的戰略方針由毛主席親手制定,也有很多時候,毛主席細致入微的指揮著具體戰役。
但是也有時候,毛主席主要制定最高度的戰略方針,而具體的執行這些正確戰略的過程中,也離不開前線將領根據實際情況的調整和完善。這就是“將帥合謀”。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和“零敲牛皮糖”戰略的完善、發展,就是典型。
(1)毛澤東所創造的古今中外迄今為止無人可比的軍事奇跡
一、締造了一支全新的無產階級性質的人民軍隊(原創性貢獻:長期穩定黨委領導下雙首長制制,武裝消滅敵人、發動群眾進行土改和幫助群眾建立政權、開展生產運動三大任務,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大原則,兩憶三查的整軍方法……第一次解決了在極端落后而且空前社會情況復雜的社會締造一支無產階級革命軍隊這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問題。)
二、指揮了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和敵人裝備差距最懸殊的空前的以弱勝強的大規模戰爭(1927——1953)。
三、領導了人類歷史上發動和涉及人口規模最大的革命戰爭(1927——1953)。
四、毛主席更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迄今為止軍事實踐時間最長、戰爭經驗最豐富、軍事理論最完整的軍事家,是國際共產主義軍事理論歷史上的開山之祖。芬蘭的帕基寧在《舉世悼念毛澤東主席》中指出:“毛澤東在戰爭問題上所做的貢獻如同列寧在帝國主義問題上和馬克思在資本主義問題上所做的貢獻一樣,他科學地探索了戰爭的規律。毛的著作《論持久戰》已經成為永恒不朽的杰作。”
五、毛主席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位集軍事統帥、軍事戰略家、戰役指揮家、軍事思想家、軍事理論家、軍事哲學家于一身的軍事家。日本學者宍戶寬在《毛澤東軍事思想與建軍路線》中說:“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他是一位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偉大的理論家,但是,我認為,與馬克思、列寧所不同的是,他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軍事領袖和軍事理論家。”英國的巴特曼在《在東方的失敗》中由衷地贊嘆道:“幾個世紀以來,我們西方國家看到了許多沒有多少政治見解的軍事天才人物,在過去的25年中,我們往往更多地看到幾乎沒有什么軍事知識的政治冒險家,現在我們有了一位既是最偉大的政治家,又是最偉大的軍事家,這就是政治軍事天才人物毛澤東。”
六、指揮了四渡赤水這樣人類軍事史上裝備差距空前懸殊、數量差距比例空前懸殊、客觀條件空前困難(幾乎被合圍)又絕地重生的迄今為止難度最大的經典戰役。(蒙哥馬利曾經和毛主席說,“閣下指揮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而毛主席認為四渡赤水才是他的“得意之筆”。三大戰役——“大決戰”可以媲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經典戰役,四渡赤水則足以超越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場經典戰役。)
七、將上兵伐謀發揮到極致,在敵我差距極端懸殊(帝國主義核大國:剛剛起步的工業化國家)的情況下,以“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大三線,小三線”,用最小的代價帶領中國人民打贏了一場極少流血(只有珍寶島等小規模軍事沖突)但是又大規模、全國性(全國大規模備戰運動)的反侵略戰爭,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軍事奇跡。
這七大奇跡,迄今為止無人可比!
締造這些軍事奇跡的最高決策者無疑是毛主席。同時,很多時候,他正確的戰略戰術也離不開前線將領根據實際情況的完善。
(2)戰例1:第四次戰役的部署
1951年1月,毛主席致電志愿軍司令部:
一、27日24時來電及給各軍準備作戰的命令均已收到。
二、我軍必須準備發起第四次戰役,以殲滅兩萬至三萬敵軍,占領大田、安東之線以北為目標。
三、戰役準備期間必須保持仁川及漢城南岸,并吸引敵人主力于水原、利川地區。戰役發起時,中、朝兩軍應突破原州直向榮州、安東發展進攻。
四、中、朝兩軍北撤至15至30公里,發表擁護限期停戰的新聞是不適宜的,敵軍正希望我軍撤退一段地區封鎖漢江,然后停戰。
五、第四次戰役后,敵人可能和我方進行解決朝鮮問題的談判,那時談判對中、朝兩國有利。
六、我軍沒補兵,彈藥也不足,確有很大困難。但集中主力向原州、榮州打下去,殲滅幾部美軍及四五個南朝鮮師的力量還是有的。請你在高于會上說明,此次會議即作為動員進行第四次戰役的會議。
七、中、朝兩軍在占領大田、安東之敵軍以北區域以后再進行兩個至三個月的準備工作,然后進行帶最后性質的第五次戰役,從各個方面說來都比較有利。
之后,彭德懷等志愿軍首長根據當時敵我實力狀況,認為“占領大田、安東一線"是不現實的,所以在堅持毛主席“西頂東放”的正確戰略方針同時,縮小了毛主席的部署。東部出擊的時候,向原州、橫城方向實施反擊。由朝鮮人民軍于三巨里、大美洞、寶來洞以北地區掩護我軍主力集結,并準備以第三、第五軍團在東部出擊的我軍左翼向橫城東南方向實施反擊。
于是,毛主席原來的戰略規劃,得到了比較符合實際的完善。用《開國第一戰》作者雙石老師對這部分的描述講,這就是“將帥協謀”。
(3)戰例2:總結第五次戰役教訓,成功開創、貫徹、發展、完善“零敲牛皮糖”
彭德懷回憶:“如果換作是我,我可能會繼續執行大迂回戰術,毛主席卻英明地看到了這一戰術并不適合當時的具體條件,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小包圍戰術。”可見,發明“零敲牛皮糖”戰術,首次推動我軍進行戰略性轉變的就是毛主席。
根據志愿軍作戰的經驗教訓,根據敵我裝備差距懸殊的現實,根據我軍根本不可能一次徹底殲滅美軍一個師甚至一個團的現實,毛主席首先提出“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后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現在我第一線有八個軍,每個軍殲敵一個整營,共有八個整營,這就給敵以很大的打擊了。假如每次每軍能殲敵兩個整營,共有十六個整營,那對敵人打擊就更大了。如果這樣做辦不到,則還是要求每次每軍只殲敵一個整營為適宜。這就是說,打美、英軍和打偽軍不同,打偽軍可以實行戰略或戰役的大包圍,打美、英軍則在幾個月內還不要實行這種大包圍,只實行戰術的小包圍,即每軍每次只精心選擇敵軍一個營或略多一點為對象而全部地包圍殲滅之。”
根據敵強我弱實際情況,不打大殲滅戰,只打小殲滅戰,這不僅是戰術思想的轉變,更是戰略方針的轉變,標志我軍由打大殲滅戰到小殲滅戰過渡,標志我軍打美軍的戰略轉移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后來,毛主席進一步強調:“在目前,多打小規模的殲滅仗,削弱敵人,降低敵人士氣,逐漸地進行打大規模的殲滅仗。只要我各級指揮員精心研究情況,很好地布置兵力,組織炮火,每個軍一次求得殲滅敵人一兩個建制連到一個建制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并且在目前敵人冒進情況下,是最有利于我捕殲敵人的機會。”
但是,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戰略,也離不開彭德懷為代表的志愿軍司令部將軍們的完善和發展。后來,我軍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殲滅敵人一個營也比較吃力的話,那就先殲滅敵人一個連、一個排。這是彭德懷為代表的志愿軍將領們對毛主席“零敲牛皮糖”戰略戰術新的發展。
蘇聯解密檔案記載,在彭德懷和斯大林的談話中,彭德懷講:“在1-2月份期間,美國人發動了200多次進攻,但是成功率只有1%。我們在個月期間進行了大約30次的進攻,其中有80%-90%是成功的。”斯大林問:“這些成績表現在哪方面?”彭德懷自豪地說:“我們成功地消滅了敵人的小股部隊——排或者是連。”斯大林難以置信,問金日成:“金日成,您同意這種說法嗎?”金日成也不得不服氣的說:“當然同意。”這樣,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戰略終于得到了友方的認可,長期鼓吹打“重大戰役”、懷疑我軍作戰的機動能力、詐術實施能力的斯大林終于不再鼓吹重大戰役、不再懷疑我軍的機動能力和詐術實施能力、對我軍打小殲滅戰的戰略心服口服了。
1952年10月,毛主席自豪的致電志司:“此種作戰,在若干個被選定的戰術要點上,集中我軍優勢的兵力、火力,采取突然動作,對成排成連成營的敵軍,給以全部或大部殲滅的打擊;然后在敵人向我軍舉行反擊的時機,又在反復作戰中給敵以大量的殺傷;然后依情況,對于被我攻克的據點,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棄之,保持自己的主動,準備以后的反擊。此種作戰方法,繼續實行下去,必能制敵死命,必能迫使敵人采取妥協辦法結束朝鮮戰爭。”這是“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的勝利,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勝利,也是斯大林“重大戰役論”破產的重要標志。
1964年,毛主席回憶說:“敵人越兇越不要怕它。蔣介石過去不兇?美國不兇?具體到每個戰斗的打法就不同了,就要重視它。軍隊無非是要學會兩個東西,一個是會打,一個是會走。會打、會走,軍隊都要學會。打就吃它一口,吃不了大的就吃小的,吃了一口再吃一口。”可見,毛主席依然保持著對“零敲牛皮糖”正確戰略的認可。
從毛主席開創零敲牛皮糖戰略,到彭老總完善零敲牛皮糖戰略,從殲滅一個師和團到殲滅一個營,從殲滅一個營到殲滅一個連甚至一個排,我們成功粉碎了李奇微的“磁性戰術”。對于保障零敲牛皮糖有效實施,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陳賡將軍,他簡直是李奇微的克星。陳賡入朝之后,指揮我軍修筑了牢固的地下防御工事,為我軍打小殲滅戰和消滅美軍提供了重要堡壘保障。
我軍能有毛主席這樣的統帥,能有彭德懷、陳賡這樣的將軍,幸甚!
(4)戰例3:將帥珠聯璧合,制止第六次戰役
關于第六次戰役的問題,要從第五次戰役的撤退階段以及斯大林對我軍的誤解說起。
早在5月21日,彭總就致電毛主席,提出向北撤退和構筑運動防御線的問題。彭總講:“三、為爭取主力集結休整,總結經驗,決將各兵團主力轉移至渭川里、朔寧、文惠里、山陽里、元通里之線以北。各兵團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從現地采機動防御,節節阻擊,殺傷敵人。四、各部可于23日晚開始向指定地區轉移。五、擔任防御阻敵進犯的部隊,必須掌握前輕后重、縱深配備的原則,以減少自己的傷亡。應積極組織反擊,遲滯敵人的進攻,以利我主力部隊休整。”
5月22日,毛主席批準:“21日23時電(彭德懷關于建立防線和撤退的電報——引者注。)悉。根據目前情況,收兵休整,準備再戰,這個處置是正確的。”這時我們向北撤退,因為南部對我們不利,我們必須撤到對我軍有利對敵人不利地區。
后來,29日,斯大林還空談“然而,據我所知,你們目前在朝鮮尚無這樣的工事。”的時候,殊不知21日我軍就決定建立運動防御線、22日毛主席就批準了,27日我軍就根據新的實際情況加強運動防御線了。彭總6月1日的電報打了斯大林5月29日電報的臉。那封電報中,他向毛主席報告了27日加強運動防線以來的情況,他說:“文登里、金化、鐵原地區的地形很好,野戰工事也不錯。在現時,當敵使用大量炮兵、坦克和航空兵時,這一地區雖無堅固的防御陣地,但如利用積極的機動防御,則可以規定地段扼守一定時間,并殲滅故有生力量。”可見,我們早就有而且早就決定設立運動防線,而且初見成效了。
6月5日,斯大林竟然又說:“我在自己的電報中主要談的是,如果在接近前沿的后方沒有強大的防御工事,匆忙地進行機動是危險的,要能夠迅速地把主力調到那里去。彭德懷同志寫道,他在后方建立3條防線。如果這樣做,防線就將是真正鞏固的,事情就會進行得更好,軍隊就不會陷入包圍。”實際上彭總的那封四天前的電報已經打了斯大林這封四天后的電報的臉。斯大林在糾正了他對我軍“沒有防線”的錯誤看法之后,又暴露了他的另一個錯誤。他沒有理解透徹彭總這封電報,沒有充分的注意到其中的困難一面;他只看到了我們在有力的節節抵制敵人,但是對防線太接近前線而比較被動、不夠鞏固的問題認識的還不夠嚴重。他看到彭總電報中講“如果敵不會大幅度地增加其部隊數量,如果我方不犯意外的錯誤,那么,我們就可保證扼守住元山、平壤一線以南的有利地區,并且防止敵人在元山地區登陸,還需采取措施將敵阻止于文川、馬息嶺、梧山里(人民軍第七軍團已構筑了些工事)”,但是他終究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戰況背后是我軍當時在極其困難被動的情況下進行的。斯大林不知道我軍遭到了美軍極其迅速的反撲、更不知道我軍有嚴重損失(特別是180師被圍),所以也沒有真正理解彭總的電報,所以還在空想靠近前線的陣地的“鞏固”。而毛主席更清楚我軍當時因為防線設置的太接近前線而導致的被動局面。
同樣,彭總6月1日致電毛主席,強調了困難:“高城、通川原擬由人民軍三軍團控制,因行動緩慢,敵已先到。三兵團損失很大,四處潰逃,企圖回國現象嚴重,現正派人分途攔擋歸隊。”可見,我軍防線并不是“鞏固的”。原因恰恰在于決定把防線設置的太接近前線、接近極端迅速的敵人,根本來不及鞏固好。越接近前線,越會導致防線還沒來得及設置,越會被行軍極其迅速的敵人包圍——這恰恰是第五次戰役最大的教訓。在沒有工事情況下,接近前線的地方設防御線,速度上根本行不通。真把主力調到距離前線很近的地方,那就正中美軍下懷。還沒建立起防線,主力就會被美軍迅速包圍之后打的全軍覆沒了。
而且,斯大林竟然建議我們打“重大戰役”:“我認為,如果不準備和不實行對敵人的重大打擊,消滅其3-4個師,就不可能消除這些不健康的情緒。” 以敵我當時懸殊的裝備實力差距,長點腦子的都不會像那個蘇聯人那樣盲目的還空想著打人家強大的3—4個師!毛主席講:“因為我軍技術條件比敵人差得很遠,無法迅速解決朝鮮問題,而決定用長期戰爭的方法去解決它,則需要有一個逐步削弱敵人的階段,然后轉到最后解決問題的階段。”這才是科學的!于是,毛主席讓高崗和金日成去莫斯科向這個蘇聯人當面講清困難。之后,斯大林也同意了給60個師的裝備援助,明白了戰場敵我差距懸殊的現實。
在后來,毛主席給這個蘇聯人的電報中強調:“前線的形勢,六月這一個月內,我們還會比較弱些。七月將會較六月為強,八月將會更強些。我們準備于八月內給敵人一個較大的打擊。”毛主席的意思很清楚——你的裝備援助不來多了,我強不起來,休想讓我打第六次戰役。同時,毛主席委婉強調了困難的問題:“此外,我已令彭德懷同志堅守第二道及第三道防線,并加設新防線。”實際上,毛主席就是在側重強調我們沒有長期守住第一道防線的這一困難,側重強調了這種困難必須注意。最終,我們也制止了“重大戰役”,沒有打第六次戰役。成功抵制了這個蘇聯人的軍事空想主義。
第五次戰役最大的教訓有兩個,一個是打了“重大戰役”,另一個是決定修建防線的地方接近前線、敵人極速,我們根本來不及。但是真的可笑的是,蘇聯的某一大人物竟然在第五次戰役后期提了兩個“建議”,每個都是第五次戰役證明不可能實現的教訓。
無疑,第六次戰役就是斯大林提出的。但是,在毛主席的努力勸說下,金日成、斯大林都同意了推遲第六次戰役到八月份。毛主席態度也是明顯的——裝備不強起來,我就不打第六次戰役。
后來八月的時候,我們的裝備逐漸加強,還是和美軍有一定差距。這時,彭老總已經下達了準備第六次戰役的命令。但是,鄧華將軍果斷向彭總和毛主席建議停止第六次戰役。鄧華將軍致電彭老總:“當前敵人已有強大縱深的強固設防,又是現代化的立體防御,如果我們以現有力量和裝備進行攻擊,傷亡和消耗會很大。如果敵人離開它的陣地,大舉向我進攻,我以現有力量裝備是可以將敵人打垮的,而求得部分殲敵,代價也不會很大。”鄧華將軍還建議目前可以盡可能作戰術反擊,收復一些地方,但是千萬別打重大戰役——不然我軍會損失慘重、吃大虧!敵人還是極其強大的,我軍和敵軍還是有巨大差距的,這就是現實。
1951年8月21日,毛主席在《對敵實施戰術反擊的意見值得認真考慮》強調:“鄧華說‘在軍事上我應有所準備,縱目前不進行戰役反擊,也當盡可能作戰術的反擊,收復些地方,推前接觸線,更好地了解敵人陣地及其堅固程度’。我認為這個意見值得認真考慮,請你計劃一下,九月份能否進行此種戰術反擊,如何進行法,須用多少兵力,勝利把握如何,敵人的反應將會如何,請就這幾點考慮電告。”在毛主席、彭老總、鄧華將軍的默契配合下,我軍最終阻止了戰役性的大規模出擊,阻止了第六次戰役,避免了我軍的一次巨大損失。此后,我們再也沒有打過“重大戰役”,成功抵制了斯大林為代表的冒險主義。
這又是一次將帥協謀。毛主席和彭老總推遲了“重大戰役”,鄧華將軍又果斷建議阻止“重大戰役”,最終我軍成功抵制了來自蘇聯和朝鮮的壓力,沒有聽他們的錯誤建議,從此徹底阻止“重大戰役“,再也沒有打過和美軍的“重大戰役”。將帥協謀、珠聯璧合,這就是毛主席締造的中國人民軍隊!我軍不僅戰勝了美軍,還抵制了蘇聯的錯誤建議,屬實不易!
綜上所述,從以上三次經典戰略決策,我們可以知道,毛澤東軍事思想無疑是毛主席的原創性理論貢獻;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毛主席所培養出來的彭德懷、鄧華、陳賡等等大批優秀將領,確實在毛主席正確軍事決策基礎上,在實踐中豐富、發展、完善了毛主席的戰略戰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