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晚年的追逐
八、對名與利的淡定
就在張懷英走向人生低谷的時候,經濟日報情況反映:以“原運城地委書記張懷英的問題應重新審查”為題,為張懷英遭受的不公而大聲疾呼。《情況反映》向中央開門見山地寫道:“以政績突出,曾被毛澤東主席,鄧小平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表揚過的原中共山西運城地委書記張懷英被冠上了‘公開反對黨的三中全會路線,作風專橫’的罪名。十多年過去了,歷史給張懷英做了結論:張懷英無罪。他為黨和人民立了大功,是黨的好兒子。《情況反映》以三個方面的內容為張懷英正名:第一,張懷英用實際行動落實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為黃河東岸人民辦了實實在在的好事。介紹了他在運城擔任地委書記的業績。第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身先士卒,帶頭苦干是張懷英思想工作作風的鮮明特點。介紹了他在昔陽任縣委書記的情況。第三,張懷英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他培育大寨精神無罪有功,他為黨的事業真正做到了無私奉獻。介紹了他培育大寨精神的一系列艱辛。文章的結論是:張懷英不是有罪,而是有功,山西廣大人民群眾盼望黨中央能早日對張懷英做出公正結論。
張懷英離職后,有些人對他也是回避的。在那個歷史背景下,山西及昔陽的一些歷史及一些領導人著書立傳也跟風隨流,不實事求是,根本不提張懷英,好像他根本沒有在昔陽縣擔任過縣委書記,也沒有在山西省工作過,昔陽文化縣、昔陽縣的“四級干部參加勞動”、大寨典型及昔陽“三支花”等都是天上掉下來的!與張懷英的辛勤勞動和昔陽一班人都沒任何關系,但張懷英對此卻十分的淡定,從不談起。
后來國家黨史辦主任李景田來山西視察,特意提到了張懷英,說“我覺的應該很好地研究張懷英,是陳永貴的入黨介紹人,‘文化大革命’前就是文水縣委書記,后來是運城地委書記……,這些風云人物,獨領一方風騷的人物,應當好好地研究他們,一個是給他們做傳,再一個是研究他們的軌跡。包括郭風蓮、陳永貴的研究,這些都是我們縣級黨史研究的任務”。從這里可以看出,歷史畢竟是歷史,歷史的存在決定了歷史的神圣。
張懷英的晚年也不因失去工作而虛度光陰。他是一個閑不住的人,一個執政多年的老人竟然揮起三寸狼毫,寫出了名垂千古的著作《聊天錄》。書中以“書里書外”、“古事今說”、“往事如煙”,“偶有一得”四個欄目記述了他一生讀書的體會和為官幾十年的工作總結,是一部紀實體文稿。此書出版以后,立即在社會上引起了反響,不僅在民間引起轟動,而且在上層人物中也聚集了大量的讀者。著名書法家徐文達以“有感聊天錄”詩一首向張懷英表達了他內心的感慨,還有為數不少的仁人志士也獻詩獻聯,對《聊天錄》加以贊頌。可以想見這本書的思想境界有多高。《聊天錄》發行以后,也有多家報紙,雜志對其段落加以轉載,曾在當時的輿論界被列為不可多得的好書。
在張懷英離世8年之后,他的遺作《大寨·陳永貴——我的回憶與思考》問世,通過他的回憶,反映了大寨和陳永貴的發展歷程,披露了一宗宗鮮為人知的事情。可以預測,這本書必將會有非常強烈的社會效益。
張懷英晚年最關注的依然是大寨的命運,尤其是陳永貴的命運。因為它關系到中國農業的整體命運。2004年臘月,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要我明天到大寨,參加一個陳永貴紀錄片的開機儀式。那一天正下著鵝毛大雪,我好不容易才從家里趕到縣城。因為下著這么大的雪,車輛已經不能通行。再說這個電話也弄得我莫明其妙,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準備到張懷英那里去打問個水落石出。一進門張懷英問我來干什么?我說了此事,問他知道不知道?他說知道。又說:現在要拍陳永貴的紀錄片,是形勢發生了變化。明天搞開機儀式,要我在會上講,一會兒文宏斌要來,咱們共同研究一下我該講些什么,然后咱們一起去大寨。然后他就對我說開了他準備在會上要講的話:陳永貴同志出身貧寒,在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過了不久,文紅斌來了,他又一次講了他準備說些什么,又向剛才一樣說了他準備要講的話,叫我們提提意見。接著他又問我們,你們看我穿什么衣服好?當時他穿一件黃色的中山服,又叫保姆拿過一件藍中山服穿在身上叫我們看。他說如果在會上穿黃衣服,采訪時可以穿藍色的。看他的表情,興致很高,用不著內心表白,就知道他對這次拍攝陳永貴紀錄片是什么心情。后來在拍攝過程中,他接受采訪時,也和宋立英、郭鳳蓮一樣,曾幾次掉下了眼淚。
張懷英對大寨的感受,可以從一點一滴上表示出來。比如參加婚禮,張懷英一概拒絕,誰請也不去。唯有陳永貴的遺屬和大寨的干部,凡有婚喪大事,有請必到。這就是張懷英的大寨情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