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拜書為師
二、書中研究帝王家
一個帝王,在一個相對的歷史時期究竟占據什么位置?張懷英在《聊天錄》一書中也對此進行了一番辯證的論述。他在“歷代皇帝多短命”的論述中,對皇帝的壽命進行了細致的觀察。他說據野史記載,商周以前曾有年逾百歲的帝王,堯、舜、禹也在其列,因為他們的生活供養是常人難以相比的。然而他又肯定地提出:中國歷代的皇帝幾乎絕大多數是短命的。他說:從秦始皇到民國,近三百位帝王,平均年齡是四十歲,活到五十以上的皇帝不到四十位。皇帝壽命平均最短的是東漢,除漢光武帝活了六十二歲外,其他十二個皇帝,四個沒活到十歲,六個三十歲左右死掉,明帝、獻帝只活了四十歲。十三個皇帝的平均壽命還不到三十歲。
張懷英認真分析了皇帝短命的原因是:封閉的生活圈子,再加上奢淫極度的揮霍和無節制的縱欲,這是帝王短命的主要原因;不思朝政,治國無方,難以舉振皇氣國綱,也是帝王短壽的心理因素之一。明末亡國皇帝崇禎,人稱小事聰明大事糊涂,他在位共計十七年,居然換了五十位宰相,如何能放手讓人治理國家?君臣之猜忌,如何不傷神短命?
此間張懷英又用辯證的態度把筆端升到了民間,說皇帝生活的優越,其他任何人都是無法相比的,反而不能長壽;民間不少人一天到晚,粗茶淡飯,辛勤勞動,反而長壽。這些活生生的現實,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張懷英從帝王的壽命說起,又接著談到歷代政治家的預見能力。他在書中談到:預見,就是對未來事物和形勢的判斷。書中列舉了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將三分;吳起在離開西河時就算定魏國也用不了多久就會被秦國滅掉;隋朝在國運昌隆的時候,人們都說隋朝國運昌盛,年輕的房玄齡卻對他父親說,隋朝將蹺腳而亂。他們的料事如神,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對此也充分論證,說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他們的天才正體現在認清了這一點上。
《聊天錄》在“失荊洲誰之過也”一文中,詳細的分析了劉備與孫權的關系。張懷英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看出了蜀與吳的聯合是假,斗爭是真,所以他在用人上就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劉備取西川之后,沒有加強對荊州的防御,反而讓關羽率軍北上進攻曹操,關羽再英勇也無法對付曹、吳兩家的力量。而關羽作戰時,蜀、漢的主力閑在西川,未動一兵一將支援,這才是失去荊州的主要原因。這就說明,不是用人的錯誤,而是決策上的錯誤。
什么人能夠當帝王?帝王怎么當?這是歷史賦予人類的一大課題。昏庸的帝王,不但不體察民情,竟對老百姓的疾苦絲毫不知。西晉第二代皇帝司馬衷面臨災荒把人餓死,卻還要怪怨老百姓,問報災的官員:“這些人為什么會餓死?沒有糧食,他們怎么不吃點肉、喝點肉湯呢?”可見這個帝王混蛋到了什么程度,歷史選擇了這種人來掌控朝綱,這樣的社會會墜落到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而相反,法國的拿破侖在經歷了失敗之后,也想到了自殺,這個念頭產生之后,又否定了自殺。其理由是:第一,自己正處于風華正荗之年,幾個月將要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第二,應該活著為科西嘉復仇;第三,科倫比西小姐多么迷人,她曾經給了我多么大的鼓勵,前些時還找我進行幽會。正是他堅定了百勝的信心,才成為一個蓋世英雄。歷史選擇了這樣的英雄,就創立了一個輝煌的法蘭西。
帝王常常在選人問題上顯示出自己的高招。陳平是一個不被人看好的人,恰恰被劉邦起用,打了許多勝仗。許多事實說明,對于一個政權來說,用人確實是一門藝術。一個執政者如何掌握政權,用人是一個關鍵。
這就是張懷英通過讀書得到的啟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