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拜書為師
一、書中分析人與事
張懷英在1953年至1961年擔任昔陽縣委書記期間,就規定機關干部要制度化地學習政治理論,諸如《聯共〈布〉黨史》、《國家與革命》、《政治經濟學》,《矛盾論》、《實踐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都是計劃中學習的內容。在機關干部學習上,他對領導干部要求很嚴,學習氣氛也很濃。他帶頭學習、講解、記錄,只要聽到那里有新書,他就主動去買、去借,并寫出大量的學習筆記。在他的帶領下,這一讀書學習活動,有力地提高了昔陽縣委機關干部的理論水平,促進了基層干部學習文化的熱情。
所以,張懷英愛讀書在那個時期就是人人皆知的,但張懷英能從自己多年的讀書體會中,寫出具有哲理性的《聊天錄》來卻是出人預料的。《聊天錄》是他一生愛讀書,勤讀書的結果,也是奉獻給廣大讀者的一顆深摯豐富的精神食糧,從中可以看出張懷英的為人與高尚品德。
他拜書為師,習慣性地應用古人的高智來看待今天的事物。他看到春秋魏國白圭的經商特點是善于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看到“物賤易貴,物貴易賤”是市場經濟的規律,他根據這個規律用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辦法獲利。其經商技巧就是善于抓住時機,并且要向猛獸雄鷹撲食那樣,果斷兇猛,毫不猶豫。
張懷英掌握了這個特點以后,對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過剩的現象有了理解,明白了生產過剩的國家并不是生產的物質都用不完,而是失去了平衡。他也由此看到了當時昔陽蔬菜供不應求的原因。他向當時的縣長尹興仁說明了這個情況之后,尹興仁豁然開朗,說這下使我懂得了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過剩的原因。
《聊天錄》中論述了人的智力與年齡的關系。一般來說,人過三十智力就不再發展了,但也不能絕對地看。張懷英舉出了達爾文六十歲以后才寫出了許多科學論著;美國黑人作家杜波依斯八十七歲時才動筆寫長篇小說;愛迪生八十一歲時競取得了他的第一千零三十三項發明專利權,他以此證實年齡大不一定智力都要下降,只要心態正確,又善于保養身體,就能做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在論述人的智力的時候,張懷英又從人的遺傳基因上辯證地分析。劉邦發跡的時候,他父親埋怨他不置家業,不如他的哥哥。后來劉邦當了皇帝,反問他的父親:“你看我兄置的家業大,還是我置的家業大?”由此又分析到陳永貴的智力。陳永貴響應國家號召,總是向國家多賣余糧,有人就說,那是傻老婆養活的兒子,他能干出聰明事嗎?到陳永貴當上副總理以后,大家又認為他是千古一絕。
再看張懷英對待考試成績時也采取了兩分法的態度。他例舉了達爾文在少年時記憶力很差,剛背熟的古詩,不出兩天就全忘了。所以他曾經是一個被學校開除的“低能兒。”然而這樣的“低能兒”卻成為一個世界歷史上的大發明家。
張懷英的辯證法應用在人的各項領域。他用關羽和張飛做了辯證式的比較。他說關羽是對下有恩,對上無禮;張飛是對上有禮,對下無恩。這一辯證觀點又用在了拿破侖身上,說拿破侖的個性是剛強與文雅的結合,激情與理智的結合,北方人的求實精神與東方人的豐富想象的結合。這些看起來好像是水火不相容的結合,這正是他叱咤風云,做出了許多神秘事業的原因。
張懷英對《紅樓夢》的人物也充滿了辯證色彩。王熙鳳像一團烈火;李紈像一堆死灰;王熙鳳像一把利剪;李紈像一個面團;然而,王熙鳳卻能管理大觀園,李紈卻只能當一個“保姆。”人們對王熙鳳又恨又怕,但王熙鳳卻是榮寧奪府的頂梁柱,人們對李紈又愛又同情,但讓她去治理榮寧二府,那就只能是一句笑話。這就是人與人間的不平衡,也是事與事間的辯證法。他像搞展覽似地把這一對對人物展示出來,從各個角度來透視人生,給讀者奉獻出一面鏡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