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而作
毛主席是不世出的偉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毛主席的偉大,這種偉大不僅在于他的雄才大略,已經取得的卓越功績,而且在于毛主席偉大的探索精神,回答歷史叩問的卓絕勇氣。
大家都對著名的“窯洞對”典故耳熟能詳,事情發生在1945年,來延安訪問的黃炎培對毛主席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黃炎培是希望中國共產黨找出一條新路來破解中國史上治亂興衰循環往復的歷史周期率。毛主席坦然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走群眾路線。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黃炎培提出的歷史周期率,是中國皇權專制社會的必然規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帝王將相演義史。正所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客觀上講,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并非“哀之而不鑒之”,而是非常“鑒之”,他們十分注重總結前代的經驗教訓,總想著把自己開創的朝代傳之久遠,然而,他們再怎么努力想方設法,也逃不出治亂循環、王朝興替的魔咒,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之癌——皇權專制本身。
一定意義上講,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實際上都在回答黃炎培提出的歷史周期率問題,但他們都不可能給出根本性答案,因為在皇權專制制度的框架里,這個問題只能是死結。
毛主席作為偉大的開創者,勇敢地承接了這一歷史難題的叩問,而且在他的后半生幾乎用盡全部的精力來解答這一歷史之問。
雖然在延安的“窯洞對”里,毛主席已經給了“民主”的確切答案,而要將民主付諸實踐,卻是前無古人的艱辛探索。甚至可以說,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關于鞏固和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就是緊緊圍繞著“民主”兩個字進行的。
針對斯大林建立的蘇聯模式弊端,毛主席在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教科書中指出:“我們不能夠把人民的權利問題,了解為國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勞動、教育、社會保險等等權利。”他進一步指出:“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證。”毛主席在此精辟地闡述了社會主義民主與人民權利的關系,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就不可能保證人民權利,反之人民權力體現的也正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應有之義。因此,在毛主席看來,“人民必須自己管理上層建筑,不管理上層建筑是不行的。”毛主席的民主思想,既是對皇權專制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突破,也是對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的超越,已經遠遠走在社會發展的前列,為民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此后“鞍鋼憲法”提出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實際上就是工人階級直接實行民主管理的全新嘗試。
關于民主的問題,毛主席一直念茲在茲。1965年,在文革發動的前夜,毛主席重上井岡山,發表了一個著名的談話,毛主席說:“在井岡山時,我們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風,現在比較提倡的是艱苦奮斗,得到重視的是支部建在連上,忽視的是士兵委員會。支部建在連上,隨著我們掌握政權,現在全國各行各業都建有黨的組織,成為領導機構。黨的力量加強了。但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實行政治民主,保證我們黨不脫離群眾,比井岡山時士兵委員會就要差多了。全國性的政治民主更沒有形成為一種制度、一種有效的方式,井岡山時期士兵委員會是有很大作用的。”
我們理解毛主席的這段話,井岡山的好制度、好作風正是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被毛主席高度概括為兩點:一個是支部建在連上,體現的是“集中”,目的是加強黨的力量;另一個士兵委員會,體現的是“民主”,目的是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只有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群眾的積極性發揮出來了,黨的力量才能真正得到加強,二者不可偏廢。然而,當時的毛主席已經敏銳地注意到,類似于支部建在連上這樣的“集中”是延續甚至加強了,但類似于士兵委員會這樣的“民主”卻相當弱化甚至消失了。而民主弱化的危險就在于黨變修、國變色。毛主席借士兵委員會這種井岡山時期的民主形式,進而提出了全國性的政治民主形成一種制度、一種有效方式的重大問題。并由此開啟了大化大革命的序幕。
已故著名左翼作家曹征路老師曾經創作了一部小說,名稱就叫“民主課”,該小說是迄今少有的一部以正面形式展現文革風云的文學作品,曹老師之所以把小說冠以“民主課”之名,顯然深入透徹了文革的真義,揭示了文革探索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意義。
然而,隨著毛主席逝世,文革歸于失敗,毛主席對于社會主義民主的探索也嘎然而止,但毛主席付出的艱辛努力,對社會主義民主執著追求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后來者。
尤其是對照今天的現實,毛主席在重上井岡山時指出的問題,一個支部建在連上,一個士兵委員會,也就是集中與民主的問題,恐怕是不僅未有絲毫解決,而且是更加劇了。以致于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之風越刮越盛,造成基層和群眾叫苦不迭,而又無可奈何。
最后,作為后來者,我們理應站在毛主席這位歷史巨人的肩膀上,認真總結毛主席探索社會主義民主的經驗教訓,從而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2024-1-1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