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訂。人民志愿軍的英雄們以大無畏的姿態,譜寫出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帝國主義,一雪百年來的民族恥辱,讓列強不敢再覬覦東方的這片沃土,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終于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毛主席領導的新中國,從此成為全世界一切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和平、追求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進步人士心目中的旗幟和希望。
回望歷史,當美帝國主義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已經開始騷擾我東北邊境的時候,新中國剛剛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瘡傷中爬起來,國家建設百廢待興、人民亟需休養生息,而新中國所面對的是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遠遠勝于我們的世界頭號帝國主義。在這樣的局面下,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決策是異常艱難的,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智慧。
紀錄片《走近毛澤東》記述了這樣的一幕:當美國記者問及毛主席一個相當苛刻的問題——“你憑什么領導你的人民發動革命?”毛主席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人民信任”。
“人民信任”,這其實是一個雙向意思,既是人民對毛主席的信任,也是毛主席對人民的信任。抗美援朝決策的作出,正是基于這樣的“人民信任”。
毛主席總結抗美援朝時說,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是“鋼多氣少”,而我們是“鋼少氣多”,這個話精辟地總結出了抗美援朝戰爭能夠取得勝利的根本所在。而這個“氣”正是緣于幾萬萬毛澤東思想教育和組織起來的人民!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輝煌的,輝煌的背后是戰斗的異常殘酷和激烈,包括毛主席長子毛岸英在內的18萬志愿軍英烈為這場開國之戰的勝利,獻出了他們的寶貴生命。
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掌握著絕對制空權、制海權,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向披靡,被世界公認的最強大的美帝國主義,面對一個經濟貧窮落后國家的裝備原始的人民志愿軍,卻束手無策、一敗涂地,最根本原因就是,這是一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擁有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我軍在武器裝備上與美軍的差距是難以想象的。被稱作“萬歲軍”的38軍是第一批入朝參戰部隊的九個軍之一,武器裝備居于九個軍的中等水平。以一次投彈量計算,美軍隨便一個師的火炮火力都超過38軍4.7倍以上,機動能力和通訊能力更是數十倍以上的優勢。在第二次戰役中的關鍵戰斗中,38軍用兩條腿14小時行軍145華里,穿插到三所里,先敵5分鐘搶占有利地形,切斷了美第9軍的退路。在阻擊陣地上,38軍的戰士用十幾門迫擊炮、幾十挺機槍、幾千支步槍和刺刀,同美軍數十架飛機、數百輛坦克、上千門大炮展開決斗。面對美軍鋪天蓋地的火力壓制,38軍的戰士們用血肉之軀筑起了銅墻鐵壁,在兩面生生地阻斷了敵人的撤退和支援。
松骨峰戰斗是這場戰役中最為慘烈的戰斗之一。魏巍同志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用生動的筆觸向我們講述了松骨峰戰斗中的這樣一幕:“這個連的陣地上,槍支完全摔碎了,機槍零件扔得滿山都是。烈士們的遺體,保留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敵人倒在一起,燒在一起。有一個戰士,他手里還緊握著一個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國鬼子,腦漿迸裂,涂了一地。另一個戰士,嘴里還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在掩埋烈士遺體的時候,由于他們兩手扣著,把敵人抱得那樣緊,分都分不開,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斷了……”
這樣的英雄事跡,在朝鮮戰場上大量地、普遍地書寫著。
1953年9月12日,毛主席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和意義時指出,“我們在抗美援朝中得到了經驗,只要發動群眾,依靠人民,我們是有辦法來對付他們的。……中國人民有這么一條:和平是贊成的,戰爭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干。我們有人民的支持。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人民踴躍報名參軍。對報名參軍的人挑得很嚴,百里挑一,人們說比挑女婿還嚴。如果美帝國主義要再打,我們就跟它再打下去。”
抗美援朝的戰斗在前方激烈地進行著,每時每刻都有人在犧牲,而后方翻身得解放的勞動人民,卻悍不畏死地掀起了報名參加志愿軍的熱潮。吉林省參加志愿軍的民兵人數,占新兵總數的94.4%;四川省民兵參加志愿軍的人數,占全省參軍總人數的80%,志愿軍著名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一級英雄邱少云烈士原來都是四川省的民兵……貴州省苗族民兵田成云在參軍報名會上說:“國民黨4次抓我去當兵,我逃跑了4次。現在是為保家衛國參軍,我一定要去。”在西北和內蒙古草原上,許多民兵則自帶戰馬請求參軍參戰;廣西、云南等邊陲省的青年翻山越嶺,紛紛趕到縣、區人民政府報名參加志愿軍……從東北到西南,從高原到海濱,到處都可以看到廣大青年踴躍報名參軍的熱烈場面,這同樣是我們“氣多”的生動體現。
“氣多”是我們的優勢,但面對這樣強大的敵人,也絕不能沒有“鋼”。
1951年5月,人民志愿軍已經入朝作戰七個月,連續取得多場戰役勝利,但是因為武器裝備的差距,給我們造成的損失和困難是極其巨大的。由于沒有防空力量,美軍的飛機一出動,鐵路橋、鐵道線、暴露的倉庫、車隊基本就完了;由于運輸能力的不足,糧食彈藥無法及時補給前線,傷員無法大量后送,非戰斗減員也不容小覷;部隊只能晝伏夜出,鉆山入林;房子不能住,只能睡樹林……
那時的新中國畢竟太窮了,歷經一百多年的戰爭創傷,真金白銀還被國民黨反動派卷到了臺灣。
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了《關于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困難的只是我們的飛機大炮等武器還不夠多。為了使我們英勇善戰的志愿軍,能夠以更小的犧牲,消滅更多的敵人,早日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我們必須迅速以更多的飛機、大炮、坦克、高射炮、反坦克炮等武器供給前線。”
同日,中央發出指示:“捐獻武器運動,必須與增加生產或其他增加收入運動結合起來。如果在今后半年內各界人民能夠在自愿基礎下,從努力增加的收入內,每人平均捐獻五斤到十斤米,全國即可有幾十億斤米的收入,這對于前線和國家財政,將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于是全國上下人人爭相捐獻,人人努力生產勞動,利用休息時間增產,掀起了捐款給空軍買飛機的熱潮,完美詮釋了中國人民“人窮志不窮”的奮斗精神。人民群眾自發地喊出了“我們在后方多流一滴汗,人民志愿軍在前方就會少流一滴血!”的感人口號。
——北京市石景山鋼鐵廠的職工,通過增加產量、揀廢鐵、捐獎金等辦法,捐獻了“石景山鋼鐵廠號”戰斗機1架。
——甘肅玉門油礦的職工,在8天內用增產所得捐獻“石油工人號”戰斗機1架。
——四川省簡陽縣農民精心種植棉花,棉農們發起1斤棉捐獻運動,在兩個月內就完成了捐獻兩架“棉農號”戰斗機的捐款。
——湖南省湘潭縣76歲的勤雜工譚楚云,每月只有8元的收入,從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捐獻武器號召之日起,就做一個竹筒,上面鉆一個小孔,每天工余挑三、五擔水,把賣水的錢裝進去,竹筒上寫著“抗美援朝生產捐獻 譚楚云記”字樣。
——遼寧省彰武縣一個小學的1200名小學生,利用放學后和假期內的閑暇時間,揀糧食、打柴禾、打柳條子積累了1200元錢全部捐獻出來。全國兒童捐出零花錢購買“兒童號”戰斗機。
——作家丁玲、周立波等在發起文聯和文藝系統捐獻“魯迅號”飛機的同時,個人又捐獻了500萬元和1000萬元(以下單位均為舊幣)。
——豫劇大師常香玉變賣了孩子的金鎖和首飾,變賣了汽車,首先捐款4千萬元,又把3個孩子托付給西安市保育院,從1951年8月起,在河南、陜西、湖北、湖南、廣東、江西等6省巡回義演180多場,最多一天連唱八場。為早日湊足錢買飛機,常香玉與演員一起吃大鍋飯、睡地鋪,直到1952年2月7日,香玉劇社共募捐到了15.27億元為志愿軍買了一架當時最先進的米格15戰斗機。一天八場,嗓子都唱啞,常香玉就用這種近乎演員斷后路的方式義演。
當年國民黨也曾利用民眾的愛國熱忱搞募捐、買飛機、打鬼子,但捐款往往去向不明。而新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的募捐賬目卻是明確細化,杜絕攤派、禁止貪污,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捐的飛機都可以署名。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工人號”、“二七勝利號”、“農民號”、“農民愛國豐產號”、“新中國農民號”、“毛澤東故鄉號”、“棉農號”、“工商號”、“民盟號”、“中國青年號”、“中國少年兒童號”、“中國學生號”、“中國婦女號”、“中國海關號”、“民航號”、“人民水利號”、“中國圖書號”、“中國金融號”、“華僑號”、“白求恩號”、“中蘇友好號”、“基督教革新號”……這些取著形形色色名字的飛機,翱翔在朝鮮戰場上空,同美帝國主義的飛機進行著英勇頑強的戰斗,并取得了豐碩的戰果。
從1951年6月1日至1952年5月31日,短短一年時間,全國各界人民捐款55650億余元人民幣,以每架飛機15億元計算,共折合3710架飛機。
有了人民的支持,我軍先后組建了17個地面炮兵師,8個高射炮兵師,從蘇聯進口15000門新式火炮,才有了抗美援朝戰爭后期局部能夠反過來對美軍形成火力壓制的一幕。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后,除了少量蘇聯支援的飛機,絕大部分的飛機是新中國拿著真金白銀跟蘇聯購買的。我們第一代人民空軍、人民裝甲兵、人民炮兵、人民防空兵,正是可愛的中國人民勒緊褲腰帶、加緊生產,一分錢一分錢湊出來的。
在抗美援朝戰爭最艱苦的時刻,勞動人民捐獻出了“真金白銀”,“捐獻”出了自己的親生兒女,這里面飽含著人民對人民共和國的信任與寄托。
70年滄桑巨變,歷史不該被遺忘,烈士的鮮血不能白流。誰要是背叛了人民,背叛了毛主席,誰就是歷史和人民的罪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