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查理三世,5月5日,加冕為英王,成為英國最老的國王。英國,在近現代,是個十分奇特的國家,充滿了矛盾,既先進,又頑固,既民主又保守;發動工業革命是它,保留過時的立憲體制,也是它。英國人自己也覺得十分矛盾;年紀大的一代,覺得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傳統的延續,習以為常;然而年輕的一代,卻覺得難以認同,與他們的日常生活脫節了。在他們的眼中,英國王室只是個擺設,一塊活化石而已。
然而,仔細想想,英王查理三世的加冕,不只是個儀式那么簡單,它充分反映英國王室,在歷經千年來風風雨雨的歷史激流中,能夠變中求存,延續至今不倒,不能不說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
那么要問,英王室適存的秘訣是什么?相對于不懂得妥協的中國王室來看,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能夠談判、妥協、讓步,只求能夠生存下來;在貴族的壓力之下,放棄皇權,在中產的紳商階層要求立憲的壓力下,放棄政權,成為一個有名無實的虛君。
晚清的愛新覺羅皇室,所處的環境比較復雜。首先是中國向來沒有民主立憲的政治傳統,人民一直是順民,推翻了一個皇朝,又擁立另一個新的王朝,成為新王朝的順民,人民始終沒有成立過自己當家作主的政權。
其次是一個偶然因素,就是權臣袁世凱假公濟私,利用晚清復雜的政局達到自己的政治野心。他利用革命黨和滿清皇室之間的矛盾,要挾滿洲王室說,如果王室不答應讓位,則王室的命運將落到跟歷代的王朝一樣的悲慘下場,但如果答應退位,接受革命黨優厚的退位條件,例如王室仍然可以住在紫荊城并且每月支付一應開銷。
隆裕太后和攝政王終于在袁世凱的威脅利誘之下,被袁世凱說服,答應退位;袁再利用滿洲王室要挾國民黨,如果不答應,則必兵戎相見,孫中山很清楚,革命黨的實力絕對無法與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相提并論,樂得答應袁世凱提出的清王朝退位的條件。
精于玩弄權術的袁世凱,巧妙地利用革命黨和清皇室之間的矛盾,在徐世昌的策劃下,推動立憲運動,他并不是真心立憲,只是為實現其政治野心的一種權謀。他與晚清另一個重臣張之洞共同推動維新,但張沒有個人的政治野心,而袁則不然, 利用維新變法,立憲運動,達到自己的真正野心。
首先他在立憲政府中成為內閣總理大臣,從而名正言順地正式掌握自己訓練控制的北洋六鎮的兵權。當武昌起義時,密令部下馮國璋不得在武昌消滅武昌起義的新軍,并且密令北洋六鎮的將帥聯名上書,要求清帝退位。隆裕和攝政王眼見大勢已去,手上無兵可用,只得退位。
孫文的革命黨,鑒于實力遠不如袁世凱,所以退而求其次,答應只要袁世凱能夠逼迫清帝退位,推翻清朝,成立民國,就辭掉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讓袁世凱接替。
這樣好的機會,不需要大動干戈,就能當上民國臨時大總統,豈能放過?所以,就有了袁世凱當上立憲政府的內閣總理大臣,有了清帝的退位,滿清王朝的覆滅,建立了中華民國。
這些重大的變化,都是在袁世凱主導,革命黨和請王室被動地亦步亦趨的配合下,在極短的兩三年內完成的。中國的立憲運動終于中途夭折,而走入歷史。
綜上而論,中國的君主立憲體制未能幸存下來,從長遠來看,也未嘗不是件大好事,因為為未來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鏟除了障礙,鋪平了道路。
總結而言,查理三世的即位,是英國歷史的大倒退,使英國從人類歷史的領頭羊,退化為人類歷史的活化石,實在是英國人民的悲劇!所以英國年輕的一代,對查理三世的即位,使英國從人類近現代文明的領頭羊,變成人類近現代文明的一塊活化石,深感失望,良有以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