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步入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憑借其在軍事和經濟領域的先發優勢,日漸成為統治世界的主導力量。從安全角度看,西方主導下的世界歷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戰爭與沖突史。德國社會學家維爾納·桑巴特在《戰爭與資本主義》中指出,14—15世紀期間,英國與法國爭斗了100年;16世紀,歐洲只有25年的太平時光,而這一數字在17世紀縮短至21年。也就是說, 在這200年里有154年處于戰亂。荷蘭從1568—1713年的145年中,有116年在打仗。英國學者邁克爾·曼在《社會權力的來源》一書中指出,歐洲列強在1494—1975年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在策動戰爭,完全沒有戰爭的時間不超過25年。相比之下,東亞地區在1590—1894年享有300年和平,僅僅出現了幾次規模相對較小的兩國間戰爭。很顯然,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至少與東亞地區相比),西方列強主導下的世界充滿戰爭與沖突。西方列強在對外征伐過程中更加窮兵黷武,熱衷于訴諸戰爭和暴力,并最終塑造出一個以“叢林法則”為底色的野蠻而血腥的等級性世界體系。
表面看,西方列強憑借軍事優勢和對外征伐,在世界政治中維系了長達數百年的優勢地位,但無處不在的零和博弈與戰亂沖突,使整個人類社會遭受難以估量的災難和損失。據統計,1871—1914年,英國進行了30場殖民戰爭。在此期間,英國、法國和荷蘭至少打了100場戰爭。這些殖民戰爭造成28萬—30萬歐洲人死亡,而被殖民地區喪生的民眾則高達5000萬—6000萬人。
熱衷于用戰爭解決問題的西方列強最終也陷入自我毀滅的危險境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劃分勢力范圍進行的世界性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僅索姆河戰役傷亡人數就超過130萬。整個一戰期間,歐洲有數百萬青壯年死于戰場,大量人類文明成果毀于戰火。德國學者斯賓格勒在親眼目睹西方世界這種自我毀滅式的戰爭場景后,完成《西方的沒落》一書,并悲觀預言西方文明正在走向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戰某種程度上是一戰的延續。工業化水平日新月異,使各種戰爭武器的殺傷力和破壞性空前提升,由此導致二戰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劫難遠大于一戰。1945年二戰結束時,德國國內生產總值跌至1890年時的水平,英國從一個債權國變成了負債國。1946—1947年,約有1億歐洲人只能靠每天領取1500千卡熱量的口糧來維持生活。事實告訴我們,指望訴諸戰爭實現霸權目標,最終只會適得其反。正如古羅馬學者西塞羅所說:“絕大多數人認為,從戰爭中獲得的東西要比在和平環境中獲得的東西有價值,其實這是錯誤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