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的今天,1966年6月28日,毛澤東從韶山滴水洞出發,踏上了他一生第二次最重要的革命人生征程,并且再也沒能回到他的家鄉韶山。實際上73歲的毛澤東心底已有預感,年屆孔孟七十三、八十四的自己,在這次出發的革命的征程上,他也許真的會永遠倒在自己設定的路途中。
至今56年前,毛澤東在滴水洞的院坪里上車前,最后一次俯仰環視故鄉的山水天地時,不由想起自己56年前他17歲考入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臨行前給父母留下的那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歷史已經證明,毛澤東112年前17歲從韶山出發和56年后73歲再次從韶山出發,是他偉大革命生涯中最重要的兩個里程碑。從1966年6月28日開始的毛澤東人生命的最后十年,是在他親自發動和領導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度過的。毛澤東晚年曾幾次同他的國際友人和身邊同事說自己一生辦過兩件事:一件是把蔣介石趕到臺灣島上去了;另一件就是發動了文化大革命。
56年前的6月16日,也就是中共121央的“5.16通知”發出后一個月,毛澤東沒有驚動鄉親獨自在滴水洞簡樸但涼爽的房間里靜住了十一個白天十二個夜晚。其間只有一次離開房間,在下午的門前場坪上俯瞰了一回韶山水庫和韶山沖。其余時間一直獨自在看書、讀報、閱批從長沙轉來的來自首都北京的電文。
那些日子里,整個國家、整個黨、幾億民眾,還有周邊及遠方的亞非拉,還有已經走向惡變歧途的蘇聯,還有他已經長期關注且深切憂慮的黨內自上而下的政治情勢動態,也許還有他56年前由韶山出發一生的艱難輝煌歷程和如今在韶山面對現實必須決斷的難題,都應該無數次交織糾結于他雄才偉略運籌帷幄的心胸。他需要找出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需要做出一個果敢堅定的決斷,需要著手一個人類前所未有而且也許不會再有的試驗。
他的天才與睿智、遠見與謀略、膽識與氣質、自信與斗志、經歷與經驗,肯定會鄭重而認真地告訴他:此時此地正要做的也許是他人生中最艱難最重大的一個決定。這個決定比當年上井岡、去延安、赴重慶甚至決定出兵朝鮮還要艱難。因為,這不僅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繼續革命,而且是一次共產黨人的自我革命。年已古稀的他心中十分清楚:這難就難在他此生所有已往所作的重大抉擇,都懷有必勝的信念;而他對這次革命能否成功并決勝的把握,但為了初心初衷他想趁身心精力尚可至多嘗試三年。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這是他上次回韶山時寫下的詩,他希望這天下永遠屬于他和親人們戰友們為之奮斗并獻身的人民。
本來作為立黨立軍立國、領黨領軍領國之曠世偉人,他功成名就彪炳史冊完全可以按照中央政治局曾有的分工,端坐中南海著書立說昭示未來,游歷大中華抒情古今指點江山,靜居韶山沖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而那些一線的事情就交給同事和部下得了。雖然“5·16通知”已經發出一月,但以他的權威和力量,只要他愿意,那一切都可以并且完全能夠在平穩和緩中度過。就如他詞中所說,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但是,從近幾年特別是近幾月包括這一個多月的實際情勢看,這次革命遇到了預想不到的強力阻擊和目標旁移。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他最終還是在滴水洞的深居里作出了一個關乎中國前途命運,當然也關乎他一生事業聲名的決斷——時隔一個多月的一張大字報和一個中共中央決定問世后,一場國際共運史上空前也許絕后的繼續革命和自我革命轟轟烈烈開始了。
時隔56年后的今天,在經歷了國內外歷史性巨變之后,我們再以當年毛澤東的立場、預見、研判、決斷看,這場革命的宗旨或初衷當然也一如既往是毛澤東一生的追求——為了他深愛的祖國和人民;起因是中國決不能像蘇聯那樣——已經不可挽回地走向亡黨亡國;目的是打倒黨內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方法是廣泛地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這曾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致勝法寶。
但這宗旨、初衷、起因、目的、方法是否完全符合當時的實際和形勢,是否具有正確的、邏輯的、求實的、科學的內在關聯性和必選性,正如毛澤東所預料的,后人不僅置疑否定,而且深以為戒。當然,亦有后人如終堅信毛遠見卓識,理論實踐偉大英明。若以此種立場觀點看來,毛澤東就是要用那場運動給予我們黨和人民這樣的警示與昭告:我們執政的共產黨內有可能但絕不允許產生和存在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有可能但絕不允許在中國發生!資本主義有可能但絕不允許在中國復辟!中國共產黨永遠是為人民服務的!!!
毛澤東56年前的今天肯定就是帶著這樣決絕的信念離開滴水洞,從韶山沖出發踏上他的第二次革命征程的——不管后來的歷史發生了并正在發生著且還要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和發展……
毛澤東112年前第一次從韶山沖出發踏上其人生革命征程時,就說過埋骨何須桑梓地,毛澤東其志其思不在桑梓小我而在滄桑大道,他始終不渝的信念和為之奮斗的事業一一人間正道是滄桑!
2022年6月28日于嶗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