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zhàn)后,依靠落后的武器裝備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到三八線,一度打回到三七線,至1951年6月中旬將戰(zhàn)線穩(wěn)定在三八線地區(qū),徹底粉碎了美國武裝占領全朝鮮的戰(zhàn)略企圖。
美國當局不得不尋求通過談判結束朝鮮戰(zhàn)爭。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zhàn)談判開始,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zhàn)協定簽字,歷時兩年零17天。在整個談判過程中,美國人表現出了多種姿態(tài)。
一、談判初始時的傲慢姿態(tài)
美國當局謀求談判解決問題,是承認朝鮮戰(zhàn)爭失敗的一種表現,但并不愿公平合理地解決朝鮮問題。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zhàn)談判第一次會議的會址——開城來風莊
朝鮮停戰(zhàn)談判共有5項議程:通過議程;確定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區(qū);實現停火休戰(zhàn)的具體安排;關于俘虜的安排;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
美方代表團在這些議程的談判中幾乎處處表現不講理。列舉幾個比較典型的事件。
第一個事,表現在軍事分界線問題的談判中。
朝中方面爭取的是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底盤是現地停戰(zhàn),即以雙方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
這個問題的談判一開始,朝中代表團就明確提出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美國當局尋求談判時也表達過這個意思。
但談判中,美方代表團不但堅決拒絕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而且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志愿軍和人民軍后方數十公里處,企圖不戰(zhàn)而攫取1.2萬平方公里地區(qū)。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zhàn)談判開始。這是最早的朝中方面代表。從左至右:解方、鄧華、南日、李相朝、張平山。
對這種無理要求,朝中方面當然堅決拒絕。
美方在談判桌上沒能得到所要求的軍事分界線,“聯合國軍”即試圖通過飛機大炮的“辯論”達到這一目的。
于1951年8月18日起,先后對人民軍和志愿軍防守的陣地發(fā)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并以空中力量發(fā)動了以摧毀朝鮮北方鐵路系統(tǒng)為主要目標、以窒息志愿軍和人民軍前方作戰(zhàn)力量為目的的“絞殺戰(zhàn)”。
在反“絞殺戰(zhàn)”作戰(zhàn)中,由王海(前)率領的一個大隊取得擊落擊傷敵機29架的輝煌戰(zhàn)績
先后兩個月的地面攻勢以傷亡10余萬人的代價,僅僅占去陣地646平方公里,遠遠沒有達到其攫取1.2萬平方公里的目標。
志愿軍在10個月的反“絞殺戰(zhàn)”中,建立了以兵站為中心,鐵路與公路相結合,前后貫通,縱橫交錯的兵站運輸網,形成了“打不斷、炸不爛的鐵路運輸線”。
“絞殺戰(zhàn)”也遠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遂不得不接受朝中方面提出的以雙方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各后撤2公里為非軍事區(qū)的建議,11月27日達成了關于軍事分界線問題的協議。
第二個事,表現在實現停火休戰(zhàn)的具體安排問題的談判中。這個問題的談判于軍事分界線問題達成協議的同一天開始。
美方所提方案,無理提出在停戰(zhàn)期間不準朝鮮北方建設機場,干涉朝鮮內政,強調停戰(zhàn)后允許用補充和輪換的辦法維持其在朝鮮的軍力水平。
這個問題談判一開始,雙方就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朝中代表解方在小組委員會上嚴詞警告對方:“既使在你們使用軍事力量狂轟濫炸、大肆破壞的時候,你們妄想干涉朝鮮北方的內政,也沒有干涉得了。你們使用軍事力量不能得到的東西,也休想在談判中得到。”
美方拒絕朝中方面所提中立國監(jiān)察機構成員國中的蘇聯。在修建機場和中立國提名問題上,雙方爭持不下。經常是剛剛開會就宣布結束。
4月11日至16日,6天內6次開會時間總計僅5分鐘,最短一次開會時間為25秒,創(chuàng)下了最短會議的記錄。
1952年5月2日,雙方達成第三項議程協議,圖為雙方在舉行會議
直至1952年5月2日,美方才被迫放棄其干涉朝鮮北方內政的不準建設機場的要求。這樣朝中代表在提名蘇聯為中立國問題上也做了讓步。此項議程才以朝中代表所提方案為基礎,達成了協議。
第三個事,表現在俘虜的安排問題談判中。這個問題的談判于1951年12月11日開始。
關于戰(zhàn)俘問題,既有國際慣例,也有美國參加簽訂的關于戰(zhàn)俘問題的日內瓦國際公約。該公約規(guī)定:“戰(zhàn)爭停止后,全部釋放并遣返戰(zhàn)俘,不得遲延。”
朝中代表團一開始就據此提出了停戰(zhàn)后迅速遣返全部戰(zhàn)俘的原則。
然而,美方代表始則不表態(tài),繼則提出先交換戰(zhàn)俘名單,進而不顧其政府參加簽訂的戰(zhàn)俘問題國際公約,竟然荒唐地提出“一對一”交換戰(zhàn)俘的無理主張,提出并頑固堅持所謂“自愿遣返”的原則,拒絕討論這個原則以外的任何方案。
美軍空軍暴行掃射我方戰(zhàn)俘營,打死美軍戰(zhàn)俘
到1952年5月初,談判的其他議程全部達成了協議,而關于戰(zhàn)俘問題的談判,沒有任何進展。
雙方僵持到10月8日,美方單方面宣布無限期休會。
此時,正面戰(zhàn)場上,志愿軍和人民軍正在進行全線開花的秋季戰(zhàn)術反擊作戰(zhàn),選擇“聯合國軍”營以下兵力防守的60個陣地,攻擊77次,幾乎是攻則必克,攻則必殲。
“聯合國軍”完全處于被動挨打的狀態(tài)。“聯合國軍”為對志愿軍的戰(zhàn)術反擊作戰(zhàn)進行報復,扭轉其被動狀態(tài),于10月14日發(fā)動了以奪取志愿軍上甘嶺陣地為目標的“金化攻勢”(也稱“攤牌”行動)。
“聯合國軍”先后動用3個多師、300余門大炮、近200輛坦克、3000余架次飛機,發(fā)射炮彈190余萬發(fā),投擲炸彈5000余枚,連續(xù)進攻43天,付出2.5萬余人的傷亡,而寸土未得。志愿軍陣地巋然不動。
從此,“聯合國軍”對發(fā)動正面進攻取勝已完全失去了信心。然而,美國當局仍不甘心在朝鮮戰(zhàn)爭中的失敗,醞釀實施大規(guī)模登陸進攻,進行最后的軍事冒險。
夏季反擊戰(zhàn)役中志愿軍向敵發(fā)起進攻
志愿軍和人民軍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反登陸作戰(zhàn)準備。鑒于此,美國當局感到最后的軍事冒險也無取勝的希望,遂轉而于1953年4月26日恢復由其單方面中斷半年之久的戰(zhàn)俘問題的談判,大規(guī)模登陸冒險計劃只好胎死腹中。
為打破戰(zhàn)俘問題談判的僵局,中朝兩國政府提出了戰(zhàn)俘遣返問題的新建議,即“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zhàn)后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zhàn)俘,而將其余的戰(zhàn)俘交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的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得到包括英國、法國在內的國際輿論的支持。
美軍少將師長迪安被遣返后,承認受到中朝方面的寬大待遇
美國也就此下了臺階。美方接受了這個建議,于1953年6月8日,達成了關于戰(zhàn)俘遣返問題的協議。
二、談判中的無賴表現
美國人在朝鮮停戰(zhàn)談判中的流氓無賴表現還有許多。
第二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甚至指示美方代表團:在談判中應以“簡短、生硬、有力的語言回答,只要喬埃說得出,就盡管粗魯。”
流氓無賴表現比較典型的是,1952年5月22日哈里遜接替喬埃為美方代表團首席代表后的表現。
雖然談判仍在進行,但美方既拒絕討論“自愿遣返”以外的任何提議,又不宣布談判破裂。
哈里遜在作為談判代表時,就不斷提議休會和逃會,接任首席代表后,從接任的第二天起,就連連到會提議休會,每次休會3天,故意拖延談判。
美方蓄意破壞談判,當其無理要求與破壞陰謀遭到朝中方面斥責后,美方代表競單方面宣布休會,離開會場
1952年6月7日,美方為表示在戰(zhàn)俘遣返問題上的頑固立場,再次提議休會,并稱“惟一能夠說服你們的一個辦法就是我們站起來,離開這個地方”。說完徑自離開談判帳篷,企圖逼使朝中方面宣布談判破裂。
6月9日,金日成和彭德懷致函“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指出對方片面宣布休會3天,中途退出會場,是雙方對等的談判中不能容忍的無理挑釁,對方如尚有談判誠意,就應命令其代表按正常程序來板門店開會。
6月11日,代表團大會復會。美方代表堅持有幾天到會。但6月17日和27日,美方重施故伎,又是到會即宣布休會數天,不待朝中方面表明態(tài)度即退出會場。
從7月下旬開始,美方代表團由每次到會提議休會3天,變成每次到會提議休會一周。
9月下旬,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要求“聯合國軍”司令部的提案,必須“措詞強硬不留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
9月28日,哈里遜在談判會上作了最后攤牌,宣布了杜魯門批準的“自愿遣返”戰(zhàn)俘的三種選擇,接著建議休會10天。
10天后,10月8日的談判會上,南日駁斥了美方所謂“自愿遣返”三種選擇,對戰(zhàn)俘遣返問題提出新的建議,但美方代表團不予理睬,哈里遜宣讀了準備好的發(fā)言稿,將談判僵局的責任強加于朝中方面,然后宣布了早已主張的無限期休會,不等朝中方面表態(tài),就退出會場。
從此,停戰(zhàn)談判再次中斷。
三、認清形勢后的無奈妥協
從1952年春夏起,美國在戰(zhàn)場上就越來越被動,而志愿軍則越戰(zhàn)越強,越戰(zhàn)越主動。
志愿軍經過1953年春的反登陸作戰(zhàn)準備,掌握了整個戰(zhàn)場的主動權。
4月26日,被美方單方面中斷半年之久的停戰(zhàn)談判恢復后,志愿軍決定以打促談,發(fā)動了夏季反擊戰(zhàn)役,從5月13日至6月16日,連續(xù)進行兩個階段作戰(zhàn),由打敵營以下兵力防守的陣地,發(fā)展到打敵團級兵力防守的陣地,促使戰(zhàn)俘問題的談判達成了協議。
此時,美國當局已清楚看到,越早些停戰(zhàn),美國在戰(zhàn)場上的損失越小。
克拉克在回憶錄中克拉克在回憶錄中說,自談判達成關于軍事分界線的協議以來,“聯合國軍”在戰(zhàn)場上付出的傷亡代價等于此前美軍參戰(zhàn)以來“總傷亡人數的一半,而戰(zhàn)果毫無”。
拖的時間越長,美國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體面”丟失得越多。因此美國希望越早停戰(zhàn)越好。
就在朝鮮停戰(zhàn)協定簽字準備即將就緒時,南朝鮮李承晚鬧事了,破壞剛剛達成的關于戰(zhàn)俘遣返問題的協議,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迫扣留人民軍被俘人員2.7萬余人。
一方面,為懲罰李承晚,經彭德懷建議,毛主席批準,志愿軍和人民軍發(fā)動了夏季反擊戰(zhàn)役第三階段作戰(zhàn),專打南朝鮮軍,特別是金城軍,特別是金城戰(zhàn)役,一舉突破南朝鮮軍4個師防守的堅固陣地,將其4個師大部殲滅,擴大陣地面積160余平方公里。
另一方面,以金日成和彭德懷名義致函克拉克,對李承晚的破壞行為提出嚴厲抗議和遣責,對克拉克提出質問,朝中代表團于6月19日的談判會上宣讀了這封質問信。要求談判休會,直至美方做出保證。
6月29日,克拉克致函金日成、彭德懷,做出了服軟的表示,對金日成、彭德懷提出的質問一一作出答復和保證。
克拉克在信中提出雙方代表團恢復會晤,交換有關準備工作的材料,以便確定停戰(zhàn)生效日期,使雙方達成的停戰(zhàn)協定得以即行簽字。
休會20天后,7月10日,停戰(zhàn)談判舉行了雙方代表團大會。
此時,美方首席代表哈里遜,一改過去那種傲慢無禮的姿態(tài)和百般無賴的模樣,認真聽取朝中方面提出的問題,從7月12日至16日,對朝中方面提出的問題逐條作出了答復和保證。
1953年7月,朝鮮停戰(zhàn)談判朝中方與“聯合國軍方”談判代表團最后一次校正的軍事分界線。
為了使世人得已共見哈里遜的保證,以便監(jiān)督,朝中代表團將哈里遜的回答和保證,整理為10個問題,在7月19日上午的雙方代表團大會上,以《關于美方保證朝鮮停戰(zhàn)協定實施問題的聲明》的形式,作了宣讀。
經美方確認后公諸于世。美方要求盡快討論停戰(zhàn)協定簽字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朝中代表團表示,盡管美方對部分問題的答復和保證尚不能令朝中方面滿意,但鑒于美方已作出了這些保證,朝中方面仍愿意盡快討論停戰(zhàn)協定簽字前的各種準備工作。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zhàn)協定簽字儀式在朝鮮板門店舉行
7月27日,朝鮮停戰(zhàn)協定簽字,朝鮮戰(zhàn)爭結束。
到了這時,正如毛主席說的:“如果不和,它的整個戰(zhàn)線就要被打破,漢城就可能落入朝鮮人民軍之手。這種形勢,去年夏季就已經開始看出來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