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毛、周、朱
——熱烈祝賀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
龔忠武
2021、7
在紀念中共百歲大紅誕時,固然首先不能忘記毛澤東這個名字,但同樣也不能忘記兩外兩個人的名字,就是朱德、周恩來;否則,這個紀念就不完美了,就過于片面了。
所以,作者深恐拙文《四位一體--黨、國、族、毛》,可能會給讀者一個錯誤的印象:單憑毛一人之力就可以完成建黨、建軍、建國、建設社會主義、振興華族的不世之功,再無他人可以與毛相提并論;果如此,那就有違作者的本意了。
毋庸諱言,作者固然是個忠實的毛粉,但同時也是個忠實的朱(德)粉、周粉,三者并不矛盾;只是從宏觀的大歷史維度,毛作為領袖,誠如漢之劉邦,明之朱元璋各為漢明兩朝創業之代表一樣,也視毛為創建新中國偉業的代表,這是歷史書寫的慣例。
但作者同時深知,俗話說得好,一個英雄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毛一生的偉業,就是這個通俗道理的最佳注腳。綜觀三人一生的偉業,千古一人的毛,因緣際會,如果沒有同時得到了千古一帥的朱德,和千古一相的周恩來這兩個同樣不世出、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巨人的精誠襄助,通力協作,他的偉業勢成泡影;因為單憑毛一人之力,縱有通天能耐,也獨木難支大廈。同理,朱周二人,沒有毛作為主心骨的英明領導,也將舉步維艱,壯志難酬。于此可見,毛朱周的三位一體的核心,較之漢初劉(邦)韓(信)蕭(何)的三位一體,更為完美,曠古無匹。當然,歷史是與時俱進的,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超越前人的功業也是應有之義。
由是以觀,前文的「四位一體」和本文的「三位一體」,是姐妹篇,相得益彰;否則就會留下歷史的遺憾!
形象地說,這「三位一體」中的毛,以毛的詩人的氣質、文人的才氣,和哲人深邃的洞見,好比一座珠穆朗瑪峰;孔子說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說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毛則要與天公試比高,這豈是泰山之志,只有珠峰可比了。這是何等的眼界,何等的心境,堪稱一代哲王(毛也常以導師自許)。
其次是朱,以朱的寬厚包容,堅韌剛韌,過人膽識,公而無私,以及深厚的正規軍事知識和戰爭經驗,好比浩瀚的大海;韓信帶兵,多多益善,有「紅軍之父」美譽的朱帥,麾下戰將如云,人民軍隊是親民愛民的正義之師,擋者披靡,堪稱千古一帥。
最后是周,以周的圓融機智,通達人情世故,無入而不自得;尤其是眼神銳利,懾人心扉,加上折沖樽俎,舌戰群儒的便即口才,好比龐大的磁場,化敵為友,克敵于無形,堪稱統戰之神;尤善組織動員,巨細靡遺,顧全大局,堪稱千古一相。
這樣三個不世出的、各擅絕活能耐的巨人--千古一人、千古一帥、千古一相,單獨一人就足以傲視群雄,成就不世之功;何況現在因緣際會,為了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尊嚴,民族振興,攜手共圖大業,三雙巨手,緊緊握在一起,鑄成一個三位一體、堅如磐石的革命核心,蔣家王朝不滅,帝國主義不滾出中華大地,豈有天理!
質言之,「四位一體-黨、國、族、毛」、「三位一體—毛、朱、周」這兩個共同體,相互加持,缺一不可。換句話說,除了毛這個核心之外,還有一個更內核的核心,就是毛朱周核心。
如果評說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把毛核心的重要性絕對化,以致忽視或貶低毛朱周核心的重要性,就會陷于主觀的片面性,就無法真正讀懂這部近現代中國的崛起和華族振興的史詩般的天書。
必須強調,環顧古今中外歷史,一個堅強的政治核心,是一個集體和政黨成就大業必不可缺的充分和必要條件。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三人之所以失敗,固然原因很多,但沒有能夠形成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是最主要的原因。由是以觀,在內外主客觀條件的交互作用下,形成這樣的領導核心,真是談何容易!
就拿中共來說,自1921年建黨以來,中經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王明與博古、張聞天六朝(毛的說法),直到1935年的遵義會議,經過一段長達24年、正反反正、反復曲折的尖銳斗爭過程,才基本形成了毛朱周三位一體的領導核心,也為未來毛核心的「四位一體,奠定了組織上的基礎。
也就是說,這個三位一體的核心,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通過自由主義高倡的議會民主投票選出來的,而是經過一段艱難的斗爭磨合過程,特別是毛朱的磨合后才確立的。
在進入正式論證之前,先簡要說明一下與主導這個磨合過程直接有關的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規律或特徵。簡言之共有三條與本文直接有關:一是農耕文明繼元清之后,到了近現代,再次喪失了歷史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并且與于前兩次不同,這次則是面臨全面性的挑戰,自國防至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都面臨顛覆性危機,全面挑戰holistic challenges意味著必須全面應對holistic responses;第二,中國農耕文明的轉型速度,與西方文明的壓力成正比,壓力越大,則轉型的速度也隨之加快;換言之,外力而非內力,決定了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的速度;第三、在拼命追趕超越的過程中,中國社會不容停滯不前,否則必將用于淪于挨打、挨餓、挨罵的悲慘結局,以致世代交替十分迅速,本被認為是先進的,轉眼成了落后落伍,而被時代潮流吞噬。
· 這三條規律或特徵,決定了近現代史上無數仁人志士開出的救國藥方的取舍;不是單靠理論,而是經過無數次的歷史實踐證明,無數的藥方包括胡適鼓倡的「點滴改良論」,都難治濟世救時,療治民族和文化的痼疾,只有李大釗所開的「根本變革論」這副猛藥,既符合世界潮流,也符合中國的農耕文明的國情,可以力挽狂瀾;質言之,就是服用馬克思主義(包括恩格斯主義、列寧主義)的藥方,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道路,加入符合中國國情的藥引,對中國農耕文明進行脫胎換骨式的徹底改造,轉型為一個現代化的農工商合一的先進文明。
· 這是在1919年前后,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有識之士達成的共識。毛、朱、周,是他們的好學生,忠實地繼承李陳的歷史巨手所畫出的中國文明轉型和社會改造的大方向和道路,通過具體的社會革命實踐,予以落實。所以,「四位一體」和「三位一體」,就是沿著李大釗指出的方向和道路前進。三人縱然有個性、專長、認識等方面的差異,但在這個大方向上,始終保持一致,直到他們生命的終結。
· 當然,這是一個宏大的主題,所以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聚焦于論述毛朱周三位一體的磨合過程,而且只限于1927年「三灣改編」、中經1929年的「古田會議」,最后到1936年「張國燾分裂黨」為止的八九年。此后,這個三位一體的核心模式已經基本形成,而且與時增強。
· 這里之所以僅選出上述三個歷史場景,「三灣改編」、「古田會議」、「張國燾分裂黨」,來論述毛朱周三位一體的復雜磨合過程,因為在這段期間,涉及一個中共建軍、建黨的一個極其關鍵的主題:如何建設一支有別于舊軍隊和國民黨軍隊又符合時代潮流的近代化的「人民軍隊」。在毛的主導下,決定軍隊民主化,將黨對槍的絕對指揮權視為鐵律,不能違背;槍,永遠是遂行黨的理念、意志、政策、綱領的工具,而不是相反。
· 1927年的「三灣改編」是在1928年朱毛會師之前,毛是主角,朱還來不及參加。但1929年的古田會議,卻是發生在會師之后,所以毛朱都參加了,由于都是黨員,自然原則上也都舉手同意了。但由于兩人各自的專長和人生經歷差異很大,自然對如何落實這條黨指揮槍對鐵律產生了嚴重分歧。
· 朱德是行伍出身,是個有豐富戰爭經驗的老軍人,他在三河岔分兵后所帶領的南昌起義的殘余部隊官兵,大多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武器裝備相對精良。這是半途投筆從戎的書生,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的毛,所帶的秋收起義的殘部農民軍,無論是軍紀上、軍事素質上,還是裝備上,都是無法比擬的。這樣的兩只部隊,要磨合在一起,無論上從領導下至官兵,都會面臨很大的問題。所以,毛朱的磨合自然經歷了一段十分艱難的時期。
· 毛朱素無私交,彼此認識不深,要朱這個職業軍人,一個滇軍名將,聽命于一個素無戰斗經驗的書生,自然心有不甘,更擔心部隊的前途;縱然為了顧全大局,將軍隊指揮權交給了毛,對朱的部下官兵也難服眾。所以毛朱的關系搞擰了,加上毛獨斷專行的個性,經常與上海的中央不同調、對著干,所以毛就被排出了紅軍的領導層,到地方擔任蘇維埃政府的主席,甚至這個主席、后來也被張聞天取代了。毛成了孤家寡人,而且還株連家人親屬。這是毛一生革命生涯中最黯淡的歲月,所受的警告、處罰、甚至誤傳的開除黨籍,多達二十次,與此可見其境遇之坎坷。
· 然而時來運轉,政敵蔣介石卻為他帶來了時來運轉的契機;第五次圍剿,中共丟掉了蘇區和井岡山根據地,被迫走上萬里長征路。這一路,紅軍固然陷入生死存亡的絕境,但卻給了毛發揮其不世出的軍事謀略和指揮藝術的絕佳時機。1934年底的湘江之戰,紅軍從八九萬人銳減到三萬多人,這些犧牲的官兵中絕大多數都是朱德這幾年辛苦培養的干部和部隊。如今一朝葬身湘江,怎不令這個仁厚的總司令悲慟,于是這時心腔埋下了一股怒火,亟待爆發;同時也開始重新思考這些年來一直糾結的毛朱關系。
· 終于歷史走到了紅軍和中共生死攸關的關口: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遵義會議。一向沉默寡言、備受紅軍官兵尊敬的總司令,這時拍案而起,聲如巨雷,在會上公開表示,部隊官兵對博古、李德的領導受夠了,再也無法跟下去了。并且建議讓毛澤東進入中央政治局,作為常委,指揮紅軍。作為聲望正隆的紅軍統帥,他的表態式的發言,自然會產生一錘定音的后續效應。會議結果,毛重新走上紅軍指揮崗位,博古、李德被解除了兵權。
· 史家盛贊會議的歷史性成就,但從長遠的大歷史來看,中共此次作出的決定,沒有共產國際的參與,完全是自己決定的,所以這是中共頭一遭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不再是聽從遙隔萬里的共產國際的長臂管轄;從此,土共毛澤東開始替代洋共王明、博古等所謂的28個半的布爾什維克,進入中共權力核心,指揮紅軍,主導紅軍和中共的前途。所以,遵會議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形容,都不會言過其實的。
· 但自此值得強調的是,作為三人團成員之一的周恩來,理應也對湘江慘敗要承擔責任,但他在會上作副報告時,以謙卑的心態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并嚴厲抨擊博古、李德的失誤給紅軍帶來的災難。周恩來這一個能伸能屈的亮麗轉身,不但挽救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也贏得了與會者的諒解和毛、朱的寬宥,為毛朱周的三位一體,奠定了穩固的政治基礎。會后周繼續留在中央,并且成為毛、王(稼祥)、周的新三人團成員之一,仍然受到同志的支持和信任。否則,如果周也跟著博古、李德一樣,堅稱自己的領導沒有失誤,從而也被迫退出領導核心,則毛朱周的三位一體就解體了,由此產生的后果難以想象!
· 遵義會議為毛朱艱難的磨合過程,畫下了圓滿的句號。至于毛周的磨合,一直是相對比較平順。長期以來,周一直是毛的上司,不像毛朱有直接的利害沖突;但最重要的是,周在中央,對毛而言,一直扮演伯樂的角色,欣賞毛的能力,承認毛對中國社會的深刻了解,自愧不如,在黨內少有其匹,所以多次頂住以王明為首的極左派中央對毛的政治壓力,而回護毛;毛也自然心知肚明,深感周夾在兩頭的處境;除了感謝周的百般回護的戰友同志之情外,也惺惺相惜,對周的政治周旋能力,打心底佩服。所以,后來,在轉戰陜北時,毛讓周留在自己的身邊。在抗戰的國共統一戰線時期,毛讓周常駐重慶,表明他對周的忠誠和能力的信賴,見證了毛朱周三位一體的堅韌性和重要性。
· 這是后話,眼前在遵義會議之后,另一次考驗紅軍和中共命運的重大事件就是1935年夏,第一、第四方面軍在達維會師后,張國燾挾第四方面軍的人多勢眾,妄圖分裂黨和紅軍的背叛行為。表面上是毛張的南下北上的路線之爭,實際上則是張國燾自恃勢力遠大于飽經戰火的毛朱周統帥的中央紅軍,妄圖取毛而代之;這年10月張在卓木碉正式宣布另立中央,自任黨主席,并宣布通緝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等人。于是造成了中共成立以來,第一次的分裂。
· 然而,奉命與張國燾一道南下的朱德,卻毅然堅決抵制張的分裂行為,張對朱軟硬兼施,甚至以生命相威脅,但朱巍然不動,對張說,「朱毛朱毛,哪有朱毛分家的道理」。這是對毛朱周「三位一體」的領導核心,堅不可摧的的最佳見證。最后,由于朱德、劉伯承等的堅決抵制,加上后來紅二方面軍的賀龍、任弼時對張的嚴厲抨擊,張的分裂圖謀終于以失敗告終。就這樣,一個黨齡、資歷都高于毛周朱的一個老革命,因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政治錯誤,而退出了歷史舞臺;投蔣后也未得到重用,晚年貧病交加,孤獨落寞地死于加拿大。
· 張國燾的悲劇,再次突出了中國近現代史史上評說一個歷史人物的重要維度:速度。環顧近現代中國歷史上風流人物,或由于識見短淺看不清歷史潮流的走向,或由于權力欲,有的原地踏步,例如曾國藩、李鴻章,安于現狀;有的倒退了,武的例如袁世凱、蔣介石;文的例如康梁、嚴復、胡適。至于中共,一個現成的例子就是張國燾;都由于落后于歷史潮流而被歷史洪流所吞噬。
· 極饒趣味的是,清末民初的政壇有個十分活躍、游走于各政黨之間的風流人物楊度;畢生為了救國救民,傾其所有,變賣豐厚家產。先是熱衷君憲,成為袁世凱的軍師、籌安會的紅人;后來成為孫文、黃興的知交;最后竟成為一名中共的地下黨員!這件事,要不是周恩來親自說出來,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一定會認為是好事者編造的歷史故事!
· 與張國燾相較,楊度可一心只是為了救國救民,完全不計個人得失,與時俱進,唯恐落后于歷史潮流;最終華麗轉身,一變而為一個普通的地下黨員,而流芳后世!反觀張,一個中共的創始黨員之一,地位顯赫,早期尤在毛朱周之上,但由于權力欲熏心,逆歷史潮流而動,最終竟然成了黨的大叛徒,而遺臭萬年!
· 天佑中共,天佑新中國,毛朱周的「三位一體」核心,是個國史上勢將成為千古美談的天作之合;毛洞察幾微,不但預見歷史潮流,甚至有時主動推動歷史前進,走在歷史潮流的前頭,很少失算;毛晚年經過深思熟慮、長期準備而發動的一次充滿爭議的文革,很可能就是這樣一種超前的重大的歷史事件?然后,朱在軍事領域,周在政治領域,分別密切配合,卒抵于成。
· 同樣幸運的是,盡管黨內領導層不斷更替,但構成中共領導核心的毛朱周三人,卻總都能走到最后,得以善終!而且都是在同一個年度,奇跡般地走完他們光輝燦爛的人生旅程!天佑中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