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永續傳承、世代發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對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最好的紀念??姑涝瘧馉幨且粓稣x的戰爭,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確決策和英明指揮下,抗美援朝戰爭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光輝范例,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的情況下,更需要認真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大力弘揚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精神。
[關鍵詞] 毛澤東;抗美援朝;偉大勝利;偉大精神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我作為一名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志愿軍老兵,回顧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心潮澎湃,無比激動。在這場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偉大斗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偉大的勝利,在中華民族和人類和平、發展、進步的歷史上,樹立起不朽的豐碑,值得永久紀念。
一、正確的決策
1950年6月25日,朝鮮爆發內戰。美國政府從其全球戰略和冷戰思維出發,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于6月26日調動駐日本的空軍和海軍轟炸朝鮮城市,6月30日又出動陸軍參戰,從而改變了朝鮮內戰的性質,使之成為美帝國主義公開發動的一場侵略朝鮮的戰爭。不僅如此,美國總統杜魯門于6月27日下令美軍太平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空軍也侵入臺灣,公然武裝侵略中國領土。7月7日,美國又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有16個國家軍隊參加的“聯合國軍”(美軍人數占90%以上),武裝入侵朝鮮。“聯合國軍”7萬余人于9月15日,從朝鮮西海岸仁川登陸,使戰局發生逆轉;28日攻占漢城,截斷了朝鮮人民軍南進部隊的后路,使人民軍腹背受敵,被迫實行戰略退卻;29日進抵三八線,叫囂要在“三八線以北進行軍事行動”。
中國政府強烈譴責美國的侵略行徑,對美國進一步擴大戰火的企圖多次發出警告??墒乔致哉叱涠宦?,置之不理。南朝鮮軍和美軍先后于10月1日和10月7日越過三八線,19日占領平壤,并向朝鮮北方大舉進犯,一直把戰火燒向中朝邊境。美軍還轟炸中國安東(現為丹東)市區,炮擊中國領土,造成財產損失和平民傷亡。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危在旦夕。朝鮮領導人金日成于10月1日召見中國駐朝大使,隨后又派人去北京(10月3日到京)給毛澤東主席呈送信函,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朝鮮。擺在中國面前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
195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剛一年,百業待舉,百廢待興,正在恢復經濟,治理多年戰亂帶來的創傷,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土地改革、肅清反革命、穩定社會秩序等,各條戰線的任務都非常艱巨,人心思穩、思定,迫切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抓穩定、搞建設、謀發展。出兵朝鮮同“聯合國軍”打仗,必須慎而又慎,周密謀劃。
朝鮮戰爭爆發以后,毛澤東和黨中央密切關注戰局發展變化。在1950年7月、8月朝鮮交戰雙方在釜山地區處于膠著狀態時,毛澤東就對戰局可能出現的不利變化采取了一些“未雨綢繆”的實際措施,如迅速調集25萬野戰軍組成東北邊防軍,向蘇聯訂購武器裝備,加快空軍、炮兵和防空兵的建設,制訂防空計劃等,以保衛東北邊疆的安全。毛澤東還有過中國派兵出國作戰的謀劃,他在1950年8月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國。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愿軍的形式。”[1](P168)后來,他為中國是否出兵劃了一條底線,即美軍是否越過三八線,不過三八線,可以不管,如果越過三八線,一定過去打。
戰爭的實際進程突破了毛澤東劃的這條底線。從東北邊境到臺灣海峽,美帝國主義已對我國形成包圍之勢,將戰火燒到了家門口,誰能預料其侵略規模不會進一步擴大?當時我國的重工業半數在東北,東北的工業半數在南部,都在敵人轟炸威脅的范圍之內,我們怎么能安定生產?毛澤東于10月初開始,連續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充分發揚民主,討論出兵問題。據胡喬木回憶:“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二十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主席很難下決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軍入朝作戰,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2](P92)據彭德懷回憶,毛澤東在討論時動情地表示:“別人處于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里也難過。”[3](P257)毛澤東認為,出兵“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4](P103-104)經過多天討論,分析國內外和敵我雙方各種因素,權衡利弊得失,大家認識趨于一致。毛澤東和黨中央最終作出出兵朝鮮,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10月8日,毛澤東發布命令,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這一決策代表了全國人民保家衛國的強烈愿望和要求,反映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抵御外侮、反抗侵略、堅決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光榮傳統,是完全正確的。這一決策對朝鮮伸出援手,也是非常及時和完全必要的。屬于社會主義陣營的朝鮮是我國近鄰,面臨生死存亡關頭,迫切需要援救。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救鄰即是自救。抗美援朝和保家衛國是一致的,密不可分的,是正義之舉,也是自衛之舉。
遵循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決策,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彭德懷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下,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以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同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者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較量。
二、英明的指揮
抗美援朝戰爭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我軍經過五次戰役,把敵人趕回到三八線,使戰線基本穩定;第二階段從1951年7月到1953年7月,交戰雙方進行停戰談判,邊打邊談,我軍實行持久戰,積極防御,打談結合,粉碎敵人各種圖謀,最終迫使敵人簽訂了停戰協定。
在戰爭的整個進程中,毛澤東和黨中央根據戰局變化,運籌帷幄,精心謀劃,適時調整指導方針,機動靈活運用戰略戰術,這是奪取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最重要的保證。從毛澤東給彭德懷的無數電報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戰況的關注度非常高,非常及時和具體,涉及戰略方針、戰役目標、戰斗部署、戰場指揮、戰術運用、調兵遣將、組織動員、后勤保障,以及停戰談判中的各項原則和安排等,彰顯了一位偉大戰略家的雄偉氣魄和膽略、杰出軍事家的指揮藝術和才能。
毛澤東對志愿軍剛出兵朝鮮時提出總的作戰指導方針是:“我們應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4](P108)中國軍隊與美軍是初次較量,又是在朝鮮山區,不摸底、不熟悉的情況很多,必須隨實際戰況的變化,靈活果斷加以應對。毛澤東曾計劃志愿軍入朝后,在平壤、元山一線以北設防,實行以防御為主的戰略,先穩住戰局,再伺機反攻??墒侨氤螅闆r有重要變化,就在10月19日晚我軍秘密渡過鴨綠江當天,美軍已占領平壤,朝鮮人民軍有組織的抵抗已大為減弱。極為張狂的美軍占領平壤以后,并未覺察到我方已有幾個軍正秘密渡江入朝,于是加快向朝鮮北部全線推進的速度,而且戰線很長,分兵冒進,各自為戰。毛澤東敏銳地抓住這一戰機,及時果斷地調整戰略部署,放棄原定的防御設想,決定立即實行在運動中各個殲敵的方針,努力奪取出國第一仗的勝利,將敵人的囂張氣焰打下去。志愿軍總部根據毛澤東確定的方針,指揮部隊于1950年10月25日進入交戰狀態,殲滅南朝鮮軍一個團大部,首戰告捷,開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次戰役。后來,10月25日被定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紀念日。
在第一次戰役中,我軍發揚勇猛頑強、敢打敢拼的精神,緊緊抓住敵軍的弱點:突擊能力差、害怕近戰夜戰和切斷后路、過度依賴現代化武器以及對我軍參戰兵力和意圖沒有準確判斷等,對運動中立足未穩之敵迅速逼近,實行穿插分割、攔頭、斬腰、截尾等戰法,窮追猛打,置敵于混亂、被殲之地,并使敵機和一些重型武器發揮不了威力。經過十天左右若干次戰斗,我軍共殲滅“聯合國軍”1.5萬余人,重創美陸軍騎兵第1師,取得了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退到了清川江以南。
第一次戰役結束后,美軍仍態度驕狂,對志愿軍不屑一顧,對我入朝部隊的規模和戰略目標捉摸不準,他們集中陸海空大部兵力,實施所謂“總攻勢”計劃,分東西兩路,發起全面進攻,妄圖占領朝鮮全境。
毛澤東依據情勢判斷,提出根本扭轉朝鮮戰局的戰略考慮,要求誘敵深入,各個殲滅,使我軍完全站穩腳跟,掌握戰略主動權。志愿軍總部精心研究部署了第二次戰役。我軍前線各部隊,一面打擊進攻之敵,節節阻擊,一面又步步后退,驕縱敵軍,誘敵深入,牢牢纏住敵軍,將其引入我軍主力埋伏的既定戰場,進行分割、包抄、圍殲。
“誘敵深入”這一招果然奏效。在西線,我軍從11月25日到12月1日,連續奮戰7晝夜,殲滅南朝鮮軍兩個師大部,進而又在清川江地區打了個漂亮的圍殲戰,重創美第9軍。我38軍官兵因英勇殺敵,作風頑強,戰果輝煌,受到志愿軍司令部通令嘉獎,被譽為“萬歲軍”。
在東線,我軍第9兵團在朝鮮東北部長津湖地區展開反擊作戰時,環境極為惡劣,山勢險峻,大雪覆蓋,天寒地凍,部隊防寒裝備嚴重不足,補給十分困難,出現缺衣少食、雪地露營的情況。廣大指戰員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于11月27日開始,對美第10軍發起猛烈反擊,浴血奮戰十余個晝夜,給予美陸戰一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以殲滅性打擊,使我軍迅速轉入對敵反攻,受到志愿軍司令部的表揚和毛澤東的高度贊許。
志愿軍東西兩線反擊戰的勝利,使“聯合國軍”的“總攻勢”徹底破產,被迫全線潰敗南撤。中朝軍隊乘勝追擊殲敵,12月6日解放平壤,12月23日西線部隊全線逼近三八線,朝鮮人民軍則越過三八線,進占延安半島、翁津半島和春川、加平。東線部隊于12月24日收復興南地區和沿海各港口。歷時49天的第二次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共殲敵3.6萬余人,包括美軍2.4萬余人,徹底粉碎了“聯合國軍”占領全朝鮮的企圖,收復了三八線以北全部(除襄陽)被占領土,根本扭轉了朝鮮戰局。
此后,從三八線附近到三七線以北地區,出現了敵我雙方反復拉鋸的形勢。第三次戰役(1950.12.31-1951.1.8)中朝軍隊用8天時間,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打退到三七線地區。第四次戰役(1951.1.25-1951.4.21)中朝軍隊堅決粉碎敵人全線瘋狂反撲,實行堅守防御與戰役反擊相結合等戰法,經過頑強苦戰,殲滅敵人7.8萬余人,圓滿完成輪番作戰部隊向三八線地區開進集結的任務。第五次戰役(1951.4.22-1951.6.10)雙方投入兵力上百萬人,比前4次戰役的規模都大,戰況也異常激烈。我軍最終以殲敵8.2萬余人的戰績,奪取了第五次戰役的勝利,使戰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穩定了下來。
經過1951年春季的反復較量,交戰雙方的戰場力量基本上處于均勢,形成了戰略相持局面。美國當局不得不調整政策,確定在三八線地區建立一條有利的防線,尋求締結停戰協定,結束朝鮮戰爭。
毛澤東和黨中央審時度勢,于1951年6月提出“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毛澤東同金日成商定,邊打邊談,充分準備持久作戰,爭取和談實現結束戰爭。從1951年7月10日在開城舉行第一次停戰談判,到1953年7月27日簽訂停戰協定,歷時兩年多,中朝方面堅決以革命的兩手,對付敵人反革命的兩手,針鋒相對,邊打邊談,打得堅決、勇猛、機智,談得有理、有利、有節,以打促談,文武并舉,雙管齊下,相得益彰。
在談判過程中,美方在軍事分界線、戰俘安排、撤出外國軍隊等一系列問題上,態度惡劣,蠻不講理,炫耀武力,威脅訛詐,制造事端,破壞和拖延談判,遭到我方堅決的批駁、揭露和反對。
在戰場上,我軍粉碎了“聯合國軍”1951年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迫使敵人回到談判桌旁,達成關于軍事分界線的協議。我軍還多兵種協同,粉碎了美軍從1951年9月到1952年6月實施的“空中絞殺戰”,逐步形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解決了作戰物資補給的重大戰略問題。此后,我軍依托堅固的防御陣地,于1952年秋,在全線成功進行了由毛澤東提出的“零敲牛皮糖”式的中、小規模反擊戰,打得敵人顧此失彼,疲于奔命。特別是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為粉碎“聯合國軍”的“金化攻勢”,我軍進行了著名的上甘嶺堅守防御作戰。廣大指戰員依托以坑道為核心的堅固防御陣地,與敵人激戰43個晝夜,使上甘嶺牢牢掌握在我軍手中。上甘嶺變成了敵人的“喪心嶺”。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不得不承認,他策劃的“金化攻勢”“是失敗的”,“得不當失”。在上甘嶺戰役中,雙方投入兵力和火力之密集,在世界戰爭史上罕見。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使我軍在正面戰場基本掌握了主動權。為了粉碎敵人策劃的從我側后登陸,進行最后軍事冒險的圖謀,我軍從1952年12月底到1953年4月底,經過上千次的大小戰斗,在鞏固正面戰場的同時,調整部署,全面提升了各軍兵種的戰斗力,從根本上掌握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迫使美方回到談判桌旁。為配合談判,我軍于1953年5月發起夏季反擊戰役,做到“不打則已,打則必殲,攻則必克,守則必固”,經過30多天的戰斗,斃、傷、俘敵4.5萬余人,獲得巨大勝利。期間,戰俘問題談判取得了進展,各項議程全部達成協議。毛澤東說:“美帝國主義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5](P354)事實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南朝鮮當局鋌而走險,公然叫囂要單獨打下去,并從1953年6月17日夜到6月底,強迫扣留人民軍戰俘2.7萬余人,從而破壞戰俘遣返協議,阻止停戰協定簽字。對此,我方予以堅決譴責,同時,經毛澤東和黨中央同意,我軍從7月13日到27日,發起“金城戰役”,重點對金城以南地區的南朝鮮軍4個多師陣地發動攻擊,共殲敵5.3萬余人,給南朝鮮軍以殲滅性打擊,收復失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促成了停戰的實現。
1953年7月27日,停戰談判雙方代表在開城板門店舉行了停戰協定簽字儀式。從當晚10時起,雙方控制下的武裝力量完全停止在朝鮮的一切戰斗行為。歷時3年1個月的朝鮮戰爭和中國人民志愿軍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至此結束。
正義戰勝了強權,戰勝了邪惡。“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停戰協定簽字以后談他的自我感覺是“失望和痛苦”。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把以美國侵略者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取得了偉大勝利,保衛了新中國安全,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三、精神的威力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創造了以弱勝強的范例。毛澤東用詩意的語言總結勝利之道: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6](P101)這是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及其相互關系上高度地概括了當時的力量對比。1950年,美國鋼產量8 785萬噸,中國粗鋼產量只有61萬噸;美國工農業總產值1 507億美元,中國工農業總產值575億人民幣,約合230億美元。美國擁有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擁有原子彈和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有限的幾個老舊兵工廠,技術水平很低,根本造不出先進的機械化武器裝備。美軍的地面部隊全部是機械化和摩托化,機動力強,火力優勢明顯。“美國一個軍(兩個步兵師及一個機械化師)包括坦克炮及高射炮在內,共有七公分至二十四公分口徑的各種炮一千五百門,而我們的一個軍(三個師)只有這樣的炮三十六門。”[5](P107)此外,美參戰空軍飛機,多時達2 400余架,有制空權,可支援地面部隊作戰。我軍到1951年2月可以用于作戰的飛機才有300多架,防空武器和兵力也很薄弱。中美之間在物質力量方面的差距懸殊。
毛澤東是偉大的戰略家,同時也是徹底的辯證唯物主義者。他全面地研判了中美之間的力量對比,實事求是地分析了美國的優勢和劣勢,指出:“美帝國主義在今天是有許多困難的,內部爭吵,外部也不一致。它在軍事上只有一個長處,就是鐵多,另外卻有三個弱點,合起來是一長三短。三個弱點是:第一,戰線太長,從德國柏林到朝鮮;第二,運輸路線太遠,隔著兩個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戰斗力太弱。”[4](P93)這里說的戰斗力主要是士氣,精神因素。在戰爭中,國家的經濟實力、軍隊的武器裝備等物質條件,固然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視,但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的因素,是戰爭的性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義必自斃。美帝國主義發動侵朝戰爭,是非正義的、不得人心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戰略上藐視他,當作紙老虎,在戰術上重視他,當作真老虎”,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以己之長,克敵之短,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將精神因素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
中國人民志愿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廣大指戰員具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決聽黨指揮,報效祖國,熱愛人民,勇于擔當,不畏艱險,敢打必勝。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繼承和發揚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光大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精神,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這就是: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以及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無數志愿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豐碑。面對強敵,志愿軍廣大指戰員以劣勢裝備同敵人進行殊死搏斗,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英勇決絕,涌現出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 000個功臣集體,有19.7萬多名英雄兒女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和平,獻出了寶貴生命。例如,用身體擋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戰斗到只剩一人一槍仍然堅守陣地、最后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楊根思等,他們的行為,令人震撼,可歌可泣。
又如:在松骨峰戰斗中,志愿軍某部8連不懼強大火力,不怕流血犧牲,幾近彈盡糧絕,傷亡巨大,仍殊死肉搏,“在煙與火的山崗上,高喊口號,一次又一次把敵人打死在陣地前面”。著名作家魏巍據此寫成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震撼海內外。
在長津湖地區反擊作戰中,志愿軍某部5連沖鋒時受到敵人火力壓制,全連呈戰斗隊形和姿勢臥倒在雪地,最后全部被凍成冰雕,壯烈犧牲。某部依托已占陣地,對敵層層頑強阻擊,連日受凍挨餓,體力虛弱,凍傷減員達40%以上,仍堅持戰斗。某部2連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與敵拼搏,殲敵800余人,因凍傷、陣亡只有20余人可以戰斗,仍堅守陣地,使南逃美軍寸步難行。某部108團在阻擊南逃美軍的戰斗中,連續激戰2日,夜間氣溫降至零下40℃,最后全團大部陣亡。英雄們堅忍不拔、舍生忘死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令敵人膽戰心驚。
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在我不足4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先后投入6萬余人、300余門火炮、近200輛坦克、3 000余架次飛機,發射炮彈190多萬發,投擲炸彈5 000多枚,將上甘嶺山頭削低2米,土、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我軍依托坑道,晝夜穿插,攻防結合,激戰43天,以傷亡1.1萬余人的代價,打退敵人大大小小的進攻近700次,共斃、傷敵2.5萬余人,擊落擊傷敵機274架,擊毀擊傷敵大口徑火炮61門,坦克14輛,最終守住了陣地,取得了勝利。上甘嶺戰役打出了我軍為國獻身、團結拼搏、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也是英勇犧牲在朝鮮戰場的。英雄們的事跡,彪炳千秋,烈士們的英名,萬古流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7]他強調,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砥礪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匯聚萬眾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鍛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激發守正創新、奮勇向前的民族智慧。這樣,我們就能夠在前進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四、人民的支援
毛澤東說:“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8](P511)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也是一場人民戰爭,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同參與和支援的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前線所贏得的偉大勝利,是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全國各條戰線廣泛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支援前線,支援戰爭。這種支援是多方面的。無數符合要求的適齡青年,包括工人、農民、學生、干部、職員等,爭先恐后報名參軍、參戰,城鄉到處出現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的感人場景。許多入伍者經過軍事干部學?;虿筷牭呐嘤?,很快就奔赴前線,血戰沙場,確保志愿軍有足夠的兵源可以補充和輪換。數千鐵路員工自愿赴朝,同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鐵道兵一道,冒著生命危險,同敵機轟炸破壞作斗爭,把一列列滿載作戰物資的火車開往前線。許多汽車司機、民工和醫務工作者籌集大批馬匹、車輛、擔架、醫療用品等,組成運輸隊、擔架隊、醫療隊,開赴朝鮮前線,歷經千辛萬苦,不惜流血犧牲,擔任戰地運輸、后勤保障和醫療服務等工作。在物資支援方面,對志愿軍將士所需要的服裝、食品、醫藥用品等,各相關工廠、企業、單位,都加緊生產、采購,保質保量向前方提供。
全國還開展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志愿軍因武器裝備處于劣勢給作戰帶來的困難,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經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號召,中共中央作出決定,在全國普遍開展訂立愛國公約運動,開展增產節約、捐獻武器和優待烈屬軍屬及殘廢軍人的運動,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響應。自1951年6月1日至1952年5月31日,抗美援朝總會收到武器捐款共55 650億元人民幣,以每架飛機15億元計算,合3 710架飛機。在捐獻運動中,工人、農民捐部分勞動所得,工商界捐部分營業額,獲獎的社會名流捐獎金,小學生捐零花錢,婦女捐金銀首飾,作家捐稿酬,藝術家捐義演、義展、義賣所得,許多事例,感人至深。著名豫劇演員常香玉,帶領香玉劇社在半年內到6個省巡回義演170余場,將所得捐獻“香玉劇社”飛機1架,在全社會傳為佳話。
捐獻運動極大地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忱,給在朝鮮前線作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物質支援。廣大官兵斗志提高了,裝備改善了,戰斗力更強了。同時,人民群眾積極性的發揮,促進了經濟的恢復發展,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全國各族人民響應黨中央號召,掀起慰問志愿軍的熱潮,募集慰問品、慰問金,寫慰問信,表達對子弟兵的熱愛之情,激勵他們英勇殺敵,為國爭光。東北地區于1951年1月下旬組織3個慰問團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組織了三屆由全國各界代表、社會名流、文藝工作者和新聞工作者等組成的規模龐大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慰問團所到之處,召開各種座談會、慰問會,進行文藝演出,播放電影等,并帶去各種慰問品,表達對志愿軍及朝鮮軍民的關心、愛戴和支持。有的慰問團員跋山涉水,深入前沿陣地,到上甘嶺的坑道內,為指戰員們送去祖國親人的關愛,極大地鼓舞了前方將士的斗志。第二屆慰問團去的時候,朝鮮戰場正在激烈進行第四、第五次戰役,廣大官兵紛紛表示:“為祖國人民爭光,不打敗侵略者,決不回國!”慰問團中有4人遭美機轟炸掃射光榮殉職。各屆慰問團圓滿完成任務后,帶回了志愿軍許多英雄事跡,在全國廣泛宣傳,使人民群眾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進一步激發起支援前線的熱情,有力地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并對加強中朝兩國人民的團結,共同反對侵略、維護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期間,受志愿軍在前線不斷打勝仗的鼓舞,國內人民的政治覺悟不斷提高,生產熱情高漲,國民經濟恢復工作進展順利,國家財政狀況逐年好轉,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勝利完成,剿匪和鎮壓反革命運動取得顯著成效,社會政治秩序穩定,新生的人民政權得到鞏固。祖國的穩定、人民的支援是志愿軍的強大后盾和力量源泉。前方將士,英勇作戰,捷報頻傳;后方人民,加緊建設,凱歌高奏。前方與后方緊密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進。
兵民是勝利之本。抗美援朝戰爭這場波瀾壯闊、震撼全球的人民戰爭,打敗了美帝國主義侵略者,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打出了人民軍隊的軍威,打出了中國人民的精氣神。這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偉大勝利。
毛澤東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時說:“領導是一個因素,沒有正確的領導,事情是做不好的。但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戰爭是人民戰爭,全國人民支援,中朝兩國人民并肩戰斗。”[5](P353)又說:“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5](P355)這些論述,非常精辟、中肯,已被實踐證明,令人信服。
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的情況下,要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我們必須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昂首闊步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2]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彭德懷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6] 轉引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0-24(2).
[8]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