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馬克思逝世后,將馬克思遺留下的大量手稿、遺著整理出版,并眾望所歸地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領袖。他是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共同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參加了第一國際的領導工作。馬克思逝世后,他承擔整理和出版《資本論》 遺稿的工作,還肩負領導國際工人運動的重擔。除同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還著有《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制、國家的起源》《反杜林論》等。在恩格斯逝世后,由于以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侵蝕,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學術界還一度出現熱衷于發現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差異以矮化恩格斯的傾向,以便抬高馬克思的思想,這樣做的結果只會葬送馬克思主義。殊不知,在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而奮斗的歲月里,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戰斗接近半個世紀,從合作寫作《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開始,兩人的科學思想理論、鋼鐵般的意志和革命友誼早已融化成一個整體,難分彼此。試想,馬克思是那么一個嫉惡如仇、在原則問題上決不妥協的人,同他合作近半個世紀的恩格斯與他的思想差異會那么大?!這里選摘中央編譯局編纂的《恩格斯畫傳》,以期向讀者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恩格斯的一生和他的事業,以緬懷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
童年和學生時代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國巴門市(時屬普魯士王國,今伍珀塔爾市)。這座城市位于伍珀河谷,與埃爾伯費爾德市毗連,是普魯士紡織工業中心。巴門市所在的萊茵地區深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迅速,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尖銳。恩格斯在這里度過了童年和學生時代。
恩格斯家族是當地的紡織業世家。恩格斯的父親是一個思想保守的紡織廠主,對子女施行嚴格的宗教教育。伍珀河谷的資產階級奉行基督教虔誠主義,千方百計禁錮人們的思想。家庭狀況和社會氛圍使恩格斯從小就萌生了反抗宗教壓制和束縛、追求自由和真理的激情。恩格斯的母親性格開朗,熱愛生活;外祖父思想開明,知識廣博。幼年的恩格斯在母親和外祖父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1828年,8歲的恩格斯開始在巴門市立學校接受啟蒙教育。1834年,恩格斯進入埃爾伯費爾德文科中學繼續學習。這所中學是普魯士最好的學校之一,一批具有人文主義思想和理性精神的教師使恩格斯開闊了視野和胸襟。他智力出眾,學習刻苦,在語言、文學、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哲學、藝術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優良的成績,為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恩格斯在中學時代就十分注意觀察社會現實生活。他目睹了工廠主的殘酷和虛偽,體會到勞動者的艱難和痛苦。社會生活的尖銳矛盾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使他感到周圍的人,無論是當牛做馬的勞動者,還是巧取豪奪的剝削者,都在黑暗的現實中變成了“非人”。他曾經在白天打著燈籠去尋找“真正的人”,也曾用自己的積蓄去接濟貧苦的人。在文學習作中,恩格斯表達了自己為爭取自由獨立、反對壓迫奴役而斗爭的理想。
恩格斯希望在中學畢業后升入大學,但這一愿望未能實現。1837年,他迫于父命,輟學經商,進入父親在巴門的辦事處工作。學業的中斷使恩格斯十分苦悶,但并沒有動搖他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從此他開始了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和求索的艱辛歷程。
探求真理的青春歲月
1838年7月,恩格斯離開故鄉伍珀河谷,先是在德國不來梅市學習經商(1838—1841),接著在柏林服兵役(1841—1842),然后赴英國曼徹斯特從事商業活動(1842—1844)。這是青年恩格斯在時代風雨中勇敢探索、經受磨煉的六年。通過堅持不懈的社會實踐和理論思考,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轉折。不來梅時期是恩格斯思想發展的重要階段。
19歲的恩格斯
不來梅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十分活躍的繁華商埠,恩格斯在這里廣泛接觸和吸收各種新思想、新知識,如饑似渴地閱讀哲學、政治、歷史、文學、藝術等各類著作,并參加進步文學團體的活動,很快就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信念。他撰寫文章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和基督教蒙昧主義,揭露資本主義工廠主的剝削行徑,深切關注社會底層勞動群眾的悲慘命運。在大衛-施特勞斯《耶穌傳》的影響下,他經過內心激烈斗爭實現了與宗教信仰的決裂,成為無神論者。就在這一時期,他轉向青年黑格爾主義,開始鉆研黑格爾哲學,并努力從這個博大精深的體系中汲取辯證法精華。
柏林時期是恩格斯思想變化的關鍵環節。他利用服兵役的余暇在柏林大學旁聽哲學課程。在柏林大學這個“思想斗爭的舞臺”上,恩格斯一方面系統研究黑格爾哲學,并嘗試用辯證法剖析社會問題和社會思想,一方面積極參與青年黑格爾派反對普魯士專制制度和宗教神學的斗爭,批判基督教正統思想的辯護士謝林,闡明黑格爾辯證法的理論價值和革命精神。他在斗爭中受到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等著作的啟示,開始轉向唯物主義,主張通過哲學和革命行動的結合、科學與現實生活的統一,使“思想獲得生命”。這一嶄新思想促使他同青年黑格爾派分道揚鑣。
曼徹斯特時期對恩格斯的思想升華具有決定意義。英國是當時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曼徹斯特是憲章運動的中心,這里為恩格斯考察資本主義制度、了解無產階級斗爭提供了充分條件。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時間深入工廠區和貧民窟,體察工人群眾的生活和斗爭,參與他們的集會和討論。他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進行批判性研究,吸收其中的積極成果,結合工人運動的實際經驗,得出一系列科學結論。他在《德法年鑒》上發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和有關英國狀況的文章,強調只有消滅私有制,全面變革社會關系,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弊端,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力量就是工人階級。這些文章表明恩格斯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
為創立新世界觀和無產階級政黨而斗爭
1844年8月,恩格斯從曼徹斯特返回德國,繞道巴黎看望馬克思。這是一次歷史性會見。恩格斯在回憶這次會見時說:“當我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訪馬克思時,我們在一切理論領域中都顯出意見完全一致,從此就開始了我們共同的工作。”
他們合作的第一個成果是合著《神圣家族》。這部著作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和黑格爾本人的唯心主義哲學觀點,初步闡述了唯物史觀的一些重要思想,指出物質生產對人類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神圣家族德文版
恩格斯回到巴門后,一方面積極開展共產主義宣傳,一方面著手對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初步闡述,撰寫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論述了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地位、斗爭歷程和歷史使命。
1845年4月,恩格斯從故鄉前往布魯塞爾,與馬克思并肩戰斗。他們共同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進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揭露了“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假社會主義面目,第一次對唯物史觀作了系統闡述,并論述了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
1846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在布魯塞爾創建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同時,他們與工人運動中的錯誤思潮進行斗爭,對魏特林主義、蒲魯東主義和“真正的社會主義”進行批判,為創建無產階級政黨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1847年1月,馬克思和恩格斯應正義者同盟領導人的邀請參加了同盟,并幫助同盟改組。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引導和支持下,正義者同盟在1847年6月召開的代表大會上改組為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第一個國際性的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恩格斯參加了這次代表大會,并受委托為同盟起草了綱領草案——《共產主義信條草案》。會后他又為同盟起草了一個新的綱領草案——《共產主義原理》。這兩部文獻是《共產黨宣言》的重要準備著作。恩格斯在其中闡明了共產主義理論的本質,論述了無產階級的階級特性和歷史使命,揭示了資本主義滅亡和共產主義勝利的歷史必然性,闡述了共產主義者進行革命斗爭的策略原則。
1847年11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并受委托起草一個準備公布的詳細的理論和實踐的綱領,即《共產黨宣言》。《宣言》于1848年2月公開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開啟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紀元。
投身于1848—1849年的革命洪流
1848年,一場革命風暴席卷歐洲大陸,先是法國爆發二月革命,接著德國爆發三月革命,歐洲其他一些國家也相繼爆發革命。
法國二月革命后,共產主義者同盟在巴黎組成了新的中央委員會,馬克思任主席,恩格斯為委員。德國三月革命爆發后,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同盟中央委員會起草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這個文件體現了《共產黨宣言》中規定的共產黨人在民主革命中的斗爭目標和策略原則,是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行動綱領。
1848年4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國參加革命。他們在科隆積極籌辦《新萊茵報》作為指導革命斗爭的思想陣地,同時與民主派組織建立聯系,組成聯合陣線。
由馬克思擔任主編的《新萊茵報》在科隆出版
1848年6月1日,馬克思和恩格斯創辦的《新萊茵報》出版。他們通過《新萊茵報》評析德國革命和整個歐洲革命的重大事件,幫助工人群眾認清斗爭形勢,了解革命的目標和任務,聲援歐洲各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正像恩格斯所說,《新萊茵報》“成了革命年代德國最著名的報紙”。在普魯士反動當局的迫害下,《新萊茵報》于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用紅色油墨出版了終刊號。
面對反動勢力對革命力量的反撲,恩格斯在積極編輯報紙、宣傳革命思想的同時,還直接參與領導科隆的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新萊茵報》其他編輯積極參加科隆民主協會的工作,促使該協會同工人聯合會和其他民主派建立密切聯系,并同農民和農業工人進行合作,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民主運動。
1849年5月初,德國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恩格斯立即投入這場運動,先是返回家鄉埃爾伯費爾德參加起義,后來加入共產主義者同盟盟員奧-維利希領導的志愿部隊,參加了巴登-普法爾茨的多次戰斗,最后隨軍團余部撤退到瑞士。恩格斯以親身實踐證明,“最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也是最勇敢的士兵”。
1849年11月,恩格斯來到倫敦,和馬克思一起改組共產主義者同盟,創辦《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從理論上對1848年革命進行總結。1850年3月和6月,他們起草了兩篇《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制定了無產階級在未來革命中的綱領和策略,強調無產階級必須建立自己的獨立政黨。
在此期間,恩格斯還撰寫了《德國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和《德國農民戰爭》兩部重要著作,從不同角度總結1848—1849年革命的經驗,指出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進行徹底的革命,強調工人階級在現實斗爭中必須高度重視和發揮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曼徹斯特二十年的理論研究和革命活動
在倫敦生活的一年使恩格斯認識到,唯有自己繼續從事“該死的生意”,才能幫助馬克思一家維持生活,使馬克思能繼續從事理論研究和革命工作。1850年11月,恩格斯重新回到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公司辦事處工作。此后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恩格斯不得不過著“兩重生活”:白天出入辦事處和交易所,同資本家打交道;晚上和假日從事理論研究和革命活動。
恩格斯在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公司的身份起初是辦事員、襄理。盡管收入微薄,但他總是盡一切力量幫助馬克思一家渡過難關。19世紀50年代末,恩格斯收入提高,他立即向馬克思提供更多的援助。1864年,由于被接納為公司股東,恩格斯的收入大大增加,從此以后,他進一步不遺余力地幫助馬克思擺脫艱難窘困的境地。
在理論研究方面,恩格斯也同樣滿腔熱忱地支持馬克思的工作,特別是為馬克思寫作《資本論》奉獻了智慧和力量。馬克思經常就各種問題征詢恩格斯的意見,并圍繞一系列重要理論觀點同恩格斯切磋。整整20年,這兩位摯友幾乎每天都有書信往還。他們共同研究《資本論》的篇章結構、重要論點和敘述方法,同時也涉及哲學、歷史、軍事、語言、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問題。1867年8月16日深夜兩點,馬克思在看完《資本論》第一卷最后一個印張的校樣后致信恩格斯,深情地寫道:“這樣,這一卷就完成了。其所以能夠如此,我只有感謝你!沒有你為我作的犧牲,我是決不可能完成這三卷書的巨大工作的。我滿懷感激的心情擁抱你!”
在此期間,恩格斯還協助馬克思在《紐約每日論壇報》上發表了大量政論文章,與馬克思合作為《美國新百科全書》撰寫了一系列軍事條目以及傳記和地理條目。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幫助馬克思獲得經常性的收入,而且更重要的是利用資產階級報刊宣傳革命思想。恩格斯撰寫、以馬克思名義發表的《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這組文章,全面闡述了德國1848—1849年革命的起因、性質、過程和失敗原因,并通過對德國社會結構、各階級的社會地位及其在革命中的態度和作用的分析,論述了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策略原則。
星期日聚會。恩格斯十分好客,他的家經常是朋友們星期日聚會的地方。
在經商余暇,恩格斯獨立開展廣泛的科學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他對軍事學的深入研究和取得的成果為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他在語言學上的精湛造詣使他能夠卓有成效地加強各國工人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從而為國際工人運動作出獨特的貢獻。他還關注并開始研究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
恩格斯密切關注世界局勢,積極支持各國工人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簡稱國際,后通稱第一國際)成立,恩格斯通過各種方式協助馬克思,為促進各國工人運動的團結、反對各種錯誤思潮作出了巨大貢獻。
1869年,恩格斯擺脫了歐門—恩格斯公司的羈絆,終于重新成為“一個自由的人”,從此全力以赴地投身于無產階級解放事業。
參與領導第一國際支持巴黎公社的斗爭
1870年9月20日,恩格斯從曼徹斯特移居倫敦,住在馬克思家附近。從此他在倫敦一直居住到逝世。
恩格斯移居倫敦以后,在馬克思的提議下,被選入國際總委員會,并先后擔任多個國家的通訊書記。這時的國際工人協會,已經成為歐洲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力量。恩格斯憑借卓越的理論素養、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非凡的語言才能,成為馬克思最得力的助手。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恩格斯寫了大量軍事評論文章,對戰爭進程作了精辟分析,并對戰爭結局作了科學預測,因此在同志和朋友中獲得了“將軍”的美譽。
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發人民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級政權。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馬克思和恩格斯堅決站在“沖天的巴黎人”一邊,充分肯定巴黎公社的革命創舉和偉大意義,揭露資產階級報刊上的各種謊言,聯合各國無產階級和進步力量聲援巴黎人民的革命行動;通過國際工人協會總委員會,向國際的各個支部發出幾百封信件,號召他們發起支持公社的運動;密切關注巴黎形勢的發展和公社所采取的革命措施,并向公社領導人提出許多重要建議。公社遭到鎮壓后,馬克思和恩格斯積極援助流亡到倫敦的公社社員,同時嚴厲駁斥反動勢力對公社的誹謗。恩格斯把馬克思從理論上總結巴黎公社經驗教訓的重要著作《法蘭西內戰》譯成德文,后來還為該著德文單行本寫了導言,在導言中進一步總結了巴黎公社的經驗,闡明了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政的性質。
公社失敗后,國際工人協會在各國遭到迫害,國際內部的各種錯誤思潮特別是巴枯寧主義甚囂塵上。面對嚴峻的局勢,馬克思和恩格斯組織召開了國際工人協會的兩次重要會議——1871年9月的倫敦代表會議和1872年9月的海牙代表大會。在倫敦代表會議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抨擊了巴枯寧派鼓吹的工人運動應當放棄政治斗爭的錯誤觀點,旗幟鮮明地指出,只有實現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才能達到消滅階級的目的;為此,無產階級必須建立獨立政黨。在海牙代表大會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揭穿并挫敗了巴枯寧分子分裂國際的陰謀。大會決定把巴枯寧派開除出國際,并批準了倫敦代表會議關于無產階級必須建立獨立政黨的決議。
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海牙代表大會上發言
19世紀70年代,各國工人運動進入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階段,國際工人協會完成了歷史使命,于1876年宣布解散。
恩格斯滿懷信心地指出:“下一個國際——在馬克思的著作產生了多年的影響以后——將是純粹共產主義的國際,而且將直截了當的樹立起我們的原則。”
與馬克思共同奮斗的最后十年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馬克思和恩格斯為指導歐美國家無產階級建立自己的政黨傾注了大量心血。為了保證馬克思克服疾病困擾、繼續從事《資本論》的寫作,恩格斯越來越多地承擔了指導國際工人運動的工作。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非常注意提高德國工人運動的理論水平。1872—1873年,恩格斯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機關報《人民國家報》發表《論住宅問題》,批判了蒲魯東主義者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提出的種種“救世計劃”,闡發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當愛森納赫派同拉薩爾派(全德工人聯合會)醞釀合并的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提醒黨的領導人必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保持黨在思想上的純潔性。1875年2月兩派召開了合并預備會議并擬定了綱領草案,恩格斯立即寫信給倍倍爾,嚴厲批評了愛森納赫派對拉薩爾派所做的無原則讓步和綱領中的拉薩爾主義觀點,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這封信在思想上、理論上同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完全一致,表明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立場。
19世紀70年代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素描)茹科夫
1876年,德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歐根-杜林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理論領域宣揚的錯誤觀點對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造成嚴重危害。馬克思和恩格斯決定予以反擊。恩格斯在1876—1878年撰寫了《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簡稱《反杜林論》),徹底批判了杜林的錯誤觀點,駁斥了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和詆毀,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反杜林論》在廣大工人運動活動家中產生了巨大反響,有力的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恩格斯把《反杜林論》中的部分章節改編成《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稱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
1878年10月,俾斯麥政府為鎮壓日益壯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頒布了反社會黨人非常法。馬克思和恩格斯針對這部法令實施后德國黨內出現的錯誤思想傾向,一方面批判了不顧現實條件、盲目要求進攻的“左”傾錯誤,另一方面批判了要求黨服從政府法令、走“合法的”改良主義道路的右傾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1879年9月在寫給倍倍爾、李卜克內西、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中嚴厲批判了黨內的改良主義主張,重申階級斗爭對現代社會變革的巨大作用。
1880年5月,馬克思和恩格斯應法國工人黨領導人茹-蓋得和保-拉法格的請求,幫助該黨起草了綱領的理論部分,給新生的法國工人黨以有力的理論支持,并進一步闡發和豐富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觀點。
1873—1882年,恩格斯撰寫了《自然辯證法》手稿。這部著作是恩格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學中的辯證法問題的重要成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辯證法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與世長辭。恩格斯在馬克思的葬儀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高度評價了馬克思作為偉大革命家和思想家的一生,指出:“他的英明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為整理出版馬克思遺著嘔心瀝血
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立即投入清理馬克思遺稿的工作。在馬克思的小女兒愛琳娜協助下,恩格斯用了整整一年時間,仔細清理了馬克思留下的大量手稿、筆記、信札,以及各種文件、檔案和書刊。這樣做是為了妥善保存國際無產階級的寶貴財富,而更重要的是為了整理出版馬克思的遺著。恩格斯在一封信中寫道:“我們都在努力以應有的方式使摩爾永世長存,這將由而且應該由發表他的遺著開始。”恩格斯所說的“遺著”,首先是指馬克思留下的《資本論》手稿。
《資本論》在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第一卷。病魔過早地奪去了馬克思的生命,使他未能實現《資本論》的全部寫作計劃。他在逝世前鄭重表示,《資本論》手稿應由恩格斯保存,并希望恩格斯進行整理和研究。恩格斯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這副重擔。《資本論》手稿篇幅龐大、頭緒紛繁,不僅字跡難以辨認,而且許多章節尚未形成連貫、嚴整的文字表述。要把這些未完成的手稿編輯整理成完整系統而又保持作者原意和風格的著作,是一項極其艱巨的工作,正如恩格斯所說,“這需要花費不少的勞動,因為像馬克思這樣的人,他的每一個字都貴似金玉”。此后,在長達十余年的時間里,恩格斯始終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從事這種勞動。疾病的折磨和工作的壓力沒有使他猶豫和退縮,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和熱情。他說:“我喜歡這種勞動,因為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
1884—1885年,恩格斯完成了《資本論》第二卷手稿的整理工作。屬于第二卷的手稿很多,除個別比較完整的文稿外,多半帶有片斷性質。恩格斯傾注了大量心血,把這些手稿編輯整理成結構完整、論述縝密的著作,使《資本論》第二卷“成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編者的著作”。1885年7月,《資本論》第二卷出版。
《資本論》第2卷手稿
1885—1894年,恩格斯完成了《資本論》第三卷手稿的整理工作。第三卷只有一個初稿,而且極不完整。為了把這部具有重大理論價值的著作提供給工人階級,恩格斯殫精竭慮、廢寢忘食,進行了近十年的編輯整理工作。他說:“在這項工作沒有完成的時候,我沒有片刻安寧過。”直到1894年底,即在恩格斯去世前幾個月,《資本論》第三卷終于出版,恩格斯用自己的生命實現了亡友的囑托。正像列寧所說:“這兩卷《資本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兩人的著作。”
《資本論》第3卷手稿
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的遺稿時,還發現了馬克思晚年對美國學者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所作的詳細摘要,其中包含馬克思自己的許多批語和論述。恩格斯確信,馬克思本打算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來闡明摩爾根的研究成果,但沒有來得及完成。為了完成馬克思的遺愿,恩格斯撰寫了闡發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1891年,恩格斯不顧德國黨的某些領導人的反對,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首次公開發表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并在序言中闡明了這部著作的重大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有力地引導了工人階級政黨肅清機會主義影響,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
世界無產階級的導師和顧問
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作為各國無產階級的導師和顧問,獨自承擔了領導國際工人運動的重任。
恩格斯密切關注和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和階級斗爭的主要特點,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制定無產階級的斗爭策略,幫助和指導歐美各國工人政黨鞏固和發展自己的組織,開展反對機會主義和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進一步團結和壯大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力量,并及時總結工人運動的新經驗,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恩格斯在倫敦的家成為國際無產階級向往的中心。
在恩格斯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蓬勃發展。19世紀70—80年代,歐美各國紛紛建立了獨立的工人政黨,并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斗爭。80年代后期,加強無產階級國際團結的呼聲越來越高,為了阻止機會主義分子奪取工人運動領導權,恩格斯積極協助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建立新的國際組織。1889年7月14—20日,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標志著第二國際成立。在恩格斯的引導下,第二國際在前期活動中堅持了正確的方向。
1889年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上成立了第二國際
恩格斯在領導國際工人運動的過程中,撰寫了許多具有重大理論價值的著作,還為再版馬克思和他本人的一些著作寫了序言或導言。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恩格斯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在《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中,恩格斯批判了當時在德國社會民主黨內出現的宣揚德國可以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機會主義觀點,論述了工人階級政黨的斗爭方向和策略原則。在《法德農民問題》中,恩格斯闡述了農民問題對于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意義,指出了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途徑和區別對待各類農民的方針政策。在《卡-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中,恩格斯全面總結了工人階級的斗爭歷程,強調無產階級政黨應當根據變化了的條件制定新的斗爭策略,但決不能放棄革命權,因為革命權是唯一真正的“歷史權利”。
恩格斯晚年在一系列重要書信中批判了把唯物史觀片面化、庸俗化的錯誤觀點,進一步深入闡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豐富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恩格斯在書信中還論述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強調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理論,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必須照抄照搬的教條;指出不能把“唯物主義”當做標簽,必須研究全部歷史和各種社會形態的存在條件,從中得出科學的結論。
1894年底《資本論》第三卷出版以后,恩格斯感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明顯不如以前,但他仍然保持著一個革命戰士的旺盛斗志和樂觀情懷,在勤勉工作和頑強奮斗中走完了他一生的最后一段征程。病魔使他無法實現“看看新的世紀”的愿望,但他從容自若,對工人階級在新世紀的前途充滿信心。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倫敦逝世。9月27日,在英國伊斯特本海岸,恩格斯的戰友們將他的骨灰投入浩瀚無垠、波濤澎湃的大海。
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的瑰寶。20世紀初,中國人民開始知道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著作。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從成立時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中,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共產黨為了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歷來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出版。黨成立后,立即組織力量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反動統治者查禁進步書刊的白色恐怖中,黨的理論工作者和一批進步知識分子克服千難萬險,傳播真理之火,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出版事業作出了寶貴貢獻。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成為馬列著作編譯出版中心。1938年5月,馬列學院在延安成立,內設編譯部,專門負責馬列著作的編譯工作,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編譯出版了一批重要的馬列著作,推動了黨的理論武裝工作。新中國成立前,公開出版的馬列著作已達530余種,馬克思恩格斯的最重要的著作都譯成了中文,為我們黨領導的人民革命事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新中國成立不久,黨中央于1953年1月決定成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有系統有計劃地翻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全部著作,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中央編譯局成立后,編譯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共50卷,并于1986年7月開始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計劃出版70卷,目前這項工程正在積極推進。此外,中央編譯局還編譯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版和第二版,以及各種單行本和專題讀本。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著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大量發行。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還譯成少數民族文字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的出版,為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基礎文本,對推進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出版事業也出現了嶄新局面。黨的十六大以來,為進一步加強思想理論建設,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中央作出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并把編譯十卷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列寧專題文集》列為理論工程的重點項目。2009年底,由中央編譯局編譯的兩部文集正式出版。這兩部文集選文精當、譯文準確、資料翔實,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標志性成果和廣大干部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權威性教材,對于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來源:《恩格斯畫傳》,重慶出版社2012年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