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0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跨過鴨綠江,進行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戰爭奇跡,創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以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核心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人民永遠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要大力傳承和弘揚。
70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展開生死較量,最終迫使“聯合國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抗美援朝戰爭,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了以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進一步高揚愛國主義旗幟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抗美援朝戰爭的全稱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表明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是為了援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的侵略,也是為了保衛美麗的祖國不被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不讓近代以來山河破碎、任人宰割的悲慘歷史重演,是一場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戰爭。
1950年6月,即朝鮮戰爭爆發的當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七屆三中全會,確定以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為全黨的中心任務。根據會議精神,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方面繼續進行進軍西藏、解放臺灣的準備,并抽調大批兵力剿匪和參加國家經濟建設,另一方面進行大規模裁軍。6月30日,中央軍委、政務院頒布決定:軍隊復員150萬人。從軍事部署上看,新中國成立后,解放軍兵力重點部署于上海、天津、廣州為中心的三個區域,戰略部署的重心在南線,主要戰略方向在東南沿海地區,準備解放臺灣。
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入侵朝鮮及對新中國構成的現實威脅,中國政府向美國政府再三發出警告,但美國當局執意擴大對朝鮮的侵略并轟炸到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嚴重威脅中國安全,嚴重損害中國利益。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我們必須出手。周恩來同志指出:“從朝鮮在東方的地位和前途的展望來說,我們不能不援助;從唇齒相依的關系來說,我們也不能不援助。這是敵人把火燒到了我們的大門口,并非我們惹火燒身。”
應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經過反復權衡利弊,得出結論:“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不要去侵犯任何國家,我們只是反對帝國主義者對于我國的侵略。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國軍隊占領我國的臺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打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軍隊作戰的。但是既然美國侵略者已經向我們進攻了,我們就不能不舉起反侵略的旗幟,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義的。”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展現出高度的政治覺悟,匯聚起戰勝強敵的驚濤駭浪。志愿軍官兵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圓滿完成祖國人民賦予的神圣任務。經過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走出了百年陰霾。彭德懷同志自豪地說,這場戰爭“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我國安全形勢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大,前進的道路上充滿各種風險和挑戰。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抗美援朝戰爭史的研究、學習和宣傳,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讓愛國主義旗幟高高飄揚。
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進一步增強不畏強敵、制勝強敵的精神和心理優勢
毛澤東同志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時說:“中國人民有這么一條:和平是贊成的,戰爭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干。”這是我軍不畏強敵、英勇戰斗得出的結論,是實實在在打出來的結論。
1950年的中國,社會上患親美、崇美、恐美病的人不少。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的許多國民黨戰犯都認為,解放軍如果到朝鮮作戰,難以戰勝美軍。客觀上講,1950年的中國與美國相比,無論是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還是綜合國力都處于絕對劣勢。1950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2848億美元,鋼產量8772萬噸;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僅229億美元,鋼產量60.6萬噸。美軍擁有原子彈、航空母艦等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而且是戰勝國。而我軍武器裝備極為落后,海、空軍剛剛組建,尚未形成作戰能力,沒有出國作戰經驗。在敵我力量對比極其懸殊,國內百廢待興、困難重重的情況下,要派兵到朝鮮半島與美國軍隊進行軍事較量,這個決心是很難下的。毛澤東同志思考了三天三夜,最后才下定了決心。
歷史告訴人們: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新中國的成立而宣告結束了。但是,不與強敵進行一番較量,他們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心目中的中國仍然是過去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9月30日,周恩來同志嚴正警告美國:“中國人民在解放自己的全部國土以后,需要在和平而不受威脅的環境下來恢復和發展自己的工農業生產和文化教育工作。但是美國侵略者如果認為這是中國人民軟弱的表示,那就要重犯與國民黨反動派同樣嚴重的錯誤了。
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凌晨1時,周恩來同志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他轉告美國政府:美軍企圖越過三八線,以擴大戰爭,我們要管。這個“管”,就是指要出兵。美軍不過三八線,中國不出兵;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就要出兵。中國人說話算數,當美軍越過三八線、向鴨綠江逼近時,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毅然決定出兵。
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后,在敵進我進中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遭遇。其中在云山地區,志愿軍第三十九軍重創美軍王牌部隊美騎兵第一師,殲滅該師第八團大部。發起云山戰斗時,志愿軍以為打的是南朝鮮軍,后來才發現與他們交戰的是號稱“開國元勛師”的美騎兵第一師。這一發現并沒有讓他們感到害怕,反而更激起他們的戰斗意志,作戰更加勇猛頑強。在中美兩軍第一次交鋒中,志愿軍取得勝利,打擊了美軍的囂張氣焰。第二次戰役,志愿軍讓美軍領教了人民軍隊的戰斗意志和作戰能力,使其陸軍遭受到“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了。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毛澤東同志評論說:“對美國軍隊,如果不接觸它,就會怕它。我們跟它打了33個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國主義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曾任美國國防部長的馬歇爾在談到朝鮮戰爭時說:“神話已經破滅。美國原來并不是像人家所想象的那樣一個強國。”
抗美援朝戰爭,進一步振奮了民族精神,提振了民族自信,也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20世紀60年代中期,越南戰爭爆發,當美國政府企圖擴大戰爭時,中國政府發出警告:中國不會主動挑起對美國的戰爭;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中國是做了準備的;戰爭打起來,就沒有界限。這一次,美國政府聽懂了中國人的語言。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遜嚴令美軍不得越過北緯17度線,把戰火燒向中越邊境。他們記住了鴨綠江的教訓。
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進一步強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
戰爭是物質的競賽,也是精神、意志的較量。沒有一股正義浩然之氣,沒有精氣神,沒有向死而生的英勇決絕和戰勝一切困難、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不可能打勝仗。
第二次戰役西線戰場上,我第一一二師第三三五團第三連奉命進至松骨峰,該連立即占領路旁高地,在毫無工事依托的陣地上,與蜂擁而來的美軍激戰5個多小時,始終未讓美軍前進一步。美軍在屢攻不下的情況下,集中數十門火炮和近20輛坦克對該連陣地猛烈轟擊,并用飛機投下凝固汽油彈,將高地打成一片火海。第三三五團第三連在人員傷亡較大、糧彈殆盡的情況下,毫不畏懼,所有能戰斗的人員包括傷員,帶著滿身的火焰,奮勇撲向敵軍,用槍托、刺刀、石頭,甚至用牙齒作武器,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
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零下30℃的長津湖地區,第九兵團的指戰員們衣著單薄、糧彈缺乏,凍傷嚴重,但他們的戰斗精神絲毫不減。長津湖成為美第七師“北極熊團”覆滅之地,成為美王牌部隊海軍陸戰隊第一師遭受“最為艱辛的磨難”之地。在新興里戰斗中,第二十七軍第八十師的一個連沖鋒時受到美軍火力壓制,全連臥倒在雪地,最后因天氣嚴寒全部壯烈犧牲,但至死仍呈戰斗隊形,成為著名的“冰雕連”。第二十軍第五十八師第一七二團有一個連隊為堵住撤逃的美陸戰第一師,全部壯烈犧牲。在志愿軍的窮追猛打下,美陸戰第一師后撤120多公里,在美軍其他部隊接應下才避免全軍覆滅。美軍一個營長回憶說:“中國人一次次頑強進攻,盡管陸戰隊的炮兵、坦克和機槍全力射擊,但是中國人仍然源源不斷地擁上來。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讓陸戰隊肅然起敬。”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年輕的志愿軍空軍飛行員飛行時間只有幾十小時,但他們發揚陸軍部隊的優良傳統,敢于同強大的美國空軍空中拼刺刀。我空軍第四師的一位大隊長李永泰,在戰斗中勇敢地與美機格斗,擺脫4架美軍飛機的攻擊,駕駛著中彈30余發、負傷56處的飛機,安全返回基地,被譽為“空中坦克”。另一個大隊長張積慧,面對美國空軍“百戰不倦”“特別勇敢善戰”的“空中英雄”戴維斯,毫不手軟,將這個王牌飛行員一舉擊落。時任美遠東空軍司令的威蘭將軍說:戴維斯被擊斃,對遠東空軍“是一個悲慘的損失”。張積慧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擊落美軍飛機4架,被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
兩水洞、黃草嶺、云山、三所里、龍源里、漢江南岸、馬良山、上甘嶺、轎巖山,一個個朝鮮半島的地名,都記載著志愿軍浴血奮戰的英雄故事。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愿軍共涌現出30余萬名人民功臣、英雄模范和近6000個英雄群體,他們是我們民族和人民軍隊永遠的驕傲。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新時代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要進一步強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永葆革命英雄主義氣節氣概,在精神上立起來、強起來、硬起來。
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進一步營造創新的深厚氛圍
“用兵之術,知變為大。”戰爭指導藝術的至高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朝鮮戰爭中,美軍投入其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近半數的海軍部隊,并使用了除原子彈之外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實行的是陸、海、空軍立體作戰。在敵我武器裝備優劣對比異常懸殊的情況下,志愿軍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異常嚴峻,最突出的是能不能打、能不能守、能不能保證給養三大問題。我志愿軍部隊堅決貫徹毛澤東同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作戰指導原則,在與強敵生死對抗中尋找有效的制勝之道和制勝之法,在邊打邊建中快速提升作戰能力和技術水平。
解決能不能打的問題。在與強敵較量中,我志愿軍發現敵人有三個弱點:一是怕夜戰。志愿軍在作戰中充分發揮近戰夜戰特長,并把夜戰提到戰役和戰略的高度加以運用,利用夜間組織部隊運動和組織運輸,在夜間發起攻擊。二是美軍的摩托化和機械化裝備對后方和道路依賴性大。志愿軍就大膽地向美軍側后實施穿插迂回,斷其后路。只要志愿軍出現在美軍側后,美軍戰役決心就會立刻發生動搖,開始向后撤退。三是美軍步兵戰斗精神差,害怕失去空中支援和地面火力的支援,特別害怕近戰。志愿軍經常采取分割包圍戰法,隔離美軍步兵與其坦克的聯系,派小分隊直搗敵軍團、營指揮所和炮兵陣地,實行近戰,集中力量打其步兵。
解決能不能守的問題。一是根據志愿軍部隊裝備特點和作戰能力確定打法,改打小殲滅仗,“零敲牛皮糖”。二是創造了以坑道為骨干支撐點式的防御體系及坑道戰術。志愿軍由于重武器少,攻擊火力弱,在運動戰階段,能夠非常漂亮地對美軍實施戰役包圍,但是難以全殲。到陣地戰階段,志愿軍改變了大迂回大包圍的戰法,實行戰術性的小包圍,打小殲滅戰。戰士們形象地把這種打法叫作“砸石頭”。他們說:“敵人好比一塊大石頭,一下搬不動,要一塊一塊地砸著搬,最后一打碎,就搬完了。”
解決能不能保障給養的問題。主要是建立起一條打不斷、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戰爭初期,志愿軍在物資供應上面臨巨大困難。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8日,志愿軍即損失汽車339輛,占汽車總數的48%。第一次至第三次戰役期間,糧食供應僅能達到需要量的25%,彈藥只能作重點補給。隨著戰線的前推,后方運輸線延長,物資供應問題更加突出。中央軍委和志愿軍總部對此高度重視,志愿軍后勤會議提出“千條萬條,運輸第一條”,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后方勤務司令部,加強后勤保障力量和防空力量。
通過國內和戰場共同努力、志愿軍后勤系統和后方各軍兵種部隊共同努力,在反美軍空中“絞殺戰”中建立起一條鋼鐵運輸線,基本解決物資補給運輸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志愿軍指戰員有許多發明創造,小發明解決了不少大問題。如設立防空哨、架設活動橋梁、枕木排架法、列車片面續行法、增修迂回線和便橋、水下便道,等等。“聯合國軍”第二任總司令李奇微承認:“有些人認為,以空軍來切斷已投入戰斗的敵軍所有增援和補給,就可以創造截斷敵人的奇跡。空軍并不能創造這種奇跡。”
創新決定未來。新時代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就要進一步改革機制體制,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創新意識,強化創新思維,在變革中勇于創新,通過創新贏得未來。
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進一步匯聚全國人民的磅礴力量
兵民是勝利之本。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后,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和各地總分會、分會,迅速在全國展開以“仇視、鄙視、蔑視”為中心內容的抗美援朝愛國宣傳教育活動,在此基礎上開展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
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紛紛向組織遞交決心書、請戰書,堅決要求走上抗美援朝戰場。全國鐵路系統報名志愿赴朝的員工高達鐵路員工總數的80%以上。赴朝服務的汽車司機,僅東北各省1951年6月的統計就有5571人,占當時東北地區司機總數的51.6%。戰爭期間東北地區農民參加過擔架隊、運輸隊、民工隊的人數高達60萬人。有6000多名志愿醫務工作者活躍在朝鮮戰場。全國各地、各族、各界人民采取多種方式籌集資金,捐工資、捐飛機、捐大炮。工商界捐出營業額的1%—5%;許多作家捐出創作稿酬。
到1952年6月,全國各族人民共捐獻出人民幣5.565億元,相當于3710架戰斗機的錢款,為戰爭提供了560萬噸物資。全國人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貫徹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方針,熱火朝天地掀起愛國主義勞動競賽,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加速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以大量物資支援前線。毛澤東同志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原因時指出:“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中國共產黨這個百年大黨最大的政治優勢。黨中央決策出兵,最大的底氣在于有億萬翻身得解放的人民群眾。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展現出卓越的領導力、組織力、凝聚力,把全國人民緊緊地團結起來,形成戰勝強敵的磅礴力量,打敗了美國侵略者,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奇跡。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要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尋找力量,不斷推進民族復興偉業,創造新的奇跡。
作者:郭志剛,軍事科學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文章來源:《前線》雜志2020年第10期,原標題“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