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現實意義
張志坤
今年是抗美援朝七十周年,在這個大日子即將來臨的前夕,各種回憶紀念文章層出不窮,形成了良好的輿論氛圍鋪墊,預計將在10月25日到來之際達到高潮。七十周年固然是個大日子,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中美關系這樣一種大背景,在當前中美關系的背景下,紀念抗美援朝的意涵不言而喻、盡人皆知。
但是,人們不會忘記,曾幾何時,否定抗美援朝的聲浪相當強勁,幾乎奪取了當代中國思想輿論的主位,喧囂其中的除了××黨校幾個大“專家”、大“學者”、《環球時報》某大主筆、人民日報“俠客島”等之外,最知名的要數某著名將軍,此人公開撰文說,《朝鮮半島歷史上就“拖累”中國》,該文淋漓盡致地闡述了關于朝鮮之于中國的“包袱”理論,說歷史上朝鮮屢屢拖累中國,其中當然包括著名的抗美援朝,認為現如今“中國對朝鮮已經仁至義盡”,“朝鮮不能總是拿我的吃我的,還老來折騰我”,說“金正恩一意孤行實為延續政權”,中國應該“與國際社會一道平定半島動亂”,等等,表現出強烈而鮮明的厭朝、棄朝傾向。重要的是,這些言論并非網上公知、精英以及普世人士們的喧囂,而是中國軍界有相當身份地位的人說的,該文一經問世,中國主要報刊媒體爭相恐后隆重推出,其影響簡直不可估量。
只是經過最近這五、六年的變化演繹,中國政治風向明顯大變了,上述種種否定抗美援朝的輿論聲浪才歸于沉寂、代之以紀念的熱潮與贊揚的輿論了,這是一種可喜可賀的變化。雖然沉寂不等于湮滅,只不過蟄伏而已,但總比跳得老高、跳得很歡要好,否則,楊根思、黃繼光等一切抗美援朝的英雄英烈就難免鞭尸之厄。
但是,如果有誰把這種紀念簡單地看做是尋找心靈的雞湯,那就未免太委屈那場偉大的戰爭了。曾記否,當時的中國可不僅僅是把它當做一場戰爭來看待,而是當成一場深刻的歷史運動,其名曰“抗美援朝運動”。這場運動對中國有著重大而深刻的歷史與戰略影響。從歷史為現實服務的角度,我們懷念歷史,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憶念上,也不能滿足于“看我當年多厲害”的精神慰藉,而應從重大歷史事件汲取足夠的營養,以資鼓勵我們今天的事業,也就是說,要把抗美援朝這場偉大戰爭的現實意義充分挖掘出來,這才是對抗美援朝最好的紀念。
那么,抗美援朝在今天還具有哪些現實意義呢?
第一,關于“抗美”的現實意義
抗美援朝運動最核心的本質在于“抗美”。當此之時,中國不但在朝鮮同美國侵略者浴血廝殺,更在國內廣泛深入地開展揭露美帝國主義面目、肅清恐美、崇美、親美流毒全面的愛國運動,讓戰場上的勝利轉化為全中國人民的思想與精神成果。現在,紀念抗美援朝的人們往往津津樂道于當時中國出兵朝鮮的勇氣、決心與英明,贊美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精神、意志與英勇犧牲的貢獻,這當然都完全正確,但是,如果有誰忽視抗美援朝其實是在中國國內和國外兩個戰場同時進行這一點,則未免太過狹隘片面了。抗美斗爭不能僅僅停留在真刀真槍的國外戰場上,還必須更深入地進行在看不見硝煙的國內政治與經濟戰場上,這樣兩個戰場相輔相成,彼此之間具有高度的關聯性,都互為勝利的條件和依據。這樣的“抗美”才是全面、真正的“抗美”。如果現如今人們僅僅滿足于朝鮮戰場的戰斗,滿足于在這些戰斗中中國軍隊抗擊了美國,那就純屬在熬心靈的雞湯;如果把今天中國的“抗美”簡單地復制成出兵再同美國打一仗,那就太未免膚淺片面了。
現如今中國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抗美”的主要戰場不是在國外,恐怕主要實在國內;現階段主要還不是流血的戰爭,而是不流血沒有硝煙的戰爭。
第二,關于“和平”的當代啟示
抗美援朝終極的目的是締造和平, 正如一首著名戰歌中所高唱的那樣“舍生忘死保和平”。當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剛剛建立起來的新中國太需要和平了,這個古老的國度幾十年來飽經戰火摧殘蹂躪,亟須休養生息、和平發展,國家需要和平,人們需要和平,社會需要和平。但是,和平怎樣才能得來呢?答案就是需要“舍生忘死”的斗爭與犧牲來締造、來捍衛。
現如今情形也大致類同。現在中國也亟須和平,因為基本的國策就是“和平崛起”,這是中國向全世界公之于眾、公之于久的事情,被人們普遍看做是當代中國最重大的戰略承諾。但現實的問題在于,中國所需要的這個和平再一次面臨被破壞、被踐踏的危機,對此應該怎么辦呢?
長期以來,當代中國彌漫著這樣一種輿論或者口號,即“珍愛和平”,這個口號又同“戰爭過時論”相呼應、相輔成,匯合在一切,努力解構中國人民斗爭精神與思想武裝,使之放棄抗爭,放棄必要的戰爭準備,捏造一切都可以通過協商、合作來搞定的綏靖思潮,完全寄希望以妥協退讓求和平,以軟弱綏靖求和平,以致于一個時期里中國的“專家”、“學者”們一窩風的大吵大叫中國應該從戰略上“安撫”美國。對此,我們不僅要問,當年侵略朝鮮半島的美國和現如今正在戰略圍剿中國的美國,是可以安撫、能夠安撫的嗎?安撫霸權的“焦慮”能夠得到中國所亟須的和平嗎?
第三,所謂和平紅利的神話可以休矣
同那些貶低否定抗美援朝的論調恰恰相反,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而久遠的“紅利”,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這是戰爭的紅利。簡單地說,沒有這場戰爭,就沒有中國前三十年的巨大發展,甚至也沒有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媒體陸續刊登的諸多比較全面、比較深刻的抗美援朝紀念文章,對此都做了令人信服的闡述。可以說,歷史穿過七十年的時光照射到如今,中國人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這場立國之戰所帶來的福祉與庇蔭。
這一事實充分證明,歷史在有的時候需要和平所帶來的紅利,而有的時候則需要戰爭帶來的紅利。戰爭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歷史現象,具有強烈的兩面性:對有些國家有些民族而言,有的時候是災難是破壞,可能打斷其正常發展的歷史進程,而另外有的時候則是催化是促進,相應地將加速歷史進程。西方殖民帝國就是在侵略掠奪戰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美國霸權也是在侵略擴張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沒有美西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戰爭紅利,美國的全球霸權就子虛烏有。正義的戰爭是這樣,非正義的戰爭也是這樣。那種認定戰爭就是災難,并對此一概不加區分的說法完全錯誤。
但是,現在卻有那么一些中國人,面對霸權美國所制造的新的戰爭危機,他們不敢抗爭抗戰,卻拿什么“和平紅利”來要挾中國,說什么“從中國國家利益的角度來講,當前最要防止的就是中美脫鉤。中美一旦脫鉤,早晚都會打起來。一旦打起來,中國的‘和平紅利’就會消失”,而他們嘴里這個所謂的“和平紅利”,則被說得神乎其神,他們說什么,“過去40年,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不僅得益于‘人口紅利’,‘改革紅利’,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和平紅利’——40年沒有打仗,這是多大的‘和平紅利’啊”,“一旦失去了和平紅利,就意味著我們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將再次被戰爭中斷。這才是我們中國最大的國家利益所在,也是老百姓的最大利益所在”。說到底,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中國過去四十年所謂的“和平紅利”,就是美國及西方恩賜給的,就是中國搭上了西方發展的便車。
應該說,這是中國那些西化知識分子以及公知們慣用的套路與話語體系,他們完全是在同霸權集團一個鼻孔出氣,是在變相地拿戰爭來要挾中國。這種要挾,同當年美國侵略朝鮮時的對中國所發出的要挾又有什么區別呢?
對比一下抗美援朝時期中國的戰略覺悟,再對比一下今日中國的思想意識現狀,不能不讓一切愛國者痛切感到,一些中國人太缺乏對美斗爭精神了,太缺乏對美斗爭的勇氣了,太多對美國霸權的幻想了,對中美關系的幻想太頑固了,凡此種種,希望借助重溫抗美援朝的歷史,能夠將其在相當程度上予以治療祛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