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沈志華學派否定抗美援朝勝利的“平手還有些吃虧”論
——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抗美援朝70周年兼評沈志華學派否定抗美援朝戰爭正義性之 十
張興德
沈志華為了否定抗美援朝是勝利之戰,制造了一些荒唐可笑的評論朝鮮戰爭的“標準”和理由。盡管 這些 “標準”和理由在“俄羅斯解密檔案”中找不到記載,但是并不影響他當作新理論推銷。
沈志華說:在這場戰爭中,南北朝鮮人員損失巨大,但其統計數字很難準確計算,不僅軍民相混,而且南北人員交叉。其他幾個參戰國出兵都是象征性的,人員傷亡很少。因此,這里僅以中美雙方的兵員損失作對比。志愿軍在整個戰爭中陣亡11.4萬人,因傷病致死3. 46萬人,負傷25.2萬人(38.3萬人次),失蹤2. 56萬(其中被俘2.1萬)人,總計損失兵員達42. 62萬人。美軍在整個戰爭中陣亡3.36萬人,負傷10. 33萬人,被俘或失蹤0.51萬人,總計兵員損失14.2萬人。③如此計算下來,在整個戰爭中,中美雙方的軍隊損失比例大約為3:1。從戰爭結局看,中美之間基本上打成平手,但中國所付出的生命代價卻比美國要大得多。
(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第 448 )
沈志華教授 這種統計 雙方傷亡人數的方法文字不長,謬誤處甚多。這種統計方法和認識問題的方法又很有代表性。這里涉及諸多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他的實質是否定我抗美援朝戰爭是勝利之戰。為此之故,我們需要做些全面的分析。
首先,以雙兵員損失多少論輸贏,本身就是錯誤的。是離開了研究戰爭根本原則,離開了戰爭的性質論戰爭。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死亡3000多萬,大大超過日軍侵略軍人數,蘇聯在衛國戰爭中死亡人數2000多萬,也大大超過德國侵略軍.至于在中國歷次的革命戰爭中,為中華民族崛起和獨立而犧牲的先烈更是數不盡數,難道他們的犧牲都是不值得的么?在1950年10月,志愿軍出國前夕,聶榮臻應邀接見并答復印度大使關于中國出兵朝鮮可能會遭受美軍 擴大戰爭規模,將使中國遭受重大損失時,明確地回答:中國已經準備好了美國可能的戰爭行為給中國造成的巨大犧牲。但是,世界上沒有那一個被侵略被壓迫的民族,不作出巨大犧牲能夠取得獨立和自由!聶榮臻這里說出了以什么標準看戰爭勝利的問題。可以說現在一些張口閉口就以志愿軍犧牲多少來論抗美援朝戰爭的必要性的人,無論其主觀目的如何,其客觀都是違背了正確評價戰爭勝負的無產階級戰爭觀,違背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樣一個對戰爭的本質認識 。
當然,話說回來,我們不以犧牲人數多少論戰爭的勝負,并不是說我們在戰爭中不計傷亡。戰爭中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殲滅敵人,是我軍一慣的作戰原則。從整個抗美援朝看,志愿軍的傷亡遠遠低于對方。這里有個正確的計算方法問題。沈志華先生僅僅把美軍和志愿軍的傷亡人數對比,這實在不是一個歷史學家應有的思維方法。
朝鮮戰爭是個整體,戰場是個整體。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共同抗擊以美國為首的17國(含李承晚軍)軍隊。沈志華先生把志愿軍殲滅南朝鮮和聯合國軍其他國軍隊人數都不算在內,只拿美軍傷亡和志愿軍 傷亡作對比,這樣計算雙方兵力損失,本身就是有意無意地掩蓋朝鮮戰爭敵我雙方兵力損失的真實情況。至少是對抗美援朝戰爭缺乏全面研究。這種思維方式實在是不一個正常人的思維。
其一,這與戰場實際情況不符。志愿軍出國,面臨的是22國的“聯合國軍”,當時的地面作戰部隊是54萬,志愿軍是25萬。參加“聯合國軍”的國家共22個,其中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埃塞俄比亞共16個國家派出了作戰部隊,意大利、挪威、瑞典、丹麥、印度5個國家派出了醫療隊(這醫療隊是專為“聯合國軍”服務的,因此也應算參戰國)。當時的南朝鮮雖然不在“聯合國軍”范圍內,但其部隊也受“聯合國軍”指揮。從軍隊構成數量上看,李承晚軍和其他聯合國軍,人數占整個軍隊的比重不可忽視。例如,以1952年為例,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共有19個師、4個旅和七個獨立團。其中,美軍7個師,英、土等軍4個旅,李承晚軍12個旅和7個獨立團。這樣美軍實際不到三分之一。 也就是說,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在朝鮮戰場遭遇22個敵人。這些國家派出的都是本國的勁旅。并且是“降格”一級稱呼(即營級單位在本國原本為團,或高配一二級軍官統領)。 例如英國,派出兩個旅,26、27旅都是英國的王牌部隊,共1萬6千多人,它的實力,相當于中國的兩個加強師 。據統計,除美軍和李承晚軍外,其余十五國的“聯合國軍”從1950年10月至停戰協定簽訂,各國被志愿軍打殘的部隊隨缺隨補,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 ,其總數一直保持在3萬2千左右。這樣的規模,從數量上看相當我們有的一個軍,從武器裝備上看,就不只一個軍了。這樣的規模怎么能忽略不計呢。這些國家的軍隊都是來朝鮮作戰的,不是來參觀陸游的。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發表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人員損失為1474269人。這個數字是否準確切不論,但統計的方法是對的。怎么能不計算他們呢?
由于美軍在戰斗的部署上有意將“聯合國軍”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其被殲和傷亡數字同其參戰人數之比,遠遠超過美軍。請看英國一位記者著的《最后的戰斗—-英國兵眼中的朝鮮戰爭》一書的記載:
“ 自二戰以來,英軍參與的任何一場戰爭,在傷亡方面都無法與臨津江戰役相比。。。。在臨津江戰役中,僅僅一個旅在三天內就遭受了1091名將士的傷亡打擊,其中有141人陣亡——這一數字并不包括后來因傷去世或在戰俘營里去世的。這個數字超過了英軍在朝鮮戰爭中犧牲總人數的10%。(8700名軍人中,1078名死亡,2674名負傷)而且一個營的損失(750名格洛斯特戰士中,有622人未能從235高地撤退)是自二戰以來,英國陸軍遭受的單個部隊的最大損失……
關于這場戰役的強度,還有一個證明,即炮兵的軍需開支。“該團發射了23000輪子彈——大約每把槍一千輪”,45野戰團的喬治·特魯爾說:“這與我們在七八天后的阿拉曼戰役中發射的子彈(每支槍)數目相當,大約相當于20世紀70年代德國軍訓15年所需的軍需,也相當于整個福克蘭群島(英稱,指馬島戰爭)之戰發射數量的兩倍。”有些人甚至覺得朝鮮戰爭比二戰更加殘酷。“許多過去在北非及意大利的預備役軍人稱,韓國的這幾場戰役比攻打德國人時更加艱難”,鮑勃·尼科爾斯(Bob Nicholls)如是說。約翰·貝利斯(John Bayliss)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二戰中盟國在西歐登陸日那天登陸,參與了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我認為臨津江戰役是最艱難的:敵人實在太多了。”
鑒于戰爭如此激烈,場面絕對戲劇性,1951年發生在臨津江的英國---比利時人的抵抗,雖然是一場規模更小的戰役,也必然成為自二戰以來西方部隊完成的最偉大的抵抗運動之一,與1954年法國在奠邊府(Dien Bien Phu)的激戰及1973年以色列爭取戈蘭高地(GolanHeights)的戰役齊名。
朝鮮戰爭是職業軍人的嚴苛檢驗場。“90%的厭倦,5%的戰斗,還有5%的愉快”(《《最后的戰斗—-英國兵眼中的朝鮮戰爭》》 (英 ) 安德魯。蕯蒙 (A ndrew Salmon)著 季我努 譯 范國平 校 新華出版社 2016年 北京 第338—339頁 )
這是英軍參戰老兵的事后回憶。可以看出戰斗的激烈。志愿軍對其他各國的軍隊,戰斗的也很精彩。
事實是,以美軍為主的戰斗(戰役),美軍損失并不小。例如,
在美軍1951年10月發動的秋季攻勢中,傷亡了2.2萬人,李奇微、范弗里特折騰了一個月的秋季攻勢奪占了467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于在長達250公里的戰線上,平均推遣不足2公里,平均日推進只有60米。這讓李奇微感到震驚,他甚至產生了蘇聯人參戰的幻覺。連同此前的夏季攻勢,“聯合國軍’共傷亡25萬人,中朝中方9.1萬人,比例是2.7:1 《《四十七軍在朝鮮》 王世泰 著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8 第202頁 。再如,1952年1月12日至20日,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親自指揮、發動有名的美軍單獨攻擊“丁字山”(又稱T形山,因其形狀得名)的戰斗。本來計劃是設在必勝,請來了一幫記者和高高官。用海陸空聯合作戰,一天內22.4萬磅炸彈、17萬余發炮彈,轟擊我陣地,但最后,美軍以傷亡150余人(己方自報77人)的代價,而我志愿軍僅傷亡11人。(,《抗美援朝戰爭史》第406頁)這是幾比幾啊?
其二、這樣把殲滅李承晚軍等不算在內的計算方法,從根本上講是 不懂得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對抗美援朝戰爭,我們知道, 斯大林開始表示有蘇聯空軍支援志愿軍,10月10日,周恩來、林彪去同他面談,在關鍵時刻有表示不能立即出動空軍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是用落后的步兵武器,對付有強大的現代化的海陸空優勢美軍, 是否有勝算的把握。為此,毛澤東讓即將 跨過鴨綠江 的彭德懷專程回京,研究 在沒有空軍支援的情況下,這仗還能打不? 怎么打? 最后決定采取先打“偽軍”(南朝鮮軍),這還是有勝利的把握。在朝鮮的前三次戰役基本如此。“先打弱的,后打強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是毛澤東在國內戰爭中總結出的“十大軍事原則之一”。
“打李承晚軍,還是有把握的”,“先打偽軍”“專找偽軍打”的思想幾乎貫穿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始終。開始第一戰是打偽軍,最后一仗也是打偽軍。例如,在第三次戰役開始前,毛澤東于12月21日給彭德懷的回電說:“你對敵情的估計是正確的。必須作長期打算。”同時提出:“目前英美軍集中于漢城地區,不利攻擊,我應專找偽軍打。就總的方面說,只要能殲滅偽軍全部或大部,美軍即陷于孤立,不可能長期留在朝鮮。”
此為“撿弱的打”,這是毛澤東軍事作戰指揮藝術的主要一點,通過將弱軍殲滅,引起震撼,一是鼓舞我方士氣,二是打擊敵軍氣焰,此法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前三次戰役中,因打夸(部分殲滅)了南朝鮮軍,致使整個敵軍戰線潰敗不可收拾。敵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就是在南朝鮮軍的潰敗隊伍中被南朝鮮的軍車創傷致死的。僅前三次戰役,殲滅18139人,浮敵15276人,這里既有美英國軍隊,也有李承晚軍。
作為專門研究抗美援朝的史學家,不僅僅會“揭秘”個別史料,更應該懂得志愿軍出國參戰決策的整個過程,可信的事實和作戰的戰略戰術。沈志華將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志愿軍對南朝鮮軍作戰剔除在外,只能有兩點合理的解釋。其一,根本就不了解、不懂抗美援朝戰爭我方的戰略決策和應對的戰略戰術、甚至可以說根本不懂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其二,是故意這樣計算,以證明他的錯誤觀點:“中國所付出的生命代價卻比美國要大得多 ”中國在朝鮮戰爭中吃虧了,出兵朝鮮是個錯誤。這二者究竟是那一個,這只有請沈教授自己回答了。
美軍傷亡少,還同美軍的戰場布局有關系。從戰場實際情況看,幾次戰役都是 南朝鮮軍 在前面,潰退時是聯合國其他國的軍隊如英軍、土耳其軍殿后,有的戰役是李承晚軍為主。例如,美在夏季攻勢第一階段,都是李承晚的軍隊。這也在實際上也減少了美軍的喪亡。 美軍這樣布局,已經引起了英國甚至是李承晚軍等“朋友”的異議甚至抗議。甚至是公開譴責。另外, 作為一個完整的戰場戰斗,志愿軍打的是“十七國聯軍”(南朝鮮軍隊也受美軍節制),打誰不打誰,要縱觀戰場利弊情況而定,以有利于戰爭的勝利為原則,抗美援朝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勝利,將聯合國軍趕過三八線,達到“保家衛國”的目的,不是為了專找美軍比武。
第三 ,說南朝鮮軍傷亡無法統計,其他參戰國傷亡數量有限,可以忽略不計。這也與事實不符。各國對軍人傷亡數字的統計雖有不同版本,這是由戰爭的特殊性決定的,只能是相對準確。但是,無論是參戰國,還是各國軍事家們對戰場各方傷亡都是有統計的,對南朝鮮軍的損失,也不是無法統計。況且,南朝鮮自己也有大概的統計。我們不知道沈志華先生的資料來源。我們在這里也沒有必要一一考證那個資料更可靠。美國的朝鮮戰爭公墓上公布的數據。就打了沈志華的臉。
據美國朝鮮戰爭公園官方公布 的資料是這樣的:
死亡:美國54246人,聯合國軍628833人。將近70萬人 。中國的死亡人數為18萬多。
失蹤:美國8177人,聯合國軍470267人。近48萬人!這么久了,失蹤和死亡是一個意思,只不過死不見尸罷了。和前項加起來,死亡人數近120萬人!
被俘:美國7140人,聯合國軍92970人,共有10萬人之多!我們的被俘人數。
受傷:美國人103248人,聯合國軍1064453人,共近117萬人。上述幾項加起來近250萬人! 志愿軍的減員(含病、傷、凍、死 )人數,大約在70萬。
第四 。將美軍同我軍的損失比為1:3 ,這是對敵我雙兵力損失的嚴重扭曲。
毛澤東1952年11月15日 下午,在一個內部會議上說:美帝國主義要打就讓他打下去,打下去就只有失敗。上個月僅在一個四平方公里的地方,他們就死掉兩萬人。 。。。。。美帝國主義打起仗來有四個不利:一是死人,我與敵人的死傷比例過去是一比一點八,現在則是一比二點五。二是用錢,美帝國主義在朝鮮戰爭中用錢是我們的八倍至九倍。三是戰略,東西兩線不能兼顧。四是吵架,人民向他們吵,國內兩個黨派吵,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吵。……… (《毛澤東年譜 –1949--1976》第一卷 第625頁 )
毛澤東 這里提出的志愿軍同聯合國軍的兵力損失之比為 1;1.8到1;2.5 這是前線給中央的“絕密”的戰報資料,他涉及到兵員損失后的補充問題,應該是可靠的。沈志華的 3;1,不知是那個國家的資料?.
無論從那個國際的統計資料,都沒有沈教授的統計。
第五 關于雙方打成平手問題。這也是站在美國一些當時政府決策者的立場,為自己的失敗政策涂抹油彩。其一,從戰場實際情況看,是志愿軍出國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退回到三八線以南,后來雙方軍人接觸線在三八線南北,這時美方感到打不下去,再回到鴨綠江邊已不可能。所以主動提出談判。這怎么能算“平手”?這如同一個頭號強盜,打到一家人的院門口,被房屋 主人趕出院內,趕到大街上,最后又打了一陣雙方講和。這種情況雙方的“平手”能算平手么?其二,連美軍簽字的司令官自己都說,他是美軍第一個在 沒有取得勝利的協議上簽字將軍。這是世界都知道的名言。美國的西點軍校校方在研究朝鮮戰爭時,更直率地說,美軍從鴨綠江邊被中共軍隊趕回到三八線,勝負不言自明。這些,并不在“檔案”里,不知我們這位歷史教授是否知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