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擦去歷史豐碑上的污泥濁水——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抗美援朝70周年兼評沈志華學派 (1)

張興德 · 2020-07-25 · 來源:烏有之鄉
不清除沈志華學派的惡劣影響,抗美援朝這座歷史的豐碑就會在我們這一代倒塌。現在我們紀念抗美援朝,不能不作這正本清源的工作。

擦去歷史豐碑上的污泥濁水

----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抗美援朝70周年

兼評沈志華學派 (1)

一 心

  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抗美援朝70周年一項不得不做的工作----清除沈志華學派對抗美援朝的正義性、正確性的否定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抗美援朝70周年。70年前,幾十萬中華兒女,離開了剛剛獲得幾十年沒有的、寧靜安定幸福家鄉、告別了剛剛建立的新中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將已經兵臨鴨綠江邊、正虎視中國的“聯合國軍”,打回到了三八線南北,穩定了朝鮮的危局。抗美援朝,是立國之戰、正義之戰、勝利之戰!它是我們先輩創業史的光輝的一部分,是老一代革命家和幾十萬烈士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思想財富!它是一座永放光芒的歷史豐碑! 它的光輝思想和精神,需要我們后人, 輩輩傳承,發揚光大。

  然而,自上個世紀末開始,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在抗美援朝史的研究和宣傳領域,出現種種否定抗美援朝的理論逆流。他們向這座歷史豐碑上,大潑污水, 使這座“豐碑”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黯然無光。說什么抗美援朝是對美國的“誤判”,美國根本沒有想侵略中國;中國出兵抗美援朝是替斯大林“爭霸”;是受斯大林的要求;抗美援朝本來早應結束,是斯大林、毛澤東強硬,沒有接受聯合國的停戰建議,多打了兩年多,等等(以上謬論,筆者以后專題辨析),其源蓋出于以沈志華先生為代表的所謂“解密 檔案學派”(我們以下姑且稱他們為“沈志華學派”),他們自稱以“俄羅斯解密檔案”為據, 否定70年來人們對抗美援朝史的正確認知。以“ 重新解讀朝鮮戰爭”自居,說抗美援朝“ 這件情,人們的記憶曾經是錯誤的” 因為信了“報紙上說什么就是什么”。現在只有他們講的才是真實的(《沈志華演講錄  》,第四講  )。他們全面否定 抗美援朝的正義性、正確性、正當性。他們甚至狂妄地說,我這是根據“俄羅斯解密檔案”材料研究出的學術新成果,你要不同意去看看“俄羅斯解密檔案”么。說的活靈活現、趾高氣揚,自然蒙騙了許多無緣看到 “檔案”的人!

  沈志華學派以改寫抗美援朝史自況并起家,以新史學自居。成為當代中國史學界著名的一種思潮。 其影響十分廣泛、十分惡劣。其學派的本質是公開否是建國以來的黨史、國史。公開聲稱:“顛覆了官方史學的敘事范本,。”(《《沈志華演講錄  》第93頁》)

  沈志華先生本人長期活躍在國內外的學術講壇和會議。他的著作翻譯成多國語言文字發行。并且有一部 在日本獲獎。有人稱他“有世界性的影響”。基辛格來中國訪問,他作為知名學者同基辛格當面交流。他的觀點被基辛格寫進他的《論中國》一書 的相關章節多達8處(見《論中國》第531――533頁 )。基辛格稱他為中國當代最著名的歷史學家。在國內,他的關于抗美援朝史的“新說”,在大學課堂、網絡廣泛流傳。他到處作“學術報告”。不僅在國內外(域外)各大學,甚至 到了中央政府的國家機關(見《沈志華演講錄》第130—167頁)。 一些大學教科書、嚴肅的學術著作多有引用他的觀點和方法。中國外交學院的教科書 《當代中國外交十六講》 (夏莉萍、梁曉君、李潛虞、熊志勇 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7年 1月 北京) 見 57頁》將他的觀點寫進教科書中并作重要的參考書目。(參考書目:   2.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

  據不完全統計,沈志華先后出版自著、同他人合著合編著作達二十余部 ,論文80余篇。有的著作多次再版,并被一些出版社吹捧。下面是沈志華新著在2019年4月再版時的封面廣告截圖:  

  沈志華學派的理論在網上更是風傳。筆者經常在手機上看到以沈志華學派的理論重新解讀抗美援朝史“真相”的視頻、講座、文章,這些東西充滿了對抗美援朝的嘲笑、諷刺。因為沈志華標榜他的這些理論是新的。是根據“俄羅斯解密檔案”材料里記載講的一個真實的朝鮮戰爭。以前是“記憶錯誤”,是根據報紙上的說法。因此,現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們求其青年人都信以為真。

  上述事實證明,不清除沈志華學派的惡劣影響,抗美援朝這座歷史的豐碑就會在我們這一代倒塌。現在我們紀念抗美援朝,不能不作這正本清源的工作。

  清除沈志華學派的影響從根本上講是意識形態領域里的“守土有責”,是獻給志愿軍出國70年的最好禮物

  沈志華學派的核心觀點是否定抗美援朝的正義性、正確性、正當性。沈志華先生在他的相關著作中 ,集中到一點就是整個朝鮮戰爭從起源到結束都是斯大林和毛澤東的錯。 金日成、斯大林、毛澤東要對整個朝鮮戰爭的起源、打了漫長的三年多遲遲不能結束的全部責任。如前所述,他自稱是依據“俄羅斯解密檔案”進行的學術研究,可是就筆者看到他的許多著作(有的筆者無暇閱讀,僅看到的幾部重要著作)而言,不講學理、不講邏輯、不顧事實,歪曲、曲解 “俄羅斯解密檔案”的相關內容。為其篡改抗美援朝戰爭史。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在進入21世紀中國歷史學界出現沈志華學派的流行本不難理解。但是,難于理解的是我們 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新聞出版、政治理論界、學術界、史學界、特別是抗美援朝史研究機構,對沈志華學派的態度讓人不可容忍---有的對這 個學派的惡劣影響麻木不仁,說什么“抗美援朝早有定論,他的觀點推翻不了官方定論”——這完全是一副官僚主義的態度,根本不了解沈志華學派在國內外社會上的廣泛的影響和被認同。這些“官方學者”根本不了解“官方定論”早被沈志華學派的人和受其影響的一些人恥笑并拋棄:更有甚者,對沈志華學派頂禮膜拜,把他的學說奉為新的“經典”“新史學”,熱衷散布他們的學說和觀點,我們一些刊物包括一些黨刊對同沈志華學派的“商榷文章”以種種理由一律封殺;最惡劣的是我們的出版界,為了經濟效益,當年瘋搶出版沈志華學派的著作,今天,對本書批評沈志華的著作,多家出版社以得報中央審核,時間過長為由,拒不出版。

  當前如何對待沈志華學派否定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正確性、正當性的所謂“學術研究”,不僅僅是關系人們正確認知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 是獻給志愿軍出國70年的最好禮物。最關鍵的是在實際上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守土有責”、“堅持理論自信”的大問題。“守土有責”、“堅持理論自信”貴在落在實處,亦即在意識形態領域里自覺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對沈志華學派這樣有廣泛社會(國際)影響的、以反對所謂“正史”為己任,實際是否定“黨史、國史”這樣一個被一些人捧上天的學派,聽之任之,還何談“守土有責”、“堅持理論自信”?!

  筆者這幾年,正是“遵”沈先生之“囑”,將“ 俄羅斯解密檔案”同沈志華學派的觀點 對照研究 。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沈志華學派”葫蘆里買的什么藥。原來,他們的所謂學術研究,即無學也無術。不講學理,不講邏輯。借“檔案”之名,行篡改史實之實。所謂以“從蘇中朝這個視角從新審視抗美援朝戰爭”,實際將戰爭發生的根源、戰爭打了三年多的歷史責任統統“甩鍋”給斯大林和毛澤東。

  本人作為曾在志愿軍歸國部隊服役的老戰士,有責任站出來為中國人民志愿軍說話,為死難的烈士說話,揭去其沈志華學派所謂“新”“真”面紗,以正視聽。我——一個在志愿軍歸國部隊 服役近30年的老兵、一個老共產黨員、一個自覺堅持并踐行習近平提出的堅持理論自信的老人。懇請在志愿軍出國70周年前夕,讓我們大家共同打一場維護抗美援朝正義性、正確性、正當性的人民戰爭,擦去沈志華學派潑在抗美援朝這座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上的污泥 濁水!讓豐碑永放光芒!

  

  (作者附言 :本篇是批評沈志華學派的第一篇文章,以后將分別對沈志華學派的具體觀點進行評析,請讀者注意,歡迎讀者廣泛轉發,讀者有何疑問,需作者在以后文章中回答的問題可發郵件給我 [email protected]

  附錄一

  沈志華學派是如何全面否定抗美援朝的

  

  沈志華先生的著作和文章中 系統地全面地否定“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正確性、正當性極其偉大意義,徹底否定70年來 人們對抗美援朝史的正確認知。筆者對沈志華觀點進行初步 梳理(自然不夠全面和完整),請讀者看看這個學派的真面目,為幫助讀者解讀,筆者適當做些簡單的批注。對其觀點的系統的、學術性的辯論和批評詳見以后各文。

  一、否定70年來人們對抗美援朝史的正確認知

  在《沈志華演講錄  》中,第四講的題目就是“ 重新解讀朝鮮戰爭”,在講座的開始就說:“ 朝鮮戰爭的問題確實是中國人特別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這可以想象,這是那一代人經歷的非常重要的事件。但對于這件事情,人們的記憶曾經是錯誤的

  歷史學研究的依據是檔案文獻,以前的歷史記憶有錯誤,也不

  奇怪,因為過去關于朝鮮戰爭的檔案文獻從來沒有解密過,所以人們都不知道,報紙上說什么就是什么。。。。。。1996年以后,各國學者對于朝鮮戰爭的理解才比較接近真實的歷史事實。

  沈志華學派以改寫抗美援朝史自況并起家,以新史學自居。成為當代中國史學界著名的一種思潮。 其影響十分廣泛、十分惡劣。其學派的本質是公開否是建國以來的黨史、國史。公開聲稱:“顛覆了官方史學的敘事范本,。”(《《沈志華演講錄  》第93頁》)

  否認“抗美援朝”的史實,說,中國介入朝鮮戰爭。在沈志華先生的著作中,都是朝鮮戰爭,根本不見“抗美援朝”的表述。例如:

  把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戰爭,稱作“介入朝鮮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處理國際事務、解決周邊重大危機的第一次嘗試。”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19- 頁))

  、歪曲戰爭爆發的原因;

  1、“中蘇同盟的簽訂導致了朝鮮戰爭的爆發”(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30 頁 )

  “所以我判斷,斯大林是看到毛澤東的回電后有點下不了臺,就給自己找個臺階,又發了一封。。。。。”

  ( 《沈志華演講錄  》  九州出版社   北京  2016年  第84頁)

  “所以我推斷,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發動戰爭是為了蘇聯自己的利益,為了在遠東建立戰略基地,贏得出海口和不凍港。”                 (《沈志華演講錄  》  九州出版社   北京  2016年  第89頁)

  沈志華認為1950年2月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斯大林很可能是 出于對中蘇有關東北權益的協定不滿 (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蘇聯將失去中長路好旅順港),為了保證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這是蘇聯在遠東戰略利益的支撐點,,才同意朝鮮的進攻計劃的”(注  見 沈志華 著 《冷戰在亞洲》第 217頁 )

  )

  (按:沈志華先生多次說,朝鮮戰爭爆發是由于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蘇聯為了尋找出海口說,就是建立在這“很可能是”的基礎上,所謂發現的新材料,不過就是毛澤東在蘇聯期間,金日成給斯大林的電報,申述南下的理由,斯大林在這個時候給金日成回電并讓金日成到蘇聯面商,于是,這“新材料”就將朝鮮戰爭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聯系起來,就輕輕地將朝鮮內戰爆發的直接原因的“罪魁禍首”變成了斯大林因為是毛澤東逼迫斯大林簽訂的中蘇友好互助條約,斯大林為了尋找出海口。這間接地說是毛澤東的責任了。)

  人民日報.2017年6月 俠客島在文章中說:“……如果不是金日成要統一半島,半島怎么會爆發戰爭?中國卷入其中,付出了幾十萬人的生命,引發了中美長達20年的對抗……”這句話很清楚的表達了一個意思:金日成挑起了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支持,白死了幾十萬人。還搞僵了中國和美國的關系,一句話,從根本上否定了中國的抗美援朝運動。

  2  鼓吹  “中國出兵其實也是戰爭起源的一部分。”

  “ 中國出兵其實也是朝鮮戰爭起源的一個組成部分”

  《沈志華演講錄  》  九州出版社   北京  2016年  第98頁

  沈志華先生認為“朝鮮戰爭分為五個階段,中國出兵是第四個階段,是朝鮮戰爭的真正開始。這之前都是戰爭起源的重要內容。”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第24頁 )

  

  解密檔案證明,美國人沒打算侵略中國 , 對安東是誤炸

  “當時美軍轟炸丹東是誤炸。后來我訪問丹東當時的市委書記高揚,問他到底美軍是不是轟炸安東市?他說是誤炸,就兩顆炸彈。

  (《沈志華演講錄  》  九州出版社   北京  2019年  第121頁   )

  (  :美機對我境內低空掃射、投彈,即不是一次也不是誤投,事實具在,勝于詭辯。8月27日,美機侵入中國東北境內的輯安(今集安)、臨江、安東(今丹東)地區轟炸掃射,造成中國居民死傷24人,炸壞車輛房屋。周恩來以中國外交部長名義致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提出嚴重抗議。同日,周恩來還致電聯合國,要求制裁美國空軍侵入中國領空的挑釁和殘暴行為。8月29日,美機又兩次入侵中國丹東市寬甸縣(屬丹東管轄 )上空進行偵察掃射,中國居民死傷11人。

  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同時,美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安東、輯安等地進行轟炸和掃射,炸毀建筑、工廠及車輛,炸死炸傷中國平民,襲擊正常行駛的商輪。從10月起,美國還派飛機轟炸、襲擾我青島、煙臺等地,美軍飛機,低飛掃射安東市等地的史實,有照片,有當時的各種報道、抗議,后來美國也得不承認,只是辯解是飛行員誤判。 1951年10月24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上說中國為什么出兵抗美援朝時有這樣一段話:“從8月27日到昨天(志愿軍是25日出國同美軍交鋒的)這兩個月時間,美帝國主義的飛機已侵入我國12次。最近不僅在鴨綠江,而且已飛到寬甸來示威、偵查、掃射和轟炸。。。。。”12次!每次都是誤入、誤投、誤炸?

  這是志愿軍出國前美軍對中國主權的公然的侵犯,不能認為是“誤炸”,作為分界的鴨綠江的標志性很明顯,作為低空掃射,難道以飛行員的視力,還看不清一條浩浩明亮的大江?如果那個國家同墨西哥發生戰爭,把炸彈扔到美國,美國會置之不理么?

  此事,在“停戰談判”中,我方代表解方質問聯合國軍代表滕納,滕納回答說,沒有,引起大家哄笑。解方接著告訴他:“聯合國軍飛機轟炸安東地區這一鐵的事實,已被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于1950年在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承認了,而你卻說,‘沒有’,作了武斷的抵賴,這樣難道不叫人好笑么?” (轉引 《《板門店談判見證錄》 郭維敬  著  大象出版社  2008年  鄭州 第63頁 》)同樣,沈教授們這樣赤裸裸地為美國侵犯中國的行為辯解,“難道不叫人好笑么?”

  四、 歪曲中國出兵抗美援朝原因,

  1.、中國抗美援朝戰爭是受斯大林的逼迫,為了鞏固中蘇同盟。(毛澤東) 想了一夜,終于明白斯大林還是要借著新的中蘇同盟條約的作用讓中國出兵,如果中國不出兵,便會失去斯大林的信任。

  《沈志華演講錄  》  九州出版社   北京  2016年  第37頁

  2、“毛澤東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決心派兵入朝作戰,表明中共對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忠誠,同時也在實際意義上讓中國承擔起亞洲革命領導者的責任。由此,中蘇同盟得到鞏固,毛澤東也取得了斯大林的信任。于是,中國在戰爭中的主張往往得到蘇聯的支持。”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南方出版傳媒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413

  3所以我想,毛澤東出兵,應該說直接原因就是為了鞏固中蘇同盟,當然實際上也是考慮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位,因為他剛剛掌握這個政權,社會動亂、經濟蕭條,中共地位尚不穩固。在這種時候,如果沒有蘇聯的援助,這個政權很難維持下去。所以毛澤東決定出兵朝鮮,主要是為了鞏固中蘇同盟,而鞏固中蘇同盟是為了新中國的穩定。人們所談的付出的代價都是物質性的,但是這是迫不得已的,必須付出的代價。否則的話,很可能造成斯大林跟中國的關系破滅。我想這是主要的原因。沈志華演講錄  》  九州出版社   北京  2016年  第127頁

  

  4 美軍根本沒有這次過鴨綠江的意圖。中國出兵是“誤判”

  現在的史料表明,在聯合國軍向鴨綠江挺進時,美國的確沒有任何侵犯中國的意圖。早在8月25日,那是聯合國軍在朝鮮掙節節敗退,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制定的文件(NSC73/4)就規定,戰爭必須限制在朝鮮范圍之內。無論中共不對是有組織地公開投入朝鮮戰爭,還是進攻臺灣、澎湖列島或印度支那,都不要使美國軍隊卷入一場與共產黨中共的全面戰爭。(注釋出處FRUS,1950,Vol,7,pp383-389)為此,美國政府多次否決了麥克·阿瑟將軍關于封鎖和轟炸中國的提議(注釋出處,參見Dean Acheson,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 1969, pp. 514-517)】

  5  如同在印度支那一樣,推動中國領導人下決心到朝鮮半島與美軍作戰的各種因素中,也包含著要支援其他國家革命運動的沖動、

  對蘇聯陣營的認同和由此而生的國際主義義務感以及行俠仗義的情懷,這些因素使中國領導人感到參戰的崇高和神圣。另外,中國領

  導人的動機中無疑也包含著來自歷史傳統的地緣政治的深刻關切,

  ( 牛軍著:《冷戰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1949-1955(修訂版)》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  年    北京 (第328頁 )

  6、   介入朝鮮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處理國際事務、解決周邊重大危機的第一次嘗試。(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19--420頁))

  (按  : 中國是抗美援朝,不是介入朝鮮戰爭。“抗美援朝”同“朝鮮戰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抗美援朝 是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一場戰爭。簡單地稱“介入朝鮮戰爭”,其潛臺詞是否定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義性。 )

  五   抗美援朝戰爭志愿軍前三次戰役的勝利是“僥幸”。

  稱 “ 已是強弓之末的中國軍隊不得不敗退三八線以北。” (沈志華  《冷戰的起源---戰后蘇聯的外交政策極其轉變》北京   九州出版社    第202頁)

  六、鼓吹臺前幕后說:

  1、(第三次戰役快結束的時候,)此時,聯合國關于停戰談判的呼聲更加強烈,而且提出的條件也更加有利于中國。如果中國(得到蘇聯的同意后)接受1月13日聯合國提案,進行停戰談判,不僅能夠穩定住朝鮮戰場的有利局面,也將對日本問題的處理產生極大影響。然而,在臺前的中國和在幕后的蘇聯都沒有抓住這次稍縱即逝的良機。當1月17日中國拒絕聯合國提案后不久,美軍即發起全面反攻,已是強弩之末的中國軍隊不得不敗退三八線以北。②朝鮮戰局再次出現逆轉,對日媾和問題的解決自然也就朝著與中蘇愿望相反的方向發展下去。

  -----《冷戰前期的大國關系---美蘇爭霸與亞洲大國對外交取向(1945—1972 )》     沈志華  徐天新  主編  世界知識出版社  北京  2011 第427頁

  2、此時的朝鮮局勢極其微妙,在斯大林和金日成的請求和催促下,   決定派兵參戰。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秘密跨過鴨綠江……聯合國軍只管埋頭北進,直到10月底與中國軍隊交火后仍然不相信中國已經介入

  躲在幕后的斯大林卻是心中暗喜。……….

  -----《冷戰前期的大國關系---美蘇爭霸與亞洲大國對外交取向(1945—1972 )》   徐天新   沈志華   主編  世界知識出版社  北京  2011 第424頁

  七  、指責中國沒有接受1月13日聯合國提案,進行停戰

  1 、(第三次戰役快結束的時候,)此時,聯合國關于停戰談判的呼聲更加強烈,而且提出的條件也更加有利于中國。如果中國(得到蘇聯的同意后)接受1月13日聯合國提案,進行停戰談判,不僅能夠穩定住朝鮮戰場的有利局面,也將對日本問題的處理產生極大影響。然而,在臺前的中國和在幕后的蘇聯都沒有抓住這次稍縱即逝的良機。當1月17日中國拒絕聯合國提案后不久,美軍即發起全面反攻,已是強弩之末的中國軍隊不得不敗退三八線以北。②朝鮮戰局再次出現逆轉,對日媾和問題的解決自然也就朝著與中蘇愿望相反的方向發展下去。

  -----《冷戰前期的大國關系---美蘇爭霸與亞洲大國對外交取向(1945—1972 )》   徐天新   沈志華   主編  世界知識出版社  北京  2011 第427頁

  2、朝鮮戰爭本來有可能在1951年初實現停火,并進 入停戰談判的階段。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整個過程中,毛澤東確有一次決策性的失誤,但不是在危急關頭做出的派兵入朝作戰這個決定,而是在應該停戰談判的時候沒有及時接受聯合國的停火議案。正是這一決策及其不明智地表達的結果,使中國徹底失去了在朝鮮戰場及國際舞臺上的有利地位,而在政治、外交、軍事等各方面陷于被動局面。

  (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19--420頁)),

  3 、“由于1951年初對戰略決策失誤,使中國付出了本來可以避免的沉重代價”。(注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51頁  第447頁   )。   

  (按  :這次停戰的要害是先“停戰”后談判。這是一個只對“聯合國軍”有利的停戰。其要害是先“停戰”,這是一個畫餅,對此,我著專文“第一次成功的外交斗爭”,作了詳細的分析。)

  八、篡改事實,說,朝鮮停戰談判是斯大林不想打了

  在戰爭進入僵局的情況下,斯大林開始考慮和談的問題了.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和副代表察拉普金于5月初開始與美國方面接觸,透露了蘇聯有進行和談的意愿.5月18日,已經退隱普林斯頓大學的蘇聯問題專家喬治。凱南應召去白宮面見艾奇遜,接受了與蘇聯方面進行會談的任務。5月31日,凱南以私人名義 拜訪了馬立克,提出“美國準備在聯合國或任何一個委員會,或是以其他任何方式與中國共產黨會面,討論結束朝鮮戰爭的問題”.6月5日,馬立克在第二次會談時答復凱南:“蘇聯政府希望和平并希望和平解決朝鮮問題,越早越好。但是。;蘇軍既沒有參加在朝鮮的沖突,蘇聯政府認為它不能參加關于停火問題的任何討論。馬立克隨后說,倘使凱南先生愿意聽聽他個人的意見,他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和朝鮮與中國就此事進行接觸。凱南注意到,馬立克在會談時,根本沒有提到更為廣泛的遠東國際事務問題,諸如臺灣和對日和約等。顯然,這表明蘇聯已經考慮不以中國提出的條件為前提進行和談了,盡管當時美國國務院對莫斯科的用意還捉不透注  見 沈志華著: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  2016   第 218頁》

  (按 :此段篡改史實。我在《黨史縱橫》2020年第 6期有專文 “朝鮮戰爭第二次談判是誰先提出來的”有專門論述。其大要是:美國國務院早在1951年3月24日就擬定一個聲明,表示回到戰前的三八線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即停戰談判。但此文發給麥克阿瑟,可就在當天,麥克阿瑟發表一項同國務院聲明相反的聲明,這是一個強硬的要擴大戰爭的威脅,是中方無法接受的。這第一次被攪黃。此事在李奇微的回憶錄中的第143頁有詳細記述。之后 ,杜魯門為此撤撤銷麥克阿瑟的職務,到5月份,通過香港、華沙給中國傳達想停戰的信息,均未成,最后才想到賦閑的駐蘇聯前外交官喬治。凱南。把他請出來會見馬立克。)

  九、污稱中國有意在停戰談判中采取強硬立場, 拖延了朝鮮戰爭的結束時間

  說中國 “在停戰談判中采取強硬立場, 拖延戰爭” (《冷戰的起源---戰后蘇聯的外交政策極其轉變》第208頁) 

  “自1951年12月11日第四項議程的談判開始后,中美雙方的交鋒逐漸展現出一幅尖銳對立、不可調和的畫面,談判多次陷入僵局,直至無限期休會。究其原 因,既有意識形態的沖突,也有文化背景的差異,既有出于心理戰的考慮,也有影響國際輿論的意圖。還有一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中蘇有意在朝鮮停戰問題上采取強硬立場,以扭轉在遠東由于對日媾和完成而出現的被動局面。

  《冷戰前期的大國關系---美蘇爭霸與亞洲大國對外交取向(1945—1972 )》   徐天新   沈志華   主編  世界知識出版社  北京  2011第436頁

  (按   此問題本人有專文,見“停戰談判為何談了兩年多?”)

  十 、 鼓吹“平手”論,強調中國人的傷亡比美國多:

  “從戰爭結局看,中美之間基本上打成平手,但中國所付出的生命代價卻比美國要大得多。”《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第  448

  

  十一  、抗美援朝戰爭影響了戰后二十多年的中美關系,影響了收回臺灣。

  介入朝鮮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處理國際事務、解決周邊重大危機的第一次嘗試。60年過去了,朝鮮半島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成為中國周邊最棘手的問題。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19- 頁))

  

    十二、宣傳抗美援朝“雖勝亦敗”論

  第二  戰爭的延長對中國經濟建設的影響十分嚴重。

  第三: “造成了自身在國際政治中的孤立地位。”

  第四“朝鮮戰爭的延長”直接影響臺灣的不能收復, “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國際政治格局的更為廣闊的視野觀察,人們發現,戰爭結束以后,世界并沒有得到和平和安寧。朝鮮戰爭大大加劇了以美蘇對抗和兩大陣營對峙為特征的冷戰狀態。中國介入朝鮮戰爭被看作是“國際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沖突延長兩年多的結果是助長了在戰爭爆發后出現的一些令人擔憂的趨勢,如軍備競賽和北約擴充及其軍事化,同時也無限期地消除了任何殘存的一點恢復中美友好關系的希望。戰爭使美國對外政策更深地陷入了僵硬的冷戰立場,其結果不僅讓美國最終背上了蔣介石這個它曾經一再想擺脫的包袱,還迫使美國不斷加強軍備,擴大其在經濟和軍事上所承擔的義務,并由于實施對華遏制方針而邁出了通向越南戰爭的第一步。與此同時,中國成為人們眼中的世界強國的副作用在于被認定是“蘇聯軍事力量的延伸”。中國的參戰,特別是頑固地拒絕聯合國議案,被西方認為是社會主義陣營統一指揮的杰作,是莫斯科的命令使然,其結果之一是在西方國家看來,中蘇確實已成為“鐵板一塊”。⑤中國終于被牢牢地捆綁在本來是以美蘇對抗為核心的冷戰戰車上,甚至由于毛澤東那被戰爭激發出來的革命沖動而比蘇聯更深地陷入了與美國敵對的漩渦。”( 沈志華著: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51頁)。

  (按:作者以總結拒絕1951年1月份的聯合國三人小組的“先停火后談判”的教訓為由,在這里實際是全面否定抗美援朝戰爭對世界形勢的積極影響。在沈教授的筆下,中國參加抗美援朝雖勝亦敗。它對戰后的世界影響全是負面的。從此世界不得安寧,美國后來作出的一切,都是因為中國參戰的緣故。軍備競賽是因為中國參戰;美國的軍事擴展是因為抗美援朝;它支持蔣介石是因為抗美援朝;朝鮮半島問題沒有解決,也是由于中國參戰的緣故。總之,中國的抗美援朝是錯的。

  兩年半的談判,是誰的責任?在沈教授看來,是中國的責任,美國早就想停戰了。是蘇聯和中國不想停。這于事實不附。)

  

  十三、否定抗美援朝的偉大意義

  介入朝鮮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處理國際事務、解決周邊重大危機的第一次嘗試。60年過去了,朝鮮半島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成為中國周邊最棘手的問題。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19- 頁))

  按:1把中國被迫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用偷換概念的手法,說成“介入朝鮮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處理國際事務、解決周邊重大危機的第一次嘗試。”這里戰爭的被迫性、正義性、正當性沒有了!

  2、作者這里用的是‘倒推法’,將朝鮮半島戰后出現和存在的問題,統統推到中國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責任上。這種“因果關系”的簡單推論毫無道理 。第一,朝鮮半島和中國周邊戰后出現的問題是多種原因。從邏輯上講 ,明明是“多因”,在作者的口中全是中國的責任。 世界都清楚的另有原因,作者這樣都算在了抗美援朝的賬上來,這不僅是無視70年來的半島歷史發展的事實,無視朝鮮半島今日困境的真正原因。第二、縱觀這段論述,其要害的是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和重大意義的徹底否定。這是作者對抗美援朝的抽象肯定,具體否定表現之一。

  不合邏輯的推論 結論

  “由于1951年初對戰略決策失誤,使中國付出了本來可以避免的沉重代價”。(注  2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51頁  第447頁   )。      第一、  戰爭延長了兩年多,造成了 “ 兵員損失”巨大。“這里僅以中美雙方的兵員損失作對比。志愿軍在整個戰爭中陣亡11.4萬人,因傷病致死3. 46萬人,負傷25.2萬人(38.3萬人次),失蹤2. 56萬(其中被俘2.1萬)人,總計損失兵員達42. 62萬人。①在這些損失的兵員中,屬于前三次戰役,即在拒絕聯合國停火議案前戰斗中傷亡和失蹤的人員共4.72萬人(未計凍傷人員)。②美軍在整個戰爭中陣亡3. 36萬人,負傷10. 33萬人,被俘或失蹤0.51萬人,總計兵員損失共14.2萬人。③如此計算下來,在整個戰爭中,中美雙方的軍隊損失比例大約為3:1” (按:不能這么算雙方的兵員的損失,志愿軍出國作戰對 的是整個十七國(含南朝鮮軍), 志愿軍“減弱的打”。應將整個“十七國聯軍”都算在內才對。不是“3;1”,而是,1;1.9 )。從戰爭結局看,中美之間基本上打成平手(按;怎么能算“平手”?從鴨綠江邊推到三八線,是停戰在三八線。如果是一個打上 家門的世界級強盜,被一個普通的窮人打出了家門口,趕到大街上,最后這個超級強盜表示要住手言和,這能算是打了一個平手 嗎?),但中國所付出的生命代價卻比美國要大得多(按:第一、戰爭的勝負不能以傷亡多少為代價,抗日戰爭中國犧牲的人數也不少。第二、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對的是17國軍隊,不是單對美軍, 只算中美之間的軍隊傷亡本身就是缺乏科學性的統計 。)。更重要的是,必須注意到中國的兵員損失絕大多數都出現在改變戰略目標之后。由于1951年未能及時進行停戰談判,中方的兵員損失多了37.9萬人,即增長了7倍。( 沈志華著: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48頁)。

  第二  戰爭的延長對中國經濟建設的影響十分嚴重。戰爭爆發前,中國政 府曾設想在1951年將軍費開支從1950年占預算總支出的43%減少到30%,而用70%來進行經濟建設。④但戰爭的爆發,.。。迫使中國把1951年國家預算中軍費開支的比例提高到45. 64%。。。。。。。(按:毛澤東曾說過,群眾性的抗美援朝運動,促進了中國國內的經濟建設)中國在朝鮮戰爭期間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余萬噸,戰費開支達人民幣62億元,其對新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是可以想見的。(按:注意,沈教授這里講的是整個抗美援朝!)

  第三: “造成了自身在國際政治中的孤立地位。朝鮮戰爭爆發前,關于聯合國的代表席位問題已經出現了有利于新中國的趨向,特別是與印度建交和與英國進行建交談判的情況,對聯合國其他成員國頗有影響,以至艾奇遜也不得不通知美國在聯合國的代表奧斯汀,如果在聯合國接受新中國代表席位的問題上投票時美國是唯一的反對票,那么美國代表應該要求重新投票和投棄權票,而不使用否決權。④甚至中國出兵朝鮮以后,情況都沒有立即惡化。直到1951年1月8日英國首相艾德禮還致信杜魯門指出,英國政府歷來反對“由聯合國通過一項譴責中國是侵略者的決議”。⑤然而,當中國表示拒絕聯合國提案后,一切都變了。十三國提案(特別是補充意見)本來是出于對中國的同情立場,聯合國能夠通過該提案也表明了多數國家對中國的友好態度以及要求和平的愿望。中國決策的失誤就在于不僅拒絕這一提案,而且還指責其為美國的陰謀,結果傷害了許多國家的感情。1月30日聯大政治委員會即以44票對7票(7票棄權)通過了美國提出的控訴中國為“侵略者”的提案,這無疑表明了聯合國多數國家對中國的失望。⑥盡管其中不乏受美國操縱的因素,(按:這是極重要的一個原因,不能輕輕地說“盡管”)但大多數國家對中國由同情轉為反感的心態也是明顯的事實。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從此被長期擱置起來。

  (按:美國操控聯合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抗美援朝大大地提高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以后開的“大國”會議,不在聯合國而到日內瓦,到雅加達就是明證。)

  第四“朝鮮戰爭的延長”直接影響臺灣的不能收復, “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除了上述五條之外,更有這樣一段謬論:

  “從國際政治格局的更為廣闊的視野觀察,人們發現,戰爭結束以后,世界并沒有得到和平和安寧。朝鮮戰爭大大加劇了以美蘇對抗和兩大陣營對峙為特征的冷戰狀態。中國介入朝鮮戰爭被看作是“國際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沖突延長兩年多的結果是助長了在戰爭爆發后出現的一些令人擔憂的趨勢,如軍備競賽和北約擴充及其軍事化,同時也無限期地消除了任何殘存的一點恢復中美友好關系的希望。戰爭使美國對外政策更深地陷入了僵硬的冷戰立場,其結果不僅讓美國最終背上了蔣介石這個它曾經一再想擺脫的包袱,還迫使美國不斷加強軍備,擴大其在經濟和軍事上所承擔的義務,并由于實施對華遏制方針而邁出了通向越南戰爭的第一步。與此同時,中國成為人們眼中的世界強國的副作用在于被認定是“蘇聯軍事力量的延伸”。 中國的參戰,特別是頑固地拒絕聯合國議案,被西方認為是社會主義陣營統一指揮的杰作,是莫斯科的命令使然,其結果之一是在西方國家看來,中蘇確實已成為“鐵板一塊”。 中國終于被牢牢地捆綁在本來是以美蘇對抗為核心的冷戰戰車上,甚至由于毛澤東那被戰爭激發出來的革命沖動而比蘇聯更深地陷入了與美國敵對的漩渦。”( 沈志華著: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51頁)。

  按:作者以總結拒絕1951年1月份的聯合國三人小組的“先停火后談判”的教訓為由,在這里實際是全面否定抗美援朝戰爭對世界的積極影響。在沈教授的筆下,中國參加抗美援朝雖勝亦敗。它對戰后的世界影響全是負面的。從此世界不得安寧,美國后來作出的一切,都是因為中國參戰的緣故。軍備競賽是因為中國參戰;美國的軍事擴展是因為抗美援朝;它支持蔣介石是因為抗美援朝;朝鮮半島問題沒有解決,也是由于中國參戰的緣故。總之,中國的抗美援朝是錯的。

  兩年半的談判,是誰的責任?在沈教授看來,是中國的責任,美國早就想停戰了。是蘇聯和中國不想停。這于事實不符。

  

   附錄二

  這也算“學術研究”嗎 ?

  沈志華學派的所謂“學術研究”方法透視

  

  沈志華全面否定抗美援朝的正義性、正確性、正當性。然而,他們卻自稱是根據“俄羅斯解密檔案”做出的學術研究,是嚴格的學術著作。那么,我們就從 學術規范的視角,看看沈志華學派的理論究竟有多少學術味道。限于篇幅,各項問題只舉一二例為證。

  (作者說明:1、為讀者閱讀方便,對沈志華學派著作的引文關鍵詞語,加大加粗,2、不同問題之間,部分引文有重復。3  、引沈志華學派的文章出處只簡單注書名,出版社等資料見本書后面的“參考文獻”。4 、張興德按,視情況有簡有繁 。)

  

  一、用“我想” “很可能”之類的主觀推測、臆想代替科學的邏輯推理

  “斯大林很可能是出于對中蘇有關東北權益的協定不滿 (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蘇聯將失去中長路好旅順港),為了保證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這是蘇聯在遠東戰略利益的支撐點,,才同意朝鮮的進攻計劃的”( 見 沈志華 著 《冷戰在亞洲》第 217頁 ),

  “所以我想,毛澤東出,應該說直接原因就是為了鞏固中蘇同盟,當然實際上也是考慮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位,因為他剛剛掌握這個政權,社會動亂、經濟蕭條,中共地位尚不穩固。在這種時候,如果沒有蘇聯的援助,這個政權很難維持下去。”

  “當然,以此報復毛澤東,阻止中共發動解放臺灣的戰役,很可能也在斯大林的考慮之中” (沈志華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第27頁)

  “所以我判斷,斯大林是看到毛澤東的回電后有點下不了臺,就給自己找個臺階,又發了一封。。。。。”

  《沈志華演講錄  》  九州出版社   北京  2016年  第84頁

  “所以我推斷,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發動戰爭是為了蘇聯自己的利益,為了在遠東建立戰略基地,贏得出海口和不凍港。”

  《沈志華演講錄  》  九州出版社   北京  2016年  第89頁

  沈志華認為1950年2月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斯大林很可能是 出于對中蘇有關東北權益的協定不滿 (其中的重要內容就是蘇聯將失去中長路好旅順港),為了保證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這是蘇聯在遠東戰略利益的支撐點,,才同意朝鮮的進攻計劃的”(注  見 沈志華 著 《冷戰在亞洲》第 217頁 )

  (張興德按:用“我想”“很可能是”之類的“推論”,代替科學的考證、論證, 這樣能算嚴肅的“學術研究”么?

  

  二、史實錯誤,編造史實:

  1、“麥克阿瑟被撤職,接替是誰?李奇微。李奇微到部隊一視察,發現美國其實軍事上沒有損失,全是機械化部隊,跑起來很快,又有后勤部隊保證供給。到第二次戰役結束時,真正需要喘息的不是美國,而是中國。”

  (張興德按:這段為聯合國軍吹噓,溢于言表。這里編造的謊言同事實離的太遠:(1)、李奇微不是接替麥克阿瑟任聯合國軍司令之后才到部隊“視察”的,而是在第二次戰役后期,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被潰退的部隊車輛幢死后他去第八集團軍接任司令。他到職正是第二次戰役后期,“聯合國軍”被打得潰不成軍的時候。

  (2)、李奇微到職時是先收拾殘兵敗將,當時是“將無斗志,兵想回家”。他在回憶錄中對剛剛接手部隊進行了視察。盡管他用的“曲筆”,還是看出當時的“聯合國軍” 驚魂未定的種種狀態:

  “ 我在沿途停下來與一些遇到的士兵交談,聽到了他們的抱怨。他們的表現也讓我深信,這是一支迷失了方向的軍隊,對自己、對領導都失去了信心,他們不清楚自己在那兒干什么,總是盼著早曰能聽到歸國航船的汽笛聲聲。很顯然想要讓這支軍隊恢復斗志有許多工作要做,。。。

  。。。。。。。。

  他們發出的各種各樣的抱怨,并不是興致高昂的得勝之師發牢騷所幅的風格,而是帶有一種不滿又模棱兩可的語調:食品不足經常發生,經常不按時而且還不熱;想給家里寫信但沒有信紙;衣服不適合這里的氣候 ……

  我視察過的每一個指揮所都給我同樣的感覺,就是喪失了信心和斗志,中士以上的指揮員都好像反應很遲鈍,不愿回答我的問題。即使要從他嘴里掏出一些牢騷都很費勁,他們悶悶不樂地提供著情況,完全不具備情緒高昂的士兵身上的那種機敏。淡定的狀態。

  (3) 、李奇微 收拾了殘兵敗將之后,親自沿三八線組成了三道縱深防線。 但是,在第三次戰役發起之前,毛澤東同彭德懷商量,先找李承晚軍打,然后擴大戰果。電報說: “目前英美軍集中于漢城地區,不利攻擊,我應專找偽軍打。就總的方面說,只要能殲滅偽軍全部或大部,美軍即陷于孤立,不可能長期留在朝鮮。”

  這次戰役的結果仍然是無可挽救的失敗。看李奇微是如何記述當時美軍“沒有什么損失”的:

  “ 元旦上午,我驅車由北面出了漢城,結果見到了一幅令人沮喪的景象。(南)朝鮮士兵乘著一輛輛卡車,正川流不息地向南涌去,他們沒有秩序,沒有武器,沒有領導,完全是在全面潰退。有些士兵是依靠步行或者乘著各種征用的車輛逃到這里來的。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逃得離中國軍隊愈遠愈好。

  “美第19步兵團的一個營在其友鄰的南朝鮮部隊崩潰之后,也被卷入無秩序的退卻。那天上午,我在師的傷員后送站找到這個營的一些傷員談了話,發覺他們情緒十分低落,沒有美國士兵在傷勢不太嚴重時表現的那種重返部隊的迫切心情。。。。。

  “我們清楚地意識到,敵軍正面進攻和大范圍側翼迂回相結合,而我軍右翼洞開,這一側的韓國軍隊早已倉皇逃走,全軍處境很快就會岌岌可危。

  找不到充分依據讓我對部隊堅守陣地的能力有信心,即使給他們下命令也未必行。因此,我1月3日要求駐韓大使通知李承晚,我們要再次撤離漢城,馬上開始從前沿陣地撤退。”  ( 《李奇微回憶錄 北緯三十八度線 》李奇微著 王宇欣 譯       新華出版社   2013年  北京  第98---99頁  )

  從李奇微的記述看,清楚看出兩個問題,一是美軍士氣十分低落。面對志愿軍組織第三次戰役,美軍不是什么“軍事上沒有損失”, 他組織的第三次戰役防守“縱深防守”也沒有阻擋住志愿軍突破三八線,占領漢城。他通過對雙方部隊的研究,發現了美軍問題關鍵在軍官。他借第三次戰役結束的空間毅然決然地對部隊從軍到營的指揮官進行了重大調整、整頓(這是李奇微為將的可貴之處)。這樣很快使部隊恢復了元氣,并抓住了志愿軍戰線過長,后勤供應不上的弱點,有針對性的開展試探性的反擊,并獲得成功,他由此判斷,美軍還可以繼續同志愿軍一戰。所謂“到第二次戰役結束時,真正需要喘息的不是美國,而是中國”與史實不符。聯合國提出的“十三國停火方案”是在第三次戰役要結束的時候,此時美軍已被迫退到三七線)

  2  “所以我認為,第一次時是中國犯了一個戰略性決策的錯誤,導致戰爭的繼續延續。等到第四、第五次戰役,美國已經打回了“三八線”,形成了拉鋸戰,中國才決定停戰,但是現在停戰,什么條件都沒有了。而且中國都不好意思提出停戰,只能求蘇聯幫忙。

  斯大林出面找美國要求停戰談判,于是開始開城談判。這一次是美國不想停戰,因為這時他們正占優勢 ”——《沈志華演講錄  》  九州出版社   北京  2016年  第125頁

  (張興德:這里有兩個史實錯誤。第一,是美國首先想停戰,并通過凱南找到馬立克的,而不是相反,此問題請詳看本書的《誰先提出停戰談判》一文;第二,提出停戰的時間是在第五次戰役之后的1951年的5月份。當時為什么雙方都同意由雙方軍事司令員的代表出面談判,而不是原來的由國家出面?這里的巧妙在于如果由國家出面,什么協議也不會達成。因為,美軍侵入朝鮮的同時派第七艦隊占領了臺灣。由國家出面談判,中國方面必然要談聯合國席位和臺灣問題,這樣,雙方都不會讓步,會談不會有結果。對此,本人在遼寧《黨史縱橫》2019年第10期有專文 )

  

  三、篡改、曲解史實

  1、10月25日,停戰談判在板門店重新開啟,并且很快就軍事分界線達成協議,(張興德按:這是聯合國軍同朝中軍隊用“飛機大炮辯論”兩個月后不得不接受的結果)以致毛澤東和金日成樂觀地給談判代表團發出指示,“努力爭取在年內達成停戰協議”。 但此后不久,中方的立場便發生了明顯變化(張興德按不是中方的立場的“明顯變化 ”, 而是美方提出了使朝中方意料之外的交換戰俘的“方案”,不顧 國際慣例,橫生枝節,蠻橫地提出了違背日內瓦公約的所謂自由遣返方案,并蠻橫地說,他們的“方案”是最終的、不可更改的。致使談判陷于僵局,又一次發動了“飛機大炮”的辯論,談判無限期停止。進一步發動“空中絞殺戰”“細菌戰”,發動了上甘嶺戰役等等,妄圖讓中國結城下之盟。 見拙文“停戰談判為什么進行了兩年多?”)

  12月28日,毛澤東致電坐鎮板門店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不要怕拖,要準備再拖一個較長的時期才能解決問題。只要我們不怕拖,不性急,敵人就無所施其技了。 過了幾天,周恩來在致李克農、喬冠華的電報中再次強調了不怕拖的思想。 1952年1月14日和15日,毛澤東又指示李克農,一定要“堅持既定方針,不稍動搖猶豫”,并“主動積極反擊敵人”。 當談判雙方在第三項議程中爭執不休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準備在是否允許中方修復機場的問題上作出讓步,并提議李奇微與南日和彭德懷進行高層會談。 而中方的態度卻是更加強硬。2月24日,周恩來致電李克農:“在目前的談判中,我方在限制機場的修建、自愿遣返和蘇聯參加中立國監察機構三問題上,絕對不能讓步。如果對方仍堅持其不轉彎的立場,我們寧可讓它僵持下去。” 此時,中國的談判基調已經非常牢固地確立下來:在第三項和第四項議程上堅決不讓步。( 張興德按: 不論是非、對錯,不研究為什么不讓步,這樣的敘事是違背客觀、公正原則的。事實是第三項,美方堅持停戰后朝鮮境內不能修機場。第四項是美方反對按日內瓦戰俘公約的規定全部遣返戰俘。美方這樣的立場朝中方能讓步嗎?作者的立場站在何處?)

  中國的談判立場從急于達成協議到不怕拖延的轉變,前后不到兩個月,(張興德:這個敘事立場也是錯誤的。朝中方在確定了分界線之后, 是誤判在以后的議程中美方不會再橫生枝節,談判很快就可以結束,而是對其前途進程的一種判斷。這和“急于達成談判協議 ” 是完全兩回事。朝中方在對后來幾個問題的談判進程的估計中,沒有想到美軍會不顧“日內瓦遣返戰俘公約”而另立自己的“人道”標準。并且聲稱這是不可更改的方案。面對美方這種蠻不講理的強硬態度,對朝中方針鋒相對的斗爭,歪曲成“中國的談判立場從急于達成協議到不怕拖延的轉變”,這是學術無知還是故意這樣歪曲?  其原因很可能是看到自己的軍事實力由于部隊輪換及蘇聯援助的武器裝備到位而得到加強,或許完全是出于談判策略的考慮,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待于中國檔案的進一步開放(張興德:毛澤東的文電200多件 。早就開放了,為什么不去看看這些文電?硬說中方沒有解密檔案?毛澤東這些檔案充分證明,中國的談判立場是一貫的,是針鋒相對,爭取和,不怕拖,做好反擊準備,不能結“城下之盟”)。不過,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這種強硬立場得到了蘇聯的鼓勵和支持。蘇聯駐朝鮮大使拉祖瓦耶夫詳細地向莫斯科報告了中方的強硬態度和拖延策略后, 斯大林頗為贊賞,他2月3日致電毛澤東說,“您所采取的堅定立場已經產生了積極的結果,應能迫使敵方進一步做出讓步。”

  冷戰前期的大國關系---美蘇爭霸與亞洲大國對外交取向(1945—1972 )》   徐天新   沈志華   主編  世界知識出版社  北京  2011   第434—436頁

  張興德按 :一、片面地指責我談判“強硬”與實際情況不符 。 事實是美方采取不講理的強硬,我們僅僅是 “針鋒相對”。對此筆者在“談判為什么談了兩年多?”一文有專門分析。二  毛澤東的談判立場,斯大林是從蘇聯駐朝鮮大使處得知,由此可見,不是斯大林指揮朝鮮談判。“ 蘇聯駐朝鮮大使拉祖瓦耶夫詳細地向莫斯科報告了中方的強硬態度和拖延策略后, 斯大林頗為贊賞,   ” 

  

   2、沈曾多次說,他訪問丹東(原安東)市長,問朝鮮戰爭期間是否有美國飛機轟炸一事,得到的回答是沒有的事。

  (張興德按:美機對我境內低空掃射、投彈,即不是一次也不是誤投,事實具在,勝于詭辯。8月27日,美機侵入中國東北境內的輯安(今集安)、臨江、安東(今丹東)地區轟炸掃射,造成中國居民死傷24人,炸壞車輛房屋。周恩來以中國外交部長名義致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提出嚴重抗議。同日,周恩來還致電聯合國,要求制裁美國空軍侵入中國領空的挑釁和殘暴行為。8月29日,美機又兩次入侵中國丹東市寬甸縣(屬丹東管轄 )上空進行偵察掃射,中國居民死傷11人。

  10月7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同時,美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安東、輯安等地進行轟炸和掃射,炸毀建筑、工廠及車輛,炸死炸傷中國平民,襲擊正常行駛的商輪。從10月起,美國還派飛機轟炸、襲擾我青島、煙臺等地,美軍飛機,低飛掃射安東市等地的史實,有照片,有當時的各種報道、抗議,后來美國也得不承認,只是辯解是飛行員誤判。 1951年10月24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上說中國為什么出兵抗美援朝時有這樣一段話:“從8月27日到昨天(志愿軍是25日出國同美軍交鋒的)這兩個月時間,美帝國主義的飛機已侵入我國12次。最近不僅在鴨綠江,而且已飛到寬甸來示威、偵查、掃射和轟炸。。。。。”12次!每次都是誤入、誤投、誤炸?

  這是志愿軍出國前美軍對中國主權的公然的侵犯,不能認為是“誤炸”,作為分界的鴨綠江的標志性很明顯,作為低空掃射,難道以飛行員的視力,還看不清一條浩浩明亮的大江?如果那個國家同墨西哥發生戰爭,把炸彈扔到美國,美國會置之不理么?

  此事,在“停戰談判”中,我方代表解方質問聯合國軍代表滕納,滕納回答說,沒有,引起大家哄笑。解方接著告訴他:“聯合國軍飛機轟炸安東地區這一鐵的事實,已被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于1950年在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承認了,而你卻說,‘沒有’,作了武斷的抵賴,這樣難道不叫人好笑么?”同樣,沈教授們這樣為美國行為辯解,“難道不叫人好笑么?” (轉引 《《板門店談判見證錄》 郭維敬  著  大象出版社  2008年  鄭州 第63頁 》)

  3、 “決議(按:指美國操縱的“聯合國”1950年10月7日通過的讓“聯合國軍” 越過三八線,統一朝鮮)通過的第二天,美國部隊越過了三八線。”( 沈志華著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第421頁 )

  ( 張興德 按:這也是一個有意篡改的史實錯誤。美軍不是在聯合國決議之后的“第二天”過的三八線.而是在同一天。因朝鮮和華盛頓的時差 關系,美軍已過三八線,聯合國才開會。應該注意的是,麥克阿瑟接到華盛頓過三八線的指令卻是在9月29日, 受“聯合國軍”指揮的南朝鮮軍是10月1日越過三八線的。同日,麥克阿瑟發表廣播講話,“命令”朝鮮部隊放棄抵抗。 這同7月7日聯合國作出的干預朝鮮的內戰一樣,都是 美軍先行侵入朝鮮成為事實,而后由聯合國作個“決定”。這次也是同樣。這證明抗美援朝期間,聯合國的確是受美國的操縱。   

  

  四 、違背邏輯常識的推理

  1、偷換概念、違背邏輯常識的‘倒推法’。

  介入朝鮮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處理國際事務、解決周邊重大危機的第一次嘗試。60年過去了,朝鮮半島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成為中國周邊最棘手的問題。

  (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19- 頁))

  (張興德按:  1、把中國被迫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用偷換概念的手法,說成“介入朝鮮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處理國際事務、解決周邊重大危機的第一次嘗試。”這里戰爭的被迫性、正義性、正當性沒有了!在沈志華先生的著作中,“抗美援朝”用“朝鮮戰爭”取代。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志愿軍1950年10月19日出國協助朝鮮人民軍抗擊“聯合國軍”。后者是指1950年6月26日,從美軍介入朝鮮內戰開始。作為一個研究戰爭的歷史學家,連兩個不同性質的戰爭都分不清,這算什么學術研究?  2、作者這里用的是因果關系的‘倒推法’,將朝鮮半島戰后出現和存在的問題,統統推到中國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責任上。這種“因果關系”的簡單推論違背邏輯常識 。第一,朝鮮半島和中國周邊戰后出現的問題是多種原因。從邏輯上講 ,明明是“多因”,在作者的口中全是中國的責任(變為簡單的因果關系)。 世界都清楚朝鮮半島現狀和中國周邊現狀是另有多種原因,作者這樣都算在了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的賬上來, 是無視70年來的半島歷史發展的基本事實,無視朝鮮半島今日困境的真正原因。違背起碼的邏輯常識。第二、“60年過去了,朝鮮半島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成為中國周邊最棘手的問題。”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無非是說,中國如果不抗美援朝,就不會有這些問題——全是中國介入的錯! 其要害 是徹底否定 抗美援朝 勝利和重大意義。 抽象肯定,具體否定 是沈志華先生著作中常用手法。  

  

  2 把 “推論”建立在不成立的“ 前提”上。

  “由于1951年初對戰略決策失誤,使中國付出了本來可以避免的沉重代價”。 。。。。。 第一、  戰爭延長了兩年多,造成了 “ 兵員損失”巨大。 即增長了7倍。。。。。。( 沈志華著: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州  第445--448頁)。

  (張興德按:沈先生這里用的是三段論推論方法 ,但卻是違背邏輯常識 的。三段論推理,其基本要求是大小前提都必須真實、正確,二者并有內在聯系。可沈志華教授這里的大小前提都不成立。 這里的大前提是“戰略決策失誤必然付出沉重代價”,被省略了,但這個大前提是不成立的。因為,不是所有的戰略決策失誤都一定會“付出沉重代價”,還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這里是小前提是 “由于1951年初對戰略決策失誤”。此論據是沈志華教授自己認定的。其說不能成立, 1951初,中國拒絕先停戰后談判的建議,并無錯誤。對此本人在“第一次成功的外交斗爭”一文中有專門論述。 作為大小前提都是錯誤的推 論,自然 是不能成立的。

  3、沒有事實根據的推論

  “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為了在冷戰的世界格局中求得生存和發展,中國與蘇聯終于結成了全面同盟關系。在國際形勢的壓力下,斯大林被迫同意與新中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結果將導致蘇聯失去它通過雅爾塔體系和1945年中蘇條約而獲得的遠東權益,這主要是指由長春鐵路和旅順口、大連港保證的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斯大林認為 (張興德按:有根據嗎?無非是臆測),可以替代中國東北而保持蘇聯在亞洲的政治、經濟權益的地區是朝鮮半島——在那里重建出海口和不凍港(按:當時朝鮮控制的北方就有,何必非釜山港?出海口說是個偽命題),這是他同意金日成以軍事手段統一朝鮮這一計劃的最主要的原因和出發點。當然,以此報復毛澤東,阻止中共發動解放臺灣的戰役,很可能也在斯大林的考慮之中張興德 按:全是合理的想象,沒有一點事實的證據,把斯大林描寫成為一個心里陰暗的人.沈志華的許多結論和論據都是建立在很可能這樣的推測和揣測上。這不應該成為史學研究的正常方法和原則。)。至少,中蘇條約簽訂后,蘇聯和美國對亞洲政策對調整在客觀上成為中共解放臺灣的制約因素。(張興德按:總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簽錯了,它是朝鮮戰爭的“罪魁禍首”。)

  斯大林主要是不能承受因中蘇條約的簽訂使蘇聯失去在亞洲的基本利益這樣一種壓力,因此莫斯科需要制定一個新的遠東戰略方針。在蘇聯與美國已經處于全球范圍內冷戰狀態的背景以及朝鮮半島處于戰爭邊緣的總的前提下,出于維護蘇聯在東方的戰略利益的需要,斯大林改變了以往在亞洲保持沉默和守勢的立場,決定在遠離歐洲這一冷戰中心的朝鮮半島,迎合金日成統一朝鮮民族的革命要求……”            (沈志華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第27頁)

  4 、當1月17日中國拒絕聯合國提案后不久,美軍即發起全面進攻,已是強弓之末的中國軍隊不得不敗退三八線以北。” (沈志華  《冷戰的起源---戰后蘇聯的外交政策極其轉變》北京   九州出版社    第202頁)

  張興德按:美軍 發起全面進攻,不是在1月17日中國拒絕聯合國提案之后。而是早在中國正同聯合國交流中國對先停戰的立場的時候,美軍在1月15日對志愿軍發起試探性進攻,到25日,正式開始大規模的反攻,這恰恰證明了中國對先“停戰”是個緩兵之計的陰謀的判斷正確,而不是什么“機會”。

  

  

  五  、自相矛盾的“新說”

  在戰爭進入僵局的情況下,斯大林開始考慮和談的問題了.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和副代表察拉普金于5月初開始與美國方面接觸,透露了蘇聯有進行和談的意愿.5月18日,已經退隱普林斯頓大學的蘇聯問題專家喬治。凱南應召去白宮面見艾奇遜,接受了與蘇聯方面進行會談的任務。5月31日,凱南以私人名義 拜訪了馬立克,提出“美國準備在聯合國或任何一個委員會,或是以其他任何方式與中國共產黨會面,討論結束朝鮮戰爭的問題”.6月5日,馬立克在第二次會談時答復凱南:“蘇聯政府希望和平并希望和平解決朝鮮問題,越早越好。但是。;蘇軍既沒有參加在朝鮮的沖突,蘇聯政府認為它不能參加關于停火問題的任何討論。馬立克隨后說,倘使凱南先生愿意聽聽他個人的意見,他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和朝鮮與中國就此事進行接觸。凱南注意到,馬立克在會談時,根本沒有提到更為廣泛的遠東國際事務問題,諸如臺灣和對日和約等。顯然,這表明蘇聯已經考慮不以中國提出的條件為前提進行和談了,盡管當時美國國務院對莫斯科的用意還捉不透 注  見 沈志華著: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南方出版傳媒   廣東人民出版社廣州  2016   第 218頁》

  (張興德按; 這個“新說”其實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其一,說蘇聯找美國人和談,找誰了呢? 交代模糊。接著又說,是美國找到退休外交官凱南,主動同蘇聯外交官聯系。這里明明是說美國主動的通過凱南把美國意圖透露給蘇聯,讓蘇聯牽線。這無形說的還是美國主動找 “聯系人”,把退休的凱南弄出來,讓他找昔年在外交活動中結識的“朋友”馬立克溝通,透露想和談意圖。其二、“5月31日,凱南以私人名義 拜訪了馬立克”而據可靠史料,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于5月2曰至16日,研究后向杜魯門提出:在恢復戰前狀態的“三八線”上,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勉強批準了舉行停戰談判的建議。這里的事實是美國政府決定尋求“體面的停戰”在前,凱南找馬立克在后。美國政府的決定,被麥克阿瑟給發了一個同政府背道而馳的聲明給攪黃了。此事在李奇微的回憶錄中有載。(見《李奇微回憶錄》第145頁 )其三、還有一個矛盾,在另一個地方,我們這位學者說,后來的談判,斯大林控制中朝方,不想簽字,以拖延戰爭。這就同這里講的斯大林不想打了,想和談鬧了矛盾。其四、有美國領導人的事后回回憶錄 ,在尋求開啟談判途徑時,不想再用聯合國這個“以國家名義的談判”,想通過非“國家”方找到中朝“軍方”的回應,開始通過香港后通過波蘭都沒有得到回應,對此,艾奇遜在回憶錄中寫道:“是啊,于是我們就像一群獵狗到處去尋找線索。”

  上述史料均是早就有的“公開資料”,棄之不用,而打著“解密檔案”并只用“檔案”,這樣的研究能夠全面可靠嗎?沈志華教授強調敘述符合邏輯。這不能自圓其說的敘述,能算“符號邏輯”么?

  錯誤的研究方法  (待寫 )

  沈志華說:在這場戰爭中,南北朝鮮人員損失巨大,但其統計數字很難準確計算,不僅軍民相混,而且南北人員交叉。其他幾個參戰國出兵都是象征性的,人員傷亡很少。因此,這里僅以中美雙方的兵員損失作對比。志愿軍在整個戰爭中陣亡11.4萬人,因傷病致死3. 46萬人,負傷25.2萬人(38.3萬人次),失蹤2. 56萬(其中被俘2.1萬)人,總計損失兵員達42. 62萬人。美軍在整個戰爭中陣亡3.36萬人,負傷10. 33萬人,被俘或失蹤0.51萬人,總計兵員損失14.2萬人。 如此計算下來,在整個戰爭中,中美雙方的軍隊損失比例大約為3:1。從戰爭結局看,中美之間基本上打成平手,但中國所付出的生命代價卻比美國要大得多。

  (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第  448  )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到底誰“封建”?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7.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韓亂時,朝鮮做了三件事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7.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8.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9.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10. 元龍:特朗普一示好,主流文人又跪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国产动漫日韩精品一区 | 在线看片线路一入口 | 亚洲欧洲日产中文字幕 | 无人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97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