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吃飯問題,實質是農業發展的問題?;仡櫺轮袊霓r業翻身史,人們忘不了陳永貴和“農業學大寨運動”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在毛主席、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先后勝利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公社化運動,使中國農業走向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在此基礎上,如何迅速發展農業生產力,大量增加糧食和農產品產量、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就成為當時中國農業發展、并向現代農業進軍所面臨的一個迫切問題。
在解放前和建國初,中國農業的落后局面,是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很難想象的:各地江河水患頻發, 旱、澇、蝗災害每年不斷;農業生產主要靠的是人力(肩挑手抬)和少量的畜力,全國90%的耕地不能灌溉,鹽堿、澇洼地和荒坡成片。農民完全是“靠天吃飯” ;農業產量極低,一般全年畝產只有二、三百斤。農民吃糠咽菜和逃荒要飯、賣兒鬻女的現象相當普遍。
在1956年實現合作化之后,共產黨企圖急于改變這種狀況,為此于1957年制定了“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1958年發動了農業生產“大躍進”。但由于犯了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速度、脫離客觀實際的錯誤,因而導至出現了“三年困難”時期“。“三年困難”的教訓清楚地說明:中國農業發展和解決吃飯問題,決不是一蹴而就、單憑主觀意志就能輕易解決的,其基本原因在于農業生產條件和綜合生產力水平落后,為此必須下更大的功夫,實施長期的艱苦創業工程,在根本改變農業生產條件和全面提高生產能力方面大打一場翻身仗。因此,在困難過后,黨中央對農村和農業問題更加重視、更加務實。
正是在當時情況下,陳永貴和大寨農民所創造的治山改土,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經驗報道出來,在全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中國農業發展樹立了榜樣。
大寨是中國北方農村的一個縮影。在互助合作化之后,大寨人直接面臨的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全村七百多畝土地分布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七零八散、高低不平共4800多塊。土地十年九旱,一下大雨就澇,畝產只有一、二百斤。但是大寨人的骨頭是硬的,他們不向貧窮低頭,而是認準了向窮山惡水開戰、治山造田的一條道。
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帶領下,大寨人開始了在荒山野嶺上打石筑壩、填土造田、整平土地的壯舉。修筑的梯田一次次被洪水沖垮,但是大寨人毫不灰心、氣餒,又一次次地重新修起來。不分冬寒夏暑,全村男女勞力齊上陣,硬是靠人力把荒山改造成了旱澇保收的“大寨田”。先治坡、又治窩,經過了幾年的奮斗,終于使大寨發生了變化。1962年糧食畝產就由1952年237斤增加到774斤。就是受災的1963年,仍達到704斤,不僅不要國家的救濟,而且全大隊還賣給國家24萬斤糧食。大寨在解決本大隊吃糧問題的同時,從1952年至1963年11年間共向國家交售了175.8萬斤糧食,平均每年每戶交售7000斤。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奉獻!正如1963年年11月《人民日報》在刊登的長篇通訊中所說:“奮發圖強,自力更生,以國為懷,顧全大局 — 大寨大隊受災嚴重但紅旗不倒。”
到六十年代末,大寨共整修良田800多畝,植樹造林1000多畝,筑盤山公路12華里,建蓄水池6個,修盤山水渠28華里。這樣不僅擴大了地塊面積、整平了土地,而且能夠保持水土,能灌能排,旱澇保收,灌溉面積達400多畝。畝產在當時就翻了兩番,基本上擺脫了貧困。看那長城般的石壩、天梯式的農田,誰能相信它完全是靠全村六十個勞動力手鑿肩抬式勞動方式建成的!其中每個勞動力土石方作業量達1000多立方米,擔土80多萬擔。每人每年擔石頭880多擔,擔糞、擔莊稼十萬斤。他們打出和搬運的石方如果壘起1米高2米寬的大壩,能夠從大寨鋪到北京一個來回!
大寨的創業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農民的骨氣和自信,反映了當時中國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它一發現就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1964年5月中旬,在中央召開的討論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工作會議上,毛澤東講:“農業主要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要在種好16億畝地的基礎上,建設4億畝穩產高產田。”在毛主席的倡導下,黨中央于1964年作出了“農業學大寨”的決議,把大寨的經驗推向全國。
“農業學大寨運動”,其主要內容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按照水利化、機械化要求,對土地進行升級改造。在各地人民公社的統一領導和規劃下,廣大干部群眾齊上陣,迅速掀起了一場持久的、大規模的以治山治水、改土造田、修“大寨田”為主、全面加強農業基本建設、改造落后的生產條件、大打農業翻身仗的的群眾戰爭。
過來的人們都知道:過去農村的土地大多是荒涼脊薄的,不要說山區丘陵地區,就是平原也是坡洼起伏、高低不平的,很不規整。這就造成絕大部分耕地不能灌溉,當然也不能使用機械耕作。下雨時,水往低處流,出現高處旱、洼地澇,這就造成在正常雨量下也有旱、澇災害發生的原因。好年景產量不過二、三百斤。很多地區鹽堿現象嚴重,土地一片白茫茫,草木不生。這種狀況正是在六、七年代“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根本改變的。
那真是一個艱苦卓絕、驚天動地的年代!人民公社社員千軍萬馬齊上陣,縣、社干部和群眾一起奮戰在田野,他們吃的是窩窩頭、玉米粥,使用的是镢、銑、獨輪車,硬是以手掘、肩抬、愚公移山的方式將土地搬了家,削高填洼,將每一片土地整平、把原來坡洼起伏、高低不平的耕地全部改造成了規則、水平、整齊劃一的畦田。并結合修水庫、建揚水站、修灌溉渠、打機井、治理鹽堿、翻淤壓沙等,建全了水利排灌系統等農田基本建設設施。這樣不僅使耕地能夠水澆,而且使雨水能夠均勻地滲入地下、不能流失,大大避免了旱災和澇災。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實現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化肥化和良種化,否則都是不可能的。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使大地變了模樣,變成了目前這樣到處畦田縱橫、灌溉成網、綠樹成行的圖畫!
到1978年全國灌溉面積達八億畝,與1965年相比增長了70% 。農業達到每人有一畝以上穩產高產田。同時還完成了2.6億畝的除澇和6200萬畝的治鹽堿任務。全國修建水庫達到八萬多座,人工河渠增加了300多萬公里,修配套機井220萬眼,數量增長了935.89% 。又由于支農工業的發展,到七十年代末農村機械化程度開始提高,農村用電開始普及,拖拉機、電動機、柴油機、脫粒機、粉碎機等機械和動力設備都進入廣大農村,化肥也開始大量使用,農作物科技良種普遍推廣。使農業基礎設施、生產條件大大改變。
“農業學大寨運動”帶來的顯著成果,就是糧食和農產品產量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的統計,從1964年到七十年代末,十五六年的時間內全國糧食產量都是持續增長,再無出現過減產、滑坡狀況。連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也承認:即使在“文革”時期,全國糧食生產也“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僅從1965年至1978年來說,糧食產量就由19452萬噸增至30475萬噸,十多年間增長了56.7%,年均增長率是3.9%,大大超過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年均增長速度。197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642.3億斤,全國人均占有糧食達到684斤,這不僅超過了歷史上最高水平,而且比改革以后的2003年(人均670斤)還高!1979年全國豬牛羊肉產量1062.4萬噸,比1957年增長266.59% 。這說明到七十年代末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就已經解決,絕大多數人實現了溫飽,從總體上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中國糧食生產發展變化之大,這在迄今中國歷史上(包括改革開放時期)從未有過,是一種真正的奇跡!
因此說,農業學大寨運動給中國農業生產帶來的變化,完全稱得上是一場革命!它歷時十多年,是新中國創業史上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沒有那場農業升級改造的運動,就沒有中國的現代農業!中國人不能忘記:目前遍布廣大農村、成為子孫后代鐵飯碗的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本來是以“大寨田”命名的!都是與陳永貴的功績聯系在一起的!
大寨人之所以形成那樣一種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意志堅強的集體,其重要的原因還在于有陳永貴、賈進才、賈承讓等那樣的好干部、好領導。他們大公無私、一心為群眾、帶頭吃苦實干,真正是農民的優秀代表。在成立互助組時,陳永貴并沒有考慮自已的致富,而是自愿地同村里那些缺少勞力、無依無靠、生活困難,被稱為“老少組”(即多是老人和孩子)的農戶組合在一起,并擔任他們的組長。完全以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為己任。在任大隊支書時期,陳永貴白天帶領大家上山勞動,揀最重的活干,晚上與干部們開會商量工作或到各家問寒問暖。大隊干部每年參加勞動在300天之上。后來陳永貴兼任昔陽縣領導工作時,也特別要求縣、社里的干部們全年參加勞動必須在100天之上。他一直認為:干部坐辦公室工作或開會都不算勞動,而只有到生產第一線同群眾一起干活才算勞動。在生活上陳永貴總是同那些困難的農戶在一個標準上,從來不謀私利、不搞特權。在赴外地出差時,在招待所住一宿聽說要一元二角錢,他扭頭就走,而去揀那最廉價的小旅店住。后來到北京進黨中央政治局工作,但他不轉戶口、不吃商品糧,不拿工資,仍在大寨拿工分、吃農村口糧。更不必說家屬、孩子也無任何人農轉非丶脫離農民。后來當了國務院副總理,每月就享受國家36元的補助。穿的仍是農民服裝,吸的香煙一直是從太原買來的每包一角九分錢的香煙。每年仍堅持以三分之一的時間回大寨和昔陽縣勞動、蹲點搞調研等。……那個時代的干部們,真正實踐了毛主席關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公仆”的教導,這正是當時干群一心、各項事業興旺發展的重要原因??梢栽O想,如果那時有人提出所謂“黨員干部也是人”、“干部要帶頭富起來”的號召,整天吃吃喝喝、酒場不斷,拉關系、跑門子,甚至泡歌廳、摟小姐、包二奶等,那么還會有廣大群眾那種團結奮斗的志氣、那種戰天斗地的威力嗎?還會創造出那種宏偉業績嗎!
回顧新中國的歷史,正像“大慶”石油基地的開發大大驅動了中國工業的發展一樣,“大寨”治山治水的經驗則是創造了中國農業發展的新途徑。當時的大寨、大慶兩個典型的出現,對中國經濟和形勢的影響,決不亞于在那時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的威力。大慶、大寨、原子彈爆炸,六十年代初出現的三件大事,都是以毛主席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神所樹立的紅旗,它揭開了“三年困難”之后中國經濟和時局發展的新局面!震動了世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