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發表獲獎感言時說他母親一輩子被饑餓和疾病折磨,沒享過一天福。在當時困難的條件下,饑餓是難免的,但是莫言故意把她母親的饑餓夸大且“附會”了。實際上,在撤銷食堂后,莫言的母親并沒有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在家庭分工中主要是操持全家十幾個人的飯菜。這個活雖然辛苦,但再饑餓也不會餓出“癆病”來。知道了這種家庭分工,也就明白了莫言說的母親推磨什么的,都是把他母親為家庭勞動“附會”成了為集體勞動;于是那“嘔吐法偷糧”的真實性也不言自明了。
下面再來討論他母親的疾病問題。莫言對他母親的病寫得比較真實可信——
“就說說母親生過的病吧,嗨,從我有記憶力開始,就看到母親被這樣那樣的疾病折磨著。先是"心口痛",每年春天都犯,犯了就痛好多天,去衛生所買兩片止痛片吃上,不管用,想請醫生來看但是沒有錢,錢在祖母手里卡著,當然不會為一個不喜歡的兒媳婦花錢看病,只好干靠著,去尋一些不花錢的偏方來治。姐姐帶著我到剛生過小孩子的人家去撿雞蛋皮,撿回來用鍋烘焦,再用蒜臼子搗碎,然后讓母親沖著喝。還有一個偏方是攤一個雞蛋餅,里邊包上四兩生姜,一次吃下去。我記得母親吃了那個生姜雞蛋餅后,痛得在炕上打滾兒,汗水把衣裳和頭發都濕透了。那時以為凡是肚子痛就是涼,生姜大熱,能治,不知道母親患的是嚴重的胃潰瘍出血,吃上四兩生姜,無疑是火上澆油。母親心疼的是那個雞蛋,那是她的姑姑偷偷地送來的,沒讓祖母和嬸嬸看到。到了夏天,就頭痛,臉赤紅,干活回來,忙完了飯,別人吃飯,她就跑到外邊去嘔吐,翻腸絞胃地吐,我和姐姐站在旁邊,姐姐哭著給她捶背,我哭。秋天還要犯"心口痛",好不容易熬過去,到了冬天,哮喘又來了,說是得了癆病,癆病方,一大筐,不是雞蛋就是香油,我們到哪里去弄?只能用一些成本不高的偏方治。用尿罐里的堿煮蘿卜吃,用柳樹枝燒水喝,怎么可能管用?還有婦女病,脫肛,據說治脫肛最好的方子是用豬的大腸裝了大米燉著吃,吃不起,那時候我們連大米是什么樣子都沒見過。母親自己發明了一個偏方,晚飯后,找一塊半頭磚,放到灶火里燒著,刷完了鍋碗,干完了活,將熱磚掏出來,墊到肛門下坐著,自己說很舒服。”
“從我記事起,就記得她每年冬春都要犯胃病,沒錢買藥,只有苦挨著,蜂蜜一樣的汗珠排滿她的臉,其實分不清哪是汗哪是淚。在母親低聲的呻吟聲里,我和姐姐躲在墻角哭泣。母親腰上生過毒瘡,痛得只能扶墻行走,盡管如此,還得忍受著公婆妯娌的白眼,扶病操持一家的飯食,還得喂牛喂豬。母親終于端不住那盆飲牛的水而跌倒了,瓦盆落地粉碎,家人們最關心的是那個盆,母親最關心的也是那個盆,她下意識地拼湊著那些瓦片,仿佛能把它們復原似的。……母親每逢夏天必頭痛,每晚必跑到屋外手扶著柳樹嘔吐,在家里嘔吐怕公婆和妯娌厭惡。母親患了哮喘病,入冬即犯,一行動就喘息不迭。母親一直患有婦科病。母親被驢把腳踢傷。母親患了帶狀皰疹,疼得哭出了聲。母親患了面神經麻痹。母親患有嚴重的肛腸疾病。”
從這些記敘中,我們看到了莫言的母親是非常可憐的,除了身體上的疾病,還要受一個封建殘余比較嚴重的家庭在精神上施加的壓迫。
莫言還寫道:
“因為頻繁的生育和饑餓,我母親那個年齡的女人幾乎都是疾病纏身。我小時候,夜晚行走在大街上,聽到家家戶戶的女人都在痛苦地呻吟,她們三十多歲時,基本上都喪失了生育的能力;四十多歲時,牙齒都脫落了。她們的腰幾乎找不到一個直的,大街上行走的女人,幾乎個個彎腰駝背,面如死灰。”
這里寫得雖然有些夸張,但也比較生動地刻畫出解放初期乃至六十年代初農村缺醫少藥,醫療條件落后,醫學知識缺乏的基本狀況。
正因為如此,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很著急,由于這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他對衛生部門的工作極為不滿。他內心積壓的火氣,終于在1965年6月26日爆發了。這一天,毛澤東根據中央辦公廳的安排,聽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匯報工作。錢信忠在作了衛生部工作的一般性匯報后,講到全國醫務人員分布情況時說:全國現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只有10%在農村;高級醫務人員80%在城市;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只占25%,城市則占去了75%。當毛澤東聽到這組數字時,發怒了。他面容嚴肅地站起身來,嚴厲地說:“衛生部只給全國人口的15%工作,而且這15%中主要是老爺,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二無藥。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老爺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應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這就是眾所周知偉大的“6·26指示”。
“6·26指示”下達后,立即轉化成各級黨政部門的行動。全國各地在縣一級已經成立人民醫院、公社一級成立衛生院的基礎上,在大隊一級設立了衛生室,構建了農村三級醫療體系。赤腳醫生”與合作醫療制度在中國農村大地普遍鋪開。不但全國絕大部分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由城市醫生組成的巡回醫療隊下鄉為農民治病也形成了制度和規模。
莫言的母親,也成為了“6·26指示”的直接受益者!請看他的回憶——
那次母親生命垂危了,我們只能哭泣,家里沒有錢,有錢也不舍得花在兒媳身上。幸虧來了省里的巡回醫療隊,很高明的省城的大夫為母親做了手術。手術就在母親生我們的炕頭上進行,我們躲在墻根,聽著母親的呻吟,聽著刀剪的聲響,看著護士把一盆盆的血水端出來。
后來又生過一個碗口大的毒瘡,在腰上,一直挺著干活,實在不行了才躺倒,疼痛難忍,咬緊牙關不呻吟,生怕讓公婆妯娌聽到心煩,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我跟姐姐在她身邊哭,她叫著我的乳名,說:我不行了,你們姐弟怎么活呀?幸虧縣里的醫療隊下來巡診,義務看病,不要錢。記得是個中午,來了一群醫生,都穿著白大褂,脖子上掛著聽診器,還拿著刀子剪子什么的,說是給母親動手術,不讓我們進去看。聽到母親在屋里哭叫,肯定是痛得受不了了才哭叫。一會兒工夫,一個醫生端出來一大盆膿血,一會兒又端出一盆。漸漸地好起來,能扶著墻下地了……
顯然,是巡回醫療隊救了莫言的母親,也可以說,是“6·26指示”救了他母親的命,是毛主席共產黨給了他母親第二次生命!當然,“6·26指示”不只是救了他母親的命,而是有效地解決了有史以來中國農村缺醫少藥的落后狀況,使廣大農民獲得了便捷的衛生服務,開創了全新的農村醫療的新局面,讓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得到大幅提升,并且成為世界上“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典范”。莫言母親的受益,就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例證。
對莫言和莫言的家庭來說,這是多大的恩惠啊。俗話說,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且不說要莫言“涌泉相報”,但是,作為一個已經混出來的大作家,把自家受的這個恩惠,實事求是地寫成一篇散文,一個故事,或者一篇小說,讓國人也看到一點新中國的光明面,應該是不難的吧。在獲得諾獎領獎時專門講母親故事的演講中,把這個故事也拿出來講一講,總是應該的吧。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這個故事都應該是莫言最該說和最該寫的一個“故事”。可是,沒有。不僅沒有“涌泉”,連一個像樣的“水花”也沒有。幸虧大于在他眾多激情澎湃的回憶中,沙里淘金,發現了他這兩滴“幸虧”的水珠,否則,有幾個人會知道,原來毛主席的“6·26指示”,還是莫言母親的“大救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