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萬多座水庫,不抵三峽工程投資1/3?
用GDP計算毛澤東時代是惡意污蔑
(中篇)
(謹以此文紀念毛澤東誕辰124年)
用GDP統計毛澤東時代經濟建設成就,是公知精英的惡意污蔑!作為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內生產總值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用GDP計算毛澤東時代,這令人匪夷所思,這是形而上學猖獗!僅拿毛澤東時代的治水工程來說,如此震驚人類歷史的建設奇跡,GDP怎會不抵建三峽水電站的三分之一?
1、以治淮工程為標志,打響了治水的人民戰爭。建國初的農業,面臨最大問題是上千條河流水患肆虐。1950年6—7月,淮河流域1300余萬人口受災。毛澤東閱讀華東局電報時哭了,給周恩來批示:“請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導淮計劃,送我一閱。” 據毛澤東指示,全國治淮會議8月底舉行,政務院發布《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9月21日,再次督促周恩來:“治淮開工期,不宜久延,望督促早日勘測,早日作好計劃,早日開工。”他還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時值抗美援朝、臺灣海峽戰事緊張,國內又“一窮二白”,百廢待舉。如此內憂外患,毛澤東親自批示,把兩個原準備投入抗美援朝的野戰師,集體轉業,改編為水利一師和水利二師,開上治淮第一線,直接擔任佛子嶺水庫和薄山水庫的建設攻堅。蘇、豫、皖數十萬民工也投入“淮海戰役”,民工們用最簡陋的工具:銑、鍬、條筐、獨輪車、夯,靠肩挑手推移山開河,淮河流域光建成大中小型水庫就5700多座。
以治淮工程為標志,新中國治理江河洪水、興修水利的人民戰爭聲勢浩大地打響:蘇北灌溉總渠、石漫淮水庫、白沙水庫、板橋水庫等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建設工程、人民勝利渠引黃灌區、三門峽截流工程等捷報頻傳!尤其,1952年在30萬軍民奮戰下,僅僅75天就建成荊江分洪第一期主體工程等等,抗擊長江洪水顯現了人定勝天!
1956年3月新華社報道,全國興修農田水利的五年計劃提前、超額完成,不僅大大減少水患,還擴大農田灌溉面積800萬公頃,比原計劃超額約40%。
2、全國的水庫半數以上始建于“大躍進”。1958年下半年開始了加快經濟發展的“大躍進”,全國農村首先掀起水利建設高潮。至今遍布全國的水庫,半數以上始建于“大躍進”。如著名的北京十三陵水庫、北京密云水庫、浙江新安江水庫、遼寧省湯河水庫、河南省鴨河口水庫、廣東省新豐江水庫、海南省松濤水庫等。大躍進時期水利建設有一個突出特征,既由筑堤、導流發展到對大江大河攔河、截流、改道。如:1958年實施和竣工的海河攔河大壩合攏工程,把華北五條內河淡水全部截斷入海流;黃河三門峽工程截流,可造成647億立方米庫容。根治和綜合開發漢水的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勝利截流;黃河劉家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壩截流蓄水49億立米;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攔河壩合龍截流,可控制寧夏、內蒙古等地區的黃河凌汛,并建成一個1000萬畝灌溉網。如果不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這樣的壯舉絕無可能!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業學大寨運動”,按“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號召,由過去偏重防洪向用水和抗旱轉變。1969年完成的紅旗渠,堪稱人類征服自然的奇跡。僅1975年一年的投資就有45.3億元。從建國初到1979年中央政府用于水利基本建設的投資達760多億元。這投入比建28130公里鐵路的675.73億元還多,建設規模還壯觀。
3、毛澤東時代的水利建設是人類歷史的壯舉。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只有大中型水庫23座。到1979年全國共建成庫容10萬立米以上的大中小型水庫8.5萬多座。開掘、興建人工河道近百條,新建萬畝以上的灌區5千多處。與之配套的疏浚工程、灌溉網絡工程,總量甚至超過以上主體工程。毛主席去世后完成的三峽水樞紐、南水北調那一個不是毛主席奠定的基礎?
這其中的治理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包括遼河等所有中國的大江大河,那一條不是毛主席親自號召、親自督導?這其中的每一項工程,都是前所未有的壯麗史詩。如,治淮工程在流域上游共建成佛子嶺水庫5200多座,總庫容250億立方米;開建了城西湖、城東湖、蒙洼和瓦埠湖4個蓄洪工程;開辟18個行洪區,興建了舉世聞名的淠史杭溝通綜合利用工程和新灌區。如,1972年竣工的遼河治理工程,光上游和支流共修建水庫220座、堤防4500公里、電力排灌站920處,可灌溉農田1100多萬畝等等。
4、毛澤東時代的水利建設主要產生四大效應。毛澤東時代修建的大型水庫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養殖、航運、發電等綜合性功能,但其最突出的功能體現四點:
一是防洪。新中國面對上千條河流水患肆虐,經過毛澤東時代的治水,歷史上曾六次改道,1500余次決口的黃河,再無泛濫。治淮工程的預定目標基本完成,淮河再沒釀成重大水患。治理長江水患取得決定性勝利,至今千里干堤無潰口。水患元元的中國,在毛澤東時代得到根本性改變,毛澤東勝似大禹千百倍!
二是灌溉。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南澇北旱。北方大旱時赤地千里,餓殍遍地。經過毛澤東時代大力治水,灌溉面積達8億畝。今天提出的18億畝耕地紅線,這18億畝良田,就有8億畝是毛澤東時代治水改造而成(開墾北大荒等另當別論)。由于治水改造耕地,扭轉了幾千年來農業靠天吃飯的歷史,建成多少商品糧基地?讓中國的糧食生產大幅增長,這解決吃飯更為重要!
三是發電。解放前,中國的水力發電基本沒得到開發利用,1949年的水電發電量才12億度。而毛澤東時代將治水和發電相結合,到1976年已發電2031億千瓦時(同期印度是956億千瓦時),其中,水力發電456億千瓦時,占發電量的22.4%。小水電達到6.8萬處, 1975年發電量66.86億度,占全國發電量的3.4%。水電發電量是1949年的38倍。
四是飲水。現在全國的城市飲用水,主要來自毛澤東時代建設的水庫和水利設施。如,北京的城市飲用水水源:密云水庫,1960年9月建庫;京密引水渠(北京供水大動脈),完成于1966年;官廳水庫,1954年建成;20世紀90年代庫區水受嚴重污染,2000年停止向北京供給飲用水;永定河引水渠,建成于1956年。地下水水源,北京10年抽取地下水相當于2800個昆明湖,地面沉降極其嚴重。也就是說,除了抽取地下水,北京飲用的地表水,都來自毛澤東時代的水利工程。
還包括大量的工業用水,也靠這8萬6千座水庫,沒有這些優良的淡水供應,工業怎么能發展起來?毛主席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水利專家?!
5、毛澤東時代沒有靠舉債建設的“虛胖”。2016年11月,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說,中國過去1年債務增加4.5萬億美元,美歐日相加債務增加了3.6萬億美元,中國過去一年增加的債務比歐美日加起來還要多出來1/4,再考慮到麥肯錫2014年末計算中國全部債務相加已經高達28.2萬億美元,按照人民幣折算,中國的債務總額已輕松超過200萬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可2017年中國的GDP才789526億左右。
標普全球評級發表了有關中國信貸增長的報告,根據該報告,在2017至2021年間,中國債務規模可能增加77%至302萬億元人民幣。從債務增速來講,中國的債務增速高于中國名義GDP增長率,這其實意味系統的高信貸風險仍可能遞增。如果要是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無數“虛胖”的建設成果就會毀一一旦!
對比毛澤東時代結束時,既無內債,也無外債,更無財政赤字。也就是說,毛澤東時代取得的所有建設成果,都無任何金融風險,都沒有虛假繁榮,都真正屬于人民,都真正是積累起來的共和國家底。假使毛澤東時代若高額舉債求發展,將債務都留給子孫,那又該如何?
6、如此巨大的治水工程該算多少GDP?這樣巨大的水利工程,這樣的改天換地,是唯有毛澤東時代才能創造出的人類奇跡!那么,該怎么用GDP來計算這偉大的經濟建設成果?按《國內生產總值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發布的信息,毛澤東時代最高年份的1975年,實際GDP才為401.18億。從建國初到1979年中央政府用于水利基本建設的投資共760多億元,如用GDP來計算大約只能算760億元。可改開后三峽工程一項的總投資就為2039億元,毛澤東時代改天換地的治水奇跡,竟然被統計到不足三峽工程的三分之一,這不令人匪夷所思?
三峽工程的土石方開挖、回填、混凝土澆注總量不超過3億立方米。甭講毛澤東時代的整個治水工程,就拿建成的8.5萬多座水庫來說,總土石方就達3610億立方米,也就是說,1949-1979的30年間,新中國水利建設的工程總量為1200座三峽工程。三峽工程的動態總投資達2039億元。那1949-1979年30年間新中國水利建設的總投入,就相當于投入245萬億元。況且,若現在建這8萬多座水庫,能動遷得起嗎?能拿得起動遷費嗎?毛澤東時代水利建設產生的蓄水、防洪、灌溉、抗旱、養殖、航運、發電、飲用、旅游、環保等綜合性功能,又該怎么算進GDP?那一種全民族煥發出的治水精神,動輒幾十萬民工無償地奮戰在治水工地,又該怎么算進GDP?
這樣明睜眼漏的荒謬統計,這樣極為缺乏公信力的統計,如何由國家權威部門發布?這樣發布的權威信息,如何不影響權威的威信?這樣的荒唐的統計,不是在肆意貶低毛澤東時代的偉大經濟建設成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