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力群協助王震修改《新疆軍隊生產簡短總結》
郭謙貴
1950年1月,駐新疆人民解放軍一手拿槍,一手拿鎬,鑄劍為犁,開啟了屯墾戍邊偉大事業的歷史新征程。
一、駐疆屯墾戍邊的歷史背景
社會水平極大地落后于內地。新中國成立前夕,新疆世居各民族均進入封建社會發展階段,但發展的層次不同,總的來說,是處在封建社會初期、初中期階段。資本主義經濟只是在個別城市極少量存在。在維吾爾族聚居的南疆農村,還分散地、極少量地存在著較完整的農奴制莊園。如墨玉縣的夏合勒克鄉,15戶農奴主占有全鄉72.8%的土地,擁有645戶農奴。新疆農村普遍存在著由農奴制向租佃制過渡的剝削形式——俗稱“伙種”。農民不僅要向地主交地租,而且要服勞役,耕種地主留下的大部分土地。從事畜牧業的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等民族的社會發展水平,比維吾爾族還要低。牧民的災難更為深重,牧區還殘存著封建氏族制度的社會關系,仍然沿襲著王公千百戶長制度,部落頭目對廣大牧民的控制力還相當強。
經濟蕭條物價飛漲。經濟極端貧困,幾乎沒有現代工業,新疆經濟基本上是農業和畜牧業。然而,農業和畜牧業經濟也十分脆弱,主要農牧產品的最高年產量,糧食80萬噸,棉花18.7萬擔,牲畜總頭數1280萬頭。這樣落后的生產力,經過國民黨政府的殘酷剝削和戰爭的摧殘,到新疆解放前夕,棉花減產40%,牲畜減少250萬頭,對外貿易中斷,生產陷于萎縮,經濟異常蕭條,市場日用品奇缺。金融發生嚴重震蕩,1949年5月10日,原國民黨新疆省政府曾發行了面額為60億元的中國貨幣史上空前的巨額紙幣,據推算這樣一張紙幣在當時也只能買14.7粒大米。隨著通貨膨脹,物價一再猛漲,“本省物價上漲指數成為全國第一”。1斤鐵值1塊銀元,1把坎土曼值300~400斤小麥,1疋西安產的“雁塔牌”白布值1700多斤小麥或110斤羊毛,1塊磚茶要用1只綿羊才能換來。人民生活困苦已達極點,90%以上的人是文盲。
朱德總司令的千鈞重托。1949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就新疆發展生產問題寫信給王震,指出:“今后你們以生產保持軍隊生活,明春即發動是最重要的事。新疆地廣人稀,不能供應此大軍,解放軍、起義軍、民族軍,將來在短期內還有民兵自衛隊等等,如不提倡生產,將不能生存,更不能維持秩序,這是很明顯的事。實望你帶頭努力為之,起模范作用,如南泥灣的史跡,有更偉大的成功。”
屯墾戍邊的歷史啟示。歷史上,由于交通不便,地處偏遠,自漢代起,歷代中央政府在經營新疆時都采用“屯墾戍邊”的治理措施。王震在入疆前就想到了:國民黨和平起義官兵有7.1萬多人,民族軍有1.4萬人,解放軍進疆部隊有8.9萬人,加上政府工作人員,需要財政供養的人員達24萬人。如果靠430萬新疆各族群眾養活是不現實的,還會加重民眾負擔,給那些分裂分子以口實。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軍墾,屯墾戍邊,這樣既可以減輕新疆老百姓的負擔,又能夠養活軍隊。
軍隊參加生產的戰略選擇。王震領導駐疆人民解放軍牢記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指示,發揚人民解放軍既是戰斗隊,又是工作隊、生產隊的優良傳統,勝利地進行了剿匪平叛的斗爭,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穩定了社會秩序;參加地方建黨、建政工作,結束了各族人民被壓迫被奴役的歷史,使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特別是駐疆人民解放軍,在王震將軍領導下,響應毛主席和朱總司令關于軍隊參加生產的號召,弘揚延安精神和南泥灣精神,開展大生產運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王震從長遠的觀點出發,把軍隊屯墾看成建設邊疆,減輕新疆各族人民負擔,加強民族團結,鞏固西北邊疆的戰略措施。1950年1月16日,王震在新疆省財政經濟委員會上作《新疆部隊生產建設工作的方針與任務》的報告,明確提出∶“新疆軍隊參加生產建設不是臨時克服困難,而應該從長期生產建設的觀點出發,”“軍隊生產事業是長期的,是子子孫孫的建國事業。”“我們不是與民爭食,相反的要助民求食。我們要以集體勞動、集體經濟的優越性示范于新疆人民”的指導方針。“首要的問題是取得生活資料,如糧食、蔬菜、肉食、油類的供給,因此要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漁獵業、飼養家禽、養蠶植桑等副業,只有在獲得農牧業產品的生活資料的基礎上,才可能順利地轉入工業建設”。
二、駐疆第一年就奪取了屯墾戍邊的偉大勝利
王震發出人均開荒6畝地的軍令。1950年1月23日,王震根據毛主席發出的軍隊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向部隊發出了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命令,動員新疆部隊在天山南北,戈壁荒灘,就地屯墾。王震要求部隊要有60%的人力投入生產,每人要開6畝荒地,當年要開墾荒地60萬畝,并提出“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只能超過,不許減少”的號召。當時除擔任保衛邊防、剿匪、在各地執勤的解放軍、以及參加建黨建政、民主改革的解放軍外,組織了11萬多人參加農業生產。 王震把軍隊屯墾看成是建設邊疆,減輕新疆各族人民負擔,加強民族團結,鞏固西北邊疆的戰略措施。
王震注重勘察規劃統籌。屯墾一開始,王震和陶峙岳以及有關干部和技術人員到部隊駐地,勘察土地,調查水源,制定規劃,組織實施。當時新疆的條件困難極了。戈壁沙漠,人煙稀少,冰雪封地,氣候嚴寒。沒有房子住,就挖地窩子;沒有蔬菜肉食,經常煮麥粒和包谷吃;沒有種子,就用指戰員每人每天節省下來的糧食到幾十里、上百里外老百姓那里換種子。那種困難的條件,是現在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王震的部隊一進入新疆,便“一手拿槍,一手拿鎬”;一邊剿匪,一邊搞大生產運動。據老戰士回憶,當時,他們每人分一片荒地,比賽似地干活,每天干十幾個小時。早晨出發時帶幾個饃饃,中午干累了,想吃口饃饃,就快走幾步,先把饃饃放到前方不遠處,等干到那里時再吃。而且,南疆的氣候干旱,饃饃放到前面,不久就曬干了,想吃新鮮的饃饃就得快點干。
第一年屯墾戍邊碩果累累。經過廣大干部、戰士的英勇奮斗,部隊屯墾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50年春季共開墾荒地85.2萬多畝,完成并超過預計開墾60萬畝的計劃。秋季又墾耕冬麥10萬余畝,耕地總數超過了100萬畝。修建水渠33條,共長123.5米,可灌溉土地127.7萬畝。當年收獲糧食6500多萬斤,油料540.6萬公斤,蔬菜1745萬公斤;養牛6200頭,羊8.29余只,豬860余萬口。達到全疆部隊糧食半自給。
鄧力群協助修改《新疆軍隊生產簡短總結》。1950年9月,為了總結經驗、鼓舞士氣,進一步做好這項屯墾戍邊的偉大事業,王震要寫一份工作總結,并讓鄧力群和郁文幫他做文字上的修飾,程序是:王震寫一段,鄧力群他們改一段。這樣,鄧力群和郁文兩人就從早上9點開始,修改王震頭一天寫出來的稿子,中午回去吃飯,下午又去;晚飯后再去。王震則一頭扎進寫總結當中,常常連吃飯都忘記了。對于鄧力群他們所作的刪改,王震有的地方表示贊同,有的則搖頭表示不滿意。休息時,王震曾給鄧力群他們回憶當年寫南泥灣生產總結的情況,說寫好之后,先經一位中央領導幫助修改,然后由毛主席幫他定稿。王震說,那位中央領導往往大段大段地刪改,而到了毛主席那里,凡是能夠保留的就留下來,甚至于一句話,幾個詞在這里刪掉了,又在另一個地方給補上了。王震說這件事,實際上是嫌鄧力群他們刪多了。就這樣,改了又改,刪了又加。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努力,終于寫出了比較滿意的稿子。
王震寫的《新疆軍隊生產簡短總結》1950年國慶前在《新疆日報》發表后,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張治中專門寫來一封充滿激情的信,信中說:“您那篇文章幾乎可以說不是用筆墨寫的,而是用駐新疆的人民解放軍全軍將士的血汗寫成的”,“我把新疆生產戰線上的驚人的成果和全國財經工作上的偉大勝利,并舉為現實里的奇跡之兩大證明”,“由于您一年來的直接領導,已經以極大的規模部分地填充了新疆的地圖,初步地改造了新疆的地理,再有10年、20年的努力,新疆無疑將成為工農業、牧畜業高度發展的高度現代化的樂園,這美麗的遠景實在令人羨慕”。
駐疆部隊顯著減輕人民負擔。駐疆部隊的大生產運動,極大地減輕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負擔。按1950年1月計算,要解決部隊19.3萬人全年的糧食問題,除本省調運2萬噸外,尚需從蘇聯進口2萬噸,每噸3000盧布,合計6000萬盧布。糧價和運費至少需要人民幣1620億元(舊幣)。由于部隊生產,1950年六七月間糧食開始自己供應,沒有再進口,為國家節省了一大筆錢。同時省內調運糧食也減少了,減輕了各族人民的負擔。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農民交的田賦和附加負擔是70余萬石(1石=235公斤,這是新石與清代的石重量不一樣,筆者注。)糧食,更沉重的負擔是還要出“公差”,阿克蘇、莎車的農民要用小毛驢把軍隊的給養運到迪化,運到北疆,往返一次,少則一兩個月,多則要半年。因此,老百姓把出“公差”,看成畏途。解放后,由于部隊生產自給,1950年農民只交了44萬石糧食,“公差”也免除了。
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如果人民解放軍進疆以后,人民的負擔比原先還重,那就會給主張民族分裂的人和反動分子以口實。現在人民解放軍艱苦創業,不僅沒有加重,反而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1949年人民解放軍進疆前,群眾交的田賦和附加負擔是70余萬石糧食,而1950年只交了44萬石糧食。也就是說,新疆的部隊增加了一倍,而群眾的負擔卻減少了將近一半。新疆各族人民從這里看到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質,這同國民黨軍隊壓迫、掠奪人民是根本不同的。
對此,毛澤東曾經作了高度評價,他指出∶“我王震部入疆,尚且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細算,自力更生,生產自給。現在他們已站穩腳跟,取得少數民族熱烈擁護。”
王震努力關心官兵婚姻生活。為了使屯墾戰士扎根邊疆,王震親自到上海找陳毅,請他幫助動員上海男女青年支援邊疆,又派人到湖南、山東等省招女兵。因此,“八千湘女上天山”成為了歷史佳話。在生產有了一定基礎以后,王震利用農閑時間,給部隊干部、戰士放假,讓他們回各自的家鄉找對象,使戰士能夠在邊疆成家,生兒育女,安心創業。
到1952年年底,部隊已建立了近30個大規模農場,開荒播種160萬畝土地,超過了原先要求1954年達到的耕種150萬畝的最低指標。收獲糧食1.9億斤,皮棉近700萬斤。部隊自有耕牛3萬頭,羊55萬余只,豬3.5萬頭,家禽5.2萬余只。從生產初期的無菜、無油、缺吃少穿的困境,發展到每人每天2斤蔬菜、30克油、每人每月3~4斤肉。實現了部隊糧油自給有余,而且有大量棉花運到內地,支援內地輕工業的發展。這些農場,在發展生產力和建立新的生產關系方面,給新疆各族人民起了示范作用。
如火如荼的大生產運動為屯墾戍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2年底至1953年上半年,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新疆軍區以代司令員王震、代政委王恩茂的名義頒發命令,將駐新疆人民解放軍整編為國防部隊和生產部隊。到1954年10月,解放軍大部分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正式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其使命就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此時,王震雖然已經離開了新疆,但兵團實際上是王震一手締造的。兵團第一任司令員陶峙岳晚年寫了一首名為《書懷》的詩送給王震:“改造大自然,開發戈壁灘。揮鋤為富國,執戈以防邊。”詩的“小序”寫道:“今日新疆建設之成就,實有賴于當時王司令員植其始基。”
(湖南桂東縣委黨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