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人民網文史欄目。原題:黃克誠揭建國后毛澤東不斷搞政治運動的根源。作者:張正隆。原文鏈接:http://news.china.com/history/all/11025807/20141215/19105578.html
1960年代初,毛澤東與將軍們在一起。右一為黃克誠。
□ 作者 張正隆
下面是《黃克誠回憶錄》中,談到1949年平津戰役結束后,黃克誠去北平向毛澤東匯報天津接管和城市民主改革后,毛澤東留他吃飯,“我們邊吃邊聊”的一段文字:
突然間,毛澤東停下筷子,問我道:“你認為今后城市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我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當然是發展生產。”毛澤東很嚴肅地搖了搖頭說:“不對!主要任務還是階級斗爭,要解決資產階級的問題。”我一聽此言,方知自己的想法與毛澤東所考慮的問題有很大差距。在這次當面考試中,我在毛澤東的心目里是不及格的。現在回想起來,毛澤東在解放以后,仍然以階級斗爭為主要矛盾的思想有其一貫性,所以他總是一個接一個地搞運動。
在農村是打土豪、分田地,進城了,革命對象就是資產階級了。
共和國還未誕生,階級斗爭的主題,已是既定方針了。
下面是1962年8月、9月,毛澤東在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和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的講話中的一段文字: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社會主義這個歷史階段中,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要認識這種斗爭的長期性和危險性。要提高警惕。要進行社會主義教育。要正確理解和處理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問題,正確區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不然的話,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會走向反面,就會變質,就會出現復辟。我們從現在起,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
兩相聯系,對于“文化大革命”的來龍去脈,是否能夠多少明白點了?
當“文化大革命”被加上引號,被稱作“十年浩劫”時,人們還能記得那首叫“無產階級大革命就是好”的歌嗎?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就是好呀就是好
馬列主義大普及
上層建筑紅飄飄
革命大字報(嘿)
烈火遍地燒
……
“紅太陽照亮了堿廠堡”
“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學解放軍”,已經不僅是“保留X日”的“大字塊”,更多的是用白灰刷在墻上的大標語了。
本溪地區一個特色口號是:“遠學大寨,近學堿廠堡!”
堿廠堡是本溪縣山城子公社的一個生產大隊,在筆者平生第一個家的廟后山前的部隊家屬院西南側,直線距離1公里左右,可謂雞犬之聲相聞。1969年年底參軍前,我在本溪縣革委會報道組工作時,還曾像“特派記者”似的駐隊3個多月,與部隊和市革委會像我一樣的人在那兒搞報道,宣傳典型。
這是一個“用毛澤東思想改天換地育人”的學大寨典型。
堿廠堡是本溪縣的貧困隊,用當時的話講,叫“花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全大隊178戶人家,最多時一年吃返銷糧5.5萬公斤,欠信用社貸款1.5萬余元。1967年糧食畝產由250公斤增加到600公斤,一舉摘掉吃返銷糧的帽子,糧食產量達19萬公斤。之后的3年間不斷飛躍,糧食產量分別達到29萬公斤、40萬公斤和50萬公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