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本文原發(fā)于2008年11月10日)媒體上為了宣傳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經常引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以與改革開放以來相比較。如:一種說法是前三十年GDP年均增長率是7.2%;另一種說法是1953—1978年GDP年均增長率是6.1% 。而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GDP年均增長率是9.8% 。結論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于改革之前;改革開放以前經濟發(fā)展“長期緩慢”等。
更有甚者,竟還有人稱改革開放前中國的GDP世界排位是不斷下降的。例如近期《學習時報》發(fā)表的一篇文章說:“1952年中國GDP總量占世界GDP的比例為5.2%,1978年下降為5.0%。人均GDP水平按當時官方高估的匯率計算,也只有224.9美元。1948年,中國人均GDP排世界各國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國人均GDP排倒數(shù)第2位,僅是印度人均GDP的2/3。”(《學習時報》2008年9月,《三十年前我們?yōu)槭裁匆x擇改革開放》)按照該文的說法,改革開放前中國的GDP竟然比世界各國的平均增長率都低。似乎是只有把改革開放前的成就貶得越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才越巨大!然而不容置疑的事實是:從建國以來到1978年各種物質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產量都是以數(shù)倍、數(shù)十倍以上的速度增長,到七十年代末主要工農業(yè)產品產量都列世界前幾位,有的是一、二位,在國防工業(yè)、核武、航天工業(yè)上躍居世界第三,而與此相反GDP卻越來越倒退,甚至低于建國前的位次。這是可能的嗎?這種GDP是怎樣計算的?究竟依據(jù)的什么?該不是作者編造的吧!
每看到此類報道,本人莫不表示懷疑,感到可笑。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就是產品經濟,即實物經濟。那時安排生產指標和衡量經濟發(fā)展都是按產品生產的產量,例如生產鋼鐵多少,糧食產量多少等等,而根本就沒有GDP這種概念。而如今從哪里出來的所謂當時GDP是多少的說法?
人們知道,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的經濟方針就是“發(fā)展經濟,保證供應”,多生產產品,滿足國家和人民的實際需要,而從沒有在乎過產值多少。那時期的物質產品和資源絕大部分并不進入市場交換,只是服從國家調撥和按排,價格也是國家規(guī)定的價格,根本不反映交換價值。因此對當時的經濟增長狀況最準確、真實、直接的體現(xiàn)只能是物質、產品的數(shù)量,而不是產值。產值概念只是在個別情況下才被使用。即使當時的國際組織在說明各國經濟總量時都采取“市場國家”與“計劃經濟國家”兩種區(qū)別的統(tǒng)計方法。在中國,GDP的統(tǒng)計方法是在改革后的八十年代中期才開始使用的。既然計劃經濟時期原本就沒有GDP的概念,而在目前媒體上經常出現(xiàn)當時的GDP是多少的報道,這豈不是怪事!
其貓膩究竟出在哪里呢?經查找出處,本人發(fā)現(xiàn),目前很多媒體都是把當時的產值當成GDP使用,來說明改革前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并拿來與目前的GDP增長進行對比。這實在是極大的謬誤!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統(tǒng)計方法上,計劃經濟時期的產值與市場經濟下的GDP,都是根本不同的。這里簡單說明以下幾點:
1.價格體系不同。如前所述,改革前29年大多時間是計劃價格體系,當時的價格主要是用于核算,而不體現(xiàn)商品的交換價值。如國家收購、配置的小麥原糧每斤只有八分至一角錢,與目前市場經濟下每斤一元多的價格相比差別實在太大。居民憑票購買的消費品主要是一種實物分配的性質,價格定得很低。農村分配給本隊社員的產品有些甚至根本就不計價。當時勞動力的報酬更是低微。三十多年來各種物價指數(shù)都發(fā)生了十幾倍、數(shù)十倍的變化。價格體系不統(tǒng)一,那么用GDP表示改革前的經濟水平必然造成對事實的歪曲!
2、產值統(tǒng)計的構成不同。在目前GDP統(tǒng)計中,商業(yè)、金融、各種服務業(yè)等行業(yè)的價值占有很大比重;而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產值只包括工、農業(yè)生產,而不包括上述這些方面。更不包括教育文化、醫(yī)療衛(wèi)生、娛樂、安全等這些本屬于社會投入的公益事業(yè)而現(xiàn)在卻被“產業(yè)化”了的“產值”;也不存在變賣土地、礦產、水源、出租文物遺產等過程中形成的“產值”。改革前的土地、礦產、水源等都是存量,不計入產值;而現(xiàn)在都是流量,只要一流轉,GDP就大量增長。
3、改革開放前的大量“有產無值”現(xiàn)象。即本應計入產值但卻均未計入的產值。比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建沒、農田基本建設,包括建造的遍布全國的水庫和排灌渠等。這些都稱得上是天字號第一大工程,也是合理的固定資產投入,但其中農民的勞動卻只是“記工分”。生產隊的工分是多了,但工分并不擴大產值,因為農業(yè)產值統(tǒng)計的是糧食產量和其它農業(yè)收益,而水利、農田基本建設的經濟效益是長久體現(xiàn)的,要用百年甚至千年來度量。工分記多了就造成當時勞動日值貶值,有的生產隊勞動日值才0.2元,這就是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卻沒有即時的經濟收入為工分“充值”的結果;但他們?yōu)楹笕肆粝铝司薮蟮墓潭ㄙY產---旱澇保收的優(yōu)質農田、農業(yè)的穩(wěn)產高產。還有在國家工礦建設中廣大農民所進行的大量協(xié)作勞動等,也是靠生產隊“記工分”。這就是當時的“有產無值”現(xiàn)象。如果要說明那時的真實的產值是多少,首先就必須把其中的勞動力價值完全補上。
4.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量虛假 GDP 。現(xiàn)在每年的GDP數(shù)字龐大,但其中屬于國外資本(獨資、合資、股份)的卻占有很大份額,這從確切意義上說并不完全是“中國的”。洋人拿印刷品花花紙鈔,在中國的土地上消耗中國的資源、能源,盤剝中國勞工血汗,污染中國的環(huán)境,在中國進行生產和出口統(tǒng)計。最后把產品利潤拿走,把垃圾丟在中國,買辦們?yōu)橹畼凡豢芍ǎ袊鴧s只頂著GDP增大的虛名!另外,改革開放以來建造了大量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發(fā)生許多新建的樓房、橋梁垮塌及其他災難事故,還有大量的投資失誤工程、重復建設、產品積壓、損壞、銷售不出以及假劣商品等,這也是GDP迅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這些在改革開放以前卻是沒有的!
正是由于上述各種區(qū)別,因此用GDP說明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經濟水平必然是徒勞的。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能用科學的方法對當時的GDP進行測算。然而那是一個十分復雜、困難的事情。
改革開放前的GDP究意是多少?近期從網(wǎng)上看到蘇拉密網(wǎng)友提出了一種“實物貨幣”的計算方法,即不同時期的工程量相當,投資也應相當?shù)谋容^方法,很值得借鑒。如,三峽工程總投資為2000億,工程總量為3億立方米土石方,那么,改革開放前如果是3億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也應計算為2000億投資。這樣可大體推算出改革開放前的GDP。以下轉引蘇拉密網(wǎng)友的研究意見:
截止“五五計劃”結束時的1979年,全國擁有有效灌溉面積7.3億畝,占世界灌溉面積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積超過了世界人均水平。把灌溉密度(灌溉面積占實際耕作面積的比例)提高到了46%,處世界領先地位(美國目前灌溉密度僅為13%[01])。同時還完成2.6億畝的除澇和6200萬畝的鹽堿地治理。其間,共建成大、中、小(10萬m3以上)型水庫8.6萬座,數(shù)百萬座被民間稱作“水庫”的塘壩(10萬m3以下)不在統(tǒng)計之列。總庫容4千多億m3。人工河渠總延長300多萬公里,已配套機井220萬眼,各類堤防總長16.5萬公里。(《四十年水利建設成就 —水利統(tǒng)計資料》水利部計劃司 1990年)
根據(jù)《水利部:建國40年水利建設經濟效益》提供的數(shù)據(jù):1949-1987全國水利工程總投入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為2164.11億元;勞動力投入折合1137.03億元。
八十年代是中國水利建設的“黑暗時代”。水利建設投入占基本建設投入份額由1958-1979的7.08%降低為2.7%;這么低的投入恐怕連工程維護都完不成,就別提新建項目了。我們有理由認為:在1949-1987的2164.11億元投入中,有1800億左右、甚至更多為1949-1979的投入。特別是1137.03億元的勞動力投入,完全是人民公社靠生產隊“記工分”完成的。
按當年“國家搭骨頭,群眾填肉”的建設模式,國家與各級政府的1800億大致是用來完成占工程體積30%左右的核心、樞紐、骨干、框架、鋼筋混凝土等項目施工,和規(guī)劃、設計、組織、配套、后期維護等支出的;群眾的1137.03億勞動力投入大致是用來完成其余70%土石方體積的。根據(jù)史料,當年基建土石方的概算為0.45元/立方米[04]。也就是說,靠群眾“記工分”完成的工程體積為2527億立方米,靠國家和各級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體積為1083億立方米,總計為3610億立方米。
3610億立方米這個天文數(shù)字是個什么概念呢?萬里長城的工程量為2億立方米;傾舉國之力、歷經15年建設還沒有完工的三峽工程,到最后的土石方開挖、回填、混凝土澆注總量為不超過3億立方米。
也就是說,在1949-1979的30年間,新中國水利建設的工程總量為1200座三峽工程,平均每年40座。
三峽工程的總投資為2000億元。也就是說,1949-1979年30年間新中國水利建設的總投入相當于目前的240萬億元,平均每年8萬億元。
我們還知道1949-1979年30年間水利投入占全國基本建設中投入的比例為6.6% 。以此我們推算出中國在1949-1979年30年間的基本建設總投入為3636萬億元,平均每年為121萬億元。3636萬億元基本建設投入,可作為固定資產投入。
2007年中國GDP為24.6619萬億元,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239萬億元,固定資產投入對GDP的拉動率為180%,就是說固定資產每投入1元,可產生1.8元的GDP。
當然,目前的拉動率是比較高的,工程項目附近什么酒店按摩洗腳都被拉動了起來。而1949-1979年的拉動率沒這么高,最多就是拉動一下熗鍋面、小平頭;就把拉動率按最保守的態(tài)度定在110%吧。那么30年3636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入可拉動GDP為4000萬億元,平均每年為133萬億元。
新中國前3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按主流的說法是7.2%;我們就按這種說法進行分布:五十年代(1950-1959)平均每年的GDP為57.14萬億元;六十年代(1960-1969)平均每年的GDP為114.24萬億元;七十年代平均每年的GDP為228.48萬億元。
人們知道,2007年中國GDP為24.6619萬億元;這就是說七十年代的平均每年的GDP是2007年的9.26倍!(選編自蘇拉密《毛澤東時代GDP估算》/Article/Class14/200809/50168.html)
這個推算結果,雖然算不上精確,但我們看到,它大體上與建國以來的社會產品產量增長的統(tǒng)計結果相一致。請有興趣的網(wǎng)友比較一下1949—1978年與1978—2007年,(前后都是29年)中國的主要工農業(yè)產品產量增長幅度,會清楚地看出:改革前29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比改革開放以來29年快得多,更根本不存在比后者慢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