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問題,咱們最好還是看圖作業。
參考上圖,我們看,中國糧食生產年產量曲線,曲線中,做了折線段處理的線段有三種顏色,紅色、綠色和黑色。
紅色,代表短期較快增長;綠色,代表長期穩定增長;黑色,代表短期較快下降。
第一個紅線段,是在1949年-1952年時期,這個較快增長,主要原因是全國大體解放后的恢復性增長,因而顯得較快,紅線段斜率比第一個綠線段斜率要高些。
第一個綠線段,是1954年-1959年,屬于較為穩定的增長,這個階段是分田單干和農業集體化共存時期,并逐步走向全面集體化的時期。
第一個黑線段,是1959年-1961年,屬于快速下降時期,主要原因是大躍進時期的工農業發展不協調不配套,大批人口進入工業建設但是人力畜力為主的傳統農業、自然農業支撐不了大工業快速擴張。抽勞動力、高指標、命令主義導致農村青壯年大為減少,而農產品特別是1959年有相當數量農產品無法及時從農田采收入庫,之后又“屋漏偏逢連陰雨”,遭遇了此時難以抵御的水旱災害,產量連年陡然下降。
第二個綠線段,是1962年-1997年,這個綠線段斜率比第一個綠線段要高一些,說明增長速度要快于第一個綠線段,這個階段增長速度高于第一個綠線段時期的原因,顯然不能簡單歸結為分田單干,因為1962年-1981年間,全國是農業集體化的,這個20年間導致農業增長較快的原因,主要是三個因素。
一是進入到了石油農業發展階段。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大慶”就是為國慶十周年獻禮的意思),使我國徹底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為發展現代工業和建設石油農業奠定了能源基礎。眾所周知,石油農業是現代工業的標配,沒有石油,農業機械化發展不起來,化肥農藥發展不起來。單純靠人畜糞尿積肥,不僅總量少,而且肥效慢,產量就很難上去。大慶油田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困擾中國農業發展的首位前提。
二是大躍進期間,中國各地建立起來了幾萬座大中小型水庫,使困擾中國幾千年農業和社會發展的水患問題得到了根治,水患變成了水利,農業灌溉有了穩定的用水來源。而且,沒有水庫之前,受制于水旱困擾的中國人,特別是北方地區只能以種植高粱、谷子等耐旱澇瘠薄的作物為主,收割高粱季節如果發生了水災那就只能冒險坐木盆去洼地收割高粱穗,淹死人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了水庫,不僅不用再擔心收割風險,作物種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小麥玉米等需要大量水利灌溉的作物成為了種植主要品種,飯碗中的糧食品種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三是借助石油工業的發展,農業機械也發展起來了,電力、中小型農機具開始進入農村,以人力畜力勞動為主的自然農業生產方式逐步被以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模式取代了,極大解放了農村勞動力,不僅促進了農業的生產方式的飛躍,也因此才有了農村這個時期大量發展副業(非農產業)的前提。
這第二個綠線段時期,在1982年-1984年間有一個相當亮眼的紅色快速增長線段,一般說的分田單干促進農業生產就是這個時期。這里要做一個辨析。
如果分田單干能促進農業快速增長,那么這個效果應該是長期的,不應該是短期的,而看1962年-1997年的長期穩定增長綠線段,分田單干根本沒有起到過長期作用,1982年以前全國很少有分田單干情況。換而言之,就是分田單干對中國農業穩定的增長局面沒有作用。甚至,這種分田單干還是集體把握下的統分結合的單干,是建立在大集體基礎之上的分田單干,沒有大集體的水利、機械、肥料做支撐,這個分田單干增長速度應該和建國初的第一個紅線差不多,而不會有這樣一個飛躍式增長,這就更能說明問題了。
分田單干有作用,但是作用有沒有這么大,不僅要基于上述原因進行分析,還要基于歷史進行分析。這個時期的快速增長,和三大因素也有很大關系,
一個是毛澤東時期后期,在1970年代,進口了八條大型化肥生產線,經過消化吸收后,各大中小型的化肥生產線在全國大面積鋪開,此時剛好處于釋放生產力的初期;
一個是毛澤東時代號召農業戰線科學家進行種質提高的研究,選育優良種子,1970年代末期,李振聲為代表的小麥優良種子選育率先取得突破,不久湖南、廣東的高產雜交水稻研究也取得突破(其中就有袁隆平的課題組),玉米改良成功則是在1980年代之后,種子改良的突破為中國糧食增產奠定了長期穩定增長基礎;
一個是這一時期國家對農產品進行高價收購,刺激了農村生產積極性。
如果分田單干有巨大作用,就無法解釋1984年之后到1985年的的斷崖式黑線段,同樣無法解釋1997年-2002年的斷崖式黑線段,這兩個黑線段的發生,究竟是什么原因?
1984年之后的黑線段,來自這三個壓制。
一個是國家糧食收購價格下降;
一個是農資漲價,這個階段開始城市企業承包租賃改革,化肥、機械、農藥進入快速價格增長階段,農業失去前一階段低價化肥、機械和農藥等的支撐了;
一個是國家開始從澳大利亞等國家大量進口小麥等糧食,進一步壓低了國內農產品價格。
1997年-2002年的斷崖式黑線段,則主要來自以下四方面壓制因素。
一是農業比較效益進一步下降,在化肥、農藥、機械、塑料薄膜等農用物資機械的輪番漲價之下,農業生產在相當多的地方不僅無法保本,甚至要虧本,而且“三提五統”農業稅負顯得非常沉重。這在2002年央視記者采訪全國政協委員、水稻專家袁隆平時就有反映,豐收要虧本,高產更虧本,農民不得利,沒帳算,同樣這一時期還有湖北某地鄉黨委書記李昌平斗膽給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的上書“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都是鮮明生動的寫照。
二是農民工進城務工潮。三農效益的下降,迫使農民特別是青壯年大批離開農村發展,土地撂荒嚴重,農業在相當多的地方只是靠農村的老人、婦女、兒童在維持。
三是比較效益下的地方政府圈地建園區潮。在經濟利益刺激下,各地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成了第一大任務,效益低下的農業成為了被漠視被侵占的對象,大批的農田被低價甚至是無償建成了工業園區,饑渴的農業和農村基本得不到滋養。
四是糧食順價銷售改革。各地糧食部門聯手欺騙總理制造糧庫爆滿假象,中央也得不到地方糧食儲存的準確數據,這個形勢下推出的“順價銷售”改革進一步加重了這個局面。本身,欺騙中央就是為了少收糧食減輕地方糧庫負擔,而這個改革又導致糧庫的糧食不可能低于成本價銷售,積壓嚴重的糧庫更沒有積極性收購農民手中的糧食,導致糧價進一步下跌,進一步刺激了農民,農業更加不愿意增加投入。
轉機出現在2003年,此后出現了斜率更高的穩定增長綠線段,主要刺激增長因素有以下七個方面。
一個是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廢除了“三提五統”等執行了20年左右的政策,同時發給農民種糧補貼。
一個是國家開始向農村推廣大型農機具,購買農機具農民只需付出70%資金就可以獲得。
一個是國家加大對農資生產進行補貼,要求低價賣給農村農民。
一個是開展了面向全國農民的免費測土配方服務,因土施肥,促進農業生產增長。
一個是進行了農村教育補助,學雜費全免,書本費全免,并開始提供低價甚至免費的農村學生午餐,減輕農民教育支出負擔。
一個是進行了新農合醫療改革,農民只需付出較低費用即可獲得較高的醫療救助,嚴重困難的農戶還可獲得民政部門的二次救助,極大降低了因病返貧風險,減低了農民醫療支出負擔。
最后是以較高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敞開收購,減輕農民的存儲糧食壓力和糧食變現壓力。
結論
從三個穩定增長的綠線段階段可以看出
導致中國糧食生產在三個階段增長曲線斜率依次抬高的主要因素,第一次是農田水利建設的成就和石油農業時代的開啟造成,是大水利、石油動力、石油肥料、高產種子共同促成了第二個綠線段階段增長斜率抬高。
這個抬高,是建立在大集體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大集體,解決不了幾萬座水庫的建設問題,幾千年的水旱問題不解決,糧食換品種提品質的問題就不具備前提,中國人特別是北方人,就要繼續靠吃高粱吃小米和雜糧野菜過日子,而南方人大米供應也不會上去。同樣,沒有大集體,中國農業無法迅速進入廣泛的機械化生產階段,這個階段小農戶根本買不起大中小型農機具,石油農業就發展不起來,長期穩定增產并為工業人口提供足夠糧食供應就是一句空話,新中國就不可能在短短28年間就建成一個工業門類相對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
第三個綠線段階段也就是2002年之后的斜率抬高,農業增產,則更體現為一種新的體系化的支撐模式,是以迭代到大機械農業生產為基礎這個前提上得到的,而減輕農民負擔,則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第一個黑線段,則是提示我們,工農業生產必須是協調發展的,沒有先進農業做支撐,沒有工業模式的農業——也就是石油農業這個標配,現代工業難以為繼,發展不平衡必然要以經濟倒退為代價,面對水旱災害就更難克服,整個社會就會進入非常困難的發展過程之中。
第二個黑線段和第三個黑線段,則是明確提示我們,農業必須有比較效益,有帳算,否則農民就沒有高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生產就不可能穩定地上去。而刺激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最簡單方式,就是提高糧食等初級農產品價格,造成比較效益。
從上面對黑線段、紅線段、綠線段時期農業生產情況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中國農業長期穩定增長的基礎是,大集體大水利,石油農業配套農資良種農業機械生產體系,兩者缺一不可。
刺激中國農業快速增長的具體手段是,給糧食提價造成好的比較效益刺激農民收入較快提高,給農民福利減輕農民負擔間接增加農民收入。
顯然,這一切都和分田單干無關。
否則,只有新中國搞集體農業,而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分田單干的,應該幾千年來都是衣食無憂的,而這顯然不是事實,事實上則是因饑荒導致的農民戰爭才是主基調,封建王朝斷代成二十四史才是主基調。
只有無聊文人和不知所以然的人,才會胡亂鼓吹說:是分田單干讓中國人吃飽了飯!
而事實上,離開了以大集體的體系化支撐,中國根本不可能在1990年代糧食產量超過全球農業第一生產大國美國成為新的世界第一,更不可能長期一枝獨秀。
最后,提醒大家看一看今天的印度,豐年農民也要餓肚子、鬧饑荒,這里的農民都是單干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