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還是一部不錯的電視劇。司馬懿被神話了,成為考究曹魏歷史變遷的線索。但電視劇對人才選拔制度的思考還是切中要害的。這就引出打江山與坐江山,江山靠誰守的問題。曹操沒有扭轉乾坤,曹丕順應了歷史潮流,卻最終被潮流卷走。司馬懿看似成功了,但晉朝八王之亂的發生還是宣告了改革的失敗。只有經歷血與火的南北朝時代,中國的階級對決才偃旗息鼓。科舉考試也應運而生,中華文明走向成熟。
一切的源頭來自秦帝國。秦始皇創建的中央集權專制的大一統模式是一個早熟的制度。戰國七雄中只有秦國進行了徹底的改革,被滅亡的六國雖然軍事實力損耗殆盡,但以項羽為代表的貴族勢力還頗為強大。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看似很美好,但在動蕩的秦朝根本無法實現。秦帝國沒有強大的國家經濟,就不能建立規模龐大的中央帝國。秦帝國迅速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漢朝沿襲秦國舊制,進行適度改革,改革的結果是藩王勢力做大,引發七國之亂。直到漢武帝強力改革,將鹽鐵收歸國家,才最終奠定了中國的政治制度。但圍繞接班人問題,還是釀成了巫蠱之禍。但實質是漢武帝并不滿意戾太子的施政方略。帝王施行仁政只能讓門閥勢力水漲船高。漢帝國的經濟需要地方豪門大族的支撐,豪門大族掌權的時代來臨了。但豪門大族掌權,意味著老百姓的時運艱難,也意味著皇帝經濟大權的削弱,皇權控制力的下降。
在此背景下,西漢末年發生了王莽篡漢。王莽開始以改革家面目出現,但他的依靠對象就是地方豪族,他的改革也就不了了之了。最后由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暫時平息了矛盾,卻沒有解決矛盾,東漢王朝存在先天不足。這時候儒家學說也進行了改良,變成了讖緯之學,這說明帝國的權威蕩然無存,法度失序,混亂的局面也就順理成章了。東漢王朝最后在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頻繁爭斗中走向滅亡,留下漢獻帝那惆悵的背影。
橫空出世的英雄是誰呢?是曹操。他靠什么攫取了政治資本呢?靠刺殺董卓,堅決策動聯盟圍攻董卓。曹操慧眼識英才,提拔了像許褚、典韋這樣一大批寒門子弟。荀彧等士族代表與曹操是相互利用的關系,他們投靠曹操是因為曹操的軍事才能,他們想得到的還是門閥貴族的利益,所以他們在政治上是擁護弱勢的皇權,而不要專制的軍閥的。曹操想要扭轉乾坤,就要改革選人用人制度,就要從廢除月旦評開始。
而最大的用人制度是什么呢?不外乎儲君的選擇。曹操就是要打破先前的嫡長子繼承制,而改用擇其賢者而居之。所以曹操不想選擇曹丕,曹植、曹沖都可以是選項,這也是曹沖早夭曹操分外悲傷的原因。剩下的曹植雖然詩詞歌賦頗為精通,但政治權謀卻相去甚遠。荀彧、崔琰、鐘繇等豪門勢力則堅定的站在曹丕一邊,為的就是捍衛從漢繼承而來的政治制度。曹丕雖然代漢成功,卻不過是一個過客而已,換湯不換藥,他卻樂在其中。
在政治韜略上與曹操最為接近的是郭嘉,郭嘉是曹操真正的知己和戰友。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郭嘉也過早的故去了。如果他還在,還真的有可能攪動風云,與世家大族斗上一番。曹操是不敢把政權交給曹植的,那樣只能導致魏國的分裂。這一切從曹操赤壁戰敗以后就無法扭轉了,曹操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每一次軍事失利都會釀成可怕后果。他不是戰神,只能接受事實。
曹丕是靠豪門大族支持才登上王位的,因而在曹氏宗族和豪門大族之間,曹丕選擇了豪門大族,九品中正制也就恰逢其時了。掌握了經濟大權,又有了組織大權,權力不可避免的開始向豪門大族傾斜。在高平陵之變中,曹爽的親信叛變也就不足為奇了。士族領袖司馬懿開始接管權力。
但角色的轉變也使得立場發生了偏轉,司馬氏家族也開始了否定之否定的歷程。司馬氏家族加強了宗族權力,開始對其他豪門大家進行政治傾軋。這里的標志性事件就是嵇康之死。嵇康是魏晉名士,風骨流傳千古,司馬昭不能容忍這樣的文章大家,決絕的將其殺害,只留下震撼人心的《廣陵散》。這標志著司馬氏與其他大家族的決裂,士族內部的斗爭開始上演。
而拉開時代大幕的就是八王之亂。歷史是有冷幽默的,奸詐多疑的司馬懿竟然有了個傻孫子,再加上司馬家族媳婦強悍的傳統,賈南風讓一切更加滑稽。最終司馬家族幾乎在自相殘殺中灰飛煙滅。南北朝的歷史是血染成的,但這也是豪門大家殘酷統治的報應。西漢末年,大批漢人淪為奴隸,釀成綠林軍起義。西晉末年,則是大批少數民族被擼為奴隸,他們也展開了最血腥的報復。中華民族歷史上無法想象的種族仇殺開始了,但其根源還是階級仇恨。
中國歷史上還有這樣的規律,幾乎都是北統一南,只有朱元璋是例外。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歷史是人民書寫的。南方一直是王與馬共天下的貴族時代,貴族最后終要被平民取代。曹操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他是個大英雄,參透了歷史的演化。但悲哀的是再大的英雄卻左右不了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他,也毀滅了他的事業。司馬懿算準了人心,卻也敵不過天命。天命所歸是大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