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講話中談到創新時舉例說:
從紅軍時期的“十六字訣”,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持久戰”,從解放戰爭時期的“十大軍事原則”,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零敲牛皮糖”,再到新中國成立后軍事戰略方針的不斷調整,人民軍隊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實踐中探索規律,在世界軍事史上書寫了戰爭指導藝術不斷創新的生動篇章。
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我軍歷史上能夠被明確確認的、并且被戰爭實踐中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創新,都是由毛澤東主席首先提出,或者最早做出最深刻闡釋并大規模運用于實踐的,毛主席才是近代中國軍事變革真正領航者,沒有毛澤東,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中國軍隊(北洋軍、國民黨軍都具有很強的封建性,不是真正意義上現代軍隊。)
在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十大軍事原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毛主席于194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會議上所做《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正式提出的。
毛澤東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是: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后取大城市。
三、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結果,往往需要反復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奪取之。
四、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特殊情況下,則采用給敵以殲滅性打擊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敵正面及其一翼或兩翼,求達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軍能夠迅速轉移兵力殲擊他部敵軍。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這樣,在全體上,我們是劣勢(就數量來說),但在每一個局部上,在每一個具體戰役上,我們是絕對的優勢,這就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將在全體上轉變為優勢,直到殲滅一切敵人。
五、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下有勝利的把握。
六、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短期內不休息地接連打幾仗)的作風。
七、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
八、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時然后奪取之。
九、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
十、善于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休整的時間,一般地不要過長,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
毛澤東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匯聚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的經驗,集中體現了建立在人民戰爭和人民軍隊基礎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是人民解放軍徹底打敗國民黨軍隊的主要方法。
十大軍事原則為什么能夠經得起實戰的檢驗,成為熠熠生輝的科學真理?這主要是因為毛主席從哲學的高度,科學地解決了戰爭中幾個最重要因素的相互關系問題——包括打弱敵與打強敵的關系;殲敵有生力量與保守和奪取地方的關系;集中兵力與分散兵力的關系;運動戰與陣地戰的關系;周密的計劃和準備與不打無把握之仗的關系;補充休整與連續作戰的關系等。
十大軍事原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核心是強調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圍繞這個核心,毛主席就作戰方針、殲擊目標、作戰形式、作戰方法、作戰準備、戰斗作風及補充休整等方面的問題,規定了明確的指導原則。
早在紅軍時期,毛主席就意識到集中兵力的重要性,從井岡山到中央蘇區,毛主席指揮紅軍屢戰屢勝,連續粉碎國民黨軍的多次圍剿。他由此得出結論:
“我們的經驗,分兵幾乎沒有一次不失敗,集中兵力以擊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敵,則往往勝利。”
語言質樸無華,內涵卻非常深刻。
蔣介石也重視集中兵力,進攻解放區時在每個戰區均投入絕對優勢的進攻兵力,但一到具體戰役戰斗,他則常常是兵力捉襟見肘,結果被解放軍各個擊破。
比如在聞名遐邇的孟良崮戰役中,雖然在整個山東戰場,國民黨軍以45萬人對我軍27萬人,擁有兵力上的絕對優勢,但在孟良崮戰場上,面對被包圍的74師,我軍卻以12-15萬人對3.2萬人,形成了4-5倍兵力的絕對優勢。
陳毅元帥在他詠孟良崮戰役的詩中說“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絕對是對戰場情況的真實寫照。
孟良崮戰役的勝利,是對十大軍事原則中第四條“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的最好詮釋。
十大軍事原則是解放戰爭的經驗總結,在新中國成立后還管不管用呢?實踐證明仍然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就是證明,其中西山口之戰表現的特別明顯。
西山口靠近不丹,印軍沿公路擺成南北一條“長蛇”陣,布勢特點正如劉伯承元帥所概括的,是“鋼頭、錫尾、背緊、腹松”。
按照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中國邊防軍以2個多團從正面攻擊西山口,打敵之“頭”;以3個多團從敵兩翼夾擊申隔宗、略馬東、擊敵之“背”,剖敵之“腹”;以2個團實施迂回,直插德讓宗、邦迪拉之間,切敵之“尾”,形成對西山口、德讓宗地區之敵多路向正合擊,將其分割包圍,各個殲滅。
參戰各部于1962年11月10日至15日分別向指定位置開進,至17日,先后與印軍警戒,偵察分隊接觸,但麻木不仁的印軍未發覺我軍意圖。17日晚,我迂回部隊在登班擊潰印軍1個營,切斷了德讓宗——邦迪拉公路。此時印軍才發覺我軍已多路逼近,態勢上處于絕對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線撤逃,但已陷于我軍合圍之中。
整個戰役于20結束,中國邊防軍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準將旅長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著名的戰斗英雄龐國興就涌現在這次戰役中。當天我軍占領查庫,查庫為中國邊防部隊反擊作戰前進最遠之點,在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如果中國邊防軍繼續向前推進,印軍已無險可守。
十大軍事原則不僅成功指導了戰爭實踐,也指導了我軍軍事學術的發展。林彪元帥在東北戰場提出的“六項戰術原則”,就是十大軍事原則在戰術層面的具體化。
例如"一點兩面"戰術,就是具體貫徹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思想。“一點”就是集中兵力于主要突擊方向上,象一把尖刀直戳敵人之弱點,打垮敵人,并消滅其一部。“兩面”就是進攻時,要有兩面以上的攻擊部署,但這兩面以上的攻擊部署都必須指向一點,同時并進,保證把打垮的敵人都消滅掉。“兩面”不僅是兩面,在兵力多時可以是三面、四面,但起碼要有兩面,以突擊敵人的翼側和后方,并力求以主力一部楔入敵人縱深,割裂敵人,截斷敵人退路,打亂敵人部署,使其互不聯系,配合正面部隊殲滅敵人。
再比如“四快一慢”(四快是:向敵前進要快;攻擊準備要快;突破擴張戰果要快;追擊要快。一慢是:一定要準備好了的情況下才發起攻擊,如尚未準備就緒,則寧可慢一些。)的原則,其中慢的意思就是準備好再打,不打莽撞仗。這體現了第五條“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的原則。
十大軍事原則是毛澤東主席創造性地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分析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而得出來的指導作戰的原則;是由中國革命戰爭實踐中來,而又經過戰爭實踐考驗過的制勝法寶,是毛主席戰略戰術思想的集中表現,是我軍作戰方法最完備最科學的概括,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華。
雖然其中個別的內容,如“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可能不見得適應今天的情況(但在實際戰爭中,我軍仍應盡可能的用繳獲來補充自己),但其最根本的精神實質,即牢牢掌握戰爭主動權,集中優勢、各個殲敵的殲滅戰思想,將永遠不會過時。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解放軍戰無不勝的決定性因素,只要牢記這一點,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強軍之路上就將無往而不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