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鶴齡:48、49問楊繼繩:沒有天災還會有“信陽事件”嗎兩篇

賀合林 · 2017-08-01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天災是主導的起決定作用的,沒有天災就沒有這個事件。反過來,沒有人禍,各級領導都能實事求是,正視災情,上報災情,一方面領導群眾生產自救,一方面爭取減征免購,在緊急時刻,爭取國家救助,就可以減輕天災造成的損失,不至于產生嚴重危害了。

  鶴齡:48、49問楊繼繩:沒有天災還會有“信陽事件”嗎兩篇

  48問楊繼繩:為何抹殺張樹藩對信陽百年不遇大旱災的回憶

  楊繼繩為了論證出他的“十分人禍”,矢口否認那三年發生了嚴重天災。可是,盡管他對天災這兩個字非常小心謹慎,但畢竟還有一句俗語叫言多必失。在《墓碑》第一章中,河南受災終于從他嘴里“漏”了出來:

  “1958年,河南省糧食產量實際只有281億斤(糧食部這個數字也是偏大),卻浮夸到702億斤。1959年河南有旱災,糧食產量下降到217.6億斤,又浮夸到450億斤。”

  “1959年信陽旱災。全區糧食產量32.58億斤,比1958年減產46.1%。”

  這“1959年河南有旱災”和“1959年信陽旱災”不是你楊繼繩親口說的嗎?現在你也想抵賴!莫非你這話是胡說的!

  災害達到什么程度?雖然你沒說,我們也可以從你說的話中分析出來。

  1958年,年產糧食281億斤,1959年下降到217.6萬斤,下降了63.4億斤,比1958年減產約23%。

  1959年,河南全省糧食因旱災減收23%。這樣的情況不叫災,什么情況才叫災。這樣的旱災不叫嚴重,要達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算是嚴重旱災?

  信陽減產達到了46.4%,明顯是全省普遍受災中的最嚴重受災。這樣的旱災還不算嚴重,難道要全地區顆粒無收才叫嚴重旱災!

  盡管這個地區“人禍”危害確實相當嚴重,可你也不能無視客觀事實,抹殺這里曾經受過的嚴重自然災害!

  當年信陽的旱災究竟達到什么程度?時任信陽市委副書記、行署專員的張樹藩有一篇回憶:《信陽事件:一個沉痛的歷史教訓》,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到1959年,信陽地區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一百天不下雨,秋糧眼看著大面積歉收或無收。……”

  張樹藩是當年信陽地區主管農業的書記,農業生產遭遇百天不下雨的百年不遇大旱災,他的記憶中僅此一次,不太可能出現記憶上的錯誤。而他當時又是受排擠的,不存在夸大天災為“人禍”減責的可能。所以,他的這個回憶是可信的。

  1959年信陽地區發生了一百天沒下雨的百年不遇大旱災,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墓碑·信陽事件》的大量內容,都是出自張樹藩的這篇回憶,難道楊繼繩有可能沒看到張樹藩這句“信陽地區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絕對不可能!然而,他卻有意抹殺了張樹藩回憶的“信陽出現了百年不遇大旱災”,把信陽地區的百年不遇大旱災淡化成了“信陽旱災”!

  楊繼繩為什么要這樣做?道理很簡單:一旦讀者看到了真相,誰還會相信他那鬼話:十分人禍,沒有天災。

  附:張樹藩的回憶

  https://tieba.baidu.com/p/2405849799

  49問楊繼繩:沒有天災 還會有信陽事件嗎

  記述河南的《禍起中原》是《墓碑》的首章,而記述信陽的《信陽事件》則是首章之首。楊繼繩不吝筆墨,排出了近3萬字的陣勢,希望將這個開篇一炮打響,以證實他的“沒有天災、十分人禍”的“高論”。然而,當我們對其給出的資料進行細細的分析以后,卻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沒有天災,就不會有“信陽事件”!

  一、用張樹藩回憶的資料分析

  張樹藩在《信陽事件:一個沉痛的歷史教訓》中說:到1959年,信陽地區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一百天不下雨,秋糧眼看著大面積歉收或無收。當時地委幾個書記分工,我主管農業、政法、財貿三條線。為了讓全區各縣市領導認識問題的嚴重性,我在8月初召開了一個各縣市有關負責人的會議,讓大家實事求是地估計秋收形勢,認識災情,及早采取措施如多種蔬菜等,將災荒消滅在春節之前。但這個會議事先未經地委討論,有些人就有了看法。不久,省委要召開貫徹廬山會議精神(反彭德懷)的會議,地委讓各縣報秋收預產。地委辦公室匯總后,召開常委會討論。當時地委9個常委中,8個人認為1959年農業生產比1958年豐收,是特大豐收年,因為根據各縣市預報的糧食產量是72億斤,而1958年不過56億斤。我在會上談了和大家完全不同的看法,認為今秋是個大歉收年,全區總產大概就 30多億斤最多超不過40億斤(后來證實只有20多億斤,我說的也多了。)……

  8月底9月初、省委召開貫徹廬山會議精神的擴大會議、在會議開始時省要讓各地市委書記預報秋收產量。路憲文不去,讓我去參加。我先將地委集體討論定的72億斤總產說了。接著談了我在地委常委會議上談的意見。……

  擴大會議后,我回到地區抓秋季糧食征購任務。省委仍按1958年大豐收的標準征購,我們地區又完成了16億斤,將農民的口糧、種子糧都交了征購。……

  張樹藩的上面所述,提到了兩組關鍵性數據:

  1、1958年信陽總產56億斤,征購16億斤;

  2、1959年雖然浮夸上報了72億斤,但征購與1958年相同,仍是16億斤。

  分析:1959年各縣市上報了72億斤產量,比1958年增加了16億斤,浮夸虛報十分明顯。但不管浮夸虛報多少,由于征購維持1958年的16億斤沒變,所以,只要產量保持了1958年的56億斤水平,人民的生活怎么說也可以維持1958年的水平。災荒不可能發生,“信陽事件”也就沒有可能出現!

  二、中央工作組給出的不同數據

  《墓碑·第一章、禍起中原·一、信陽事件》:中央和省委工作組1960年6月18日《關于河南省信陽地區人口死亡和糧食問題的調查報告》中講的征購數比張樹藩說的16億斤小一些,但也認為征購過多帶來了嚴重的問題:

  1959年信陽旱災。全區糧食產量32.58億斤,比1958年減產46.1%。而當時信陽地委把產量估計為64.27 億斤。省里根據這個產量安排信陽征購任務為9.6億斤,比1958年多征4300萬斤。地委又向各縣加碼5%,征購任務總共10.49億斤。

  楊繼繩認為中央工作講的征購數只比張樹藩說的16億斤小一些,明顯的不切實際。省定的9.6億斤少了三分之一還有多,地委加碼后的10.49億斤也小了三分之一。二者都不是小一些的問題,而是小了很多。

  其他幾個數據差別也很大,如估計產量64.27億斤比張樹藩說的預報產量72億斤就少了近8億斤。……

  三、根據工作組的數據分析

  (人均糧食占有量均包括種子飼料,全地區人口為850萬)  

  1、1958年人均糧食占有量:

  總產:60.45億斤(根據1959年總產“32.58億斤,比58年減產46.1%”得出)

  征購:9.17億斤

  自留:51.28億斤

  人均占有:603斤

  征購比率:15.1%

  2、按1959年估計產量按省安排征購任務的人均糧食占有量:

  估計產量:64.27 億斤(比1958年增產3.82億斤,增長6.3%)

  省征購:9.6億斤

  自留:54.67億斤

  人均占有:643斤

  征購比率:14.9%

  3、保持1958年產量,按省征購任務的人均糧食占有量:

  總產:60.45億斤(與1958年同)

  征購:9.6億斤

  自留:50.85億斤

  人均占有:598斤

  征購比率:15.9%

  4、保持1958年產量,按地委加碼征購任務的人均糧食占有量:

  總產:60.45億斤(與1958年同)

  征購:10.49億斤

  自留:49.96億斤

  人均占有:588斤

  征購比率:17.4%

  從上面的4組數據中看出:

  (1)1958年人均占有糧食603斤,算是比較充足。15.1%的征購比率在今天來說是很高的了,但在國家主要依靠農業支撐國民經濟的當時,應該說是比較合理的。

  (2)1959年估計產量64.27億斤,比1958年增產3.82億斤,增長率6.3% 。如果沒有天災,這個目標有可能實現,說明河南,至少可以說是信陽,1958年的浮夸燥熱已經有所收斂。如果目標實現,這是一個政府與人民互利雙贏的理想結局。政府征購雖然增加4300萬斤,征購比率反而可以下降0.2個百分點,人均糧食占有量則可以增加40斤達到643斤。

  (3)即使估計產量不能實現,但只要保持1958年產量水平,雖然省定征購比58年增加4300萬斤,征購比率上升了0.8個百分點,但人均糧食占有量還有598斤。完全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和生產。

  (4)即使是1959年層層加碼后的高征購10.49億斤,只要維持了1958年的總產量,征購比率雖然提高到了17.4%,但是,完成高征購任務后的人均糧食占有量仍有588斤,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與生產。

  四、沒有天災,就沒有“信陽事件”

  通過上面的分析,現在我們可以下一個這樣的結論:信陽地區1959年的糧食產量只要維持了1958年的水平,按照張樹藩的回憶數據測算,人民群眾就可以維持1958年的生活水平;按照中央工作組給出的數據測算,人民生活也可以基本維持1958年的水平。即使完成地區加碼的征購,人均糧食占有量588斤,比1958年的603斤只低15斤。

  也就是說,無論按張樹藩回憶的數據測算還是按中央工作組的數據測數,信陽地區1959年只要維持1958年糧食產量,都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浮夸產量不會引發“信陽事件”,加碼的高征購也不會引發“信陽事件”。哪怕是較之1958年略有減產,也不至于引發“信陽事件”。

  那么,這一切是被什么破壞了呢?五個字:大幅度減產!用張樹藩的話說,是“秋糧眼看著大面積歉收或無收。”減產的程度:

  在張樹藩的記憶中,比1958年的56億斤減少了近30億斤,實際只收了“20多億斤”。

  在中央工作組的報告中,比1958年的60.45億斤減產46.1%,實際只收了32.58億斤。即使國家顆粒不征,人均占有糧食量也只有383斤,除去種子飼料,勉強維持生存尚且不足。

  那么,造成大幅度減產的原因是什么呢?這就是不容置疑的一百天沒下雨的百年不遇大旱災!《48問楊繼繩》對此已作說明。

  因此,沒有嚴重天災,就不會有“信陽事件”。 因為,饑餓不可能發生,搜糧之類的行為不可能出現,“人禍”無法“露臉”為禍!

  人禍的為禍在于災情出現后的無視災情,隱瞞災情,將災年當豐年,按原計劃強征強購,造成了人民群眾的不堪重負——在減產46.1%,實收32.58億斤的基礎上強征強購10.49億斤,征購比率高達32.2%!由此而引發了“信陽事件”。

  在這個事件中,天災和人禍的關系是,天災是主導的起決定作用的,沒有天災就沒有這個事件。反過來,沒有人禍,各級領導都能實事求是,正視災情,上報災情,一方面領導群眾生產自救,一方面爭取減征免購,在緊急時刻,爭取國家救助,就可以減輕天災造成的損失,不至于產生嚴重危害了。

  附:百問楊繼繩·前言與目錄

  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lishi/2017/06/380363.html

  已發帖:

  http://www.juliangmedia.com/e/DoInfo/m_listInfo.php?mid=9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6.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五月天手机福利视频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正在播放国产乱子伦最新视频 | 性开放网站在线网站在线 |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