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齡:2問楊繼繩:父親快餓死了你為何見死不救
《墓碑·前言》:我當即放下手上的工作,向團委書記兼班主任趙純烈老師請假,并到食堂科停伙3天,取出了3斤大米,立即趕回家——睡虎下灣。……
父親半躺在床上,兩眼深陷無神,臉上沒有一點肌肉,皺紋寬闊而松弛。他想伸出手招呼我,但沒有伸起來,只是動了動。……他嘴里嘟啷著,聲音很低,他是叫我趕快走,趕快回學校去。
父親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兩個月以前他還是好好的(其實當時他腿上已經浮腫,可我不知道是餓的)。 ……
我捏了捏父親的手,就趕緊拿起水桶和扁擔,把水缸挑滿了。我又扛起鋤,提上筐,到去年種花生的地里去刨花生芽 ……我刨著,刨著,心里充滿了懊悔和自責,我為什么不早點回來挖野菜呢,為什么不早點請假拿點米回來呢?
懊悔和自責無濟于事。我用帶回的米煮成稀飯,送到床邊,他已經不能下咽了。三天以后就與世長辭。
楊繼繩在《墓碑·前言》中花了2000多字描寫了他與父親之間的父子情深,看后的我,當時還以為(相信看過上面文字的人都會這樣認為):從學校請假回來的楊繼繩一定服侍了父親三天為父親送終以后才回校。
然而,從近來發現的下面這段文字來看,并不是這么一回事。
楊繼繩(答東方歷史評論):
兒子可以把自己定量的飯勻給父親吃,父親舍不得吃兒子的飯。我拿回三斤米回家以后,聽說我父親也沒有吃到口,被別人吃了,他繼續餓著,還對鄰居說:“千萬別告訴孩子,等我死了以后再告訴他,不然他又要拿米回來。”這是我2010年回老家聽說的(《楊繼繩:為什么偉大的理想造就了“偉大”的悲劇》)。
楊繼繩的這個“答問”與《墓碑》中的敘說有了明顯的變化:
1、從“嘴里嘟啷著”變成了在鄰居面前的清晰語言。
2、從“(我)送到床邊,他已經不能下咽了”變成了“聽說我父親也沒有吃到口,被別人吃了,他繼續餓著”。
3、從他父親對鄰居說的“千萬別告訴孩子……”分析,這三天,楊繼繩肯定沒有留在家里服侍快要餓死的父親。
4、從“這是我2010年回老家聽說的”分析,楊的父親死時,他很可能沒有回家料理喪事。因為死去的 人臨死前的言行最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如果楊繼繩當時回來了,這些話,他當時就應該聽到,哪有可能等到50多年以后!他50多年后才第一次回老家?
弄清了這個原委,我們不禁要問:面對快要餓死的疼你愛你含辛茹苦培養你的父親,你為何忍心離去而見死不救?!
總不會是學校的“公務”繁忙抽不出身吧!如果有你在身邊的陪伴和精心的護理,讓你帶回的三斤米都吃進父親的口里,他還會被餓死嗎?
附:百問楊繼繩·前言與目錄
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lishi/2017/06/380363.html
已發帖:
http://www.juliangmedia.com/e/DoInfo/m_listInfo.php?mid=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