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昌明:論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主導作用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解讀歷史
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來臨的時日里,一方面,中央在忙著籌備“世界反法斯戰爭勝利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的閱兵典禮;另一方面,漢奸們卻在肆意污蔑抗日英烈代表狼牙山五壯士,還不準百姓為英雄辯護(仗義執言為維護狼牙山五壯士名譽的梅新育、郭松民,反遭《炎黃春秋》前執行主編洪振快起訴,居然被法院立案、作為“被告”受審!)。這種縱容攻擊抗日英雄歷史虛無主義妖風的肆虐,不能不說是出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咄咄怪事!
更為奇怪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里,一些“共產黨人”也在妄自菲薄、數典忘祖,居然以“尊重歷史”為名,把抗日戰爭勝利的一切功勞歸于國民黨,“承認”共產黨是“游而不擊”、“趁機坐大”,全面否定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主導作用。于是最近一期“環球人物周刊”和“南方人物周刊”上,出現高調張揚蔣介石的畫像,大肆歌頌;避而不談共產黨與人民領袖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就“順理成章”了。
然而,歷史畢竟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決不是那些無恥右派所能篡改得了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主導作用是抹煞不了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更是詆毀不了的。
誰也不能否認,中國抗日戰爭所以能夠勝利,除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共同戰斗以外;就中國當時的國情而言,全賴具備兩個條件,即:政治上實現全民族的團結,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真正實現全民抗戰——進行人民戰爭。而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與全民抗戰的真正實現,恰恰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主導下完成的。
蔣介石背叛革命、發動反共內戰 為日寇入侵創造了條件
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固然是由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擴張政策決定的。但是,蔣介石背叛革命、發動反共內戰,確實也為日寇入侵創造了條件。
1927年以前,共產黨、國民黨,原本都是擁護孫中山政治主張的革命黨,兩黨共同進行了國民大革命。然而,隨著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深入發展,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背叛了革命,先后發動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一下就把共產黨人打入“十年血海”之中。從此,他們狂呼“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口號,在全國實行白色恐怖統治,迫使共產黨人走上了“武裝反抗”的道路,中國歷史進入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在農村建立了紅色根據地。
1930年9月,蔣馮閻張中原大戰結束,蔣介石建立起新軍閥的獨裁統治。同年11月,蔣隨即發動連續三次反共“圍剿”戰爭。日本帝國主義正是利用當時中國內部分裂、發生國共內戰機會,于1931年發動了侵華戰爭,制造了“九。一八”事變。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后,民族矛盾急劇上升。1931年9月20日,中國共產黨立即旗幟鮮明地發表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動的宣言》,發動抗日愛國的群眾運動,在東北組織抗日游擊戰爭。同年11月,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根據地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發表了《為國民黨反動政府出賣民族利益告全國民眾書》。次年4月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發布《對日宣戰通電》,以“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名義,“正式宣布對日戰爭,領導工農紅軍和全中國廣大被壓迫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反對一切帝國主義實行瓜分中國,以求中華民族徹底解放和獨立”。
與共產黨的態度截然相反,“九。一八”事變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仍繼續推行反共內戰方針:對外不抵抗,讓東北不戰而亡,陷三千萬東北同胞于亡國奴的悲慘境地長達14年之久!對內,殘酷鎮壓抗日愛國運動(最典型的是在南京制造了“一二。一七”珍珠橋慘案,下令軍警開槍殺害游行請愿、要求抗戰的愛國學生30余人,傷百余人)。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6年的“雙十二事變”——蔣介石為保住自己性命,被迫改變反共政策止。在長達五年多的時間里,蔣介石全然不顧民族利益,借口“攘外必先安內”,堅持其對外賣國、對內進行反共內戰的反動政策,公然下令“奢言抗日者,殺無赦!”期間:
對外,蔣介石政府先后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1932年)、《塘沽協定》(1933年)、《何梅協定》(1935年)《秦土協定》(1935年),斷送了十九路軍淞滬抗戰的成果、出賣了上海的權益;并使日本侵占我東北、華北以及內蒙等大片國土“合法化”、“特殊化”。
對內,大力鎮壓抗日愛國運動。在軍隊中先后鎮壓了蔡廷鍇等的“福建事變”(1934年1月),陳濟棠等的“兩廣事變”(1936年6月);在民間,先后暗殺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副會長、著名主張抗日愛國人士楊杏佛(1933年6月),愛國報人《申報》老板史量才(1934年11月)。1935年5月,又制造“新生事件”,上海《新生》周刊雜志主編杜重遠,僅因日本領事認為該雜志在文章中有“侮辱天皇”之嫌,即被國民黨政府判處徒刑,投入監獄,刊物被封;1936年5月,再制造“七君子事件”,沈鈞儒等七名著名愛國人士被捕入獄。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中華民族所有愛國同胞的天人共憤。
共產黨主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內部結束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統治,實質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毛澤東高瞻遠矚,根據當時中國社會民族矛盾不斷尖銳、激化的現實,認為國內階級斗爭必須服從民族斗爭,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同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指出:在日本帝國主義瘋狂侵略和國民黨政府加緊賣國的情況下,亡國滅種的慘禍,迫在眉睫。中國共產黨再一次向全國人民呼吁:無論各黨派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政見和利害不同,無論各界同胞間有任何意見或利害差異,無論各軍隊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敵對行動,都應該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號召全民動員,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
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舉行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策略的報告》,精辟分析了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獨占殖民地的狂妄野心,從而必然引起日本與英美帝國主義之際的利益沖突,并攪動國內各階級、階層政治態度的變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會議最后通過了《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中國共產黨正式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中國共產黨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并以自己的真誠,在不斷地感召著全國各階層所有愛國的人們:
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推動下,在日寇步步緊逼、釀成華北危機——“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安靜書桌了”的形勢下,北平學生首先發難,終于沖破了國民黨“愛國有罪”、“言抗日有罪”的白色恐怖統治,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口號,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愛國運動——“一二。九”運動。
也是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推動下,在全國不斷高漲的抗日救亡運動形勢的影響下,被蔣介石推到西北“剿共”的東北軍、西北軍將士們,紛紛發生“厭內戰”、“反內戰”的情緒,自下而上地、強烈地激勵著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內在的長期被壓抑著的愛國主義感情。共產黨的愛國真誠,終于打動了張學良將軍。1936年9月,東北軍同中國共產黨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同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聯手發動了西安事變,對蔣介石實行“兵諫”。張楊通電全國,提出“關于救國八項主張”:
一、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二、停止一切內戰。三、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四、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五、開放民眾愛國運動。六、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確實遵行總理遺囑。八、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蔣介石在西安被拘禁以后,國內親日派力圖擴大事態,乘機奪權。中國共產黨從大局出發,毅然捐棄兩黨恩仇,派周恩來前往西安從中調停。在中國共產黨的主導下,最終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使事變得以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折點,從此十年內戰局面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日,中國共產黨發表通電,宣告“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實行全民族抗戰。隨后,向國民黨遞交《國共合作宣言》,派出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為代表團,赴廬山同國民黨談判,蔣介石采取消極延宕態度以對。直至8月日軍進攻上海的“八。一三”事變爆發,才漸趨積極。9月下旬,國民黨正式公布共產黨遞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正式建立。
回顧整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人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從提出倡議,到一步一步的積極推動,從“逼蔣抗日”到“擁蔣抗日”,始終是共產黨在發揮主導作用,始終是在它的推動下完成的;而蔣介石、國民黨方面,始終處在被動的地位,完全是在被迫、出于無奈的情況下就范的。
即使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以后,特別是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蔣介石、國民黨推行“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方針,力圖破壞統一戰線。1939年1月,蔣介石在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制訂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通過《限制異黨活動辦法》等秘密文件,連續掀起三次反共高潮,搞“磨擦”,肆意殘殺共產黨人。其中最為嚴重的事件,就是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1941年1月的“皖南事變”,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以8萬國民黨軍伏擊新四軍軍部人員8千人,結果僅千余新四軍戰士突圍,大部分犧牲,政委項英死難,軍長葉挺被俘。這些犧牲的新四軍戰士,死不暝目啊!因為他們不是犧牲在對日戰爭的戰場上,而是被蔣介石國民黨頑固派陰謀“暗殺”于反共屠刀之下!
要問:抗戰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什么能夠得以維護、保持?答案只有一個:只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奉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堅定地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采取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方針,才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破裂,才得以一直保持至抗日戰爭勝利的時日。
綜觀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維護與保持的全過程,結論只有一個:
是中國共產黨主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如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中國共產黨的主導作用,中國的抗日統一戰線根本就不可能在歷史上存在。
共產黨主導了抗日的人民戰爭
抗日戰爭是一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中方),對抗現代帝國主義強國(日方)的戰爭。中國要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只能依靠持久的人民戰爭,舍此別無他途。歷史業已證明,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一場典型的人民戰爭的勝利。
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主導的正面戰場,被迫進行了四大會戰(太原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軍事應對戰略、戰術,結果雖有臺兒莊戰役局部之勝,總體上四戰皆敗。
受蔣介石信任的南京守將唐生智在接到撤退令后,未能組織有序撤退,而是丟下部屬帶頭倉皇出逃,造成一片混亂,致使30余萬同胞慘死在日軍的屠刀之下;徐州會戰失利后,蔣介石更是進退失據,1938年5月19日,竟然下令炸毀花園口黃河堤壩以對!事后據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統計,此次人為塊堤,豫、皖、蘇三省44個縣市,5.4萬平方公里范圍均遭滅頂之災,致125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死于滔滔洪水!釀成曠古未有的人為慘劇!最后,花園口決堤僅稍稍阻滯日軍西進步伐,武漢會戰仍照舊失敗。
日本帝國主義仗著軍事優勢,長驅直入;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軍則連連敗繢,不斷地喪師失地。僅僅14個月,到1938年10月,日軍就占據了北起太原、中經武漢、南至廣州一線東面的中國半壁錦繡山!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毛澤東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確定了全面的抗戰路線。與國民黨政府主導的正面戰場片面抗戰的戰法不同,會議決定,要深入到敵人的后方去,放手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會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與地方黨組織立即行動,付諸行動:
9月,八路軍115師聶榮臻部立即深入山西五臺山地區,逐步收復晉東北、冀西、察(哈爾)東一大片地區,1938年1月正式建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隨后,八路軍120師在賀龍指揮下,創立晉綏抗日根據地;劉伯承指揮的八路軍129師進入太行山區,建立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初期,國內沒有一個明確的抗日戰爭的軍事戰略方針,一會兒流行“亡國論”,一會兒又流行“速勝論”。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批駁了這兩種謬論,明確提出,中國抗日戰爭應該采取的戰略方針是:人民戰爭的持久戰。
毛澤東從中日兩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揭示了抗日戰爭的基本特點是: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是非正義的退步戰爭,我是正義的進步戰爭;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認為:敵強我弱,中國不能速勝;敵小我大,中國有回旋余地,堅持抗戰不會亡國;敵非正義戰爭不得人心,我正義戰爭必得人民群眾擁護;國際環境上,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必得多助。論述了只有實行人民戰爭,才能贏得勝利的根本思想——兵民是勝利之本。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爭必然要歷經“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指出“戰略相持階段”會是最為艱苦的階段。主張抗日戰爭的主要作戰形式是游擊戰與運動戰。其后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的發展發展,完全印證了毛澤東的科學預見。
《論持久戰》批駁了抗日戰爭戰略上的錯誤思潮,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遵照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的持久戰思想,中國共產黨把它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分散挺進日寇占領的敵后,與廣大的人民群眾相結合,動員人民、組織人民、武裝人民,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
盡管中國共產黨在抗戰開始的時候,它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只有幾萬人,武器裝備都很差,還長期處于敵(日軍)、偽(汪偽軍)、頑(國民黨軍隊)幾面夾擊的不利處境,但它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卻能越戰越強,迅速發展壯大。經過八年的英雄奮戰和艱苦奮斗,共產黨先后在華北、華中、華南建立了19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擁有1。6億人口,人民軍隊已發展成百萬大軍,還有200萬民兵武裝。
在八年抗戰時期,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共對敵作戰12萬5千多次,消滅了敵偽軍170多萬人!從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抗擊了64%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還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和他們挑起的無數次“磨擦”。中國共產黨主導的敵后抗日戰場的作用,名副其實地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盡管中國共產黨不掌握全國政權,在理論上不占據主導地位;但在實際上,鑒于它在整個抗日戰爭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政治上、軍事上均在關鍵時刻發揮過具有決定意義的關鍵作用,因此,依照辯證邏輯,你就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歷史結論:
中國共產黨確實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這是一個不爭的客觀史實,不容否定。對歷史,你可以無知,但不可能否定它的存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