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共比較看中共在抗戰中的地位
葉勁松
討論“中共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我認為,要比較中共和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為和貢獻才能說清楚,才有說明力。
如談抗戰貢獻,到1945年春,中國能看得見的收復土地,仍然主要是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華東和華中等地的抗日根據地。抗日根據地“總面積約95萬平方公里,人口9550余萬”。這些根據地近100萬平方公里地盤,基本是國民黨統治時丟棄讓日本人占領,而中共部隊又從日本人手中奪回來的。根據地近1億人口基本是國民黨統治時拋棄讓日本人蹂躪,而中共部隊又將這近1億人從日本人蹂躪下解放出來的。這就是中共積極抗日而作出的巨大貢獻。而這里又反襯出國民黨消極抗日這種作為及“貢獻”。
吹捧國民黨的果粉常說國民黨的20多次“大會戰”,并因此說國民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但這20多次所謂“大會戰”收復了多少自已丟棄的國土?沒有!曾經官至國民黨軍陸軍總司令的張發奎,在其回憶錄中說國民黨軍“在整個抗戰中,一直采取守勢”,就表現了國民黨整個抗戰中消極抗日。因此所謂國民黨軍的20多次大會戰,基本都是日本進攻,國民黨軍退卻和守一下這種消極抗日的“會戰模式”。沒見什么大舉進攻并收復大片國土的會戰。所以不少網友稱之為“被會戰”,所以號稱20多次大會戰,卻未見收復什么國土。
國民黨“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的一年內,面對幾十萬日軍入侵,國民政府丟失了東部2億人口的最富庶地區”。國民黨軍當時數量占優勢,但國民黨及吹鼓手說抗戰初期丟棄土地是日本強,日本有空中優勢。但為何數量少許多、裝備也很差的中共軍隊,照樣能在那時奪回被日本占領的土地來建立抗日根據地,并逐漸使其擴大?國民黨為何在有不少美械師并中美空軍在中國大陸有制空權的1944年大潰敗?
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勝利大反攻環境下,國民黨軍卻在10個省份被小日本打得四處逃竄而丟失大片國土。據資料,除安徽、江西、貴洲3省失地因日軍退出被國民黨軍收復外,其余7省中包括鄭洲、洛陽、許昌、長沙、衡陽、桂林、柳洲、南寧、溫洲、福洲等大中城市在內的149個縣市淪入敵手,導致淪陷國土25萬余平方公里、人口4450萬。即國民黨不僅抗戰初期大量丟失國土,在抗戰末期的1944年也大量丟失國土。總的說來,抗戰的前七年多時間里,國民黨在丟失國土,而共產黨在收復國土。果粉們,歷史不是這樣嗎?這不是消極抗戰和積極抗戰區別嗎?這不體現國共兩黨的抗戰貢獻差別嗎?
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國民黨軍亊委員會在湖南衡山召開第一次軍事會議(即南岳會議)。“蔣介石主持會議并檢討七七亊變后一年多來‘國民黨軍的得失,日軍的作戰特點,指出國民黨軍隊存在謊報軍情、因循敷衍、推諉延誤、保守挨打等12項恥辱……’”(《蔣家王朝》第三卷第1459、1460頁,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蔣介石未直接說國民黨消極抗戰,但蔣在南岳會議說“國民黨軍隊存在……因循敷衍、推諉延誤、保守挨打”恥辱不正是國民黨消極抗戰的表現嗎?
其后,由于國民黨的政治反動性不改,由于國民黨的腐敗在加重,由于抗戰中后期蔣介石集團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特點更加明顯(他們寄希望由美國去打敗日本,自己保存實力以準備戰后消滅共產黨),蔣介石在南岳會議上指出的軍隊“恥辱”不僅未改,還在加重。國民黨軍平時訓練、戰前準備和戰時作戰“因循敷衍”在繼續,軍隊各部分對備戰、作戰“推諉延誤”態度在繼續,整個軍隊對抗戰就是消極狀態,因而戰時必然就是蔣介石說的“保守挨打”狀態。因而果粉常吹噓的國民黨的20多次“大會戰”不能收復多少自已丟棄的國土就是必然的,1944年大潰敗也是必然的。事實證明,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國民黨不可能成為抗日的中流砥柱,積極發動民眾并形成抗日人民戰爭的中共,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