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游擊戰的歷史作用
摘要:抗日游擊戰在整個中國革命進程中是一個重要的階段,他創造了全民參戰這一戰爭史上的奇跡。抗日游擊戰不僅使得日本侵略者占領全中國的夢想成為泡影并最后失敗,同時也極大的激發了全國人民的革命熱情,壯大了革命力量,促進了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進程,從而譜寫了中國革命歷史上光輝的一頁。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敵后戰場雖然在不同的階段都靈活運用了不同的作戰形式,但始終是以游擊戰為主的。普遍的游擊戰爭,已成為敵后最基本的戰爭形式。抗戰剛爆發,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就審時度勢,制定了抗日游擊戰的戰略方針,反復闡明了抗日游擊戰的戰略地位和必要性。
一,抗日游擊戰爭是以弱勝強,實現人民戰爭的最好的組織形式和作戰形式。在抗戰中,敵我雙方的強弱對比是明顯的、突出的,但是“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1)中國抗戰要避免近代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命運,就要充分發揮作為大國和反侵略戰爭正義性的優勢,這就不但要在政治上形成全民族的大團結,而且要在軍事上真正的實行人民戰爭。只要“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把近百年來我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歷史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它促進了全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并且創造了戰爭史上有億萬群眾參加的規模空前的、地域廣大的、曠日持久的戰爭典范。
抗日游擊戰爭的第一個顯著特點是軍隊和人民群眾緊密結合,最充分的發揮了廣大群眾的智慧、力量和創造力,從而逐步改變敵我之間物質力量的不平衡狀態。敵后軍民創造出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麻雀戰、村落戰、圍困戰、水上游擊戰、鐵道游擊戰等靈活巧妙的游擊戰。組織了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雁翎隊、敵后武工隊等多種形式的游擊隊。有效地保存了自己,打擊了敵人,使敵人不斷驚呼游擊戰爭是令人神經緊張、沒有戰線的戰場。“發動與武裝人民參戰,使戰爭真正成為全民戰爭,這使我們的抗日力量增強到千百倍。這就是八路軍所以獨能巍然屹立于敵后,制勝敵人的秘訣”。(3)
抗日游擊戰爭的第二個特點是把敵人的廣大后方變成消滅敵人的戰場,牽制并消耗了大量敵人。在抗戰初期,與敵人的進攻方向相反,八路軍和新四軍向著敵后挺進,形成了戰略外線的進攻戰。在“廣大的被敵占領區發動普遍的游擊戰爭,將敵人的后方也變成他們的前線,使敵人在其整個占領地上不能停止戰爭”。(4)敵后戰場的開辟,不僅配合了正面戰場,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計劃,并且吸引了大量敵人,促進了相持階段的到來。1940年上半年,日軍在兩年半的時間里侵入中國14個省區,由于日軍是少兵臨大國,兵力不足,在廣大占領區內它實際只能控制一些點線,因此,在其所占領的900多個縣中,能完全實施敵偽政權的僅100多個縣,而其余多數是抗日游擊隊的活動區域。敵華北方面軍參謀長大城戶三治中將在1943年3月曾承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不僅在華北,而且在全中國都妨礙著日軍的行動。通過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在敵人占領的華北、華中和華南廣大區域,形成了置敵于死地的人民戰爭。
抗日游擊戰爭的第三個特點是以積小勝為大勝,堅持了持久戰,充分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威力。毛澤東在1937年11月13日給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及周恩來、劉少奇等的一封電報中,竟連續五次提出“多打小勝仗”的作戰方針,以“振奮士氣,用以影響全國……”,(5)以小的代價奪取大的勝利,以持久的小勝積為大勝,以求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在八年抗戰中,敵后軍民對敵作戰共達125165次,殲滅日偽軍171萬人,其中日軍527000多人。從1937年10月到1940年9月4日三年抗戰中,我八路軍、游擊隊在華北共破壞敵鐵路7484公里,公路26891里,毀敵電桿276721根,收電線1625025斤,平均每天破壞鐵路6里,公路30里,橋梁1.5座,差不多7天炸毀敵人1個火車站,9天炸毀1個火車頭,每天炸毀敵人1輛汽車,每天毀敵電桿642根,收電線3853斤。這些戰斗的規模雖然一般都比較小,但使日軍在持久的人民戰爭中,疲于奔命,大量消耗,其作用之大是不可估量的。
二,抗日游擊戰爭不僅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而且對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抗戰時期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在戰略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兩個戰場雖然在戰役上的直接配合不多,但在戰略上的配合是明顯的。例如武漢會戰期間,日軍曾計劃抽調華北方面軍一部沿平漢路南下,會同南面第十一軍夾攻武漢,但由于華北八路軍頻繁出擊,使華北的日軍不敢貿然分兵南下,遂使南北夾擊計劃告吹。在整個相持階段,敵后戰場都牽制了大量日軍,以1943年8月的材料為例,當時全部侵華日軍共36個師團約60萬人,敵后軍民抗擊日軍35萬人,占其總數58%,國民黨軍抗擊日軍25萬人,占其總數的42%。這說明侵華日軍以相當半數以上兵力用于對解放區作戰,這就大大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
中國抗日游擊戰爭牽制并消耗了日軍,創造了全民參戰的奇跡,這不僅對堅定國民黨的抗戰信心,配合正面戰場作戰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對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廣大敵后戰場的開辟,和正面戰場一起,構成了全民族抗戰的堅強堡壘。1937年7月至1941年中國獨自進行的4年抗戰,消耗了日本大量軍力和經濟力,推遲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成為整個太平洋戰場最重要的戰區。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1941年底,日本總兵力為240多萬,除海軍部分用于中國,主力用于南進,其210萬陸軍兵力,在本土約40萬,在中國東北約70萬,在華北、華中、華南60余萬,用于南進的約40萬。這就是說,日軍總兵力的55%以上,陸軍兵力的60%以上仍然被牽制在中國,其侵華兵力相當于南進兵力的三倍。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由于抗日游擊戰爭的堅持和中共正確的統一戰線政策,使全民族抗戰仍在繼續,這就使日本近百萬關東軍、六七十萬派遣軍被牢牢地鉗制在中國。日本一再強調的所謂“以戰養戰”,將華北作為太平洋戰爭“兵戰基地”的計劃也由于敵后軍民的英勇抗擊而化為泡影。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敏銳地看到中國戰場的作用,提出要把英國的命運“緊密地與中國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丘吉爾曾說:“我必須指出,中國一崩潰,至少會使日軍十五個師團,也許會有二十個師團騰出手來。其后大舉進犯印度,就確實可能了。”(6)美國總統羅斯福也說過:“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并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7)抗日游擊戰爭的重大作用受到盟國的高度重視,1943年9月16日,美軍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曾提出要武裝和使用八路軍牽制日軍的意見。
抗日游擊戰爭有力地支援了反法西斯同盟國,大大減輕了美英同盟國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的壓力,為美英奪取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和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壯大了人民力量,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敵后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不僅保存了原有的陣地,并且通過廣泛發動和組織群眾,極大地擴大了新的陣地。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大發展時期。“我們將經過游擊戰爭,積蓄力量,把自己造成為粉碎日本帝國主義的決定因素之一”。(8)據1945年9月的統計,經過八年抗戰,人民軍隊的主力由4萬多人發展到127萬人;革命根據地由一個陜甘寧邊區發展到19個;根據地的人口由150多萬人發展到12500萬人;這些根據地包括西北、華北、華中、華南的廣大區域,面積為100多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十分之一強,人口占當時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這些地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使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從而奠定了新中國的雛形,為新中國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經過八年抗日游擊戰爭,造就了一大批無產階級的干部隊伍,中國共產黨員由抗戰開始時的4萬人發展到120萬人,為新中國的解放和建設積累了寶貴的財富。由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抗日力量的巨大發展及積極開展靈活機動的游擊戰爭,致使日本帝國主義一直未能實現其滅亡中國的目的,反而最后遭到失敗;致使蔣介石國民黨一直既不敢決心投降日本侵略者,又不敢公然發動全國規模的內戰。抗日游擊戰爭是人民革命力量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圍繞著半殖民地中國政治局勢的革命力量同國內外反革命力量發生急劇消長的重要階段;為日本投降后打敗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和中國革命發展的實踐證明,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從實踐上解決了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解決了一個半殖民地大國在反侵略戰爭中實行人民戰爭的道路,它進一步充實和完備了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理論,使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堅持敵后抗日游擊戰爭,是爭取抗戰勝利和創造光明中國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一環,它在中國革命史上乃至世界革命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突出的歷史作用,它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
參考文獻:
(1)(2)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437~438.
(3)彭德懷.八路軍七年來華北抗戰的概況[J].黨史研究.1985(3):20.
(4)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387.
(5)毛澤東軍事文選[M].88.
(6)溫斯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四卷)[M].266.
(7)羅斯福總統見聞秘錄[M].49.
(8)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51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