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克思主義由被虛無到被替代
摘要:在蘇聯改革后期,馬克思主義由被虛無到被替代。這是一個否定、批判過程。其中不僅是馬克思主義,還有社會主義制度以及蘇聯的價值觀。虛無的目的在于替代。虛無替代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有失無損。除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迄今,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哪一種世界觀和制度能引領人類走向更科學合理的未來。但是要警覺:歷史虛主義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和平演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的現階段已漸成常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制度 歷史虛無主義
一、虛無
在蘇聯改革幾近尾聲時期也是馬克思主義由被虛無到被試圖取代時期。虛無在這里 就是否定和批判。虛無是從三個方面進行的,政治上徹底否定;理論上或者簡化,或將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與西方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結合起來;學術上排擠并試圖替代。不論否定、簡化、或者替代,終極目的都只有一個,即推翻社會主義制度。
1.政治上徹底否定
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從一開始就具有政治性質,其實質是審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蘇聯社會實踐,否定這個實踐的理論依據,以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1)否定蘇聯的現實社會主義及其思想理論依據。面對蘇聯經濟發展的停滯和改革的失敗,不是總結教訓,而是置疑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和共產主義前途的現實性,譴責現實社會主義的實踐和共產主義前景是空想,拒絕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共產主義學說、階級分析理論及政治經濟學基礎在內的全部理論。此時馬克思的學說不是被批評的武器克服,而是作為一種榮譽自我掃地的、死的、沒有發展前途和生命力的學說被拋棄。這是那些遠離哲學理論的人在對現象進行外表評價的基礎上做出的。拒絕馬克思主義學說做得很草率、高傲、放肆,是在推翻一種思想的最壞習慣中進行的。試圖輕率地拋棄學說的人們實質上不理解這種學說的內涵??v觀反馬克思主義的整個過程,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派別有差別,但是拒不接受馬克思主義,否定現實社會主義是它們的共同點。
(2)反馬克思主義的特點。反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特點是非內行、非建設性、輕率、膚淺。是公開性挑起了對馬克思主義態度的180度轉折。在這個混沌時期,甚至提到馬克思主義都被看作是不道德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全都遭遇批判。技術治國論的精英們要求取消哲學。在大學生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從高校教學大綱中刪除哲學的決議。在哲學周圍掀起一波一波非內行的平民主義浪潮。以膚淺和非建設性的態度對待批評對象。當時哲學出版物中調子由政論家來定。充斥于批評之中的是非內行和不求甚解的風氣,也不乏政治浪漫情緒和不負責任的叫喊,甚至不花費力氣認真分析他們推倒的是什么。因此,無論如何談不上克服什么意識形態。相反,不過是重復著將一種偽哲學的意識形態混合物強加于社會輿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這些人雖然已是民主派——依舊不乏不接納思想異己者的高傲。于是哲學附近的亞文化涌入馬克思主義哲學被放棄后的真空。仔細觀察這個思想和學說交匯的漩渦和改革后思想渦流的運動情況,可以相當清晰地辨別出其中兩股潮流:一股是與推論性哲學形式競爭的偽哲學,另一股是改良性的哲學思潮。(В.格利亞德科夫語)
2.理論簡化及反馬克思主義
(1)關于理論簡化。所謂理論簡化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政治和哲學基本理論沒有任何批評,不容反駁地拒絕,故意歪曲;二是以個別論點否定整個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原則被宣布為是錯誤的并被認定為是空想,甚至是惡魔的化身等等。總之,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具有摧毀性和歷史虛無主義性質。批評的方式本身是思想參與式的,情緒上是平民化的,指望公眾接受反蘇意向的社會輿論。媒體在批評中沖鋒陷陣,重在影響人們的感情,而不是理性。從題目也可以看出批評者的氣勢洶洶、先入為主的立場,如“共產主義是偽科學”,“共產黨人營壘中的教條主義和偽科學”等等。而一些具體的批評則明顯表現出違背一般邏輯思維準則的傾向性,即批評的內容是具體的,涉及的是個別論點,而結論則外推至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整個體系。
(2)理論上的反馬克思主義。這是與西方批評馬克思主義潮流相呼應的一種批評。到1993年,批評馬克思主義的激情消退。因為俄羅斯人身處的社會危機不是因馬克思的理論錯誤產生的,而是一些當權者的無能力、亂作為及與西方勢力勾結起來蓄意破壞的結果,是社會主義垮臺后所確立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合理,從而引發的社會不穩定造成的。但是1993年以后批評依舊尖銳。批評即依靠后蘇聯知識分子自己的理論研究,也與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相呼應。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學歷史上形成了對馬克思的不接受和批評地研究馬克思的深厚傳統。此前,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批評被封存在蘇聯專門的圖書館。只是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西方馬克思學的批評潮流開始在后蘇聯的空間傳播。這時的批評已經不像20世紀80年代末文獻中的那種對馬克思主義毫無理由地不接受,批評社會主義建設的失敗、列寧和斯大林對這些觀點的解釋,而是明顯帶有西方馬克思學影響的痕跡,比如《潛意識的馬克思或者不能實現的福音書》、《卡爾·馬克思的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等等,其特點在于試圖論證作者對馬克思的態度、立場,多是政治化的批評,比如批評馬克思本人和他的理論觀點及立場。其中只有個別是客觀的,而絕大多數觀點、水平和善意程度都讓人很難認同。
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有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即立場是破壞性的,留下的是毀滅性的混亂。
二、學術上排擠并試圖替代馬克思主義
排擠并試圖代替馬克思主義的是簡明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甚至包括科學、宗教和反哲學。社會學,特別是政治學主要反對馬克思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無產階級政權、國家、革命、未來發展前途的理論,也反對哲學及其不變的規律,將政治看作是可選擇的并且非預測性的現象,以進化否定革命等等。本文主要談簡明經濟學、科學、宗教和反哲學。從起源上看,這些學科原來就在哲學中,或者是與哲學反思是同源的形式,或者自身是包含有哲學內容元素的意識形式。后蘇聯時期,這些意識形式常常謀求發揮世界觀學科的作用,但是從世界觀學科要求的一般深度、普遍性和廣度來看,這些學科缺乏相應的水平。
1· 以實用經濟學代替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
在今天的俄羅斯,一個政治經濟學學科中有兩種相對立的觀點。一個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另一個是普遍公認的P.薩穆埃爾遜的簡明《經濟學》,俄羅斯高校教科書就是按簡明《經濟學》模式編寫的。
(1)關于簡明《經濟學》。從其定位看,是商品生產條件下一種合理經營活動的實用指南,是一個務實者通過耗費最小力氣和有限資源而達到最大效益的途徑和方法,也是按 “行動——效果”公式行事的“最佳”理論。這個《經濟學》是建立在對實際進行經驗和現象學分析基礎之上的。它將西方資本主義市場制度看作是不變的、按照某種游戲規則有效的、無須修改或者以革命的方式打破的制度。而經濟“游戲”的參與者對這種制度是否公平不感興趣。參與者努力的目標就是從這個制度中獲取最大利益,而不破壞制度的職能。這種《經濟學》的出現有一種客觀必然性,是應經濟生活的新趨勢及新情況需求和人們務實的積極性而生的,而這些情況在《資本論》中沒有反映,從《資本論》的范疇中也引申不出來。馬克思了解這種經濟現象,揭示了它的狀態,表明了這里形成的人們之間經濟關系情景的謬誤所在。《經濟學》系統地描述了這個“謬誤”的現實性。但是這個體系不可能成為全面觀察整個人類社會生活的形式。《經濟學》由理論演化為對決策的操作:在資源有限、短缺的情況下,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什么生產?。
(2)簡明《經濟學》給俄羅斯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精神思想領域造成的損失。由于《經濟學》拒絕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首先是沒有可能對研究對象建立一個由物質生產到精神概念包羅萬象的體系,失去了將經濟、社會和精神政治結構大容量的系統圖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社會景象、以把握國家和社會長遠、健康、全面發展的可能。第二是沒有可能理解歷史、社會和生活,從而導致國家和社會的思想貧乏、理論視野缺失。《經濟學》將實踐主義和事務主義放在第一位,引導個體取得現實的成就,關注能夠帶來成功的機械活動形式。第三是失去了理論水平、文化、思想,失去了從技術上掌握范疇以及對存在進行反思的能力?!督洕鷮W》雖然稱自己為理論,但是卻沒有將構建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和職能的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任務,沒有揭示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現實的全球性質,其存在的規律,也沒有構建這種經濟現實的理論,缺少對經濟體制理論的理解。《經濟學》將科學降低到對市場行情反映的行為主義水平,降低到刺激物的水平,將科學歸結為公式化行為的總和。這些行為不是沒有內容的,但理論上是粗糙的。最后是道義上的損失。堅持《經濟學》觀點者常責備馬克思,說在他的經濟結構運動背后人消失了。這種結論的產生或者是不理解馬克思的學說,或者是有意歪曲。馬克思的著作中談的確實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作為總和主體的人,即資本家和無產階級。“總和”即是這個結構中的總代表。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中重要的不是提出問題,不是分析情況,而是提出一種理論,即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資本主義剝削理論基礎。馬克思在指責資本家不勞而獲地攫取剩余價值時,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的,是在維護人的權利、榮譽和尊嚴。馬克思的整個《資本論》旨在幫助勞動者形成一種自覺意識,不僅僅是整個階級,而且包括單個的個人。按《經濟學》模式架構的俄羅斯現代高等院校經濟學教程的目標不是培育人道主義者,而是培養企業家、商人、生意人。這里也是總和的人,但其取向是自我中心主義?!督洕鷮W》培育的是利己主義者,使人脫離了對道義的反省,或者說使人在沒有道義的理論中行動。
由政治經濟學到實用《經濟學》,取向的替換促進了后蘇聯公民某些素質的形成,使他們發揮了務實主動的積極性。但是《經濟學》既不能以批評的武器克服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也不能替代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作為理論學科的功能。
2.以唯科學替代馬克思主義哲學
作為一種反思意識形式,唯科學謀求將哲學從后蘇聯的精神生活中排擠出去。
(1)哲學與科學的歷史恩怨。從歷史上看,科學和哲學是同時產生的,它們在社會生活組織中有不同的反映客體,它們所依賴的意識在合理活動中有不同的形式。它們的形成在精神生活中是互補并且互相影響,在理想中沒有沖突的理由。哲學和科學在西方曾一度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甚至試圖互相替代。但是科學在謀求獲得世界觀職能時,由于其取向是具體的對象,而不是包羅萬象的對象,由于其將主觀性排除在對待客體性的關系之外而不能發揮作為世界觀的功能。哲學在這場與實證主義的戰爭中也輸給了科學,因為哲學原則上不能尋求知識的精確性和具體性。
(2)兩個學科在后蘇聯時期沖突的原因。原因在于,蘇聯時期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的框架內構建起試圖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關于自然、社會和認識現實的“超科學”。當然“超科學”失敗了。原因在于哲學不履行自己的哲學職能,而試圖成為“超科學”,非內行地干預科學事業。最終導致了后蘇聯時期哲學與科學的沖突。沖突早已醞釀成熟,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社會意識政治支柱的倒塌給了科學以不受限制地壓制哲學的機會。主張技術統治論的科學利用制度危機從唯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觀點出發激烈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其視為落后于時代的事物,視為掌握科學技術的障礙??梢哉f,科學對它的批評是有些根據的。但是走上了另一個極端。這個反哲學運動是在對宗教相當寬容的背景下進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危機是被后蘇聯的應用技術科學用來不僅反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用來反對作為世界觀課程的整個哲學。采取一些對文明世界來說史無前例的措施來封鎖哲學,取消在高校開設哲學課,對哲學的內容進行唯科學主義的改造,將哲學從研究生的必修課中刪除,而只作為選修課。
總之,哲學是人認識社會、表述生活觀點的形式,而科學就其本性來說是不能替代哲學的,唯科學就更不能。
3.以宗教替代馬克思主義哲學
宗教是最先感到后蘇聯時代精神生活真空的學科之一,并欲急切填補之。
(1)關于宗教及其在蘇聯和俄羅斯。宗教作為一種反思形式,從傳統上看接近哲學,并偶爾能從世界觀上替代哲學,即或者以宗教哲學抑或以哲學宗教形式構成一種牢固組合,融為一體。哲學唯心主義從傳統上看更接近宗教。在宣稱自己是無神論的蘇聯體制中,除個別時期——衛國戰爭后至斯大林去世前和戈爾巴喬夫改革后期——宗教總體上受到排擠。哲學唯物主義成為官方體制的世界觀,以戰斗唯物主義的形式始終不渝地反對宗教。馬克思主義垮臺后,教會在與唯物主義斗爭中不遺余力地進行報復,進行爭取社會意識的斗爭。但是宗教在對抗哲學唯物主義中不是從世界觀范式出發,也不是從精神和物質、信仰和知識孰為第一性的問題出發,而是以道德的宗教意識對抗唯物主義和無神論。
(2)宗教在后蘇聯精神生活中形式上的作用。后蘇聯時期道德水平一度急劇下滑:匪盜猖獗、勒索橫行、受賄、腐敗、犯罪及不擇手段地追逐利潤等等。當然所有這些主要是由世界觀范式和制度替換引起的。但是也說明社會找到了上帝,可是并沒有因此而變得純粹和光明。宗教號召人們進行道德凈化和精神復興,但是這對國家所發生的一切無論如何都是軟弱無力的。在俄羅斯吸引教徒信教的首先不是道德思想,而是對原來意識形態中一些空洞教條和實際中個別無恥、冷漠地對待人的一種精神抗議形式,也是一些人們日常社會生活中一種純外表的組織儀式。儀式過程沒有信仰的神權政治意義象征,也不嚴格遵守與祭祀儀式有關的戒律。知識分子信徒的宗教則有點兒像哲學泛神論。在實業家那里宗教歷來都是神圣的偶像——“上帝是金子”。對許多政治家,宗教純粹是統治平民的政治手段,他們手持蠟燭進教堂是在美化自己,展示自己的精神方面。而神職人員本身則愿意展示與人間生活的親密,將包括軍事在內的有效技術神圣化,或者將建筑的施工準備的奠基神圣化。復興的宗教從其基礎看,仍舊是塵世實用主義中一種庸俗簡陋的形式。
(3)宗教在復興中的進步及其社會作用和作為一個學科的局限性。宗教復興不意味著完全回到宗教崇拜的歷史傳統。在后蘇聯現實中,宗教的復興趨勢是與對抽象創造者的崇拜、對上帝的愛和對人的崇拜混雜在一起的。這里有對宗教的忠順、譴責原罪并崇拜超生因素,也與解決下述任務相聯系,比如如何形成道德規范,如何克服社會經濟危機和精神危機,建立以人的幸福、和諧為價值和目標的體系。這是宗教教義中向社會與人的取向方面的積極進步。在一些情況下,比如學生需要在課余消除緊張情緒時,宗教能夠起到安慰、調節作用,有時在一些需要發揮愛國主義精神的場合,宗教也能作為積極的推動者。而此時它能夠在世界觀上和實際中彌補哲學的不足。當然宗教沒有忽略20世紀社會發展中的新趨勢,并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研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領域,將人在宗教領域存在的行為規則放到稱之為秘密的祭祀部分。在這個傳統的部分中,宗教的威望相當高。宗教填滿了人們生活中那個被打上“良心領域”標簽的深龕。這是人的隱私感受領域和他選擇的宗教形式,宣稱是受憲法保護的人的權利。盡管它能夠并且借用科學文化的元素,但是它獨特的世界觀潛能仍處于神活化的意識水平。
上述表明,宗教不能替代哲學孜孜以求的反思作用。在后蘇聯空間中,宗教活動的實際活躍不意味社會思想形式前置中的優勢替換。宗教仍舊是人總體意識中的邊緣形式。由此可以說,宗教所追求的、聲稱是人民精神領袖的作用是沒有根據的。它訴諸個體,但是與掌握了分析個體存在基礎水平的心理學相去甚遠。宗教沒有自己獨特的社會學和歷史理論、可供使用的邏輯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學說。而在實際中,宗教也很少能解決政治、貿易和生活問題。宗教宣布自己的非政治性。但是宗教在多大程度上能置身于政治之外?今天沒有政治分析就不可能研究人的存在。即使作為一種反思形式,宗教也不可能替代哲學,不僅唯物主義的,甚至唯心主義的,都不能替代。今天,宗教的復興嚴重擠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陣地。但是整個歷史都在說明,社會生活在不斷世俗化,說明教堂與科學進步的意識之間的勢力范圍在再分配,而在宗教與無神論之間更有利于后者。當然如同任何進化一樣,無神論也有倒退,而宗教也有意識活躍時期。但是從總體看,社會運動是朝著世俗對宗教的優勢方面發展,這在歷史上是表現得相當明顯的。世俗化在進行,盡管不像19世紀至20世紀的無神論者所設想得那么快。
4.以反哲學終結馬克思主義哲學
(1)關于反哲學。反哲學就是終結哲學。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垮臺使哲學終結的思想重新活躍起來。馬克思主義危機被一部分最接近蘇聯哲學的人看作不僅是世界上一個國家、一種獨占統治地位的哲學的終結,而是整個哲學的終結。早在20世紀20年代,曾有人稱哲學是“剝削階級虛構出來的東西”,并宣布哲學開始消亡。今天哲學則被稱之為是馬克思虛構出來的東西。在后蘇聯情緒中,批評“共產主義烏托邦”、“虛偽的意識形態”和“道德上的無恥”是以不相信所有理論思想而沖到社會意識表層的。與濫用理性的斗爭變成反對一切理性的斗爭。批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結果變成拒絕任何理論。譴責國家發展模式變為拒絕承認生活和對生活進行理論反思的社會規律性的存在。
(2)反哲學的兩個特點。一是批評馬克思主義時的空話、廢話和偷換。二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復雜為由而拒絕接受。從思想方法上看是從一個極端步入另一個極端。對馬克思哲學的批評使非內行的徒托空言、專門知識膚淺的隨意廢話、肆無忌憚偷換的思想手段沖到社會思想的表層。西方馬克思主義唯理派代表埃利赫·弗洛姆在說明西方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類似趨勢時說,許多人認為他們擁有充分的權利談論馬克思的哲學,這些人是心血來潮,沒有任何常識。最奇怪的是在這種反哲學理論中,拒絕哲學也變成哲學,但常常是在生活概念的水平上,沒有理性、清晰性和確定性。在日常唯科學的思維水平上對哲學的消極態度19世紀曾出現過。恩格斯當時談到過這種哲學。日常思維即“廚房”思維不接受哲學,一般是將哲學作為太復雜、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的玄妙思辨而拒絕。
(3)反哲學的后果。反哲學使社會意識蔑視哲學思維,喪失任何思考能力,將人們變成烏合之眾。由于埋頭于日常生活,使人們面對經濟、政治、道德領域和社會生活中真正的危機現象束手無策,對少數人的統治不會反思。結果如А.А.季諾維耶夫所描述的今天俄羅斯社會脫離哲學反思而產生的極其有害的情景:“今天人們所經歷的這個時期有以下特點:卑鄙行為、庸俗行為、虛假偽善行為、恬不知恥、精神骯臟齷齪及其他人類和平生活中的腐朽東西如潮水般從人們那膿腫的心靈中涌流出來。而且這種道德和精神的渾沌被歷史進程的參與者當作清醒、凈化、健康和完善,而不是蛻變。危機首先被滑頭、撒謊者、假仁假義者、蠱惑人心者、叛徒、趁火打劫者、裝腔作勢者、騙子、貪圖功名者和冒險者利用。而那些追求進程主宰者作用的人實際上是缺乏專門知識的淺薄者。”
反哲學是一種不能以任何其他選擇替代哲學的思維現象。反哲學的批評提不出比哲學思維更完善的思想。
三· 結論
歷史虛無主義、替代馬克思主義都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和平演變戰略的組成部分。
1.虛無馬克思主義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民主、制度輸出的前奏
虛無馬克思主義與宣傳資本主義是與蘇聯改革的未來同時進行。這種意識形態上的操控對社會心理影響巨大。這是針對人們心理特點經過精心設計的。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出版一本名為《由專制到民主和平過渡的方法》的書,那里面談了198種具體方法,比如,如何對待普通居民,如何對付官員、分化瓦解執政黨,如何操控媒體,如何組織非暴力集會和罷工等等。為了制造毀掉蘇維埃國家制度的前提,必須摧毀社會主義制度賴以存在的理論基礎,于是虛無馬克思主義首當其沖。當然也包括動搖社會意識,毀壞傳統的價值體系等等。被西方及其代理人控制的媒體將無數破壞性信息向人們狂轟濫炸,把西方的價值體系強加給蘇聯人民。于是搞亂了思想,摧毀了傳統的精神支柱。到1990—1991年,蘇聯人民在這種宣傳操控下已經不介意國家具有什么樣的社會制度了,只要有吃的、穿的,只要保證過上正常的人類生活即可。正是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顧問們“指導”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使人們達到了這樣一種不介意任何制度的境地,也是美國“由專制到民主和平過渡的方法”奏效。
2.學術替代是西方反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一種手法
上述幾個學科都不能替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些學科對社會的描述是在現象等水平上進行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遠離人的理性對現實的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整個社會的各個部分,如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進行系統分析,從構成社會的各種元素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出發來分析社會的,是對人的生活和生命過程流淌的自然社會環境所持的一種整體的和系統化的觀點。上述學科,在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和人生活的特點、意義上不能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提并論,在世界觀層面上則是倒退。所謂替代則表現出認識上和思想方法上的極端性和片面性。學術替代,包括理論替代也是一種否定。在社會主義制度近百年的歷史上各種替代不只發生過一次,也是西方反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一種手法。今后也還會臆造出各種替代。
3.歷史虛無主義已成為西方和平演變社會主義的重要策略
歷史虛無主義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否定歪曲斯大林過程中掀起過一個高潮,到了80年代后期掀起一個更大的高潮:虛無十月革命、蘇聯歷史、蘇聯共產黨及其理論依據、社會主義現實。這兩個高潮之間有一種怎樣的必然聯系?無產階級執政黨及其領袖應在其中負有怎樣的責任?是需要認真探討的。在我們國內由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虛無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歪曲抗日戰爭歷史、否定革命等的言論也不絕與耳。由此可以說這是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整個歷史時期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一個特點,也是西方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策略。這是需要無產階級執政黨認真對待的。
(作者:中央編譯局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