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習是“三八爐”女工的必修課
“三八爐”的女子煉鋼工們在接受老工人的“傳、幫、帶”
“三八爐”的經歷使她們不在乎任何困難。而提到當年所受的苦、所遭的罪,她們眼中閃動著淚花,卻無一不說:“無怨無悔”。
伴隨著大寨鐵姑娘突擊隊、大慶女子鉆井隊、三八女子高空帶電作業班等一系列反映中國當代女子“革命加拼命”的時代典型,鋼鐵戰線也出現了一個“新生事物”——在北滿特鋼公司(時名齊齊哈爾鋼廠,現為東北特鋼集團北滿基地),在素來被男子漢一統天下的以苦、臟、累、險、難著稱的電爐煉鋼爐前,走來了一批充滿政治熱情和青春活力的姑娘。她們果敢地向傳統挑戰,在全國破天荒擎起了“三八青年煉鋼爐”(以下簡稱“三八爐)的大旗,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女煉鋼工。時間流逝,歲月荏苒,走入新時代的人們回首這段往事,除去為她們慘重的付出感到費解和無謂,更多的是同情和感動。
當時,扭轉中國缺鋼少鐵的嚴峻局面,實現毛主席、周總理制訂的四化偉業的歷史使命,正是飽受動亂之害和落后之苦的中國人民及“三八爐”姑娘們的共識。即使在市場經濟充滿競爭的今天來看,姑娘們身上所閃爍的勇于拼搏、甘于犧牲、樂于奉獻和敢為天下先的豪邁氣概,以及她們創造的實實在在的業績,仍是無可指責的。
1976年初,齊齊哈爾鋼廠電爐車間配電女工曲桂榮、李砥石向廠黨委和全廠女工提交了一份《倡議書》:“為發揮婦女“半邊天”的作用,就要真正改變煉鋼作業女人靠不上邊的“舊習”。”她們決心以爭做第一代女煉鋼工的行動,向舊的傳統觀念宣戰,并建議成立一個完全由青年女工組成的“三八青年煉鋼爐”。這份充滿激情的《倡議書》引起了廠黨委重視,盡管有一定爭議,但囿于當時的政治大環境,廠黨委研究決定在電爐車間成立一個“三八爐”,并號召全廠有志女青年自愿報名。
“爭做新中國第一代女煉鋼工”,頓時成為一股政治熱浪,幾天內,申請書、決心書貼滿廠內,500多名女青年踴躍報名。廠團委和基層黨組織把選拔人選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嚴格條件,精挑細選。第一批38人多為團干部、“納新對象”、先進骨干。他們毅然舍棄了原來舒適的工作崗位,堅決要求到艱苦環境鍛煉自己。鑒于只要未婚青年,有人為此推遲了婚期,兩個孩子媽媽、小學教師辛殿芳多次申請,還寫了血書,終獲黨委批準后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三八爐”設在齊鋼電爐車間七號爐,是一臺前蘇聯援建的10噸電弧爐,主要冶煉高溫合金鋼、不銹鋼,其中軍工材料占一定比例。這臺爐生產任務滿負荷,在產品的質和量上都有極高的要求,對“三八爐”姑娘們的考驗也是實打實的。當時,這些年齡多在18~22歲的女青年,黑天白晝24小時連續生產,38人分成甲、乙、丙三個班,每個班生產2~3爐鋼。爐前作業,每天要在高溫環境下進行重體力勞動。此外,震耳的噪聲、彌漫的粉塵、刺眼的輻射光,時刻損害著姑娘們的健康。不同于今天的6小時工作制四班倒,當年三班運轉要干滿干好8小時,這一切,一般男性青壯年尚打憷,放在這些生性嬌嫩、體質柔弱的姑娘身上更是難上加難。
在煉鋼過程中,她們時刻在向女人的弱點和自身極限挑戰。面對烈焰噴射、熱浪灼人的爐口,她們要沖到近前人工投料、補爐、吹氧、取樣,時常被飛濺的鋼花燙傷皮膚,烤焦頭發。扒渣、清運又熱又嗆,十米長二十斤重的鐵耙子,扒幾下就筋疲力盡,不大工夫,汗水和粉塵凝結全身,滿臉黑灰,面目全非。八個小時的繁重勞動,她們在高溫中人均投出一噸的原材料。夏季,車間里又悶又熱,溫度超過五十攝氏度,男工常常赤膊上陣,而女工卻不能,厚厚的工作服被汗水一遍遍濕透,又被爐火一遍遍烤干。一個班下來,每人要補幾十公斤水。到了冬天,北國刺骨的寒風穿透了廠房,“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她們每天數遍經歷寒暑兩極,環境驟變冷熱不均使缺乏保護意識的姑娘們健康受到直接威脅。爐前作業以鋼為令,忙起來顧不上吃飯,冷餐冷飯是常事。為了多煉鋼,煉好鋼,她們沒有年節和星期日,即使來了例假,照樣頂崗。作為女人,她們比男人忍受著更大的艱辛。
四年來,她們出大力、流大汗,累計生產優質鋼近8000爐,近80000噸。初桂芒所在的丙班創造的2小時40分一爐鋼的紀錄還被載入工廠電爐煉鋼史冊。她們用行動實現了諾言:“讓我們的赤膽忠心為祖國爭光,讓戰斗的豐姿為江山爭艷。我們要把青春獻給偉大的社會主義,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
盡管“三八爐”姑娘們不畏艱苦,講求奉獻的精神可嘉,但實事求是地看,電爐煉鋼對女人確實勉為其難。不到三年,原本健壯的姑娘在超負荷的工作條件下,不少人積勞成疾,患了胃病、風濕癥、神經官能癥及泌尿系統病癥。還有兩名已婚女工曾經流產。鑒于女工傷病缺員不斷增加,1978年,“三八爐”又調整補充了第二批人員。然而隨著女工們年齡增大,婚 戀、生育問題的出現,“三八爐”女工又一類自身矛盾日益突出。為了維持“三八爐”的存在,爐上逐漸充實男工,而后男工比例過半,到解體前,“三八爐”已陷入名不副實的窘境。1980年,轟動一時的“三八爐”走下歷史舞臺。
時至今日,在北滿特鋼公司,7號電爐早已蕩然無存,代之的是一座現代化的LF精煉爐。如今,一座世界一流水平的特鋼生產線已經投產,從冶煉、連鑄、連軋到成材完全自動化。伴隨著高科技手段的應用,鋼鐵生產日益遠離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女人煉鋼不再是一場夢。昔日“三八爐”的女工,面對全新的社會進程,依然保持著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她們不僅很快在新崗位挑起重擔,還有多人考上大學。值得一提的是,有七名姑娘把愛留在爐前,與煉鋼工人永結百年之好。在新時代里,她們或經商辦廠,粗具規模;或走出國門,學有所成;或留在北鋼盡職盡責,生活平凡卻很充實。如今,她們陸續走入退休的人群,然而,回首當年大戰爐前奮勇奪鋼的情景,她們依然記憶猶新,無比激動。尤為引以自豪的是,幾代人共同奮斗凝聚而成的“拼搏、爭光、奉獻”的北鋼精神,也融入了她們的一份光和熱。在與命運的抗爭中,“三八爐”的經歷使她們不在乎任何困難。而提到當年所受的苦、所遭的罪,她們眼中閃動著淚花,卻無一不說:“無怨無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