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孟昭瑞是著名的攝影家,曾拍攝過開國大典、兩彈試爆、審判四人幫等重大歷史事件,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和精確的鏡頭,記錄了歷史上無數震撼人心的瞬間。作為戰地記者,他深入抗美援朝戰爭第一線,在鴨綠江畔、上甘嶺、板門店,他用影像記錄“最寒冷的冬天”,為公眾直觀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圖片。孟昭瑞先生前最后一部親自整理的著作《親歷抗美援朝戰爭》(后浪出版,2015年4月)近日出版,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編該書中孟昭瑞主動請纓參加朝鮮戰爭的相關內容,以及他記錄下的珍貴歷史瞬間。

64年前,作為《解放軍畫報》記者,我有幸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從渡過鴨綠江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開城停戰簽字止,在近三年的時間里,我幾乎在朝鮮這塊英雄的土地上,度過了艱苦、自豪、勝利的全過程。我既目睹了美國侵略者在戰場上的兇殘和在談判桌上的狡詐,也與志愿軍指戰員一起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親歷了中朝兩國軍隊與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戰斗友誼。
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為新中國贏得了60多年的和平環境,確立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1950年10月,我正在北京采訪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閉幕式上,針對美國武裝侵略朝鮮、霸占中國領土臺灣,嚴重威脅我國安全的情況,英雄們舉行了莊嚴的和平簽名儀式——在斯德哥爾摩宣言上寫上自己的名字。會場變成了出征誓師大會,會議一結束,他們便隨部隊登上火車,奔赴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
那時,我剛滿20歲,是個血氣方剛、不怕艱險的革命軍人。作為一名部隊的攝影記者,理應義不容辭地主動要求上戰場,到火熱的斗爭中去。10月底,我帶著喜悅、豪邁的心情從北京出發,乘火車到達中朝邊境的安東(現為丹東),搶拍到志愿軍雄糾糾、氣昂昂垮過鴨綠江的壯觀場面。為了盡快入朝趕上過江的志愿軍部隊,我又單槍匹馬,登上開往前線的彈藥車隊。汽車沿著鴨綠江北岸前進,因美國飛機十分猖狂,直到傍晚車隊才從長甸鴨綠江渡口浮橋進入朝鮮國土。當時剛下過大雪,崎嶇的山路又陡又滑。一路上不斷看到有朝鮮群眾修路、鏟雪,他們嘴里還哼著朝鮮民謠。大部分是婦女和老人,男同志到前線打仗去了。他們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使我感到朝鮮人民是不可戰勝的。為了防空,汽車一直在無照明條件下行駛,一不小心就會掉進萬丈溝壑。我身上只穿著棉衣,擋不住凜冽刺骨的寒風,凍得全身打哆嗦??墒?,看著美軍給朝鮮人民帶來的災難,我的心在燃燒、在憤怒、在憎恨。
凌晨4時,到了志愿軍總部所在地大榆洞,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就在這里指揮著志愿軍的千軍萬馬。大榆洞是朝鮮著名四大金礦之一,位于平安北道朔州郡。接待人員將我安排在一個大山洞里,條件十分簡陋,床鋪是低矮的木板架起來的,空氣混濁、滿地潮濕。為了盡快趕到前線,天剛亮,用過早飯,我找到志愿軍政治部宣傳部的同志。了解戰況后我決定到正在擔任云山戰斗主辦軍之一的第三十八軍采訪。傍晚我坐上送彈藥的車繼續前進。
戰場的氣氛越走越濃,路兩旁的房舍幾乎全被炸光,不時可看到朝鮮老人、兒童和婦女蜷縮在臨時挖的防空洞里艱難地生活著。好容易找到了第三十八軍前線指揮部,主力部隊正在激烈地戰斗著。云山位于朝鮮平安北道,周圍群山延綿,是一個僅有千戶人家的小鎮。云山守敵是美軍騎兵第一師第八團和偽軍第一師第十二團。美騎兵第一師是華盛頓時代建立的開國“元勛師”,至今仍保留著“騎兵”番號。不過,他們現在不再是騎著高頭大馬的騎兵,而是一支徹頭徹尾的機械化部隊了。他們自吹建軍160年來沒打過敗仗,是深受美國當局寵愛的一張“王牌”。
云山戰斗也是中美兩軍現代歷史上的第一次交鋒。
在這次戰斗中,我軍首次以劣勢裝備殲滅了具有現代化裝備的美騎兵第一師第八團之大部及偽軍第一師第十二團一部,共殲敵2046人(其中美軍1840人),繳獲敵飛機4架、擊傷敵機1架,擊毀與繳獲坦克28輛,繳獲汽車176輛,各種炮190門及大批槍枝彈藥等。云山慘敗,震動了白宮。杜魯門的女兒后來寫道:“在朝鮮開始發生驚人事件,第八騎兵團幾乎潰不成軍。”麥克阿瑟的繼任者李奇微承認:“中國人對云山西面第八騎兵團第三營的進攻也許達到了最令人震驚的突然性。”“第八騎兵團在云山總共損失一半以上的建制兵力和很大一部分裝備。”
云山戰斗是我在朝鮮戰場采訪的第一個大戰斗。這個巨大勝利,大漲了中朝兩國人民和軍隊的志氣;也給世界愛好和平人民很大的欣慰和思想的解放——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沒有什么可怕的!



1950年11月中旬,在云山戰斗中被俘的美騎一師之一部。

堅守在上甘嶺戰壕里的戰士們,手里拿著毛主席的照片宣誓:“請祖國和人民放心,請毛主席放心,人在陣地在。”

上甘嶺前線指揮部干部,迅速指揮運輸隊,冒著敵人的炮火,向上甘嶺597.9,537.7陣地送彈藥。保障戰斗的勝利。

1953年7月24日,彭德懷司令員在開城前線視察(左一為杜平將軍)


第三屆慰問團副總團長梅蘭芳(左)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右),在朝鮮開城同臺演出《打漁殺家》。

首都各界,1951年10月25日紀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周年大會。會上志愿軍政治部主任、回國參觀團團長杜平講話。左起:沈鈞儒、徐冰、郭沫若、彭真、陳叔通、朱學范等出席了大會。

1958年志愿軍凱旋歸國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歡迎。這是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歸國的代表、模范醫務工作者解秀梅。

慰問團中的農民代表,全國戰斗英雄董存瑞的父親董金忠。

崔瑩(中)與父母親在羅盛教烈士墓前留影,永遠不忘救命恩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