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我自己都覺得麻木了。面對鋪天蓋地的謠言,有時候雖然憤怒,但覺得無望。但自己確實還是想說話,因為不說話心里太難過。前些日子,出來個大新聞:“抗日名將張靈甫遺骨被埋羊圈。”就像最近柴靜的《穹頂之下》一樣,目的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逼宮。就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關口,給共產黨個下馬威:你們抗戰不出力,游而不擊也就罷了,為什么如此對待抗日名將?
毛澤東走下神壇的亂象
這就是去政治化的政治的最大危害,為了一點點現實利益,將歷史的解釋權拱手讓人。為了討好臺灣的國民黨,蔣介石都成了不能質疑的民族英雄了。不保衛毛澤東,讓一些宵小侮辱民族之魂,這個民族也就沒有什么東西不能被別人質疑了。近些年出了一本很經典的講黨史的書,那就是《苦難輝煌》。后續的讀本就是《走向輝煌》了。但中間的一大段涉及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中國的部分沒有了。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重大問題是如何書寫自己的歷史。如果真正的完整的描述了歷史,那么就無法跨越毛澤東,人們知道了那一段的歷史,將毛澤東比作神絲毫不為過。不是任何人都有資格成為神的,堯舜成為了中國封建政治的楷模。毛澤東永遠屹立不倒,就會永遠的捍衛他熱愛的人民。但這樣改革開放的合法性就存在很大的問題,這就是中共的弱點,成為別人攻擊的靶子,有苦說不出。
別把名將貶低成白菜蘿卜了
我同意郭松民先生的說法,國民黨在抗戰期間基本上沒打過什么勝仗,哪來的名將?更不要說張靈甫這個在抗戰末期才升為將官的后起之秀了?我們看看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些人幾乎可以說是百戰百勝,統領過大兵團,是一國的中流砥柱,敵人想要突破的唯一方法就是反間計。國民黨的將領哪一個有此殊榮呢?反而八路軍的總部確是日本人夢寐以求的理想所在。楊靖宇將軍更是讓日軍長途襲殺。我們再看看國民黨組織的一系列會戰,除了淞滬會戰外,其它基本上都是防御戰。就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在中國力量大幅削弱后,國民黨基本上是無所作為的。而在國民黨抗日戰績愁云慘淡之際,國民黨的五大主力成為了唯一的遮羞布。這也能從以后的解放戰爭找到根據,能和解放軍一較高下的也就是五大主力了。張靈甫的名聲大噪,卻從反面證明了國民黨的軟弱無力。至少從火力上,國軍是優于日軍的,只要認真打,就有取勝的機會,但國軍的表現確實令人失望。在整個抗戰期間,竟然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實在狼狽,有哪個人還敢吹噓為名將呢?
攘外必先安內的實質是什么?
有人一直在說國民黨是民國的執政黨,但大家沒想過4.12政變嗎?共產黨這個盟友是被國民黨用暴力的方式驅除的,這也直接葬送了北伐戰爭。蔣介石這時候怎么不想攘外必先安內?只要他忍耐一些日子,那么統一全中國就有很大的把握,也用不著蔣委員長打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進行不斷的征伐了。實際上,直到國民黨敗亡大陸,蔣委員長也沒解決軍閥擁兵自重的問題。
甚至蔣委員長的位子也是從汪主席那里搶過來的,攘外必先安內不過是蔣介石攫取自身權力的借口罷了。1928年濟南慘案,國民黨官員被殺將近2萬,蔣委員長當時身處濟南,卻對慘案無動于衷。1931年的9.18事變,張學良要為此負責,但他那時畢竟是個公子哥,沒經過大場面。因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沒能幫助那個在中原大戰時鼎力相助的義弟穩定局勢。說實話,如果張作霖沒死,日本人絕對不敢以區區一萬兵力,進攻擁有十幾萬人的北大營。蔣介石竟然連個軍閥都不如。
最終,蔣介石為何抗戰了?那是因為全國民情激憤,更為重要的是幾大實力派軍閥進行了逼宮。共產黨因為不想削弱抗日實力而不殺蔣介石。但蔣介石卻親手肢解了東北軍、西北軍。抗戰時期,日本兩大師團就敢對國民黨幾十萬人縱向穿插,實在是軍事上的大恥辱。川軍為首的地方軍閥,最終的命運和張靈甫是一樣的,拼死抗戰,最終得不到支援,含恨而死。說共產黨保存實力,那是無稽之談。反倒是蔣委員長把國軍閑置在大西南無所作為。要是蔣委員長能打出在緬甸、印度作戰一半的決心,抗日戰爭何至于要打八年?
給你3萬人,你能堅持八年嗎?
單憑說,炸毀日軍機場一項,國軍就比不了。現在的人就會說風涼話,就3萬人,一仗差不多就報銷了,對大局無意。共產黨打國民黨也是游擊戰,但就能打退國民黨的圍剿,這就是本事。說共產黨游而不擊,那是不正確的。能夠在敵人大后方站住腳,這就是戰略上的重大勝利。如果國共精誠合作,就能更有效地打擊日軍,但遺憾的是國民黨反而掀起了反共高潮。在敵后建立根據地的意義,大家可以從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中體會,形象一點的說,就像孫悟空鉆進了鐵扇公主的肚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共產黨的軍隊人數不多,所起到的戰略意義卻是巨大的。美國、日本這樣的西式軍隊,很重視軍隊的側翼安全。朝鮮戰爭期間,只要志愿軍的堡壘沒被清除,美軍絕不向前推進。日軍也是如此,在彭德懷發動了百團大戰后,日本幾乎集結了所有的精銳部隊打擊八路軍。共產黨的做法就是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那時的數據不會騙人的,共產黨每天都在打仗,雖然規模不大,但總的斃敵人數是遠遠高于國軍的。在占領區作戰,最有效的保衛了那里的人民,打擊了漢奸,維護了正義。這才使得日本沒有建成大東亞共榮,這才使得日本不能最有效的掠奪中國的資源,這才使得淪陷區的人民有了希望。這才能解釋淮海戰役期間,為什么有十幾萬民工不計生死自愿為解放軍服務。
朝鮮戰爭可以為一切爭論畫上句號
說共產黨保存實力的人,他們無法說明,這樣的軍隊為什么能在5年之后打敗美國人。和美國人的拼殺,那是實打實的,那才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美國人就評價,中國人的悍勇和日本人不一樣,日本人熱血上來,拼死沖鋒,但美國人一梭子子彈就解決問題了。他們想不明白的是,每秒鐘幾十發炮彈的陣地,居然能有生物存活,并且還能在幾十天內讓他們寸步難行。美國人也說他們見識了德國人發動的最后反攻,但根本無法與志愿軍的長津湖大追擊媲美。
就是上甘嶺戰役,至少有28位英雄和敵人同歸于盡。無名英雄更是數不勝數。戰后,蔣介石和日本人都服氣了,他們承認共產黨軍隊是真的厲害。美國軍隊到現在都說,他們不怕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怕的是中國軍隊的毛澤東化。現在日本人反悔了,因為中國人不尊重毛澤東了。當時更是有被俘的美國人自愿留在中國,海外的游子們也熱切希望回到祖國的懷抱。但現在,中國的精英更愿意往外跑。
每一次看到毛岸英的犧牲,我們都會淚流滿面。有人說是鍍金,但怎么不見其他領導人響應主席的號召,也送自己的孩子到朝鮮鍍金呢?因為他們知道在完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活著就是幸運。朝鮮那么大點的地方,幾乎每一片土地都被炮火洗禮。如果有人在這樣的地方鍍金,那就不叫鍍金,那叫錘煉。現在的鍍金不過是在中央部委轉一圈,下去就是地方大員了。蔣經國也是在國民黨的特務機關廝混后,成為臺灣領袖的。
國民黨真正能拿的出手的人物也就張靈甫一人而已,蔣介石自己都上不得臺面。但共產黨這邊有包括毛岸英在內的千千萬萬人為當年的歷史證明。我們不應忘記歷史,更不應篡改歷史,最不該抹黑英雄。在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之際,我們不但要展示肌肉,更要繼承先輩的意志。想想這些問題:我們為什么拿起槍?我們為什么浴血奮戰?我們在為誰而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