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份“十大抗日名將”,依據的什么標準不知道;還排了名,什么標準也不知道。其中,張靈甫甚至排到了王耀武之前,讓人忍俊不禁。張氏,抗戰中名不見經傳,大概是其人論長相、比寫字、比殺婆姨娶女中學生以及直到最后“殺身成仁”,樣樣都走在了王耀武的前頭。于是想,倘若張靈甫不是“成仁”在共軍的槍口之下,而是“成仁”在鬼子的槍口之下,還不得牛上天?
敵人怎么看、是重要參考
仗是在中、日兩國軍隊之間打的,且一打就是14年。因此日軍對它的對手怎么看,當然很重要。我認為,想當“抗日名將”的,第一是要讓敵方記住名字,第二是要讓敵方產生興趣、研究你的部隊編成?裝備?戰斗素質和戰法等,第三是要讓敵方折服。沒這三條,“記住、研究、折服”,就不必扯什么“名將”。
有個捷徑可以幫我們了解日軍是怎么看的,這就是查日軍的檔案。中方某位將帥的名字在檔案中被提到的次數越多,就表示他越能夠符合“記住、研究、折服”這三條,就越有資格成為“抗日名將”;反之,倘若壓根兒沒被敵方提到過,那他直接OUT。
這是做絕對客觀公正。方法是無作為的檢索,同時剔去無關的結果;檔案是浩如煙海的、產生于當時當地的原始資料的匯集,包括敵我往來文電、憲兵和特高情報、形勢分析評論、軍事調查報告、軍事研究報告、軍令、戰斗詳報、軍方電臺宣傳稿,等等。
資料來源
1998年,日本政府響應時任首相村山富市提出的“反思歷史”的要求,在國立公文書館之下設立了亞洲歷史資料中心,負責將從明治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個“近現代”產生的、涉及日本與亞洲近鄰國家的日本官方原始公文資料,進行整理,并完成數字化。這些原始公文資料保存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和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戰史研究中心,截至2014年4月,已有190萬份完成了數字化,共計制作圖像2810萬枚。無疑,這是日本目前有關二戰的最權威也是最全、最方便檢索的原始資料庫,地址是:http://www.jacar.go.jp/。
所謂“十大抗日名將”的檢索結果
姓氏[1] 文獻件數
——————————
張自忠 44
李宗仁 124
杜聿明 3
孫立人 2
薛 岳 18
衛立煌 46
傅作義 23
戴安瀾 3
張霊甫[3]0王耀武 9
——————————
文獻作成的年代:1930年01月01日~1945年12月31日,下同。
很遺憾,張靈甫將軍的檢索結果是零。
這個事實反映了,日軍根本不知道國民黨軍隊里還有個名叫張靈甫的“角兒”,鬼子是不是“有眼無珠”呢?問題恰恰在這里,張靈甫的名不見經傳,反映了他從未擔任過與日軍對壘的獨當一面的部隊首長,也從來不是鬼子關注和盯梢的對象,甚至他和他的部隊有沒有跟鬼子廝拼過,還須細考(數據庫里有日軍所有聯隊級以上的戰斗詳報,沒有與張氏有關的),更不要提什么“令日軍聞風喪膽”、“令日軍膽顫”、“令日軍膽戰心驚”了。他可能真和鬼子拼殺過,我們表示欽佩;但他的表現并不突出,所以,鬼子不覺得有必要把“張靈甫”三字錄到戰報里去。
總之,前面規定的“記住、研究、折服”這三條,張靈甫一個也達不到。這證明了有人斷言的,張靈甫根本不是“抗日名將”,他在整個抗戰過程中籍籍無名,是靠賣力打內戰打出的“英雄”、“名將”。
我不反對果粉硬給張氏戴上“抗日名將”的桂冠,但請同時加注:一位在日方190萬件戰史檔案原件中從未被提到過的“抗日名將”。
國民黨政府于抗戰結束后出過一本《抗戰偉人傳》,里面自然沒有張靈甫的名字,但有衛立煌、王耀武、杜聿明、鄭洞國、廖耀湘等人的名字。查詢結果,鄭洞國、廖耀湘各有1件,此外這一年級宋希濂的較多,有6件。
解放軍十大元帥的檢索結果如下:
姓氏 文獻件數
—————————
朱 徳 104
彭徳懐 68
林 彪 32
劉伯承 8
賀竜[4] 24
陳 毅 11
羅栄恒 1
徐向前 27
聶栄臻 5
葉剣英 6
——————————
中共還有好多的將領被日軍盯梢,如葉挺21件、項英11件、楊靖宇6件、趙尚志5件、羅炳輝4件、包森3件,等等。
混排十大抗日名將
下面把國、共兩方面按第二排的查詢結果進行混排,取前十名作為“十大抗日名將”。朱德(104件)是統帥,而賀龍(24件)和徐向前(27件)兩位雖然文獻涉及不少,經查主要是在抗戰前曾經雄霸一方,名聲在外,而在抗戰中實際的功勞并不顯著,因此將這三位割愛。結果如下:
姓氏 文獻件數
——————————
1. 李宗仁 124
2. 彭徳懐 68 中共
3. 衛立煌 46
4. 張自忠 44
5. 林 彪 32 中共
6. 傅作義 23
7. 薛 岳 18
8. 陳 毅 11 中共
9. 王耀武 9
10. 劉伯承 8 中共
——————————
國民黨六名,共產黨四名。
當然了,上面的結果非常粗糙,它忽略了很多沒有列入考慮的國、共將領,如宋哲元(227件)的戰功和聲名遠在眾人之上,如葉挺也有21件之多;見仁見智,所以充其量這是一份鬼子眼中看到的“十大抗日名將”,反映了在整個抗戰過程中,日軍對于中國部分“抗日名將”的關注度。
日軍根據所關注的將領的情形,有些需要撥出大量有生力量來加以對付,例如,對付華北的彭德懷,對付華中的陳毅等。而在這些戰場上,八路軍、新四軍對日偽軍進行牽制,加以殲滅,搞的是超限和超效。日本明治維新設立新式陸軍以來,第一個戰死的現役中將師團長沼田德重,就是在山東聊城被八路軍東進縱隊傷斃而亡的(1939年)。
由于校長是刷馬出身,國民黨將領的整體軍事素養并不高,號稱“抗日第一名將”的薛岳花大力氣構筑的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的“伯陵防線”,被解放大軍一沖即垮;至于張靈甫這樣的二桿子,耀武揚威地進攻解放區,殺戮我軍民,結果被解放軍圍殲擊斃;后人讀史至此,對這種結局都不會感到意外。
國民黨軍的多數將領具賭徒心態:二桿子、一錘子,先輕敵、后鼠竄,除了硬拼、鼠竄、和搞暗殺外,別無長策。這就決定了國民黨軍對日軍的打擊實為有限,每會戰一次,鬼子反倒感覺更加安穩。相反,在華北和華中戰場,鬼子面對中共的部隊,日夜不得安寧。
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反思歷史不能搞虛無,褒揚歷史人物不能搞虛夸,文藝宣傳不能手撕棍劈。對懷有險惡用心的惡炒勢力,要警惕和打擊,一切從歷史真相出發,不能為了某個目的就自虐、搞自我矮化,同時無原則地拔高曾經的手下敗將。
注:
[1] 使用日文漢字進行查詢,后面同。
[2] 日文中“霊”“靈”并用,輸入“張霊甫”與輸入“張靈甫”的檢索結果相同。
[3] 同上,輸入“賀竜”與輸入“賀龍”的檢索結果相同。使用了組合查詢“賀竜 支那”來排除無關項(如“須賀竜夫”)。“支那”是該館的一個分類號(如“防衛省防衛研究所>陸軍一般史料>支那>”),特指從辛亥革命到抗戰勝利時期的中華民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