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東北農村,我的觀察也只限東北農村。
談農村,要從頭說起。我作為東北人,最早接觸的事老八路。那時老八路可真好。第一,軍紀嚴明,真的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第二,尊重老百姓,“老鄉老鄉”叫個不停。有一次一個戰士誤把一個姑娘叫成大嫂,姑娘哭鬧起來,指導員親自賠禮道歉。第四,每天給老鄉挑水掃院子,臟活累活都干。因此人們對八路軍都有好感,甚至有自愿送子弟參軍的事。
緊接著是土改,這是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夜間貧苦農民有了土地和房屋,這是他們事事代代不敢想的。
不僅如此,一些農民政治上也翻了身,一些被人看不起窮人竟然成了官吏,有的當了鄉長、縣長。
學校恢復,多數農民子弟上學讀書,一個沒有幾個識字人的村落,有幾百名小學生,幾十名中學生,改革前出了十幾名大學生。有兩個上了北大,一個上了清華。農村掃盲工作開展起來,很多人能讀書看報了。
社會風尚好起來,沒有盜匪,沒有抽大煙的。沒有娼妓,人們上街不用鎖門。
婦女空前大解放,允許離婚,不允許包辦婚姻。很多婦女離婚,尋找自己真愛。劇團、秧歌隊有婦女參加了。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學校來了許多新老師,從部隊和土改工作隊老師帶來許多新觀念。小學里成立了劇團,演話劇與小歌舞劇。農民的文化生活豐富了。
那時過年最有意思。家家戶戶都宰豬,宰豬時,請左領右舍飽餐一頓。剩下的,肥的熬油,瘦的留著炒菜包餃子,頭蹄下水,用冰雪覆蓋起來,等二月二龍抬頭吃。
進入臘月,家家蒸粘豆包,一直正月十五。
過年真是熱鬧,家家戶戶都貼對聯,貼年畫。那些對聯都是吉祥話,如“抬頭見喜”啦,“國泰民安”啦,“吉星高照”啦,“風調雨順”啦,乃至豬圈貼上“肥豬滿圈”,雞窩貼上“金雞滿架”。年畫都都是生龍活虎,生氣勃勃。
過年孩子大人都換上新衣裳。
從正月初一到初七,各村都秧歌隊。鄉鎮府每天都有秧歌隊來。晚上,二人轉、皮影戲開唱,一直唱到正月十五。
那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每天都有新風吹進來。那時農村的整體面貌是積極的,向上的,喜氣洋洋的。沒有看到《老農民》電視劇里那種破破爛爛悲慘景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