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上甘嶺戰役中,數萬中國軍人不惜粉身碎骨、不怕流血犧牲,是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注入的理想和信念,將“東亞病夫”塑造成一個個、一群群英勇無畏的“鋼鐵戰士”,讓同一個種族僅僅在半個世紀后就完成了精神蛻變、脫胎換骨……
當代歐美國家,其“精神圖騰”是發生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波希大戰中的溫泉關大戰。那是在兩個種族、兩種文明間的殊死對決中,一場絕對軍事實力極弱對極強的戰役。在那場戰役中,300名斯巴達戰士全部戰死,但卻為整個歐洲贏得了生機。
歐洲人和美國人至今對這場戰役念念不忘,2005年還曾斥巨資拍攝了好萊塢大片《斯巴達300勇士》,在全世界彪炳、弘揚他們祖先的“戰斗精神”,以鼓舞21世紀歐美民眾和軍人的士氣。
可如果將此戰例與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上甘嶺戰役加以比較,恐將使其黯然失色。
在上甘嶺戰役中,數萬中國軍人不惜粉身碎骨、不怕流血犧牲的壯舉,已不能用一般的“戰斗行為”加以描述。那同樣是一場發生在兩個種族、兩種文明間的殊死對決,同樣是絕對軍事實力極弱對極強。他們——中國軍人,在付出了艱苦卓絕的犧牲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他們可謂中國的“斯巴達勇士”,他們的英雄壯舉也必將被中國人民永遠銘記。
縱覽中華民族的戰爭史,自漢武大帝的鐵騎遠征大漠、席卷匈奴,盛唐軍隊飆擊突厥之后,近兩千年來,歷朝歷代的中國軍隊,幾乎沒有御敵于國門之外且全勝強敵的戰爭記錄。而新中國軍隊不僅續寫了中國歷史的光輝篇章,還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美國軍人至今搞不懂,為什么在上甘嶺戰役中,兩個分別只有一個連防守的高地,而美軍動用了整整七個營的兵力,卻無論如何也攻不下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自抗美援朝戰爭結束至今,在世界范圍內歷次以弱勝強的戰爭中,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軍隊,能再次創造出如上甘嶺戰役一般輝煌的戰績。以前不曾有,以后也不會有,這是一次空前絕后的奇跡。
美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原計劃只用兩個營的兵力、5天時間、傷亡200人的代價拿下上甘嶺。然而,此戰卻打了43天。聯合國軍向兩個小山頭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航空炸彈,其火力密度之大在此前所有戰爭中前所未見。
秦基偉將軍后來在回憶錄中說:“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陣地表面工事被摧毀了,草木被打光了,山頭的巖石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戰場上空,昏天黑地,硝煙繚繞。隨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鐵屑、彈殼。與此相聯系的是兵員的傷亡,血肉橫飛的場面司空見慣……敵人對坑道進行封鎖、轟炸、爆破、焚燒、堵塞,甚至向坑道里投擲毒氣彈、硫磺彈。有的坑口被炸塌,有的被堵塞。坑道里缺糧、缺彈藥,最要命的是缺氧、缺水。缺氧常使戰士頭腦發暈;缺水,戰士只好喝尿,或者趴在坑道壁上舔石頭上的潮氣。志愿軍戰士全靠頑強的意志堅持著。尤其是傷員備受煎熬,有些時候,坑道里連一滴酒精,一卷繃帶都沒有,只好任憑傷口發炎、潰爛。為了不影響戰友,傷員都自覺強忍劇痛,一聲不吭,很多傷員都用嘴咬著床單,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單都拿不下來……”
“一人舍命,十人難擋。許多連隊打光了,有的連隊只剩下幾個人,仍然堅持,戰士們是多么可愛,多么可敬……邱少云、黃繼光、孫占元等人的壯舉,不僅使敵魂驚魄動,就是在我軍戰史上,這樣的行為也不多見……有如此奮不顧身、浴血死戰的將士,敵人焉有不敗之理!”
親身經歷了這場戰役的中國軍隊指揮員說:“所有這些,灼痛了西方人的視野。對于中國人,他們應該重新認識了,必須刮目相看了。”
第15軍《抗美援朝戰爭史》這樣描述:“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舍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
一句“普遍現象”,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可以說,這樣一支中國軍隊的形象,與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中的中國軍隊,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4年也是甲午年,從某種意義上說,抗美援朝戰爭也可以被視為“第二次甲午戰爭”。如果將其與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進行對比,是什么讓同一個種族僅僅在半個世紀后就完成了精神蛻變、脫胎換骨?答案就是: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注入的理想和信念!新中國領導人秉承中華漢唐盛世尚武之風,將近代以來備受列強凌辱的“東亞病夫”塑造成一個個、一群群英勇無畏的“鋼鐵戰士”,賦予了新中國軍人完全不同于舊時代軍隊的崇高信仰和全新面貌,才使得他們經受住了煉獄般的考驗與挑戰。
那些衣衫襤褸卻在冰天雪地里“像原木在移動”的中國軍人,以“謎一樣的東方精神”,讓泱泱中華于國門之外重新找回了失落百年的民族尊嚴;將近代百余年來,中國的卑微與恥辱、列強的欺凌與傲慢,擊得粉碎!這是一場戰爭,但又絕不僅僅是戰爭。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熱血凝聚和精神迸發! 拿破侖說,劍總是對精神俯首稱臣的。被視為抗美援朝戰爭縮影的上甘嶺戰役,將中國軍隊身上所攜載的民族精神之光,釋放到了極致
上甘嶺戰役可以說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縮影。志愿軍在朝鮮戰場構筑的大小坑道總長1250多千米,挖塹壕和交通壕約6250千米,比中國的萬里長城還要長,開挖土石方6000萬立方米,如以1立方米的體積縱向排列,可環繞地球一周半。而那么長的坑道,相當一部分竟然是中國軍人用美國炮彈皮融化后打造的鐵釬和鐵錘,輔以從美國未爆炸彈中掏出的炸藥,在堅硬的石頭山上完全憑借人力開掘出的!這是上甘嶺戰役背后的奇跡。
在中美雙方都不愿意提及的長津湖戰役中,有一個中國連隊奉命穿插截擊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師。那是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天,官兵們遠程奔襲進入戰位后人人渾身濕透,他們的身下是刺骨的冰雪,身上是單薄的軍裝,周圍寒風凜冽。可整個連隊沒有一個人發出聲響,大家都趴臥在厚厚的積雪中目視著前方。第二天,總攻發起了。當被中國軍隊“咬住”猛打的美軍潰逃至志愿軍預設的阻擊陣地時,卻沒有受到任何攔截而安然通過。這讓追擊的中國軍人們極為不解和憤怒:為什么不開火!
可這時的美軍,已被眼前的一幕驚得目瞪口呆:一百多名中國軍人都舉著槍,黑洞洞的槍口正指向美軍的必經之路,但他們沒有開槍。冰雪在他們臉上凝結成霜,薄薄的單衣上已積滿厚厚的冰凌。他們每個人都雙眼圓睜,注視著準星,仿佛隨時都可投入戰斗。他們全都被凍死在陣地上!人、槍、陣地,組成了一座靜謐的“冰雕”。
無法想象!什么樣的美術能夠描繪出這樣的“作品”?什么樣的音樂可以表現如此寂靜的“轟鳴”?
肅然起敬的美國軍人們一言不發地走了。他們雖然沒有被阻擊,但從那時起,他們內心里便已明白,等待著他們的將是什么!
這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的一幕。而上甘嶺戰役,則直接為聯合國軍戰敗敲響了“喪鐘”。
秦基偉說:“上甘嶺戰役既是敵我雙方軍力的較量,又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觀、兩種思想體系的較量。”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讓世界對中國重新充滿敬畏;海外赤子和各界精英,也因新中國一掃百年孱弱的強悍而心生自豪,紛紛放棄國外的優越生活,百川歸海般投入祖國的懷抱;全國各族人民豪情萬丈、意氣風發,共同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抗美援朝戰爭的壯舉深深感動了一個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的老兵,他叫薩鎮冰。當聽到中國軍隊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的消息時,老兵激動地寫下詩句:“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1952年,薩鎮冰還賦詩一首贈予毛澤東:“尚望舟師能再振,海氛一掃捍巖疆。”不久后,老兵就去世了,但我相信,中國軍隊最終勝利的消息,一定會讓他含笑九泉!
當時,剛剛取得二戰勝利的美國目空一切,但這一仗讓它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寫道:“朝鮮戰爭對中國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確立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軍事強國和亞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還建立了中國作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對手的軍事威信,在以后的幾十年中,這一威信始終不墜!”
美軍的實力比日軍強大得多,美國尚且被中國打敗了,日本自然不敢小視,于是,日本主動要求和中國建立邦交。中日甲午戰爭后日本滋生的對中國的傲慢心態,此時也像泄氣的皮球一樣癟下去了。
正是由于這場戰爭最終取得了無可置疑的輝煌勝利,20年后,美國總統也來到了北京,并向中國最高領導人致敬。那也是近代以來,傲慢的西方第一次仰視中國。
由于這種自信的激勵,中國人幾乎在一切領域挑戰“不可能”:他們大膽嘗試在這個世界上從未存在過的社會制度;他們打破封鎖,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借助外援努力實現工業化;他們爬冰臥雪,在大慶、在克拉瑪依打出了一口口油井,把“貧油國”的帽子甩到了九霄云外;他們在云霧繚繞的崇山峻嶺,僅憑著人力和手工,凌空打造出“紅旗渠”;他們在一窮二白的廢墟上造出“兩彈一星”、核潛艇……雖然這艱辛的過程中也曾有過無數悲壯的挫折,但最終,他們創造了這個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領域的空前成就。
如果說今天的中國是一座高聳入云的大廈,那么,支撐這座大廈的第一根柱樁,是以堅守上甘嶺的軍人為代表的那一代中國人,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和百折不撓的意志打下的!
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關于中國的歷史幾乎都是黑色的,就是從毛澤東和他率領的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后,中國歷史才有了起色和后來的波瀾壯闊。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推翻了“三座大山”,徹底結束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被列強欺凌百余年的亂局,開創了禁絕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各族人民親如兄弟,社會風氣昂揚向上的新時代。在建立、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共產黨人,以一種嶄新的文化塑造出煥然一新的中華民族。
劉亞洲將軍反思甲午的文章中講到這樣一個細節:晚清時期,一個日本間諜聽到一個中國民間藝人拉的二胡,曲調低沉而悲傷,他搖搖頭說:完了!這個民族完了!那不僅僅是一個人拉的一支曲子,那是一個時代絕望的哀鳴!我們再聽聽新中國的那些歌曲,從《英雄贊歌》到《歌唱祖國》,每一個音符都洋溢著昂揚自信,每一個字眼都透露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