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報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12日正式通水。該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工程從丹江口水庫調水,沿京廣鐵路線西側北上,全程自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干線全長1432公里,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沿線20個大中城市及100多個縣(市)受益。
作為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調水,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總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供水面積達145萬平方公里,受益人口4.38億人。先期實施東、中線一期工程,東線一期工程已于2013年通水。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件大事,成果來之不易。”
習近平指出,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現在,南水北調中線正式通水,人們笑逐顏開,奔走相告,歡慶自己飲上“長江水”了。
“飲水思源”,是中國人民的優良傳統。忘恩負義,為中華民族所不恥。
此時此刻,人民能不格外思念、崇拜和敬仰毛澤東!
如果說,“南水北調工程是實現我國水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惠及了4.38億人,占到全國總人口的1/3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那么 ,這個“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造福人民的巨大工程的“頂層設計”師究竟是誰呢?是誰這么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的“最大化”,敢于想前人之不敢想呢?
不是別人,而是毛澤東 ,也只有毛澤東,才能早在61年前,就“創新”出南水北調這樣的偉大構想。
事情是這樣的: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在河南南封考察黃河大堤,同水利專家商談治理黃河問題。他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是可以的。”(《毛澤東年譜》第2卷,第621頁)這就是毛澤東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調的構想。
1952年年春節剛過,毛澤東就在外出視察。2月19日,乘海軍“長江”艦,離開武漢前往南京。于19日下午和20日下午,先后同水利部長林一山等研究長江水利的綜合利用問題。在商談中,毛澤東提出了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兩項偉大戰略性構想:一是三峽水庫:二是南水北調。
那天下午,毛澤東在聽取了水利部長林一山關于長江流域規劃有關問題的匯報,對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力量系統地整理了長江歷年的水文資料給予贊揚。毛澤東說:“要馴服這條大江一定要認真研究,這是一個科學問題。”
他一面聽匯報,一面看著《長江流域水利資源綜合利用規劃草案》,當看到《草案》規劃在長江的支干流上修建一系列梯級水庫時,就問道:“修這許多水庫都加起來,你看能不能抵上三峽一個水庫”?在得知“抵不上”后,他說:“那為什么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畢其功于一役?就先建一個三峽水庫怎么樣”?這就是“高峽出平湖”的宏偉而壯麗的構想。
在另外一天下午的商談中,毛澤東再次提出南水北調的偉大構想。他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從南方借點水給北方!”他還進一步了解,從白龍江、西漢水、漢江、丹江引水的可能性以及相關問題。指示林一山,“對漢水引水方案作進一步研究,并組織人查勘。”(《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第36_37、頁)毛澤東作出了南水北調的“頂層設計”。
毛澤東提出的這兩項構想,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基礎工程,是造福我國數億人民大眾的“幸福工程”,無論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前所未有。前天的《參考消息》美國 人也說,南水北調在人類歷史上是第一次。 凸顯了毛澤東特有的偉大風范。
這是因為,他總是人民大眾“謀幸福”,深知北方數億農民缺水之苦;否則,就不會設想什么想南水北調。還因為,他深信國營經濟和公有制的無比優越性,可以有計劃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干前人想都不敢想大事;否則,靠私有經濟利潤的“最大化”,市場配置資源的“最優化”,那是無論如何也“化”不到如此造福人民的事情上來。
當然,毛澤東懂得,提出了這兩個經濟建設偉大戰略構想,還得從需要和可能、可能和現實的結合上綜合考量。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革命、建設的勝利之本。因之,便就作出優先南水北調部署。這就是2月22日晨,到達南京前,他對林一山交代的:三峽問題暫時還不考慮開工,我只是摸個底,你也不須要向中央分管這項工作的同志講。“但南水北調要抓緊。”(《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第33_34、頁) 但也因國家經濟實力不濟,南水北調工程并未能動工。
現在,毛澤東當年繪制的美麗藍圖,都相繼變成了現實。這也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國有經濟的優越性的結果。
在毛澤東提出這兩大戰略構想后三年,就曾坦言過,三峽水庫“我是看不到了”。但他在九泉之下也在時刻“關注”、“惦記”這種惠及民眾的大事,所以囑人:“將來建成時,寫一篇祭文告訴我。”這就是,1954年初,他在廣州同劉少奇、周恩來、李富春等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初稿),他所說的:要把三峽工程列入計劃,但按照我們現在的物力、財力,又不能列入五年計劃,只能列入長期計劃。我是看不到了。這時,毛澤東對在都在場的鄧力群說:“將來建成時,寫一篇祭文告訴我。”(《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第312__3413頁)
我想,毛澤東現在同樣也在“牽掛”、“心系”著南水北調工程,故值其誕辰121周年之際,謹此祭告主席“在天之靈”!
(2014年12月18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