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關閉國有企業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許多國有企業處于虧損、半虧損的狀態。
《紙牌大廈》最后指出,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不考慮貨幣總量擴張,必然出現甲之盈利,乙之虧損。如果要全社會所有企業都實現盈利,必然對應貨幣總量增加(基礎貨幣或廣義貨幣增加均可,如果基礎貨幣不增加僅廣義貨幣增加,即全社會債務總量增加)。所以,有人盈利就難免有人虧損,可能出現所有人都盈利同時債務增加的情況,但是不可能出現所有人都虧損卻沒有人盈利的情況。其二,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一個社會既不調節貧富差距,又不增加貨幣貨幣總量,那么盈利的企業數將大大下降。經濟將處于劇烈的周期性危機或長期停滯之間。如果增加貨幣總量,可以避免崩潰性的經濟危機和長期停滯,代價是通貨膨脹、資產泡沫,并醞釀更大規模的崩潰。長期看,財政的虧損,是資本盈利的前提。為了讓多數企業盈利,增加就業,減輕經濟危機,有必要容忍財政虧損。這就是凱恩斯的主要觀點。
通俗一點說,大多數情況下,有人盈利,總要有人虧損。這種虧損只能由財政長期承擔,是保持一個不太差的就業率的必要代價。
以上是理論的部分,結合現實,我們可以看看當年的國企:
市場經濟,盈利必然對應虧損或者債務增加,需要有一個部分擔任虧損的角色。朱相關掉虧損的國企以后,其它經濟部分開始經營困難,試圖通過人民幣貶值靠出口拉動,97年金融危機以后,出口遇到大困難,最后自己搞積極的財政政策,修了一堆豆腐渣工程,勉強應付過去。溫相上臺,說要收緊貨幣,結果08年以后,也開始大規模印錢。幾年時間,貨幣總量翻了一番。
美國次貸危機,出口暴跌,為了讓多數企業盈利,搞“鐵公雞”,結果地方政府陷入債務危機。虧損的國企不存在,就不虧損了?不是,而是地方政府代替國企陷入債務之中。國外也一樣,歐洲五國,政府承擔債務任務,結果陷入債務危機。美國政府沒承擔債務任務,結果所有貸款買房的人承擔了債務任務,出現了次貸危機。不得已美國政府出巨資挽救華爾街。這不也是財政支持,維護市場運轉下去嗎?
當年國企不過是承擔了這個提供利潤的負債者的身份。哪個國家都有,只要是市場經濟,不想調節貧富差距,不想讓經濟徹底崩潰,讓失業率上天,就必然通過財政,不斷給予資本利潤。代價就是不斷增長的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美國的華爾街的銀行家,惹了那么大的禍,為銀行家私人發財服務,沒有承擔任何社會義務,美國政府出錢撈他們。中國的競爭性國企,解決了大量就業,提供了進口替代選擇,承擔了大量社會責任,曾經上交了大量利潤,沒有自留利潤進行技改。改革之初,沒有對許多行業進行必要的產業保護,它們陷入困境,朱相不管它們。兩國的做法,哪一個更不合理?
除了充當提供利潤的負債者這個身份,國企還有許多社會作用。
許多國企經營困難停產以后,進口類似產品立即漲價,因為沒有替代選擇。這些國企停產以后,社會矛盾激增,為什么東北成為輪子的重災區?這些國企停產,工人被攆回家,政府的信用也立即破產。因為工人收入曾經長期低于其創造價值,政府承諾福利全包,結果不認賬。這些國企停產以后,當地勞動力立即不值錢,大量失業工人涌現社會造成勞動力市場立即失衡,社會總產品分配立即向對資本有利的方向傾斜。
許多企業領導層,趁著企業破產,缺少監管的時期大撈了一把。當地貧富分化急劇惡化。短時期內,一些地區的社會治安立即惡化。
這些國企停產以后,為了提供利潤搞豆腐渣工程。腐敗叢生的豆腐渣工程相比有廣泛社會公益性的國企,哪個更好一些,哪個造成的影響更惡劣?
市場經濟,為利潤而生產,注定是產銷不平衡的。競爭性行業的國企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充當了過剩產品的消費者,不過是市場經濟的犧牲品而已。那些虧損的競爭性行業的國企不存在了,其它企業也就難以盈利了。不是嗎?
多說一句,市場經濟,必然有周期性的危機。不想出經濟現危機,就要不斷開閘放水,難免醞釀更大的危機。這大約也是毛主席當年不選市場經濟的原因之一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