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一個文化傳統,用挽詩、挽聯寄托對逝者的哀思,往往于了了數語間,逝者的生前修為、音容精神便躍然紙上,讀來令人肅然敬慕。毛澤東是一位詩詞大家,在中國文化的詩詞寶庫里留下了燦爛的篇章,他的挽詩、挽聯雖然不多,但獨具一格,別有匠心,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賞鑒價值,而且從中還能窺視中華民族的近現代波瀾壯闊的歷史,一睹那些為了民族自由解放而前赴后繼的英雄豪杰的卓然風采。
毛澤東在給我們留下的眾多詩詞作品中,有兩首是吊挽的律詩,一首是寫給國民黨戴安瀾將軍的,一首是寫給共和國元帥羅榮桓的。
戴安瀾是國民黨第200師少將師長,1942年,戴安瀾將軍率師赴緬參戰,在冬瓜保衛戰中,他誓言:“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在十多天的保衛戰中,戴安瀾率部奮戰,以少勝多,擊斃日軍5000多人,取得了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蔣介石贊譽為“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是年4月,在棠吉之戰中,戴安瀾將軍身負重傷,5月26日流盡最后一滴血,年僅38歲。他在給妻子的遺書中說:“現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為戴安瀾舉行國葬,毛澤東在延安寫下了挽詩《五律·海鷗將軍千古》:“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的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羅榮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領導人,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政治委員、八路軍一一五師政委、山東軍區司令員、東北人民解放軍政委、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等,被中央軍委授予元帥軍銜。在長征中,羅榮桓擔任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第一軍團政治部主任,身經百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遼沈戰役中,羅榮桓任東北人民解放軍政委,是遼沈戰役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在攻打錦州的戰斗中,他指揮若定,堅決貫徹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關門打狗的戰略意圖,取得了錦州之戰的勝利。1963年12月6日,羅榮桓因病在北京逝世。毛澤東聞聽消息,異常悲痛,親自到醫院向羅榮桓的遺體告別。在無限的哀思中,他寫下了《七律·吊羅榮桓同志》:“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表達了對羅榮桓的深切悼念之情,從詩中看出毛澤東對羅榮桓是多么敬重。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領導推翻了中國帝制,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理論,在1924年1月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建立了國共兩黨和各界人民的統一戰線。1925年,孫中山先生因病逝世。孫中山逝世13周年的時候,即1938年3月12日,中共在延安召開了莊嚴的紀念大會,毛澤東為孫先生撰寫了一副挽聯:“國共合作的基礎為何?孫先生云:共產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抗日勝利的原因安在?國人皆曰:侵略陣線是和平陣線的死對頭。”毛澤東在挽聯中高度贊揚了孫中山的統一戰線政策,并深刻揭示了統一戰線在抗日戰爭中的根本作用。毛澤東在這次紀念大會上說:“孫先生的偉大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的三民主義的綱領,統一戰線的政策,艱苦奮斗的精神。”孫中山先生誕辰90周年的時候,即1956年11月12日,毛澤東專門為孫中山寫了紀念文章《紀念孫中山先生》,文中把孫中山先生譽為“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稱贊孫中山先生“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黃公略,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創建人,采取“化整為零,晝伏夜出,彼合我散,彼散我合,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的策略,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數次圍剿,還寫成了《游擊戰術》的小冊子。1930年7月任紅三軍軍長,在反圍剿的斗爭中靈活運用游擊戰術,屢建奇功。毛澤東曾在《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一詞中寫道:“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從中看出毛澤東對黃公略是十分贊賞和看重的。1931年9月15日,黃公略在吉安遭敵機掃射,壯烈犧牲。毛澤東十分沉痛,親自主持追悼會,并撰寫挽聯:“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而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落;革命戰爭有功,游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后世繼君來。”
彭雪楓,新四軍四師師長兼政委,他參加過第三、四、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組織過土成嶺戰役,兩次率軍攻占婁山關,直取遵義城,四渡赤水,橫渡金沙江,飛越大渡河,進軍天全城,走過大草原。他所指揮的部隊屢為前鋒,戰績卓著,成為紅軍時代聞名全軍的青年將領。皖南事變后,出任新四軍四師師長,1944年8月,日軍發動中原戰役。彭雪楓受命收復失地,大小戰斗3760次,斃敵4.8萬人,取得了敵我傷亡比5:1的輝煌戰績。1944年9月在收復河南八里莊戰斗中,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時年37歲。得知他犧牲的消息,毛澤東默然淚流:“小小的八里莊,竟然損我一員大將!”延安各界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了一幅挽聯:“二十年艱難事業,即將徹底完成,忍看功績輝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貞,是共產黨人好榜樣;千萬里破碎河山,正待從頭收拾,孰料血花飛濺,為國犧牲,滿腔悲憤,為中華民族悼英雄。”這幅70字挽聯是迄今所知的毛澤東聯語中最長的一幅。
續范亭,早年參加同盟會,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呼吁抗日。1935年12月26日,他在拜謁中山陵時悲憤地寫下《哭陵》一詩:“謁陵我心悲,哭陵我無淚。瞻拜總理陵,寸寸肝腸碎。戰死無將軍,可恥此為最!腆顏事仇敵,瓦全安足貴?”并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殺,要求抗日。被救后繼續奔走抗日,1940年任晉綏邊區行署主任、晉綏軍區副司令員。在反掃蕩過程中積勞成疾,到延安診治,與毛澤東相識、相知。1942年3月,續范亭寫了一首詩《羽毛漫談》:“領袖群論不自高,靜如處子動英豪。先生品質難為喻,萬古云霄一羽毛。” 毛澤東在回信中表示欣賞續范亭的文才,但不同意對自己的夸贊,信中寫道:“你三月間的漫談,到今天才覆你,可見我的不對。我把你的漫談當做修省錄,但不同意你的夸贊,因為夸得過高過實了。因此我也不把這篇漫談退給你,目的是使你不能發表。我覺得發表不好。如你尚有副本,也務請不要發表,就你的地位說,發表也有妨礙的。不自高,努力以赴,時病未能,你的詩做座右銘。”1947年9月,續范亭病重不治,10月18日,續范亭的葬禮在山西臨縣舉行,毛澤東親筆書寫了挽聯:“為民族解放,為階級翻身,事業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懷,有松柏氣節,典型頓失,人盡含悲!”這幅挽聯,高度評價了續范亭革命的一生,表達了毛澤東對失去一位摯友的惋惜和懷念之情。
張沖,五四運動期間,踴躍參加愛國救亡運動。西安事變后,張沖以國民黨聯絡和談判代表的身份,穿梭于兩黨之間,成為代表蔣介石同延安及莫斯科秘密聯絡的專使,力促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張沖主張國共合作的思想受到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嫉恨,時時受到頑固派的打壓,甚至死亡的威脅。1941年6月,張沖不幸身染瘧疾,兩個月后病逝,時年39歲。聞聽噩耗,毛澤東致電張沖家屬,吊唁張沖逝世。11月9日,張沖追悼大會在重慶舉行,毛澤東聯名為張沖送了挽聯:“大計賴主持,內聯共,外聯蘇,奔走不辭勞,七載辛勤如一日;斯人獨憔悴,始病熱,繼病瘧,深沉竟莫起,數聲哭泣已千秋。”表達了毛澤東對張沖為國共合作所付出的努力的贊許以及對張沖逝世的哀痛心情。
中華民族的近現代史是一部悲壯的歷史,是中國人民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而血染沙場的歷史,是英雄輩出的歷史。那些為國捐軀的勇士,他們來自不同的陣營,但他們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他們都是毛澤東的同志或同道中人,毛澤東的挽詩、挽聯,是用心寫就的,它讓人痛徹心扉,又讓人昂然奮進。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寫道:“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人民會永遠記得他。曾有一位旅人在四川一古鎮拍了一幅照片,在大幅毛澤東畫像旁有一幅對聯:須知萬里長征憑草鞋,不信半天短旅可光腳。橫批是:勿忘我功。今天,中國的老百姓每時每刻都記著毛澤東的功績,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著對毛澤東的敬意和緬懷,這是中國人民用他們最樸素的情感為毛澤東書寫的最好的挽詩和挽聯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