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2月13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公祭日,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中國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日本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同時也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東北抗日聯軍抗擊日本殖民統治
1931年9月18日,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九一八事變后,僅4個月18天,東北盡入敵手,我3000萬同胞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慘遭蹂躪與涂炭。
在日本侵略者要把中國東北變為其殖民地的緊要關頭,東北人民以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沖破了南京國民政府不抵抗主義的束縛,自發地掀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浪潮,其波及地域十分廣闊,激蕩在白山黑水之間;投身抗日斗爭的階層非常廣泛,除首揭義旗的部分東北軍愛國官兵外,還有廣大工人、農民、學生、商人、知識界人士、開明紳士等。他們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武裝,如鄧鐵梅成立的“東北民眾自衛軍”,唐聚五領導的“遼寧民眾自衛軍”,李杜、丁超、馮占海、邢占清、趙毅、王之佑各部抗日義勇軍聯合成立的吉林自衛軍等。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的發展迅猛異常,曾經達到30萬之眾,在艱苦條件下,以血肉之軀同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斗。
義勇軍的斗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英國倫敦《每日導報》報道:“滿洲國當局日陷不寧,目下滿洲境內,日本人沒有一條絕對安全的道路。”美國《密勒氏評論報》撰文說:“滿洲事實上沒有不被襲擊的地方,城市和鐵路,竟找不出一處來。”20世紀30年代日本官方公布的資料有如下記載,《盛京時報》報道:“關東軍戰死將校99人,準士官以下1750人,負傷將校243人,準士官以下4819人,兩者合計死傷6911人。”
抗日義勇軍的反日斗爭,延緩了日軍對東北的占領以及侵犯關內的進程。中共中央、滿洲省委發出號召,并選派一些黨員、干部到義勇軍中,成為開展抗日武裝斗爭的骨干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影響下,東北抗日軍民獨立自主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首先,在敵后開辟了廣闊的抗日游擊區,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致使日軍在很長時期內無法集中大批兵力向中國關內大肆擴張,或每欲向關內采取重大軍事行動時,又迫于東北抗日游擊戰爭而不得不一再抽掉大批兵力重返東北戰場。其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敵后建立10余處抗日游擊根據地。東北抗日軍民依托抗日游擊根據地,不但使日軍無法完全占領中國東北,而且使東北抗日軍民的長期抗戰有了支撐,從而使抗日游擊隊成長為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等正規抗日武裝,成為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在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前,發揮了“獨當一面”的戰略作用,延緩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時間表。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東北抗日聯軍頻頻主動出擊,積極攻擊敵軍的侵略據點,破壞日軍的軍事設施,切斷日軍的交通樞紐,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東北抗日聯軍進行的抗日游擊戰爭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日戰爭。
日軍殘酷圍剿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軍民所進行的抗日斗爭,遭到日軍連續不斷的殘酷圍剿。日軍制定各種“肅正”、“討伐”計劃,對抗日武裝力量分期分批、按地區突出重點進行武裝征剿。日軍的“討伐作戰”,再加上東北高寒自然條件的極端艱苦性,決定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復雜性、艱巨性、殘酷性及其偉大的歷史地位。
從1936年起,日偽軍便開始了以“特別治安肅正”為名的系列“大討伐”、大逮捕,把對愛國人士和群眾的逮捕、鎮壓推向高潮,這種白色恐怖也是“治安肅正”的重要內容,對其武力“討伐”則是直接的配合。日偽當局的白色恐怖貫穿于偽滿時期,而且愈演愈烈。日偽軍的“討伐”,不僅使抗日武裝力量遭受嚴重損失,廣大“討伐”地區的人民群眾也深受涂炭。
七七事變爆發后,日軍的瘋狂武力鎮壓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以三江“特別大討伐”為例,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開始對東北抗日聯軍進行三江“特別大討伐”。據日偽當局統計,從1937年7月“討伐”開始,到1938年12月,東北抗日聯軍被射殺7400人,俘虜860人,抓捕1480人,誘扣2700人,東北抗日聯軍總數從14000人減少到1200人。同一時期,僅偽警察、自衛團就出動“討伐”2777次,累計達90562人次。如果加上日偽軍的出動“討伐”,則是這一數字的三倍。按此數字計算,“討伐”期間每天都有10多股規模在500人以上的日偽軍警在追剿和屠殺抗日軍民,由此也充分反映出東北抗日聯軍等抗日武裝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活躍程度。
東北抗日聯軍堅持抗戰14年,斗爭時間之長、斗爭之殘酷、環境之艱苦、犧牲之慘烈,舉世罕見!在全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作出的貢獻也是突出的!
(作者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長春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